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2008年,浙江省步入高考自主命题的第5个年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命题方向,试卷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以稳为主,变化较小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是对浙江省4年来自主命题的经验与成果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持稳定:2008年是浙江省高考老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将字形字音综合题分拆为两题,符合中学教学实际,还与今年的考试大纲中加大对错别字的处罚力度有关;去掉了原有的实词和虚词使用选择题;将名句名篇考查由选择题“还原”为补写题,分值也恢复为原来的4分;古诗鉴赏题由原来的三首诗歌比较鉴赏“回归”

到对一首诗的鉴赏,大大降低了难度;改变沿用了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改为命题作文,弥补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的不足,引导语不仅显得比较人性化,可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其中“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与去年的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保持着联系。

命题者在阐述“命题思路”时,声明“难度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2007年和2008年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7和0.62。

贴近生活,接轨时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命题者称,2008浙江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事实也正如命题者所言,浙江省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往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俄罗斯政坛变动、NBA篮球赛,到物价指数上涨、“限塑令”、手机上网资费下调、住房装修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形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装潢、膨胀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写错别字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用题的选材则更能体现时代的脉搏。今年的两件大事在试卷中都得到了体现:关于奥运的题材,除了在语言基础知识题中有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材料外,语用题中又有关于希腊奥林匹亚废墟的美学论述(22题);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题材出现在24题,采用关于乐刘会获救的一则新闻材料,体现了对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人和事的关注。

能力立意,注重基础

根据“有利于引导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指导思想,浙江语文卷一贯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先。这一特点在2008年浙江卷继续得到彰显。

常有人引用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说明胸中有学问,表现于外的精神气色也就丰盈而实美。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最低层级A(识记),所以高考往往只重名句名篇的记忆的效果如何,至于怎样在生活中和作文中使用名句名篇,则鲜有顾及。今年浙江试卷中则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诗词名句引用是否恰当”,以此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是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学以致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解惑”的前提。浙江卷连续两年进行文言断句能力考查,今年的语料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习古文,进而提升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典故的考查,历来是高考颇有争议的问题。连千古传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因为其中有6处用典而使辛弃疾有“吊书袋”之嫌,今年高考古诗词鉴赏16题第1小题却大胆创新,考查“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两句的用典,好就好在二者皆出自课文,一为《史记·屈原列传》,一为《琵琶行》,涉及的典故并不偏僻,反而成为了注重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范例。

文学作品阅读一如既往地全部采用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21题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以《祝福》中的“我”引发学生思考,便于教材知识迁移,由已知到未知,依然没有离开基础。

语用题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23题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扩展语句,语料选自寓言《玫瑰树根》,要求根据情境补写树根与流水的对话。24题要求从新闻材料中提炼观点,并将材料改写成能证明观点的一个论据,多管齐下,同时考查了提取信息、压缩语段和转换语体的能力,比起过去那种单纯考查提取信息、归纳观点的考题,综合性大大提高。

人文情怀,文化品位

高考科技文阅读常常给人一副冷面孔。今年科技文阅读所选语料围绕前沿话题“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维护”进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选材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和热点,从全球生态的角度,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唐才子传》,元代辛文房撰,是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被鲁迅列入学习中国文学的12种书目之一。自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除第一年为保持稳定而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但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之外,2005年的《书褒城驿壁》、2006年的《蚊对》和2007年的《王定国诗集叙》,按照命题者的说法,都使“文言文选材扩大了视野”,“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题材广泛、不拘一格”。不过今年事实上又“回归”到2004年的样子,也是考查人物传记,也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乌米》,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该文传递出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内容积极向上,启发青年学生坚韧、乐观地面对生活。

作文题“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与去年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还充分考虑到考试的公平性,使身处都市和身处乡村的考生都有话可写,可以分别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讲述故事,抒发真情实感,阐明思想观点,而优秀考生则能写出有深度的好作文,从而有效检测出考生的作文水平。

尤其可贵的是,作文命题将视角从“上”改为向“下”,从比较“空”的观念层面转向比较“实”的生活层面,从根源上有效防止了“新八股”的产生,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底层”生存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去观察、体验、思考都市或乡村的发展变化。作文要求的“为题”二字下还特意加了着重号,以提醒考生今年是命题作文,防止粗心或者有思维定式的考生朝话题作文的方向走,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白玉微瑕,留待商榷

我们在肯定今年语文试卷特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商榷之处:

一是整卷难度偏大。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除作文难度系数为0.72和语用题难度系数为0.73之外,选择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分别为0.43和0.4,文学作品阅读为0.48,全卷7个板块中以“表达应用”这一能力层级中的两个板块难度适中且难度相近,而其余4个能力层级的5个板块均不到及格水平且难度相近。这样的试卷的区分度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对外国作品的偏好。我们并不反对高考以外国作品为材料,也不反对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毕竟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中学语文主要学习中国作品,外国作品的比例不大。即使目前现行高初中教材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达到62篇,也只占总篇目不足20%。而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5年中,竟有两年的文学作品阅读采用的是外国作品。我们姑且不论这样做有违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容易造成错误的导向,仅论外国作品从原作翻译成中文,是否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是考点过于集中。文学作品阅读题中,提问“表达作用”或者“写作目的”的题目占了很大的比例,如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20题第2小题“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总计18分的题目,与此相关的题目竟高达14分,占77.78%,应该说是欠考虑的。

2高考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与往年相比,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反映出试题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不理想。

“名句名篇”、“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均不如人意。4分的名句默写,浙江省平均分仅为1.6分。“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总分18分,浙江省平均分仅为8.71分。

客观地说,整个文学作品阅读题这一大题的4道小题考点集中,难度也不大,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得分,之所以考得并不理想,与考生本身平时基础不扎实关系很大。还有的一些考生是因为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而失分。

也许是考虑到前面除语用题之外的试题难度过大的缘故,作文题的阅卷尺度也和语用题一样被放宽,只要考生不偏离题目,不宿构和抄袭,字数也差不多,一般考生的分数都还说得过去。据统计,今年高考浙江省作文平均分达到42.43分,略高于往年。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满分作文凤毛麟角,55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少数,大量考生在47分至54分之间,网上阅卷分数“趋中”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

考生作文以写乡村的居多(包括城里的考生)。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以及童年生活,很少触及乡村的灵魂,而只是浮光掠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乡村,或者寻找过去在乡村留下的记忆,缺少现实的真切感受,很少出现对乡村生活有深入思考的佳作;而“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牛背牧童”和“炊烟袅袅”之类的乡土风光,便构成了比较普遍的所谓“乡村题材”。

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也同样以做表面文章为主,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真正能够触及都市“灵魂”,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写“触摸城市”还存在着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充满失望和颓废之感,而没有用心触摸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以,作文写作除了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面和训练之外,更需要有对生活的独到个性体验,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公平地说,作文不理想,也不能全怪学生。高中学校大多在城里,家在山里的学生,因为在城里学习和生活,他们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人;他们已经丢失了乡村的根,接触的是都市里的人和事,却未能领会城市的深层意蕴。于是,在他们的笔下,都市是别人的都市,而乡村也是别人的乡村。这也就难怪乎大多数学生笔下的都市生活,是邻里的冷漠、求学的艰辛、逛街的惬意,以及财富和梦想;而他们笔下的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以及外公精彩的故事和外婆温暖的怀抱。(文章参考了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评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2009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分析

王浩

纵所周知,学生高考作文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成绩的高低,甚至关系到总分的成败。为此,本文拟从应试策略的角度来进行系统分析,权当抛砖引玉,供广大同仁及同学参考。

一、教师篇:教师精心组织,积极诱导。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训练,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为中心内容,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此项工作。

广大高三语文教师应集中精力分析经三年来各种版本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侧重于对全国卷和本省作文命题进行综合分析,要异中见同,同中见异,从而准确掌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动态,强化训练时应务必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三种主要形式:

1、命题作文:2008年高考中,如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上海卷:他们。天津卷:人之常情。江苏卷:好奇心。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

2、话题作文:有两种命题形式:单一型话题,2008年高考中,如以“坚强”为话题(四川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山东卷)。复合型话题(目前已不流行),如“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3、材料作文:2008年高考中,除全国卷一、二外,宁夏、辽宁、福建、海南、湖南(规定了文体:议论文或记叙文)均如此。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采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考卷占绝大多数,高考作文出现了由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回归的趋势。

(二)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学会:

学会审题,牢牢把握命意方向。一般而言,高考作文审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审题要全面。

(1)、审命题形式,看清作文类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者必居其一。

(2)、审文章体裁,即通过审标志性特征的词句来确定文体。文体要入格,不能四不像。

(3)、 审文题命意,紧紧抓住“题眼”,立意要深刻新颖,有时代气息,观点鲜明,主题突出。

、审写作要求,不能过多依赖几篇范文,去“穿靴戴帽”,写成套话作文。

2、审题要准确

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

《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目录

探讨篇

新课程作文教学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走出中学生写作盘陀路的思考

也谈作文教学万变不离的“宗”

搭建个性化作文平台――开展编写随笔文集活动的做法与思考

个性化作文也有“规则”

走出思维的“迷魂阵”

学会由“木头”看到“皮球”

打开另一扇窗户

传统文化精品:催生个性化写作灵思的酵母

丰厚的积淀:考场特色作文的培养基――2005年高考高分作文用料盘点

考场作文要追求个性化

考场作文如何展示出个性风采

乱花渐欲迷人眼――品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

“细节”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是秘诀的写作秘诀:“巧”从“真”中生

“人”“物”转换:考场个性化作文妙招

材料的丰富、新鲜,也是议论文的追求

独词话题作文审题门径

考场话题作文的辩证法

“卖豆子”对高考作文的启示

让笔端绽放含笑的玫瑰――例谈抽象语言具体化

超常“组装”,让语言“靓”起来――个性化作文语言训练教学设计

例话篇

告别“套中人”――个性化写作例话之一

揭去“伪包装”――个性化写作例话之二

展示“原生态”――个性化写作例话之三

凸现“这一个”――个性化写作例话之四

张开“另只眼”――个性化写作例话之五

换上“新面孔”――个性化写作例话之六

走近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个性化作文专题展示

各尽其妙 各领风骚――荐评一组个性化散文

导写篇

生日的情思――个性化作文导写之一

成长的滋味――个性化作文导写之二

羽翼下的心声――个性化作文导写之三

“追星”的感悟――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四

心灵的秘密――个性化作文导写之五

音乐的润泽――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六

书页间的徜徉――个性化作文导写之七

大师的魂灵――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八

网络的体验――个性化作文导写之九

生活的“水珠”――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十

时弊的针砭――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十一

心态的魔力――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十二

生命的思考――个性化作文导写之十三

“向往远方”话题作文例示

“和谐”话题作文例示

“争”话题作文例示

“感受快乐”话题作文例示

“为别人喝彩”话题作文例示

高考作文新题及构思点拨

高考作文题设计与导写

例文篇

粽子

为了神圣的事业

守望

等待的滋味

立意

高三“脱轨”险情

亭前明月地上霜

家园・漠园

守望明月

心中的家园

失落

仙人掌・曼佗罗・人

滴水穿石与堤溃蚁穴

天平

一个时代 一个诗人――写给海子

水之韵

我的野蛮同桌

品读古雅

乡村文化

高考“如梦令”

泥泞留痕

伴我一生的女郎

安徽省2006年高考场内场外优秀作文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克明著)

2009浙江卷

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凸显人文精神,倡导真情实感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宣告了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沿用的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时代的终结,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局面。

一、诗意哲理并举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以一段歌词作为主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是极为罕见的。歌词的题目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其内涵也就是主旨。诗意与哲理并举,是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它从不同角度延续着文化大省的命题走向。诗意的命题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性思维,在诗意的命题下蕴藏思维的内核要求。

二、体现人文关怀

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自始至终都沿着弘扬人文的道路前行。2004年的“人文素养和发展”直接呼唤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素养,但却比较空泛,有口号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坚持人文素养不放,同时还注意到具体的方法,命题富有灵气和诗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呼唤人文;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继承了上两年命题的诗意和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2008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既保持了浙江省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以直抵人物内心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凸显了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

三、强化主体色彩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能像今年这样直接地指向自我,指向个体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作文要求,都鲜明地打着自我的烙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的“我”使得主体色彩非常鲜明。再来看写作要求:“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里反复强调的几个“自己”,更要求具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今年的作文命题,尤其突出了“我”的主体地位,注重“我”的体验、情感、态度与思考。这道题目的出现,对那些浮夸虚无的现象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四、创新命题模式

新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往往都是叙述性的材料,如新闻事实、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传统的命题模式,从全国卷到地方卷都一直在固守。而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却颇有创新意味。首先,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完整的歌词片段,这在高考命题中是绝无先例的。在命题材料中所创设的特定的歌词情境,必将引燃考生的灵感喷发。其次,作文所设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以往材料作文中所没有的。一般的新材料作文往往是你可以从材料的主旨出发,也可以从材料当中的某句话出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考生拥有的立意自由度相当广泛,而这里,却明确要求从“主旨”出发,这是一种严格的限制。如果忽视这种限制,文章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离题。新材料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作文与所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008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

浙江08高考作文同题写作:犹是春闺梦里人

题解: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城市是妻子,乡村是母亲。 城市细致而又宁煦,是妻子手中暖融融的毛衣,是万家灯火中的一抹温馨; 乡村粗糙而又温暖,是妈妈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万籁俱寂时的一声叹息。 城市是开放靓丽的,她恣意的展示着个性与时尚,却恨不能蹿上潮流的风口浪尖纵情挥舞; 乡村是淳朴拙稚的,她身着粗衣短褐,散发着泥土甜腥又芳香的气息,却难掩脸上的憨态。 城市拥挤,摩肩接踵,令人难抑窒息; 乡村空旷,驻足远眺,却又平添孤寂。 城市的阳光有些狭隘,穿梭在弄堂里,斜射进楼房里,憋屈又无奈; 乡村的阳光慷慨大方,游走在空气里,跳跃在田野上,恣情而唯美。 城市的风莽撞郁闷,有种无处发泄的苦恼; 乡村的风活泼奔放,透着野性难驯的享受。 城市的月总是雾蒙蒙的,让远在他乡的游子看不清,犹如眼瞳上不经意间罩上的阴翳,水汽迷离间涌起一怀愁绪; 而家乡村头的月是疏朗宁静的,明朗的能一直看到月中桂树上的玉兔,引起遐思一片。 城市的钢筋水泥间透出冷峻而严肃的神态; 乡村的泥土瓦砾中现出自然而亲切的神情。 城市的女人富态雍容,举手投足间有种与生俱来的距离感; 乡村的女人朴实真切,一颦一笑中都诚心诚意的好像足下的一捧土。 城市的男人服饰整洁,中规中矩,淡淡的烟草中有种知识分子的儒雅; 乡村的男人衣着随意,不修边幅,浓烈甚至呛鼻的烟叶里是满不在乎的鲁莽。 城市的呼吸浮在灯红酒绿间,一片灿烂旖旎; 乡村的喘息躺在绿野田园里,一派自然和谐。 城市是覆着浓重色彩的油画,厚重又绚烂,对所有的细节不遗余力的加以临摹,有一种人工精心雕琢的美; 乡村是滴了一滴清水晕开的宣纸,单薄而空灵,一切似乎理所当然的粗糙,又溢出天然的神秘。 城市是漂亮的,这里有安逸的池塘,映日的荷花,还有流光溢彩的虹霓;这里楼盘高耸,车水马龙,一派繁华见证着历史的进步; 乡村是美丽的,这里有宁谧的田野,接天的翠碧,还有此起彼伏的蛙鸣;这里小路蜿蜒,炊烟袅袅,一豆烛光里流露着我们自始至终追求的平和安定。 夜宿春纱帐,陪在身旁的是妻子,时常在梦里出现的却是母亲。 因为, 妻子是灵魂的伴侣,母亲却是永远的精神寄托, 就如同, 城市,乡村。

语文教师同题写08浙江高考作文:感受乡村

我是土生土长在农村的,二十几年前的乡村生活,恍如昨日。 吃是头等重要的事,不必说过年时待客非得烧个十八碗二十碗,也不必说春雷响过挖三根春笋来烧一碗油焖笋,单说平日里的菜蔬就已让人神往:要烧汤了,院边摘一根丝瓜,鸡棚里母鸡刚下的蛋还有余温呢,一会儿一大碗丝瓜鸡蛋汤就端上了桌;要吃毛豆,田埂边见缝插针种的毛豆拔一棵,盐水煮毛豆是上好的下酒菜;要吃小白菜,自留地离家不过二十米,掐一把,碧绿鲜嫩的,炒炒吃,翻三下锅铲就熟……乡村似乎到处是菜园,番茄、黄瓜、茄子、花生、玉米、豇豆,红的、黄的,青的、紫的、绿的,看不完的风景,变不尽的颜色,自然本色到家。乡村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摸螺蛳、钓甲鱼、捉黄鳝,能让饭桌添一些荤腥。 最想念家里的西瓜。那时父亲还健在,他虽生在农村,却也读过不少书,刚改革开放时,他日思夜想的就是发家致富,那时的他不年轻了,却有使不完的劲。跟着父亲在瓜田里劳作是辛苦的,晚上还在瓜田的草棚里守瓜。二十几年前,西瓜还不是平常的吃食,不太有人家种瓜。村里人见你家瓜熟了,摘个吃吃,这能叫偷么?你若守着,村里人就不好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地尝鲜。想念和父亲一起在瓜棚的日子,总喜欢听他天南海北地聊,蚊虫叮咬的烦恼都被聊天的乐趣赶跑。那时的天很蓝,星星很亮,土地特有的清香我真真切切地享受着。父亲故去已整十三年,土地的清香我早已木知木觉。 住在台门的好处不多,不便却不少。我家所在的台门是合围成正方形的几户人家,一律两层楼,地势低洼,一到汛期,便水漫金山,于是先抢救要紧的东西,米啊这些先搬上楼,瓶瓶罐罐搬上八仙桌,以防漂浮出去撞破。忙完后大人们看水涨,小孩成群结队地玩水,反正几乎每年要来一两次,大家都习惯了,碰上旱年,大家还奇怪怎么没发大水。台门除了涨水,还有就是狭小,几乎都是每户人家一楼一底,夏天闷热无比,到堤上乘凉是每人必做的事,有捧着饭碗就出来的,男人们习惯点根烟,女人们摇着蒲扇,“劈劈啪啪”赶蚊子的声音不绝于耳。男人们在双抢忙完后津津乐道的是稻谷的产量,还会比谁家的孩子会读书;女人们有的在渠道边洗洗涮涮,有的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逗玩着,还不知疲倦地亮着大嗓门。那时奶奶还在,七十来岁了,吃斋念佛,一脸慈祥,农忙时她会煮了点心,烧了茶水,送到田埂上。现在一闭上眼睛还能看到奶奶迈着小脚、拎着茶水上田埂的模样。 台门的冬天是热闹的,家家搬了椅子板凳到院子孵太阳,男人们抽烟、喝茶,女人们织毛衣、补衣服,于是东家长西家短的故事在懒懒的冬日里飞扬了。 台门早拆了,如今家家户户都是三四层楼房,白墙黛瓦,铝合金窗,再装几台空调,有序地矗立着,一派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农村也难得见到泥土了,哪条道不铺上水泥?好些人家买了汽车,大家可不想车子开过尘土飞扬。村边的工厂日夜机声隆隆,乡村的宁静越来越稀罕了。 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的我,现在偶尔回乡也会水土不服。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吃着超市买回的菜,夏天躲在空调的阴凉里,心中总想起二十年前的璀璨星光和那旧时的芳香。

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pb{} .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 .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 分页 */ .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 .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 .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 .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 .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1px;} .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 .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 .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1px;} .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 .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