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生命也变得简单而明了,出将

入相,封妻荫子,走着圣贤孔孟极为推崇的入仕之路。

金榜题名实属人生一大幸事,昔时寒窗苦读,十年无人过问,整日“焚膏油

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是为了一跃龙门。金榜题名就预示着从此踏上仕

途,涉足官场,前程似锦,康庄大道任由你策马扬鞭。考试高中,天下皆知,从

而光宗耀祖。高中的人怎能掩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

与欣喜。

一提起中国文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迈着方步,摇头晃脑,一出口便是子

曰诗曰云尔的一副腐儒像,所以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这也不能一

概而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岳飞,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人。他写出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气壮山河的诗句。明代抗清大将袁崇焕

也是走着众多文人相同的路,但他战功显赫,身居高位。

纵观中国文人入仕,我依稀发现了三种现象:1、积极入仕后积极出仕 2、积极

入仕,仕途顺利,一生宦海沉浮 3、积极入仕后逐渐堕落。

首先谈第一种。文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始终把尊严放在第一位,在

精神上他永远桀骜不驯,在人格上他永远宁折不弯。怀着满腔热血入仕后又积极

出仕,这首推陶渊明。陶渊明三次入仕,最后扔下一句“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挂印而去。陶渊明洞悉了官场的污浊,他犹如一条冰肌玉骨的小鱼,宁愿在岸上

静静地等待死亡,也不愿置身于污泥中,将洁净的身躯染上污浊。他汲取了庄子

的思想,于是他临水而栖,漱石枕流,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他惬意着,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处觅得了安放心灵的净土。离开了官场,远离了是

是非非,这或许是一种逃离,抑或是一种解脱。

第二种人深谙为官之道,天生就是当官的料。他圆滑而不失原则,耿直而又不尖

锐,从而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当高官的文人且名声较好的当推王维

了。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仕途上时升时降,可他从不偏执一端,而以出仕的

精神入仕,终日苦心经营人生的平衡。当同僚们感时伤己在仕途舛逆而痛苦不堪

时,王维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活得潇洒自如。他久居官场,身为物

役,而心灵却放逐与丛林绿水,悠然自得,了无障碍。他积极入仕,却不为官场

所羁绊;他向往山水,却不让隐逸情怀把他征服。他游离在两方,扮演着双重角

色。一方面,他热衷于文人政治,将孟子的思想“仕”是为了行道,而不是为了

自己的“向上爬”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关心民间疾苦,为芸芸众生贡献绵薄之

力。另一方面,他没有被权势利欲蒙蔽了双眼,他深知灵魂不能被物质轻易腐

蚀。的确,他是高人。王维的仕途应该算是得意,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可谓显

达,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可谓少见的。

第三种积极入仕后逐渐堕落,我不禁想到一个人:钱谦益。钱谦益是明末文

坛领袖,他学识渊博,学富五车。万历年间,他考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尔

后仕途时升时降。当满清的铁骑撞开明朝的大门,钱谦益以礼部尚书之身迎清兵

于城外。献城前夕,爱妾柳如是劝他投水殉国,钱谦益试了一下水说:“不行,

水太冷。”后来钱谦益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文人的失节,令人嗤之以鼻。钱

谦益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在仕途上他接连遭受挫折失意,可儒家的入仕思想萦绕

在他的脑海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徘徊于他的内心。他一

心想要“治国平天下”,不甘心做一个区区的文人,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始终交织

在他的心头,最终扭曲了他的心灵。他失节了,为中国文人蒙上了一层尘埃,是

中国文人的悲哀。

在我看来,秉性耿直,尖锐的文人是不适合官场的,官场的恶浊会令他们清

高正直的心窒息;亲和力强,为人随和,能周旋于官场而又不失节,不违反传统

道义的人是当官的料。

入仕,依人而定,因人而异。

出・入

常渴望能如陶潜一样悠游世外,信步南山;常渴望能如海子一样做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常渴望能卧一地落英缤纷,淡看花开花落,静赏云卷云舒;常渴望能超脱世俗,诗意地栖居于独我的世界.然而又常在心中叩问,自己真的能寻到那一片惬意的伊甸吗?

1989年3月26日,一列呼啸的列车带走了我们"孤独的王".他如一只不甘平庸的苍鹰,争分夺秒地飞翔于追求诗意的天空,然后突然坠落.

海子的坠落,对于大众的精神需求,对于尘世的文化来说,的确是一种损失.但是对于他自己,却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解脱.

海子应该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无法承担甚至接受现实与梦想的巨大落差.这个在白天里沉睡,在黑夜里惊醒的年代让他感到没有边际的迷茫.于是,他将自己隐藏于诗歌的花园,将生命寄托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尽管他一再用虚幻蒙住双眼,但是他依然看得清晰,看得朦胧.他看到了,看到了粮食与蔬菜的微笑,看到了现实灰蒙蒙的双眼.他看到了,看到了天使圣洁的翅膀,看到了上帝梦幻般的光环.他惑了,惑得那么彻底,一边举起善意的屠刀,一边露出残酷的微笑.于是,他终日被人性的双面撕扯,于是,他选择了归去.

海子去了,我们哭了.

海子去了,他的灵魂笑了.

他终于寻到了他的伊甸,然而,他却失去了执笔的手,生花的笔.

他注定是不识人间烟火的精灵,禁锢于大地而升华于天堂的精灵.

他徘徊于出与入的十字路口,一边指向灯火阑珊,一边指向后庭凤箫.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

走入人生,是庸俗的物质之痛;走出人生,是无助的精神之殇.海子,你追寻了一生,迷茫了一生,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很讨厌那些虚伪的嘴脸,也厌倦穿梭于漫无目的的人群,只希望能终日闭上眼眸,睁开心灵的双眼,只希望能感受美好的招唤,成就我的人生----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但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诗意的追求还必须倚于现实的臂膀.我无法离开五谷杂粮的施舍,也无法摆脱人情冷暖的纠缠.

现在的我,正站在海子当年徘徊的路口,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

也曾故作低沉,写些自己都看不懂的文字;也曾绞尽脑汁,堆砌些麻醉品味的矫情诗句;也曾违背心灵,祭奠不存在的人,追寻不存在的事.但我依然渴望满足我对诗意的追寻,抒心之所想,不带修饰,素面朝天.可是,现实告诉我,不行.

本以为陶潜是真的追寻到了诗意的生活,本以为半山是真的走出了名利之场.但谁又能告诉我,陶潜难道没有为庄稼的收成紧锁双眉?半山难道没有为朝臣的纠缠提心吊胆?

原来,诗意的生活,无论在凡尘还是天堂,都是不存在的.

也许天堂的海子也并非无忧无虑,心明如镜吧!

难道我注定要甘于平庸,甘于埋首于尘世的污流?

前方,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变.

为什么污流就不能化为清澈的碧波?为什么天堑就不能变通途?

精神与物质,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朋友.没有物质,何来精神的幻化?没有精神,何来物质的饱满?

我悟了,为什么一定要化羽登仙?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眷恋凡尘的痴人?为什么就不能抑制欲望,将之置于尘世而尽力保持内心的高洁呢?

"大隐隐于世"才是更高的境界.

诗意的文字,必须从物质的笔下流出.追求诗意,切记不可偏离太远.人剩的极端,注定不是理想的居所,而我,注定要隐于市井,居于心灵.

出入人生,前方是理想化的生活.

雨入诗词

古诗词若是那树,雨水便是树的甘源。我们赏析诗词,雨水是值得玩味的。那些雨水酝酿的甘霖,听得见、看得到。悲中有雨、喜中有雨,得亦降雨、失亦落雨,暖有雨、寒有雨,爱也雨、恨也雨,情又雨、愁又雨……

一年四季,白与昼,亘古不变的淅淅沥沥、滴滴答答,修成了唤醒大自然生机的神奇音符,恩赐于万物,热闹于人间。早春初萌,自有那乖巧的小雨款款临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此这般浥轻尘而不湿衣的细雨催生了草色,细润、柔滑,若有若无间便设色了绝美的诗情画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就是好雨!万物萌生需要她的时候,她就会飘然而至,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在润物的春雨选择着不碍人们劳作的夜晚悄悄地降临,这就是让人欢喜的春雨品格;沥沥黄昏后,草木日日新,一路绿水青山走过,彤云忽起,蜓尾低点,夏雨带来的是养眼的“风翻莲叶杯倾露,雨洗榴花色更红”,遥看那村女摘菱荷做伞,牧童醉酒手扶松,且后溪旁笑看卧长虹,仍是一幅农家嬉雨之水墨,使人无尽流连;“秋雨惊尘,新凉净暑,云天初彻”,场场秋雨弄新凉,感叹间,花欲瘦、叶已黄;冬雨没有矜持,“人生多少春秋里,留住一冬季, 怎禁妩媚破东风,几缀杜鹃红在雨丝中”……

雨入诗词便有了灵性。雨儿连绵,如坐禅自语,聆听雨音,如歌如泣。雨知人意,雨解风情:“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丝丝缕缕的雨儿诉说着多少人生的感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风骤雨疏间夜雨也能道出心灵瞬间的悸动;“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雨声能否让你忽略尘世间无尽的纷争呢?雨入诗词便有了感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彼时的细雨愉悦轻柔;“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此刻寒雨的伤感低落;“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雨又是闲适与悠然的,种种诗词所述雨境你可曾有所体会?

要说雨景中最美、最招人欢喜的即属江南之雨了。宋朝苏轼的奇雨曾将西湖幻化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女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赵师秀还专门写了“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将南国雨中一片迷濛的整体景象和草地池塘的近景一一展现眼前。阴雨连绵,空气润湿,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目所见,耳又闻,声色俱全。“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则是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闻筝时笔下的雨过山青之景象,人物与雨后美景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真可谓是言尽而味永了。然而能够成就另一种清新隽永之意境的可要属杏花之雨了。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一场彻夜淅沥的江南夜雨滋润着深巷杏花,四处飘香;陈简斋诗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使人们于濛濛中对仿佛触手可及的春雨杏花之世界产生无限的向往,既浓亦淡,既真亦幻,情深悠远。

入洞房来历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

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年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黄帝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出与入

看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颇有感触。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我有时会想当然的不喜欢一些人,不喜欢她们的打扮,不喜欢她们的穿着,甚至鄙视他们。直至一天,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只是你不了解他们.”说的也是啊,我不了解他们,就没有对他们下判断的权利,更是没有妄加菲薄能力。当我第一次看见王国维这句话时,我就记起了这一件事。现在我对这句话的解析是:当你还不认识,或者还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对他过早的下定论。你只有了解他,进入他的世界,才能写他。

而“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他让我记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讲每个人之间都应存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和一定的距离,每一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说: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度的苛求,没有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活动的话,在孩子的肩上,要扛的负担就更多啦!那代沟问题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另一个例子:如果两个恋人之间,靠的距离太近,对任何事情都到刨根问底的话,那两个人活着就太累了。如果不能把握这一尺度的话,也许两人都会受伤。不要让爱成为负担!所以凡事都留一点空间给别人,那样才能更好的了解他,观察他。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那天看见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院子里玩老鹰捉小鸡,我站在墙角看他们玩,只觉得自己一个人站在那里好傻啊。有事没事地踢一下墙根,真是没趣!不过还好我妹妹的小手拉拉我,示意让我和他们一起玩,我似乎找到儿时的乐趣,玩得不亦乐乎!只记得我们玩得很晚,直到妈妈叫我们吃饭,小朋友们都走了,我才意识到一天就过去,真是好快啊!看到花开不是为了花谢,而是为了欣赏,去欣赏他,去爱护她,进入花的海洋,呼吸花的空气,这样你才会感受他所有的生气。只有当你融入到一个世界,才能体会一个世界的乐趣!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看过《孤独漫步者的思想》,喜欢上那位思想者,《孤独漫步者的思想》作为这一位追求真理.超越时代的作家的绝笔,给了我们读者一个生机的大自然,他的心灵高度令人敬仰。最初时,此文以卢梭控告世人沆瀣一气.阴谋迫害自己开篇,到怀着深情,追忆年轻时代在华伦夫人身边的到的“纯净.丰盈的幸福”后突然中断。卢梭如此大的转变,恐怕没人能做到吧。她渐渐看淡生活的评价,而更注重思想,自然。他从生活中跳出来,因而有了前人未有的思想。如果人人能看破这一点,心灵必定有一次大的提升,故有高致。

适当的把握出与入,能更好的完成人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