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

老师的“三态”变化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二中九(6)班 罗素祎

树林的长稍轻轻飘,那是微风对我们的爱;轻柔的身体来回荡,那是秋千对我们的爱;一句句叮咛的话语,那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然而,什么是老师对我们的爱呢?严厉的教导?温馨的话语?还是深切的期待?其实,老师对我们的爱已溶于他们的“三态”变化中。

冷酷似冰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校运动会即将爆发的背景下,班中气氛非常活跃,人体分子运动过快,导致室温快到沸腾,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极不情愿地回到了各自的座位上。当最不愿见到的“庞然大物”——教师出现在眼前时,激情沉没了,同学们无精打采地跟着老师穿梭在这个漫长的课堂里,老师的脸上也出现了对同学们不满意的神情。终于,有几个女生开始窃窃私语了,并且越讨论越激烈,她们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带动了全班同学的热情,火热的气氛又开始了。老师摆了几个手势,示意不让同学们说话了,可是非但他的“五指山”压不住同学们的激动,反而越压同学们热情的弹簧跳的越高。

厚厚的眼镜片后面,老师的眼里喷出了火花。“啪”地一声,“今天这课 没法上了,你们就尽情地演绎吧,我为你们提供舞台!”狮子般的吼声从老师的喉咙里迸发出来,此时此刻,在班里,室温急剧下降,老师严厉地爱成了冰,砸下来,同学们忍受着,再也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柔情似水

再坚硬的冰吸热也会变为水,再严厉的老师也有柔情的时候。

寒冷的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我们回到了寝室,想到又要面临那冷冰冰的水和凉嗖嗖的床,我们心会意冷,寝室门被一女生撞开,只见她边打呵欠边揉着双眼嘟囔道:“有谁能来救救我们这些落入民间的天使呀?苍天哪……”在场女生都笑了,也许只有这点幽默的语言才能让我们找到心灵上的安慰,忽然,门被推开,只见一人闯入,手中还提着正冒热气的热水。“哎哎,谁呀?我们这里是闲人免进,快出去。”另一女生边想边去推那被设为未知数X的人。“啊!老师,你怎么……”“别大惊小怪,我这不是给你们送热水来了吗?来,你们快趁热洗洗。”说着,边忙着给我们分热水了。

泪水沾湿了我们的双眼,老师那忙碌的身影正是她对我们深切的爱。

漫如气

太多太多的爱,我们无法形容,因为老师实在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而又有那么多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如同空气,我们整天都生活在空气中,但我们却无法感触。

老师有的时候是变化多端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贯穿在老师心中的,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固体变为液体,液体边为气体,老师就如同“三态”的循环,他们的爱也就这样不停地循环在学生的身上。

辅导教师:张文涛

通联:湖北省钟祥市柴湖二中

邮政编码:431924

邮箱:[email protected]

第二课堂之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最近,大妈妈常来我们家做客。她告诉我,现在中国刀剪剑、扇、伞“三姐妹”博物馆中的扇博物馆的后面开了一个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传统手工艺和许多创意手工。听了大妈妈的介绍,我心动起来。 8月26日星期五,我和妈妈乘坐K79路公交车来到拱宸桥西。穿过桥西历史保护街区的一栋栋木房子,走过一条宁静、惬意的小路,一拐弯,来到了中国扇博物馆。以前我也来过这里,现在,没有了人多时的热闹,博物馆有一种宁静、祥和,还是像以前一样。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来到了令人期待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放眼望去,展示馆都是木制结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拿了展示馆的手册,仔细阅读后我们发现,这个展示馆原来是民国年间的工业厂房,有锯齿形屋顶、美国进口的红松梁架、还有货运滑梯呢。站在大门口,左手边,阿姨们正在制作专心致志的做扇子;右手边,有老师傅在剪纸,还有一位老爷爷在用陶泥尽心尽力地制作有凹槽的立体五角星。沿着右前方走去,在陶泥制作的旁边,许多小孩子在做BABY兔,旁边还有卖BABY兔的商店。再往前走,是手工皮带制作的,一位阿姨在认真的在做皮带。在对面,也就是在大门口向左前方走,和皮带店隔过一个休息区的,是一位老师傅在手工制剪,那有许多工具。在休息区的前面是制作油纸伞和绸伞的地方。皮带店的前面是一个旗袍店,再前面,也就是最后左右两边都有一个手工创意空间。 你们绝对想不到我在那天学了什么,剪纸?制扇?陶泥?BABY兔?皮带?制剪?油纸伞?绸伞?不全都错了,我今天在旗袍店向一位大姐姐学习制作盘扣,也就是在旗袍上的扣子。大姐姐给了我一根圆圆的中等大小的线,她教我先左手握绳,绳子在穿过左手后要留两厘米左右;再用右手做两个圈,用左手的大拇指按住;然后用左手拿住的那段绳子从后面穿入右边的圈,再从前面穿入左边的圈,再从前面穿过右边的圈,用左手的食指传进最左边的一个洞,然后拉两头的绳子,不要拉太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八字;接着把短的,在上面的那头从后面穿进八字中间,再把另一头的绳子从后面穿进中间的洞,把两头的绳子一起拉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食指要一直穿着;最后把松的绳子拉起来,向左或向右拉,直到拉到两头中其中一头连接着,把所有松的线都弄紧后把食指收回,把最后那根线弄好就可以了。大姐姐说她一天要弄好几个盘扣,指甲弄得都很痛。 结束了一整子的体验后,我体验到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全力去做,这样才能做得最好,熟能生巧才行。 |||

爱的三态变化

我想建一个空间,柔柔的音乐,白白的墙壁,还有几盆散香的茉莉花……

我想找一个时光,清澈的流水,山上的月光,还可以观赏静默的风景……

我想寻找爱的天空,深蓝的幕布,琥珀色的月牙,还有布满天空的星……

――――――题记

因为爱,笑着度过难关;因为爱,不会觉得孤单:因为爱,生命绽放光彩;因为爱,生命收获圆满……

爱,是无私,是奉献,是手拉着手。

爱,是臂膀,是靠山,是肩并着肩。

爱,是真诚,是纯洁,是背靠着背

爱,有糖果的甜蜜。

爱,有泪水的苦涩。

爱,有暖气的温柔。

爱,有奇妙的三态……

固态*糖果

爱的固态是糖。

在一堆又一堆华丽的糖纸里,包着各具特色的糖果。爱的糖纸,不特别,不华丽,不精致,很普通,很平凡。在各种糖纸的装点下,她是那么的不起眼,被人遗忘……

没有华丽的外表的爱,有内涵。

爱做成的糖,有种奇妙的味道,口感独特,甜而不腻。含在嘴里,任它慢慢融化,丝丝甜意在口中徘徊,彷徨。它的甜,沁入心脾。

爱做的糖,用它的甜美,开启心中深锁的门,打开心窗,给早已尘封的心,注满了新鲜空气。唤醒沉睡的心灵,把它打扫得一尘不染。

吸热,吸热……

液态*泪水

液态的爱,没有糖果的甜美。它所拥有的,是爱的另一面,是感动,是辛酸……

只感觉鼻子一酸,心里涌上一股液体。鼻子,眼睛,脸庞,都被镀上一层红色。隐隐看见明亮的眸子上,涂着一层透明的膜,一闪一闪的。在眼睛里积的多了,自然就会从眼眶里涌出,顺着通红的脸颊话落。

这略带咸味的液体,或许是感动的果实,或许是辛酸的产物,也可能是许多情感一起产生的冲动,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是液态的爱。

泪,带着点点咸味,涌出心底,冲出眼眶的束缚,尽情的流淌……

听,啪嗒,啪嗒……那是泪的声音,从一个人的心底涌出,打在另一个人的心上,啪嗒,啪嗒……溅起点点水花,啪嗒,啪嗒……牵动心房……

吸热,吸热……

气态*暖气

爱如空气,无处不在。气态的爱带给我们冬日的温暖。

来,深呼吸,爱的暖气飘入鼻中,带着糖的甜蜜,泪的苦涩飘入心田,散发着芬芳的气息,那是爱的味道!

爱的暖气,如冬日暖阳,将在寒冬中冰冻的心融化,融化……

暖气携带着爱,来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给每个细胞注入爱的力量,使人温暖。

每一个细胞,都在传递着温暖的信息。冰裂,瑟瑟发抖的心,得到了爱的滋润,恢复了正常的跳动,扑通,扑通……带给人活力……

我们时刻都在呼吸着爱的暖气,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时刻都浸在关爱之中,习惯了这种暖气,就永远都离不开它了……

听!

倏倏,那是爱的糖果在融化……

啪嗒,那是爱的泪水在敲打……

扑通,那是被爱唤醒的心在跳动……

当第三人称遇上我(原题:游离态)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零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零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零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零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零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零

我认识一个人,他跟我同个学校,同个班级。

我不想去赘述他的容貌他的嗓音他的身形。他曾说过:“那些东西如身外浮云,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迫于此我也不便多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我竟有些赞同他的话,这是在我看来所诡谲而不可思议的。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这所学校,这个班级里他的成绩不算太好,中游,甚至稍稍偏下。这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藐视一切学科。在数学课上写一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却又写起数学卷子来;在政治课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却又在物理课上偷偷看哲学的东西。

他对生活像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即使回到宿舍也是寡言少语,倒头便睡。每天固定六点半起床,做好洗漱等,又在六点五十固定下楼,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有人批评他过得麻木而漠知,但也不便当面谈起,只与我说。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却暗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也怀磅礴大气的梦想,但最后也渐衰落。他对我批评现实的残忍与混乱,却总是轻描淡写而过,并不暴怒而起。

他爱写些东西。他告诉我他的梦想之一是乘了火车,一路漂泊,去往一些未知的地域,或是与他同行者所去的彼岸。但他也很清楚,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他只能发泄于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文字。他什么都写什么都记,上课时也喜欢观察台上老师的一举一动,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描述下来。他也写歌词,加了一个音乐才华者的群,在里面发自己的歌词。网友评论说他的歌词总太唯美,带一种沉静温和的生活态度,与这钢般的现实,竟有些格格不入。每当他听到这些时他总喜欢笑笑,却不说什么。我看过他的歌词,一篇名《夜色如海》,是些火车上旅者望窗外精致夜空时的温柔的诗句,确实带有一种平缓温和的感觉。我问他你自己搭过火车吗,他摇摇头,说他一次火车都没坐过。

这令我有些意外,人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于是我又找他的东西看,发现他真有种疯子的感觉。当然这并非贬义,我也不知该如何说。他的文字在他的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张扬,有时内敛,但如今更多的还是温和。

其实既可以说温和,也可以说冷漠。他在他的一篇文字中指出,对他来说,温和冷漠麻木,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不敢苟同,却有些明白他的意思。这三个看来褒贬中三性的词语,都是他温和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是一种対及生活的态度。

而我意外地发现他对自己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偏执而极端。他近乎疯狂而虔诚地认为他自己拥有两个人格,在这之上又交错而成密密麻麻交织成无数人格碎片。我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错觉,但他仍信任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他同时爱上科幻,哲学,与精致的沉静的温和的文字这两种极端的唯一解释。

我却摇了摇头。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他的两个性格总互相对立,谁也不让谁。

他爱听朴树的歌,却不喜如那些花儿或生如夏花等已被众人熟知的歌,只喜听偏僻冷门的。他曾告诉我他最爱的是且听风吟,内澈一种温柔如时光的美感。但他最近又告诉我他又爱上了另一首《九月》,不是太因为曲子,而是它的歌词。他说这如同我们,在这城市举措犹豫时,却又疯狂不定,像极了两个极端,我们就在这里游走。

他喜欢暗夜。——或者说,他爱这暗夜。常然是在深夜,他的舍友都睡着了,他却还未入睡,只是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窗外温红色的夜空,再想些片刻即忘的沉默片段。他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他也很晚睡,常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电脑后是窗帘,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能遇见沉静的夜空——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有的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犹如夜色的脉动,能从面前的死寂里传来。他坦言关于这暗夜他觉得他能从里面寻到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说人们都沉睡了,只有他还醒着,用沉默的目光看这世界,看这无声的暗夜,竟有迷茫和清醒的双重感知。——霎时间我觉得一股寂寞和无言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这是一种探知和自悟。

记到这儿我又想起他的那篇《夜色如海》,里面是这么写的。

“一杯咖啡在深夜

散发沉静的香气

就像我又醒来时

听见的火车汽笛

车厢沉默而喧嚷

但是仿佛这一刻

听不见任何声音

犹如精致的夜空

当你朝窗外看去

车窗外云散星点

像是倦容和思念

这夜色犹如深海。”

他手上有一篇未完成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