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的暑假里,我到过很多地方,但最好玩的还是游琅琊山。

琅琊山里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其中最让我留恋忘返的要数“让泉”了。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让泉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让泉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让泉的水真静啊,静得只有当我们在水里玩耍嬉戏时,才会感到它在流动。

琅琊山里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醉翁亭了。醉翁亭小巧独特,飞檐凌空挑出,颇具江南亭台特色。它那巧妙的设计、精美的雕刻让我赞叹不已。我问导游:“这么美的亭子是谁建造的呢?他又为什么要建这么美丽的亭子呢?”导游笑着说:“这亭子是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琅琊寺老住持因为钦佩欧阳修的文才,所以建造了这亭子供欧阳修喝茶、歇脚。因为欧阳修号称 ‘醉翁’,所以这亭叫‘醉翁亭’。 后来,欧阳修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使这亭子闻名遐迩,成为了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哇!”我由衷地赞叹道,“这醉翁亭不仅外形美,还有这么悠远的历史故事,难怪还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呢!”

欧阳修纪念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游指着欧阳修像说:“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许多名作被广为流传,《醉翁亭记》就是其中一篇。”我望着巨大的欧阳修像,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一定也要当一个像欧阳修一样伟大的作家!

琅琊山,简直就是一个古色古香,又充满生机的仙境啊!

醉翁榆

醉翁榆

安徽 贾学枝

我的故乡--滁州市,有闻名遐迩的琅琊山、醉翁亭,还有香甜可口的琅琊酥糖……可是,令我时时难忘的却是故乡的珍稀植物--醉翁榆。

第一次听说醉翁榆,是在生物课上。老师告诉我们:醉翁榆是喜光性落叶乔木,外形挺直秀拔,不像有些榆树长不到多高就弯曲、歪斜。树干也比一般榆树粗壮。它的枝、叶、花、果都生有硬毛,因此又叫毛榆……“稀有植物”一词激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这醉翁榆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去年四月初,我重游琅琊山。这才知道,醉翁亭前酿泉边的头10株大树就是醉翁榆。抬眼望去,它果然魁伟挺拔!树身高达20一30米,主干两个人才能围抱,真像个壮实的巨汉。听我问及醉翁榆,山林管理人员如数家珍:“醉翁榆可是滁州的一宝啊!它们至少有180多年的历史,最高的一棵有32米,主干直径有91厘米。这种树木质坚硬,纹理清晰,是栋梁之材啊!可惜由于人为的破坏,现有只有十余棵了。”他还告诉我,醉翁榆的叶子比小叶榆至少大4倍,而且两面都长着密密的硬毛;果子有翅,两面长毛,也比一般的榆钱儿大;中部有一颗玉米粒大的红色种子,每年4月底5月初成熟;花不大,呈簇状,花柄也有毛,每年四月初开放,不像一般榆树,先开花后长叶。听说正值花期,我抬头搜寻,只见绿叶密密的铺满枝头,满树苍翠葱郁。山风过处,层层绿叶似波浪起伏涌动,淡黄色的小绒花,在一片绿色中时隐时现,好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又宛如优美旋律中跳荡的音符。

醉翁榆,你果真不同凡响啊!

事也凑巧,那一年冬天,有人送给爷爷一盆醉翁榆树桩盆景,这小小的树桩怎么能与挺拔粗壮的醉翁榆相提并论呢?可爷爷说:“你别小看它,要不是人为的破坏,它也是山林中的参天大树。如今它断根再植,枯木逢春,你说这根生命力有多强啊!”枯木逢春?爷爷的话,又在我心中添了个问号。

不久,带着疑问,我再次来到琅琊山拜访醉翁榆。凝视着北风中巍然不动的大树,我怦然心动:它的枝干大都直着指向苍穹,也有的呈南北向平直伸开。有的枝子末端翘起,像一只只有力的巨手,在寒风中毫不畏缩地托举着天空。而那遍生硬毛的褐色小枝,则交错纵横,如同一张铺开的大网。想要兜住那随时可能变成大风雪的云团;那嶙峋的枝干上一道道深深的纵向裂痕,又如条条印记,刻下近两个世纪来的狂风暴雨和冷雪寒霜的侵袭!灰黑色树皮把它坚强的意志和正直的品格全部包藏在粗壮坚实的躯干中了。我低下头,醉翁榆裸露的根系猛然跃入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根的世界啊!庞大的根系矫若游龙,使劲将石头顶起,又拼命从石缝中挤出。有的跨过岩石,再深深扎进土里,“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的顺着沟坡,伸进溪底,任凭溪水长年冲刷荡涤,任凭岁月给它铺上青青苔衣;也有的盘石而生,根石交错,竟令人分不清哪是根,哪是石;更有那被游人当作台阶与攀援物的粗根,虽久遭践踏,却如岩石般坚硬,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这是何等地钢筋铁骨啊!端详着这树根,忽然想起老师说过,“本”字的古义就是“根”,所以现代汉语中有“根本”一词,心中豁然开朗,眼前这发达、坚强的根,不正是醉翁榆风格之“本”吗?我忽有所想,参天大树靠的是坚实的根系,摩天大楼靠的是坚实的根基。那么人呢,民族呢,国家呢……感谢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教授,是他于1947年首次发现了故乡的珍稀树种,并为之命名;是他引导我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味到醉翁榆的品格。

杭州之旅一:西湖之美,天下共赏

西湖之美,天下共赏。阴晴雨雪,各呈其态。有言“晴西湖不如阴西湖,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阴雨的西湖,今年暑假心情突然放松,一如“脱笼之鹄”,从断桥残雪走过,天阴得可怕,山色空朦水色空朦,竟有一丝丝凄凉之意袭来。到了湖心亭,乌云如盖,狂风顿起,猛雨大作,刹那间我们变成了落汤鸡,但仍不忘记赏景、看人与留影,那种乐观精进的心态和不知疲倦的精神,现在已经减弱了许多。那雨中的西湖,似有寒烟四起,“猛浪若奔”,人在孤岛,心生凉意,虽没有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凉感,而杜子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感是少不了的。 也许雪中的西湖是无比美丽的。读过张岱《湖心亭看雪》,我不想再看了。因为我怕损坏我想象中西湖雪景的意境。正如读李白《独坐敬亭山》而不必实地浏览一样,在散文《敬亭山之思》中我表达了这个情绪和观点;滁州琅琊山相对幽寂,醉翁亭一带的景致与箫声,总让人的记忆挥之不去,只是醉翁的酿泉与文章太不相称了。其实,一个人的旅游,全在他此时此地的心情与感受,名声太大的地方人太多,人流推着欲望向前走,全然没有自己的心得,即使有也往往庸俗化了。 夜色的西湖是美的,我们随意闲逛,到了看喷泉的地方歇了脚,几排椅子早早地坐定了人,人越涌越多,为的是看晚上8点20的喷泉。那水中的喷泉,五色随形,五音随势,中间一根冲天水柱间或着陡然往上一冲,四周细小泉儿围成帐蔓,时起时落,左右飘忽,那种温柔与豪放交织在灯光和音乐之中,加上周围美景的远近映衬,加上人间天堂的风景布幕,顿觉身心俱爽,心旌摇荡。人在岸边,似在船上,直如湖水而沉浮飘荡,抬望眼,近水远山,碧浪层层,鳞光闪烁。这时候,我想起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诗句,觉得贴切极了,一阵欣喜。自然的美,静态的时候多,久而久之并不能产生刺激;人却能巧夺天工,将声色光电嵌在美丽的自然之中,模拟五花八门的动感画面,在平静如水的自然中,让感官获得莫名其妙的享受。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探询,自然在人化的同时,人也在自然化。人类与自然的双向接近并走向融合,这是和谐的、共赢的,人类释放生命的激情,应该与自然的节律相一致。 游要心境,游要心态,游要时间,而现代与后现代人的时间总是那么不够用。那风景却又不再充满诗意令人神往了。我们所谓的闲情逸致都虚伪化了,人在江湖,不是身不由己,而是心不由己。对于西湖,我简直不敢妄称“游”了,还是“走”者为妙,因为我们的确少了文人士大夫那种闲情雅致,少了刻骨铭心的诗意情怀,我们的确以匆匆走过的形式来游览西湖的。恢复本真“走”吧!可疾可缓,可闲庭信步,可旁若无人,景在走中,境由心造。 白堤苏堤也好,杨公堤赵公堤也好,摩肩接踵,万头攒动,全国各地的旅客不招而来.近3公里的苏堤,各种旅游团队纷纷戴着白帽子、黄帽子和蓝帽子,为了区别,又纷纷别起了色彩斑斓的胸徽,在导游小姐摇旗呐喊下,像赶集一样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匆匆奔走,长堤两边的椅子和树荫下的石块都坐满了旅游的散客和老少情侣。小商小贩吆五喝六的叫卖,使景点差不多成为露天的农贸市场。西湖,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清静呢?我甚至无法找到答案。张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明清易代之际即是如此,更何况今天呢?再往前想,大概是从南宋开始,西湖才如此热闹的吧? 西湖不独独是杭州人的西湖,西湖是天下人的西湖!

美 景 如 画

    初秋的早晨,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我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游玩,秋风微微习来,秋天的景色真美啊!

    我仰望天空,天空是蓝蓝的,像蔚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上漂浮着淡淡的白云,仔细看去,有的像大象卷着长鼻子,有的像兔子在奔跑,有的像大苹果,可转眼间又变成了一群群洁白的绵羊,一会儿又像一条手舞足蹈的飞龙。真神气啊!白云下面成群的大雁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伍,从北方回来。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条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锦缎;地面上几棵葱翠苍劲的松树挺拔地耸立在山脚下,好像是大山的卫士,时刻保护着大山。不远处一片苹果林,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像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近处,几棵柿子树结满了黄澄澄的果实,像一盏盏小灯笼。树下黄灿灿的大地像一块金色的地毯,大地上还有些五颜六色小野花和小草,像是绣上去的。

    山脚下是一条由山上泉水汇成的小河,宛如一条透明的绸带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一群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有的沉在水底呼呼大睡,有的在圆圆的石头间相互追逐,还有的在荷叶下乘凉,好像在说:“好舒服 啊!”我扔了一块石头在水里,它们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这次郊游,看到了许多大自然的美景,身心得到了放松,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三年级  邓文君)

游西涧

去年五一期间,我跟外公回滁州老家探亲。在去的路上,我问外公“《滁州西涧》

在哪里?”。外公看看我,说“《滁州西涧》是首诗,你知道是谁写的,会背吗?”我

说是[唐代]韦应物写的,并背诵了一遍,他满意地点点头。说“那好,今天我们先到西

涧,看看诗中描写的西涧实地景象”。

在离滁城约有一公里路时,公公告诉驾驶员右转,汽车在滁州绕城公路上向城西

开,然后沿着S形的环山公路翻过琅琊山森林公园。再向前两公里,就到了《滁州西

涧》。(俗名上马河).其实上马河就是琅琊山与花山以西群山之间的一条小溪河。过了河

是丰山村,小外公家就住在这个村子 里。我们没有进村,汽车沿着涧边的山路向山谷

里开,去看山泉。据说那里是西涧源头。《滁州西涧》两岸绿柳、垂杨夹住一条曲里拐

弯的涧溪。从涧边到堤坡绿茵茵草滩,倒映得西涧水绿油油的。绿草、绿水和蓝天白云

连成一片,如诗如画,汽车好像在天上行驶,人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白云在

碧玉般的涧水里,忽忽悠悠,把人们带入到梦幻境界。

快到西涧源头,我们下汽车,沿着山边石径小路向上走,看见山谷里有大大小小

的水潭,在群山脚下有个宽约200米、长约400米的大滩,滩上一团乱麻似的泉水流动

的汊子,串起来大大小小的水洼,织成一幅平铺的水网;网眼里那零零碎碎的土地,生

长着一片片水草,一簇簇野花,一丛丛绿苇,一处处青麻。鸣禽啼啭,蛙声喧闹。

这山泉并没有淙淙的响声,而是默默地从山的石缝里涌出来的涓涓细流,沿着密布青

苔的岩沟下淌,一缕一缕,汪成一潭。潭水满溢了,才“哗哗”地顺着山石日夜不息地

流向西涧。外公说:西涧水终年不断,原来从滁州穿城而过。流向滁河。到50年代后

期,滁州人民在城西建造了水库,把西涧流去的水聚集起来,用这天然水供应城市居民

饮用。

西涧在琅琊山、花山之间穿流。山上高低错落的森林,层峦叠嶂,深深浅浅,浓

浓淡淡,望不到尽头。涧边的柳树、小草被涧水养得水汪汪的绿,绿的几乎要流淌出

来。山上的森林是鸟儿居住、聚会的天堂。我们下山时,鸟觅食回巢,开始啾鸣。起初

是几只画眉,他们的歌声清润爽朗,像在西涧的流水上飘过。接着林里的鸟儿都应和着

叫起来,“喳喳喳”“啾啾啾”形成一片繁杂鸟语。一路上,鸟的歌声、叫声尾随着我

们走出西涧。

琅琊路小学 四(5)班 张恒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