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鱼和熊掌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舍高碳而取低碳。”

低碳生活,顾名思义,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其实早在唐代,诗人王维就提倡素食,在王维的诗文中,常年的素食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丝毫的清苦,相反却使诗人的情思更加的欣悦润泽。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在王维的笔下,更是多了几分舒惬的雅韵和审美的意味。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描写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竟也有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

可见素食低碳的生活,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所体现,而今天的人类却对地球进行肆意破坏。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10亿人仍饱受饥饿之苦;每年有1千300万公顷的林地消失;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危机。生物族群以快于自然率一千倍的速度死亡,全球变暖造成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一组组数据让我触目惊心,我们的地球在哭泣!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一定要拯救地球,保卫我们的家园!

于是,我打算从家里开始引入“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大老远听见了妈妈的抱怨声“又花了这么多钱,几时才能节约一点!”我赶紧跑到妈妈身边,对她说:“妈,是不是又超支了?”没想到妈没好气的说:“你知道什么,买油,买菜,都要钱,还有车费,一趟折腾下来,人累得够呛!”我灵机一动,对她说:“你每次买的时候列一个购物清单,步行去超市,一次购足,不就省车钱了吗?”妈妈听我说得还有点道理,便答应了。我趁机向她讲起了“低碳”,“ 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公斤,一辆车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公里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吨。如果

舞动生活

舞动生活 “走,走,走走走,我们大家去春游……”记不起是谁在什么时候给我唱起这首歌了,只记得那时的我在“哧哧”地傻笑着,被这首歌欢快的情绪所感染,口水流了一桌,那时不再想别的,只是真心喜欢这首歌。斗转星移,一转眼我已经五年级了,做值日时觉得无趣,又偶然哼起了这首歌,奇怪的是,我的舌头显得很硬,一点都不听使唤,这首《春游》便一下子生疏了。但那决不是因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因为老朋友的重逢总是让人欢欣无比。如今,感受不到那快乐的气氛了,甚至对这首歌有些排挤,有些抵触,我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之间有了一层心灵的隔膜?”如此反复,却总也得不到个准确答案。而今天,我却在一场口语交际课得到了我的回答。原因竟是如此简单,仅因为我们未曾出去春游过!在我们的生活中,何时听人计划过“春游”两个字?我这样问自己,答案是“零”。我们已经被束缚了,被一种看似是必定的规律所压制了。我们的家长天天在不停地“教育”我们:“春游危险,过马路太不安全,万一吃坏了怎么办?万一被车撞了怎么办?万一走失了怎么办?万一……”千百个“万一”犹如一根根无形的缰绳把我们年少的如天马行空的心一一勒起来,我们便成了那一只只用来做实验的可怜的小跳蚤,仍在跳,却再也跳不出往常的那个高度了。我们的心已不再鲜活了,而被一层迷迷蒙蒙的尘土所覆盖。我们的头天天埋在书本里,作业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里,那向往的大自然,向往生活的心也只能就此轻轻放下,渐渐被尘土所掩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开始对生活,对感情麻木不仁,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觉得自己很像J.K罗琳在《哈里波特》描写到的斯莱特林的继承人,罕见天赋,足智多谋,意志坚强,还有—对某种法律条规的藐视。我是有这个心的,但却不能把计划付诸到行动中。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作业时,窗外下起了小雨,那雨的声音是如此美妙。在雨的陪伴下,我已经超脱了生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士荆轲的慷慨悲歌掷地有声,我的心中顿时又充满着万丈豪情。雨的声音把我环绕,使我变成一只小鸟,在心灵的天空自由飞翔,让我变成一条小鱼,在思绪的海洋尽情游荡……然而,不久我却受到妈妈的训斥,理由是写作业走神。我心不在焉地听着,在雨声的面前那些话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难道家长们还不清楚,我需要的不是谆谆教诲,而是一片自然的天空吗?难道他们只看到我的作文优秀而没有看到作为铺垫的是一场多彩多姿的生活吗?想起春游,想起自然,想起安全,想起教育,我不由得汗颜。放开手吧!安全固然重要,但只要处处小心,无一不能解决,让我们也唱起那首《春游》的歌,高高兴兴地去体悟生活吧!让我们的心灵动起来,把头贴在胸口便可听见血液与心脏激荡的声音,那才是我们应有的活力。读书固然无错,但若因此无视了窗外的美丽景色,那便是大错特错。长大后,胸中只有书墨百卷,而决无生活情趣,可真是应了一句俗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解读《荷塘月色》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山水诗的开山祖谢灵运、谢眺即是。

至唐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江雪》诗中那“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种典型的人生轨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如是;在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间忘怀俗世尘嚣的王维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如是;而在赤鼻山水间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又何尝不是。《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正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写于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时值大革命失败。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大困惑。正当年轻有为而又渴望有所作为的作者,他明明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因为他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而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成全了生活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牺牲了精神上自我的追求。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于家庭这宁静的港湾,可那在屋里哼着眠歌渐渐入睡的妻儿(历来对“妻”这一人物的设置叙写理解为烘托夜色,或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我不敢苟同)却并不能慰藉作者那失意又孤寂的心,他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正如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片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明白。”正是在这种不宁静的心绪的驱使下,他走向校园幽僻处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这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王维《木兰柴》描写了入暮时分,鸟儿相伴归巢,而蓝灰色的雾气弥漫氲氤,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的情形。“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人的心也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内心的节奏也由热情、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在此诗人的内心风景和大自然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

慢一拍生活

慢一拍生活

安徽庐江四中群星文学社(231500) 张舒

脚步匆匆,流水匆匆,花儿谢得也匆匆,孰不知是因时间太匆匆呢?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可是有人说:我活得太累,因为那么多时光都在不经意中匆匆地离我而去。

真的一定要如此风尘尘仆仆吗?

如果慢一点呢?

你会说:那多好呀!那我也不必整天都如此忙碌了!其实,快慢是你自己把握的。就像喝茶:放些少量的谷皮,不就悠闲了吗?就像流水:放进一块大石头,不就优雅了吗?就像游览:多添一丝欣喜,脚步不就放慢了吗?

吹走了谷皮,一面清香,喝一口,精神飒爽;细水长流,和和美美,何必要让幸福流逝得那么快呢?倘若在嘈杂的生活中,偶尔去看看“小桥流水人家”,繁琐又岂会抓住你不放呢?

时间的匆匆是因为生活的匆忙,如果有一片不受干扰的心境,怎会怕琐碎的困扰?要知道,心情纯洁的如同一滴水,它所希望的,永远是:在荷花瓣上小憩,在溪水上踏浪,在麦苗上舞蹈,在天空中飞翔。

往往,由于太过匆匆,没有看好前方的东西而撞了个满怀;往往,满头大汗地赶到车站,却发现车刚刚开走1分钟;往往,没有注意到从左边飞驰而来的车子,而造成一秒钟的悲哀。

如果慢一点呢?

如果慢一点,你会听见树上鸟儿的歌声,会看见对方脸上洋溢的笑容;如果慢一点,晃悠悠地散会儿步,走到了车站,下一班车恐怕也快要到了;如果慢一点,只是那一秒钟而已,真的有那么急吗?

你会说:慢一拍,如果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你还要慢?别人又不会等你!那不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吗?

是的,现在的竞争是残酷的,但是慢也并不代表要停呀?在我看来,慢是相对,而并非绝对的。史蒂芬•霍金,一个只有两个指头可以动的人,却写出了一部震憾全球的巨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你能说他究竟有多么快吗?相反,他的速度不知要比别人慢多少倍,但有谁对黑洞的研究超过他,早他多少年呢?没有。

慢,只是让你更好地去走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慢,只是让我们更踏实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总比只留下灰尘好;慢,只是让我们更舒服地去欣赏生活,空一点地方给心情,真的那么啬吝吗?

慢一拍生活,你会发现:水流得慢了,花儿谢得慢了,幸福走得慢了,心境的“水士流失”也慢了。

[同窗视点]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生只是偶然中的一次偶然。走马观花困然固然可过滤人生的篇章,但何不来个《慢一拍生活》,文章阐述了对于生活的观点,正如作者所言自己如同一个辩手,竭力以自己的生活来诠释人生,文章强调慢一拍生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笔搏得人心,文章描写的是生活,荡羡的沁香,或许品一杯香铭看云卷云舒才是真正的生活。(苏琳茹)

[导师点津]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作者却于“匆匆“中悠然走出,提醒人们”慢一拍生活“,可谓独辟蹊径,独具匠心。语言优美,行文自然流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特有的思索和感悟。(卢克庭)

[写后札记]

面对车水马龙的街节,我多么想拥有一会儿属于心情的时间,于是迫于朱自清先生《匆匆》的压迫,我决定叛逆一次,于是乎,充满“反叛”精神的一纸文章即为本文的“真身”。

这篇文章,我感觉,我像是一个反方的辩手,竭力“狡辩”,盲目地推举我的想法。

文章仅用“如果慢一点呢?”来衔接,所以过渡上可能不太自然,语言也缺乏优美,不过如果当做一个辩论稿,似乎还是朗朗上口。当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好是差,大家说了算。

荆棘鸟》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后感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 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爱情,他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在我看来, 《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写.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人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人对爱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 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爱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熟练的写作技巧,非常传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写,和很多不经意间说出的经典的有哲理的话,使我不时的产生共鸣,所以会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同时又说不出它哪里好看。

描写校园景色的作文

阳春三月,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大地披上了淡淡地新装,杨柳吐翠,麦苗舒展.春姑娘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在辽阔的大地上,画上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还有美丽的花朵.瞧!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回来了.啊!一切都变了,花儿变艳了,人儿变美了,校园也换了新装.

我时常陶醉于黄山的壮丽,西湖的秀丽。可我,却没有注意到,校园的春天亦同样美丽。

每天,当我一个人路过校园的小巷时,春风怕我寂寞,就在我身边陪着。那湿润的春风呀,亲吻着我的脸颊,还牵着我的手,陪我一起上学去。到了校门口,春风还舍不得我,在校园里不断徘徊。

校门口那几棵杨柳,总是把那双纤纤玉手伸向我的脸,上抚抚下摸摸,似乎也同样喜欢我。那草坪上的牵牛花向我炫耀着那一个个七彩的小喇叭,神气极了。我也 友好地摸摸她。她更神气了,小喇叭都朝天上吹了。那棵大榕树的叶子慢慢长出来了,嫩绿嫩绿的,真惹人喜欢。那棵桃花开得正艳,粉色的花瓣可真漂亮。那几棵 含羞草还是没变,还是那样害臊。我摸一摸她,她便卷缩成一团,嚷嚷着不肯见人。哎,真拿她没办法。

我们的校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阳春三月,校园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习习,小鸟欢唱,百花争艳,草坪里花开了,草绿了,树上虽然还光秃秃的,可落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小鸟,好像在说:“春天快到了,我们又可以唱歌了!”

夏天虽然热不可耐,但是我们的校园里有十多棵高大的杨树舒展开茂盛的枝叶,粗壮的枝干好象为我们撑开了一顶顶绿绒大伞,遮住了那火辣辣的太阳.为我们创 造了一大片凉爽的世界。这时正是花儿盛开的季节,微风一吹,它们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姑娘,在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在微风中飘飘荡荡。

秋天到了,金风送爽,风和日丽。树叶换上了多彩的盛装:有的金黄、有的橙黄、还有的火红,一片片叶子就像天女散花似的从高处向下飘落。秋天还是我们的劳动得以收获的时节,校园的围栏上竟结出了一个个又长又绿的大丝瓜。

冬天寒风刺骨,北风呼啸。我们最盼望下雪了。从窗户向外望去,操场上好象铺上了一层银白色的雪地毯,整个校园披上了盛装。一下课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投入这童话般的世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追着、跑着、打一场雪仗欢声笑语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最美丽的地方------步步高花坛,步步高花坛分别有三层:第一层是七里香,那香气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第二层是松柏,像一个穿着翠绿的小矮人;第三层是古老的雪松,它像一把翠绿的大伞,像是给下面的小树避雨似的.步步高花坛的左边和右边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吊竹,像守护花坛的士兵似的.在步步高 花坛里,有的月季花含苞欲放,有的亭亭玉立......色彩斑斓,绚丽无比.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秋菊,千姿百态,争芳斗艳,就像节日的火焰.五颜六色的蝴蝶 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给花坛增添了无限生机.

我爱校园的小花园,但更爱小花园里郁郁葱葱、傲然挺拔的棕树。

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鸟语花香的小花园,一阵桂花的芳香扑鼻而来,桂花树的枝头长满了黄灿灿的桂花,像满天璀璨的星星;围栏旁长满了错落有致的松树,好像在欢迎我们呢!葱翠、茂密的竹林里,不时传来鸟鸣声;树林里,蝈蝈们在欢快地叫着。清澈见底的小河里立着几只巧夺天工的“仙鹤”,一只好像在戏水,另一只好像在引吭高歌。

最让我的视线久久不忍移开的是棕树。它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高大雄伟的巨人,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壮丽。我抬头默默地仰视,它的枝叶仿佛伸进了湛蓝的天空,它的身体就像一个巨大的擎天柱,在我的眼里,它成了力量的化身,成了坚如磐石的典范。我在它的面前,小得简直就像一只可怜的蚂蚁。

棕树,没有花儿那样艳丽的外表,可是它正直、伟岸;没有果树那么硕果累累,但它坚强、勇敢。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它的树干总是那么挺拔,叶子总是那么葱翠。它,给校园增添着勃勃生机;它不断给我们奋进的勇气和力量。

我喜欢棕树,我赞美棕树。我要从现在始,努力做一棵生活中的棕树,长大后,努力做一棵事业上的棕树。

鸟鸣

早上起床,耳里传入“咕嘟嘟、叽叽啾啾、咕嘟嘟、叽叽啾啾”的鸟鸣声。每次听到这样的鸟鸣声,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久违的声音,这是生态改善的结晶,这是人与自然合奏出的和谐凯歌。

我生在农村,从小爱鸟,与鸟有剪不断的情缘,少年熟读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嘀鸟”的诗句,至今仍记忆犹新。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文章中描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优美词句,至今我也能熟背。

我家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就会看到小鸟在院心的小树上、花丛中“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单纯的声音是天籁之音,如同深山里“叮咚”的泉吟。

在鸟语花香的清晨,看着眼前的景象,听着远方的鸟鸣,我的心无比的舒畅,静静地伫立窗前深思。

我小的时候,家乡的鸟虽不是很多,但也不少见,每天都能见到麻雀、喜雀、燕子、斑鸠等各种各样的小鸟,每天都能听到鸟鸣的声音。那时的我,在小鸟的陪伴中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喜欢在墙洞中捉麻雀,喜欢到攀枝花树上掏喜雀窝和斑鸠窝,捉到麻雀和斑鸠后,我就用一棵长长的线穿入它们的鼻孔中,牵着它们在校园里、在村子中玩耍,那时,我的书包里、衣兜中会常常装有小鸟。

小时候,我居住的村子周围有很多竹林,每天傍晚,大群大群的麻雀就会从四面八方飞到竹林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时,我会爬上竹林,用弹弓近距离射杀麻雀,往往一个傍晚就能射杀十多只麻雀。一天清晨,父亲用一条麻袋背回很多麻雀,我问父亲后,方知是头天夜里刮大风、下大雨,将竹林中的鸟打落在地后父亲捡回来的。

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时光不多,在我后来的生活中,鸟在我的眼中逐渐少了,鸟鸣声更是很难听到。

坝子中的树少了,山上的树少了。很少见到鸟飞,很少听到鸟鸣。走在街头,望着孩子们手中的各种精美玩具,心中总有一种遗憾,老觉得他们缺少着什么。细细想来,其实他们缺的也是人们所缺失的,缺爱鸟护鸟的意识,缺保护森林的能力,缺人与自然的和谐。

终日固居小城,对鸟十分的思念和渴望,总是盼望着有一群鸟从头上飞过,有几只鸟在树上欢腾。

想念鸟的日子里,我常常在心里自责小时犯下的错。我想,只要空中有鸟飞,树上有鸟跳,那怕它们的羽毛、粪便飘落到我的身上,我也不会责怪它们,驱赶它们。因为,我愿意。因为,我需要。因为,人类需要。

这样的事情还真的让我遇到。那是一个日落西山的傍晚,我信步来到小城的发祥街上,突然,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传入我的耳里,抬头一看,一只接一只的燕子正从半空中飞下,相拥相依地排列在悬空的电线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立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这嘈杂喧闹的城市里,风声、人声、鸟声,交织相融,真是一首雄壮敫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啊。

望着眼前的景象,我想到了一件事:那是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接到黄瓜园林业站电话报告,“有两位小同学将一只捡失到的“野鸡”送到了林业站”。当天,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赶到,仔细检查觉得没有太大的伤后,随及将这只“野鸡”放回到了大自然中。当时我参与了放归活动,望着“野鸡”欢快地跑入树林中,我心里是无比的高兴。家乡人爱鸟护鸟意识增强我为何不高兴呢?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家乡人民挥舞锄头上山植树的情景,看到了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作者为生态环境建设所付出的心血,看到了家乡人民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

静静地伫立窗前,“咕嘟嘟、叽叽啾啾、咕嘟嘟、叽叽啾啾”的鸟鸣声忽远忽近,一会从城南的资源圃传来,一会又从城西的龙川河传来。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我的心舒畅极了。

我,被“咕嘟嘟、叽叽啾啾、咕嘟嘟、叽叽啾啾”的鸟鸣声陶醉着……

《枯叶蝶与荆棘鸟》

课余时间,读了一篇《枯叶蝶与荆棘鸟》的文章。枯叶蝶,有着蝴蝶一般美妙的名字,但却隐隐透露出沧桑之感,正如它那憔悴的装束,,看到蝴蝶这个字眼,自然而然便联想到那些五彩斑斓的小东西在花草中飞舞嬉戏之景,但枯叶蝶却不同,它诠释给人们的是只是去了美丽的蝶,是种凄凉而又惨淡的生命。就好比许多古代诗人一般,看破尘世,选择了归隐寂静的林野,此后生活,平淡一生,它也亦然。只不过,它走到了归隐的极致。“却不知当它栖息在枯枝上,悠然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是否会怀念那缤纷的身影?是否会记得那摇曳的舞姿?它是否会从心底隐隐泛起一声怅然的叹息?”

另一个极端,荆棘鸟-----有着高傲的头颅,坚定而迥然的目光,仿佛战争前一个慷慨就义的勇士一般。它极少唱歌,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血盛开成一朵嫣红玫瑰的那一刻,唱出最动人心魄的旋律。“盛大的死亡,华丽而又壮美,似乎任何修饰的言语,在它面前,都变得苍白。”作者精妙准确的描写更将它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荆棘鸟似一位在逐鹿群中奔走呼告的是大夫,一位驰骋沙场纵横捭阖的将军。它可以死,也期盼死,或者说倾尽一生去追寻死亡,死亡在它面前,不代表恐惧,只要死得其所,便了无遗憾。

“须臾间的生命,不允许迟疑。”没错,枯叶蝶与荆棘鸟,这两个处于两种极端的生物。于是,一个延续了生命,一个收获了绝唱。于是,一个失去了美丽,一个永远的飞翔......

在它们身上,有许多处于自然间的法则,甚言于宇宙间的法则。鱼和熊掌也许总无法兼得,但想要得到,必须有所放弃,想要收获,必须有所付出。

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个疑问“选择归隐,还是选择豪壮?枯叶蝶与荆棘鸟,你愿意是哪一个?”这倒让我想了许多。很多时候,当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堆有大石块时,我们给自己的选择往往只有三个:往回走;越过石头,尽管那很困难;还有就是站在原地,等待别人的帮助。还记得我们班主任曾说过,“你们的人生,遇到些什么的时候,总想着后面还有路,要不然就走极端,这样怎么能行呢?”所以,我想我的选择应该两个都不是,枯叶蝶,平淡一生,固然舒适,但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在乏味,就算是平静到极点的潭水,也会有被一颗石子打破平静的时候吧。而荆棘鸟,对我来说太极端,太无理性,即便一生所积蓄的力量只为那一刻的轰轰烈烈,也显得太过悲壮了。

或许,“须臾间的生命,不允许迟疑。”

寒假征文:寒假生活之难忘的乐队表演

不知不觉,寒假已经悄然过去了一半,回顾这一半的寒假生活,是那么充实、那么美好。但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是我学校的交响乐队组织的一次乐队表演。本次表演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曲目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非常喜欢这个乐队,在乐队里我演奏的乐器是小提琴,同时我还是“第二小提琴声部”的声部长。在乐队里,我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音乐的知识,我也很享受与队员们合作演奏!

刚开学时,乐队老师就告诉了我们要去金色大厅演出这件事情。队员们别提有多高兴啦,有的同学甚至都跳了起来。于是,大家态度变得比之前认真多了,辛苦地练习着。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宁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练习。有的时候,大家会练得直到手磨破,气换不过来才休息。

然而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要到表演的日子了,队员们很高兴也很紧张。那一天早上,大家先在机场集中,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办理手续,直到大家坐上了飞机,飞向维也纳……

到了维也纳,已是深夜一点了,队员们都累得睁不开眼,大家一到宾馆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同学们匆忙用完早餐,就起程前往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彩排。

维也纳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是世界上着名的音乐厅之一。她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这可是全世界闻名的音乐厅,是所有研究音乐和热爱音乐的人最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作为一个七年级学生也有幸来到这里,心情自然非常激动!

由于大家睡得太少,都无法集中精神彩排。但当指挥一挥指挥棒时,队员们顿时睡意全无,一个个像昂首挺胸的战士一样,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始排练。我相信,每一位队员,包括老师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为学校争光,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光!

当我们上台表演时,可能有些同学过度紧张,走上台时碰到了椅子,发出讨厌的声音,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等大家都坐好后,指挥一挥指挥棒,队员们便像往常一样演奏起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曲子是我在乐队里排练过的乐曲中最喜欢的一首。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便是双簧管,让人听了感到非常优美,目的是为了引出小提琴主奏。然而小提琴主奏有时会与乐队交替出现,它描写了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后来音乐一下子快乐好多,又一下子慢了许多,它描写了梁祝要分别的情景,表现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接着是高潮部分之一——“逼嫁”,小提琴的声音听上去零零碎碎的,揭示了祖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与别人结婚的痛苦之情。我拉着小提琴,仿佛看见了祝英台被逼得画面,心里也跟着难受了起来;然后是高潮部分之二——“楼台会”,这是大提琴和小提琴演奏,它讲的是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楼台相会时的互诉衷情,难依难舍、委婉动情。那时全场只有这两种乐器在演奏,仿佛是它们在对话似的,非常柔和。最后是“投坟化蝶”,由于祝英台的父亲不让梁山伯和她结婚,于是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于是祝英台跑到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的控诉。然而在祝英台出阁那天,她坚持要路过梁山伯的坟墓。她跑到梁山伯的坟前失声痛哭,就在这时,坟墓裂开,祝英台跳了进去。后来从坟墓里飞出了两只蝴蝶,人们都说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灵所化。这两只蝴蝶情侣依依,形影不离。这时小提琴主席正在演奏这悲愤地音乐,凄惨和悲壮的钹和锣声令人心碎,随之是管弦齐鸣,让人听了都想落泪……

演奏结束后,队员们都送了一口气,总之这次表演非常顺利。可我可能拉得太入迷了,表演那天,我的耳边一直回荡着“梁祝”这首曲子,它让我好感动!

这场演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学好小提琴,争取能够当上小提琴主席!能够再来金色大厅演出!将来,我还会来的!

那晚十二点,我丝毫没有睡意……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初一:黄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