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表情――城市足迹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 ; 邵立君

他们从历史背后走来,他们向未知前方走去。一路上,失去与得到,无人去想,只有到达下一个驿站,回首凝望才发现早已沧海桑田。城墙倒了又重建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正是这相同的土地,却在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

――中国城市。

皇都韵

有人告诉过我,说北京的天不是阳光灿烂,就是暴雨倾盆。这也许意味这她的分明吧。感情如此清晰的城市在含蓄的中国注定是不一样的城市,这注定了她不一样的路。

几个世纪前,她硬是将荣耀与繁华从长安洛阳引到了这儿;几个世纪后,她硬是保留着一份仅属于王权的威严立于中华大地;她硬是独占了末代皇朝一切的霸气与怯懦,她硬是让自己的光彩遮住了世界上的座座古都。

北京城里还有座城,这座城里,有磅礴的太和殿、黄色的琉璃瓦;有亭台楼阁、描龙画凤;最重要的是,有天子。这座城让北京眼中,永远有帝王之气;北京嘴角的微笑,永远会有胜利者的骄傲。

北京只会爽朗地笑,亦只会嚎啕地哭。她从不掩藏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苦闷,从不夸张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聆听卢沟桥依稀传来的枪声,北京悲情中却透着一股哀而不伤的血性;仰望夜空庆祝申奥成功的烟火,北京欢笑中却映着一份沉稳奋进的矫健。

北京的脸上,找不到晦涩。

浦江情

上海是个令人自卑的天堂。

是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迈入这座国际大都市时的惊叹:高楼林立,立交纵横,光滑的幕墙上映出无数个太阳。我记住了她的表情,冷漠。

曾经的上海滩,有绮丽的旗袍,装点各色的海报,灿烂的霓虹;也有破旧的黄包车,简陋的贫民窟,浑浊的空气。笑颜属于前者,泪水属于后者。

浮华背后藏着苦难,得意之下落满惆怅,惟有浦江不论悲欢地涌动着浊黄的浪花。上海,从那个年代起就学会掩藏起她的失意。

新上海,以冷傲的表情漠视一切。笑容封存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

泪水洒在不夜城的繁华深处。

笑颜中夹着泪点,上海像一个过早阅尽浮沉的女子,有人说她冷艳,也有人说她风情万种。

不会忘记高架桥下的石库门,包围在现代时尚里,仿佛有千万种不协调。可就是这个看似不协调的音符,却同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一样,见证了这座充斥着摩登的城市短暂的历史,就像年轻女子眼角一道鱼尾纹,让世人记住一张冰冷得失去表情的脸掩藏住的感伤与曾有的飘泊、萧瑟。

秦淮魂

淮水岸上屋顶的瓦当早已不再锃亮,“八艳”娇娆的笑容早已消失在战火中,南京只剩下一张小家碧玉的脸庞。

南京好像没有帝王之气,定都金陵的王朝都很短命:孙权的东吴、刘裕的南宋、洪秀全的天国、孙中山的民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褪去国都浮华的外衣,南京还是扬子江畔的普通人家。穿越着历史千年的风霜,她从低潮一次次走向巅峰,又从风口浪尖一次次跌落谷底,最后剩下的是: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她那么平静,接受所有的宿命,似乎荣华富贵在她看来只是河面上一片零落的秋叶――终究会漂走,不留一点痕迹。豪情、妖艳、肃穆、惨烈,通通被她无言地收入囊中,却不见每次转过脸去滴落的泪珠――汇成了这 十里秦淮。

如今,南京已将曾经的一切荣辱丢给了半世纪前的那场殷殷血火,泪水也只属于那座等待瞻仰的雨花台。现在她以新兴都市的身份用最美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然而支起这明亮笑容的,是曾经耻辱淘练的坚韧,是落魄沧桑锻造的执着。

幻城雪

我也是追寻拉萨的人。可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她独特的高原嗓音了,她真的已经孤独地躺在版图边缘很久了。

雪山下的城市,理应有雪山似的纯净。在印象中,这座雪域幻城始终拥有一张素面朝天的单纯脸庞――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天真无知的表情让人顿生怜惜。

很难有城市能保留下一份完整的千年本色,拉萨做到了。可这个世界屋脊上的女孩,今天的笑容是否还依然同雪般白得耀眼,单纯得奢侈?

走进看似依然有着非凡气势的寺庙,我抚摸着斑驳得落漆的柱子,看见了不曾看见的――拉萨黯然的泪。

拉萨无奈,那一声叹息从法器的当当声中缓缓流淌;拉萨无奈,美如格桑花的笑脸在虔诚朝拜布达拉宫里千年前那个美丽而伟大的汉族女人;拉萨无奈,原来流转在眸中飞扬的神采现在是否只属于长明灯;拉萨无奈,只任凭行行雪水融成的泪滋润这片圣土的沧桑。

你在笑吗

我爱上海

生在上海,住在上海,成长在上海。我是一个小小的过客,在这个城市里游走,看着这个城市的春末夏初,体会着她的阴晴冷暖,然后闻到空气里散发着得丝丝清香…… ——题记 许多外地的游客到上海旅游,都会感叹上海的高楼林立,感慨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都会赞叹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也都会不约而同的说上海人“精明”。 我爱上海,也像他们一样爱着上海的建筑,但不同的是,他们爱的是高楼,密密麻麻排列的高层建筑,也许这确实是一种值得自豪的东西。但我更爱上海的低层建筑——石库门。 外婆家是老式的石库门房子。小时候喜欢去外婆家,喜欢穿过长长的弄堂,看一户户紧挨着的人家,然后站在低矮的石阶上,敲黑色木门上的铜制的狮子门扣,黑色的木门给人复古的感觉,又不乏庄重。印象中的天井总是带着潮气,湿漉漉的地上似乎还泛有青苔。一栋房子是几家人合住的,常常可以看见邻居笑盈盈的面庞,亲切质朴的问候:"来啦?"这是一种百姓邻里的和睦和随意。我喜欢这种生活,或者说,这才是生活,真实,亲切。踩在石制的楼梯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沉着,稳健。可以很随意,很自由,无所拘束。趴在老虎窗上可以看到天空,白云,离我很近,可以看到修家电的小贩奔东家,串西家,很有趣。高楼大厦或许会给人成就感,但钢筋水泥永远给不了人温度,而石库门离地平线很近,很温暖,很踏实。 石库门的建筑是因为历史原因而保留下来的,租界的建立让这种最早的西方建筑风格融入中国的土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中西合璧了吧。这种风格不单单是建筑风格,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石库门的生活,自然,亲切。上海这个地方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应该就是石库门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百姓的生活情趣,一种人文的感觉,一种真真实实的生活。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石库门传递的一种文化,一种百姓生活的精髓。 我爱上海的另一个原因,是上海的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给人的感觉是:精细。记得上次去北京,印象最深的是那边的小吃,北京人吃菜喜欢方很多蒜泥,他们的炒黄瓜,不是把黄瓜切片的,而是把黄瓜切成大块大块的,放上一大堆蒜泥和辣椒;他们的饺子比上海的馒头还大。给我的感觉是,粗;相对而言的,上海的小吃就显得精细多了。什么都追求精细。特别是中秋送月饼的时候,包装往往比月饼做得还精细。这也许是上海人素来爱体面的关系吧。记得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海独创开了一个海派春节晚会,比起央视的,我当然更爱上海的,很对胃口,非常精致,很有南方人的特色。这应该就是海派文化吧。我喜欢这种文化,精致中显出地方特色,传统,不张扬,却时不时给人一些惊喜,有小家碧玉的感觉。 说到上海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精明”。确实,上海人是精明。这种精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逻辑。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差的口碑,但我却觉得,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上海人的智慧,他们善于用最便捷的办法使自己获得最大的益处。就拿讨价还价来说,上海人在自己的观念里形成价值观,他们以自己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估价,这是一种思维的展现。讨价还价也是一种人与人的沟通,双方达成协议各取所利,从而上海人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经验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逻辑呢?从这个层面上说,上海人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会调节心中那杆秤的。精明也许是聪明的另一种形式。 我爱上海,爱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爱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爱这个城市的过往人群,爱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看街道,看马路,然后看到这个城市的可爱,然后发现这座城市给我的归属感,然后深深的爱她。

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

零上4度的夜,我揉揉僵硬的手指,放在键盘上打这些字。这是无源的感叹,亦是无言的记录。——题记。 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再说长江》节目中说:“这是一滴水开始的朝圣”。那么石库门,便是一扇门内虚掩的落寞繁华。 从小生长在并不算多么传统的家庭中,对我而言更记忆犹新的也许是哥特式的教堂、巴洛克式的装饰……那些极尽奢华的中世纪欧洲风格,或许更让我钟情一些。——这样的我,却由于一个或许可笑的上海人的血缘,而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石库门,迷恋上了那段历史。 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早已被刻上无数岁月伤痕的石库门,在我的眼中就像一首源远流长的歌,绵长、悠远而又带着淡淡的哀愁——或许是乡愁——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我心底深处。 不似二十一世纪建筑那般抽象现代,又迥异于欧式的庭院别墅的别具一格,我想,不是我笔下的三言两语,所能描述得尽的。只是那深浅参差的大门;那略显狭隘的小巷;那沉稳缓慢的石板路……那么多那么多,让我在踏进石库门的那一刻,恍然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这样的石库门在上海的建筑史上终究还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那么一笔。 恍然间,我站在那空无一人的弄堂中,回到了那个即使门外战乱纷飞,关上门却依旧祥和热闹的时代。 那些我记忆中亦或是灵魂中刻下的面容交织在这一片光影斑驳中,蓦地划不清现实与臆想的分界线。低下头看到那条长长的、笔直的延伸着的青石板路,阳光穿过窄窄的弄堂,越过略显古旧的建筑撒在上面。闭上眼倾听初秋的凉风拂过耳畔的叹息,明明那么安详,却像极了那时的嘈杂喧闹。 初秋的晚风仿佛捎来了来自过往的欢颜笑语,耳畔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嬉戏打闹,妇人们拉家常谈天说地的吵闹。那样的脚步声,踏过春英夏雨秋叶冬雪,永远地、永远地停驻在这里。 听,那是花开的声音。可那一瞬间,又恍若零落了一生那么漫长。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直觉得,住在石库门中哪怕是最平凡的人都有过这位亡国君主的情感。也许他们,只是学不会那么浓烈的表达,调不来那么浓重的笔墨罢了。更多更多的,是深蕴在心底那份无可言喻的情感。 那是段真正算得上不堪回首的历史,可是石库门拥有的,岂不又是那般喧嚣安逸,那般平静又平凡? 石库门矗立在这座城市,可是它老了。它学会了看着逝水淙淙流去,却学不会挽留那些曾经以它为家的人们。它渐渐拜别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段遥远的过去。而曾驻留在他身旁的人们,也渐渐老去。终有一天,记录下这段文字的我,也会老去。 我们,不再拥有它。 也许那么多那么多年以后,还会有那样一个孩子,指着石库门问母亲:“那是什么?”然后母亲拍拍她的头,说道:“那是石库门,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居住的地方。”就足够了。 只是在那之前,它的种种美好,都被那些留心的人们记录下来了罢。就如我,就如那么多怀念它的人。

融合

对于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可谓印象深刻。在上海尽兴地游玩,身心都放松了许多。还记得,漫步在街头时,看到的一排排精致的石库门。

石库门,上海极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在19、20世纪,上海被外国列强瓜分的时候,石库门就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在上海的土地上逐渐冒起。主体是典型的中国式结构,端庄简约;而外部的装饰、雕刻等,却都是国外的艺术风格,唯美别致。不可否认,融合了中式建筑和西方艺术的石库门,已经成为了上海的另一个代名词,受到世人的瞩目。

这就是融合吧!将陈旧的、乏味的事物,变成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曾经都快被世人所遗忘的东西,经过巧妙与外界融合之后,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且,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各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各自有两个思想。”真是令人深思的一句话,真是一种令人赞赏的想法!融合,既不会伤害你,又能够使我更为强大,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那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秦始皇站在咸阳宫最高的地方,俯视着这一大片广阔的天地,不知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后人都说秦君残暴,可是同时,他也功不可没 —— 是他,统一了整个中国,曾经像一盘散沙似的零散中国,终于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是他,统一了中国的货币与文字,促使了中国更为迅猛的发展;是他,集南与北各个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一起,蜕变成为一个全新的中国……从这些方面来看,难道秦始皇不该被夸赞一声“伟大”么?因为就是他,用自己的手,将中国融汇起来的!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谓融合所代表的就是如此,不是吗?剔除自身不好的地方,接受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话,发展的不是更快吗?就如同中国的国粹 —— 京剧,它在其他剧种的互相融合之下诞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当今社会,融合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放开自身,吸取外物的精华,中国,才会真正地成为东方之蛟龙!

融合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我的眼球,绣着刺绣的牛仔裤,古筝与吉它的合奏,冰激凌和月饼的搭配,融合这个观念似乎已渗透进了每个领域.

一场细雨过后,苍茫的深山中似乎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秋天萧瑟的微风在林间合着树叶的颤栗呜咽.茂密如针的松叶间静静地渗透倾泻着皎洁的月光,汩汩的泉水在青石上翻腾着灵动的身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这两句诗,每每读起,就像在面前展开了一幅画卷,清丽动人,栩栩如生.

这是诗与画的完美融合,这是自然与禅宗的相辅相成.真是不愧于苏轼的那句名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融合给中华文化历史铭刻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融合给无数的人带去了对诗的向往与享受.

漫步于上海的一条弄堂小道中,两边的梧桐树已是长得连一个小孩都抱不住了.像手掌一样的叶子在我的头顶牵起了手,架起了一座翠绿的桥梁.从缝隙中透进来的阳光偷偷地爬到路边的青灰色的建筑上.这就是石库门.方方正正的门槛,两根石柱支撑着石库门的门檐,西洋文化用它神奇的手在石库门的外衣上雕刻出了西方的艺术,西方的灵动鲜明和东方的沉稳神秘使石库门成为了建筑中的瑰宝,成为了上海租界文化的写照。

这是西方与东方的完美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的相依相偎。融合就像是撒在蛋糕上的糖粉给这建筑撒上了绚烂。

融合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东西。我们摸不到,嗅不着,但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感谢融合,因为它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如果当初没有一群有志之士将中国的思想和西方的思想相融合,我们怎样去敲开发展与腾飞的大门;如果那么多国家没有接受抑或是倡导民族,不同种族的融合,那世界又将怎样去呈现一派和谐欢愉的盛景?

融合早已成为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就像是将要扬帆起航的大船上的胜利女神,展开双翼,吹起号角,站在船头,意气风发地眺望着远方闪耀着金色的海平线。融合作为一个基本的理念早已渗透进每个领域,我们无时无刻不依赖着它,使用着它。

秋日金色温暖的阳光映衬着那无限的风高云淡,融合就像是一只脆生生的苹果,咬一口,淌下的汁水一丝丝地渗透进我们的心底……

融合

兼容并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范,海纳百川则是我们上海的城市气度。可是,当融合这个字眼已经深深刻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融合,是否也要有些原则和尺度?

中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这是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而现在,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固然重要,可君不见,许多西方国家正在对中国进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吗?韩剧、日本动漫、美国大片……许多文化垃圾正慢慢地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占据如今青少年的生活。难道我们不应该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那样警惕吗?西方所“抛给”的东西我们是断不可以全盘皆收的。学习他人的长处固然可取:朴素的先秦民歌也是经孔子的整理之后才变成传世经典,优美的宋词也是吸收了诗的精华、融合了歌的特点而成……关键还看取舍的这个度。

上海是我挚爱的故乡。我爱她如风华正茂女子般的绰约,当然,我更爱她海纳百川的精神。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看着越来越多的石库门被拆除,心中的悲伤自难避免。存还是拆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上海有一处地方做的很好——位于泰康路的田子坊。田子坊我去过很多次,也非常的喜欢那里的格调。田子坊取自《史记》中中国第一位画家“田子方”的谐音,陈逸飞工作室等便坐落在这里,意味着田子坊是一个艺术家聚集的地方。青砖白瓦的石库门建筑向路人彰显着这里的历史,但推开那一扇扇厚重的木门,里面却是最时尚的潮流小店。漫步在田子坊的弄堂里,仿佛穿越时空,脚下踏着砖头铺路,眼前却是霓虹闪烁……我想,为了石库门的存或拆而大打口水仗的人们,都应该来看看田子坊,这里是传统与现代最好的融合。是的,石库门不能拆,因为它是上海的过去;创新精神也必须保留,因为那是上海的未来。

为了传统文化传到我们这一代会变得如何而担忧的师长也请你们不用担心。融合总是为顺应时代潮流而融合的。我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传统和现代、中货洋,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都会发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