幸福化小康:游李坑

在一个下着濛濛细雨的日子里,我们坐车来到了位于婺源县的李坑村。这儿风景如画,四周溪流纵横,如诗如画。村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溪,缓缓地流着。站在山顶上,俯视村子,村腰上就像系上了小溪做的绸缎,闪烁着片片银鳞。小溪两侧停着小船,一些挂着红灯笼的小船,显得格外醒目。七、八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横跨在碧绿的小溪上。我来到了这里就感觉悠闲多了。来到李坑村,你一定想知道这里为什么叫李坑村?让我来告诉你吧:抗金英雄李知诚和抗元英雄李芾都是李坑人,却正巧出现在同一个村子里,正巧他们俩又同姓李,李坑村的李字就这样来了。李坑村位于衢州,凡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都称之为坑,再加上前面的姓氏,就是今天的李坑村了。凡是去过李坑的人一定都知道,这的建筑物和浙江的建筑物是完全不同的:当你站在桥头时,你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离我们很近,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远。李坑的古建筑群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为华丽的建筑,但在现在已失去华丽的一面。白墙上镶嵌着古色古香的雕花和书法已经残剩无几。还有灰色的屋瓦,黑色的房檐都破的只能用塑胶板来代替,而脚下的青石板路却是刻满了岁月的伤痕。而在近几年中,政府已给住在这儿的农民装上了电视,用上了煤气灶,有了沙发,有了生意,可怎么也抹不掉小桥流水的古朴风情。今日的李坑村比以前的李坑村更多了几点富饶。

指导教师:叶老师

OK!VERYGOOD!!!

三清山和婺源印象

13日离了厦门,一夜劳顿到了江西,吃过早餐就直扑三清山。山是很美呀,从玉山往三清山脚下去的一路山,青山连绵起伏,层峦叠翠,真是养眼。

三清山有据称是亚洲最长的索道。在山脚的站台仰望,索道直插入大山深处,消失在烟云迷离之中,不见尽头。坐在车厢里,感觉每过一个支架,索道的角度就改变一次,时而陡,时而缓。几经转折,往上,我们才遥遥看到了索道的尽头。在群山的夹缝之中,几栋建筑物层层迭迭,依山壁立,索道就终了在彼。从下往上看,索道仿佛通入云宵的天梯,而那些建筑在群山的簇拥之中,坐在万丛苍翠之上,显得缥缈遥远,四周更有云雾缭绕,烟气氤氲,宛若仙境。三清山是道教名山,如此清幽高深的去处,想来自古向仙的人们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修炼,也是情理之中。而凌空俯瞰,在我们的脚下,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丛林。苍林翠波之中,可见一条山路蜿蜒而上,时隐时现;一股山涧潺潺而下,与山路时而交错,时而并行,时而又只闻水声不见水流;偶尔,还看到流水之上,山路侧边有简陋的小桥、小屋,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深山之中,尘俗之外,如在画中,如在诗中,楼楼没有发表评论,而我心向往。久在都市的人,上路为了什么?我常用“放风”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坐在高高的车厢里凌空而过的状况,注定一切过眼的景象都不过是心外之物。现代文明的旅游方式带来舒服的享受,同时也使我们疏离了真正的心灵之旅。人在路上,只是身在路上,心在哪儿呢?在红尘温柔享乐乡里流连不舍。

三清山既是道教名山,山上自有更多脱俗之所在,可惜台风“碧利斯”带来一阵狂风骤雨,我们中途折回,没能尽兴。下山的缆车厢内,更经历了一番高空惊魂。狂风像一只大手使劲地摇晃我们的车厢,晃晃悠悠的在三清山的群峰中掠过,就像秋天枝头上一片欲坠的黄叶,感觉心惊!楼楼把头埋在我的膝盖上,而我只能对这种机械的安全性抱定坚不可摧的信念了。为了让自己轻松一点,我还打趣楼楼,说她是驼鸟,她坐直来感受了一会儿,又埋下去了,还说,还是驼鸟的办法比较好。

第二天是在婺源参观徽派遗风的乡村建筑。匆忙的行程,购物的乐趣都使得我的眼睛变得浮光略影,根本没抓住什么东西。95年去安徽歙县时对徽派建筑略有印象,这次也还是这个印象。在晓起村,看到村里古朴的建筑之上,家家户户都在屋顶上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青瓦上,阳光下耀眼的反射着不和谐的光,颇觉不伦不类,但当地人追求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又无可厚非。古代的东西,如果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那就是要由国家出资来进行有选择地样本保护,像晓起村这样的古民居群,这样的发展变化,最终必然会慢慢地被现代文明所同化。在李坑,那种江南流水人家的景致,我在周庄见过,在武夷下梅村见过,虽然各有特色,也还是大同小异,就是一条流水贯村而过,水中小舟悠悠,两岸民房迤逦。说起来,印象最深的呀,是在李坑吃的那顿午餐。当地人在老宅子的堂屋里挤挤地摆起了大餐桌,天井里一个水池里养着几条金灿灿的红鲤鱼。游客们熙熙攘攘地填满了每一个座位,我想从前老宅子里办着自家的酒席时大概也是这样的光景吧。妇女们一盘一盘地端上来的菜很有乡村的特色,不太讲究观感,但味道厚重,很是下饭。特别值得书上一笔以期青史留名的,是那土鸡的味道啊,实在鲜美。

写到此,问楼楼,土鸡的味道怎样,想个词,楼楼说:“嫩!” 啊,以此作结吧,还有什么比楼楼的话更精炼的呢?

幸福化小康:游李坑

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日子里,我们坐车来到了位于婺源县的李坑村。这儿风景如画,四周溪流纵横,如诗如画。

村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溪,缓缓地流着。站在山顶上,俯视村子,村腰上就像系上了小溪做的绸缎,闪烁着片片银鳞。小溪两侧停着小船,一些挂着红灯笼的小船,显得格外醒目。七、八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横跨在碧绿的小溪上。我来到了这里就感觉悠闲多了。

来到李坑村,你一定想知道这里为什么叫“李坑村”?让我来告诉你吧:抗金英雄李知诚和抗元英雄李芾都是李坑人,却正巧出现在同一个村子里,正巧他们俩又同姓李,“李坑村”的“李”字就这样来了。“李坑村”位于衢州,凡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都称之为“坑”,再加上前面的姓氏,就是今天的“李坑村”了。凡是去过李坑的人一定都知道,这的建筑物和浙江的建筑物是完全不同的:当你站在桥头时,你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离我们很近,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远。李坑的古建筑群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为华丽的建筑,但在现在已失去华丽的一面。白墙上镶嵌着古色古香的雕花和书法已经残剩无几。还有灰色的屋瓦,黑色的房檐都破的只能用塑胶板来代替,而脚下的青石板路却是刻满了岁月的伤痕。而在近几年中,政府已给住在这儿的农民装上了电视,用上了煤气灶,有了沙发,有了生意,可怎么也抹不掉小桥流水的古朴风情。

今日的李坑村比以前的李坑村更多了几点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