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丛林中的强人,一度几乎要统一天下秩序,重建山河规范。为此他不能不使尽心计,用尽手段,来争夺丛林中的其他权势领地。他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成功,终于战胜了所有对手,却没有能够战胜自己的寿数和天命,在取得最后成功前离开了人世。

如果他亲自取得了最后成功,开创了又一个比较长久的盛世,那么,以前的一切心计和手段都会染上金色。但是,他没有这般幸运,他的儿子又没有这般能耐,因此只能永久地把自己的政治业绩,沉埋在非议的泥沙之下。

人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猜测他、议论他、丑化他。他的全部行为和成就都受到了质疑。无可争议的只有一项:他的诗。

想起他的诗,使我产生了一种怪异的设想: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化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

首先出局的应该是东边的孙吴集团。骨干是一帮年轻军人,英姿勃勃。周瑜全面指挥赤壁之战击败曹军时,只有三十岁;陆逊全面指挥夷陵之役击败蜀军时,也只有三十岁。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史札记》中说,三国对垒,曹操张罗的是一种权术组合,刘备张罗的是一种性情组合,孙权张罗的是一种意气组合。沿用这种说法,当时孙权手下的年轻军人们确实是意气风发。这样的年轻军人,天天追求着硝烟烈焰中的潇洒形象,完全不屑于吟诗作文。这种心态也左右着上层社会的整体气氛,因此,孙吴集团中没有出现过值得我们今天一谈的文化现象。

顺便提一句,当时的东吴地区,农桑经济倒是不错,航海事业也比较发达。但是,经济与军事一样,都不能直接通达文化。

对于西边刘备领导的巴蜀集团,本来也不能在文化上抱太大的希望。谁知,诸葛亮的两篇军事文件,改变了这个局面。一篇是军事形势的宏观分析,叫《隆中对》;一篇是出征之前的政治嘱托,叫《出师表》。

《隆中对》的文学价值,在于对乱世的清晰梳理。清晰未必有文学价值,但是,大混乱中的大清晰却会产生一种逻辑快感。当这种逻辑快感转换成水银泻地般的气势和节奏,文学价值也就出现了。

相比之下,《出师表》的文学价值要高得多。这种价值,首先来自于文章背后全部人际关系的整体背景。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开始就全力辅佐刘备了,写《出师表》的时候是四十六岁,正好整整二十年。这时刘备已死,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和一个懦弱无能的儿子。刘备遗嘱中曾说,如果儿子实在不行,诸葛亮可以“自取”最高权位。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领军征伐。这次出征前他觉得胜败未卜,因此要对刘备的儿子好好嘱咐一番。为了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还要把自己和刘备的感情关系说一说,一说,眼泪就出来了。

这个情景,就是一篇好文章的由来。文章开头,干脆利落地指出局势之危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章中间,由军政大局转向个人感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章结尾,更是万马阵前老臣泪,足以让所有人动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么一篇文章,美学效能强烈,当然留得下来。

我一直认为,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那么,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感同身受。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杜甫一写,《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也就更巩固了。

说过了诸葛亮,我们就要回到曹操身上了。

不管人们给《出师表》以多高的评价,不管人们因《出师表》而对诸葛亮产生多大的好感,我还是不能不说:在文学地位上,曹操不仅高于诸葛亮,而且高出太多太多。

同样是战阵中的作品,曹操的那几首诗,已经足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但诸葛亮不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

那么,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哪里呢?

在于生命格局。

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曹操显然看不起那种阵前涕泪。他眼前的天地是这样的: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他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天年。

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牾,他是这样来处置人生定位的: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我在抄写这些熟悉的句子时,不能不再一次惊叹其间的从容大气。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这些诗作传达出一个身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所能够摹仿。

这些诗作还表明,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但是,这也不是偶然所得。与诸葛亮起草军事文件不同,曹操是把诗当作真正的诗来写的。他又与历来喜欢写诗的政治人物不同,没有丝毫附庸风雅的嫌疑。这也就是说,他具有充分的文学自觉。

他所表述的,都是宏大话语,这很容易流于空洞,但他却溶入了强烈的个性特色。这种把宏大话语和个性特色合为一体而酿造浓厚气氛的本事,就来自于文学自觉。此外,在《却东西门行》、《苦寒行》、《蒿里行》等诗作中,他又频频使用象征手法,甚至与古代将士和当代将士进行移位体验,进一步证明他在文学上的专业水准。

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与我历来厌烦的侈糜铺陈正好南辕北辙,这就更让我倾心。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春姑娘正要唤醒正在熟睡的动物们,唤醒被麻醉的花草树木们。

柔和的春风吹向山坡,花儿们知道春天来了,马上脱掉那丑陋的冬装,换上了五颜六色的春装。喇叭花开了,好像一个小女孩在吹着喇叭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牡丹花在春风的催促下懒洋洋地开放出花朵。三角梅悄悄地从绿叶丛中开放着花朵,像一只只蝴蝶在风中翩然起舞。桃树抽出嫩绿的幼芽,又绽开出一簇簇粉红的小花,把枝头压弯了,一阵风拂过,一阵淡淡的清香迎面扑来。春风吹向树林,一棵棵光秃秃的树木在那枝头上插上嫩绿的叶子。柳树像一个光头的小孩一样长出新发,在微风中飘荡。杨树挺拔在路旁,一个个昂首挺胸,就像守护森林的卫士,整整齐齐地站在路旁。榕树那巨大的树冠,好像一把巨大的绿色的大伞,挡住那火辣辣的太阳光。小鸟们飞上枝头,又蹦又跳的,“叽叽喳喳”地叫着,像在歌唱着一支快乐的歌曲,大雁等动物刚飞回来,就在森林里垫窝窝。

春风吹向草地,小草们从睡意中苏醒,在自己的身上涂上了绿色的油漆,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绿色的大地毯,小草挺着嫩绿的身子,随风摇曳,那么柔软。春风吹过小河,小河立刻欢快的向前奔流,小鱼们在水里欢快地做游戏,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流动,它们吐出水泡,像在感激春姑娘让它们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动,小河里顿时热闹起来了。

春雷“隆隆隆”地响起,在沉睡中的动物们被唤醒了,伸了个懒腰,青蛙在水里跳来跳去,同时发出“呱呱呱”的叫声,每只小动物都出来找吃的东西。牛毛似的春雨“沙沙沙”地下着,干渴的花草树木们张开大嘴,吮吸着甘露,它们说:“春雨姐姐多下一会儿让我们有充足的营养成长”,春雨落在江里,测出许多小花,雨水打在窗户上,“叭叭”直响。

太阳公公露出笑脸,在阳光照射下,让人们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漂亮的春装,小朋友们背上书包,迈着轻快的步子,欢快地走向校园……春天来了,它给大地添加了更多的美景,使山光水色更加绚丽多彩,想到这里,让我想起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是唐朝的诗人韩愈写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天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啊!春天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迷人,想起古代诗人也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虽然春天没有那夏天亭亭立于水上的荷花,没有那秋天美丽的菊花和桂花,没在那冬天在寒风中开放的梅花,但是我还是喜爱春天,我喜爱春天那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 浅尝辄止话形色山水

> > >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文是其中的一方。古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无论是说话.看电视,还是从别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现代文。古文则不一样,在谈话时,别人不会之乎者也满嘴古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语言学家王力说过:“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 > > 对于山水的描写在古文之中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作者写游记,还是托物言志,都离不开景物描写,而山水描写恰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即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重阿”“潦水尽而寒潭清”“鹤汀凫渚”《滕王阁序》,“其山无高岩邃壑”《虎丘记》,“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云无心以出岫 ”“亦崎岖而经丘”《归园田居》,“淇则有岸,隰则有畔”《诗经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思故山》,“凡山陵之高,非削起而崛起也”《潜夫论.甚微》,“登岭始山行”《初去郡》,“溱与洧,浏其清也”《诗经.郑风.溱洧》“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诗人骚客难免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古文中对山水的称谓多而杂,很难区分,现将古文中对上税的称谓略作解释。“伏唯,尚飨”。

> > > 与山有关的诠释有:山高曰崇,曰峨;山很高曰岌.山大曰巨.山大而高曰嵩,曰岳.山小而高曰岭,曰岑,曰岘.山高而险峻曰嶷,曰嵯峨.山高大突出曰零.山陡曰峻.山高耸曰峙,曰垠.山高起突出曰崛.山高而不平曰崔巍.山势直立高耸曰屹,曲折曰凫,险峻曰砻宗.高峻曰廑,曰岩,岩高曰遒,曰屺.土山曰阜,曲阜曰 阿,大阜曰陵,小陵曰岳.大土山曰坑,曰陵,曰墟,小土山曰堙,秃山曰兀.山锐而高曰峤,锐而秀曰峰,峰峻峭曰爨.山低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众山高低不平曰跬,小山高过大山曰寰.山上大下小曰崦,狭而高曰峦,小而狭长曰堕.两山相重曰英,三山相叠曰陟,山连绵不断曰蠡.山顶曰蒙,曰巅,曰椒,未及山顶处曰翠微,山脊曰冈,山脚曰趾,山足曰麓,山边曰崖,高崖曰岌,峭壁曰嵌,崖空处曰岚,山穴曰岫,山旁洞穴曰岢,山坡曰坂,曰陀,曰衍,山间曰罅.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曰垓,土山有石曰且,石山有土曰崔嵬,山大而多石曰阕,山石多纹曰砀,山石多列开曰泐.山上平曰章,中央高曰隆,山周高中低曰坞.山谷深陡曰峡.峰峦聚合之处曰总.山中绝曰陉.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 > 与水有关的诠释有: 水清曰澈,曰澄,曰湛,曰灏,曰粼,水清澈曰潦渌,水清凉曰泠,水明净曰磷.水浑曰沽,水脏曰溴,水黑曰涅.水干曰涸,水大曰洪,曰淼,曰浼,水深曰浚,曰淬,曰渊,曰潭,水深广曰汪,曰光,曰泓,水长曰漾,水凉曰湫。水满曰汨,曰弥,水涌曰决,水浑浊曰溷.水洼曰壑.水涯曰浔.水下滴曰泫,水渗入地下曰漓.水飞迸曰溅,水溅洒曰湔.水流动曰浃渫,水流平缓曰澹,水流急速曰湍.水积不流曰潦,水浊不流曰污.大水漫出曰滥。水流细小曰涓。水腾涌飞溅曰激。大水涌流曰滂。水流轻疾曰淠,水流很快曰笺,水奔流曰沛,停聚曰滁。水势汹涌曰沌,水势浩大曰澎湃。水聚在一起曰汴。水流盛大曰涣 ,水流曲折曰洄,水旋转曰涡,水流回旋曰潆,曰滏,曰圻,水流弯曲曰枘。水定期涨曰汛。水由地底喷出曰瀵。水往上涌曰汹,水向下流曰溜,水从孔中滴下曰漏。聚水洼地曰泽,润泽曰沐,泥沼曰淖,曰涂,沼泽曰皋。水起波曰汰,大水弥漫曰滔,水满流出曰溢,水满泛滥曰沂。大水漫流曰泛,大水到来曰潢。水流清凉曰浏,水面起微波曰沦。大水湖泽曰浸,水波动摇曰滟。水向外流曰戢,水从洞中流出曰矍,水从河道决出成为湖泊曰愆。水面广大曰瀚,曰溥,曰涵,水面无边无际曰渺,水面辽阔渺茫曰忽,石棉广阔无边曰漭,曰沆。水面广大无边曰湟。水结冰曰凌,曰凝。水在山间曰润,田间水流曰洫,田间水渠曰浍水边水沟曰圳。低湿地带曰沮,水草相接处曰湄,水停聚之处曰潴,水中央可居住者为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止,小止曰坻。水边曰垂,曰畔,曰浒,曰濒,曰干,曰汜,曰淳,曰涯,曰从,曰渍,曰滨,曰洎。水边平地曰汀。重涯曰岸,曲岸曰澳,山夹水曰涧,水通流曰川,支流曰派,曰脉,急流曰淙,曰溧。水

寂静秋思夜,唯我追忆你

——写给诸葛孔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落花似火,被风拂起,却永远带不走我对你的怀念;流水无意,却似无情,冲淡了历史的风云。月色皎洁,月光下勾勒出你的身影——羽扇纶巾、白衣谪仙。眼泪浅浅地落,伤感情愈浓。我站在窗前,看着残花被秋风吹落、卷起,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惆怅。

是惆怅,亦或是怀念。是苦涩,亦或是伤感。

是为了那落花如黛玉般伤感、叹息吗?不是,瑟瑟秋风中,是为了孔明。

相隔了一千七百多年的秋夜,如同当夜一样寂静。

手中的茶飘出了丝丝香味,却又夹杂着淡淡的苦涩。

犹如当年的隆中的怀念。那时的你,羽扇纶巾、意气风发,常坐在竹林中弹琴长啸;常伏在岩石旁吟《梁父吟》;常在皎洁的月光下秉烛夜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等待着明主,等待着那位能三顾茅庐的人。

时间如流水一般飞快,转眼就到了白底托孤。那番隆中对唔早已被历史的风云吹散,隆中、花香、茶香、鸟鸣......一切已经无法再回去了。先帝去了,带着不舍,带着悔恨。

你是丞相,蜀汉的丞相,你要坚定不移地北伐,你要修复汉室、平定天下,你要使天下的庶民安定,你要酬先帝的三顾,面对自己曾经的誓言。

直到七星灯熄灭在五丈原。

泪水、叹息、遗恨......交织在一起,你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丞相,北伐还没有成功,你还没有统一天下呀,你怎么能就这样去了呢?

丞相,你就这么去了,谁来统一天下,修复汉室啊?

丞相啊,你说好要等一统天下那天再躬耕垄亩的,可是,为何你一去不返了?蜀国百姓等着你醒来啊,丞相!

丞相,你听啊,千万百姓哭喊着你的名字,可你再也没有醒来。

是天意么?

是苍天觉得当你成功的那一刻,心里却会是最难过、最空虚的,而将你交与了五丈原上瑟瑟的秋风么?

数千年的叹息一直沉寂在了历史的风云里。每当月明星稀时,又有谁还会站在窗外为你叹息、为你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满天的孔明灯照映出你的脸庞,泪,潸然而下。在满天的星光照映下,我不禁提笔写下:

秋夜忆孔明

泰黄东山,琅琊阳都。

躬耕二七,幽古隆中。

三顾知遇,戎马一生。

三尺巧舌,战罢群英。

孔明奇谋,周郎才能。

一夜东风,赤壁殷红。

白帝托孤,出师酬情。

可怜未捷,星落五丈。

千古流芳,万世敬仰!

孔明,襄樊感谢你!

国庆长假,我和妈妈再次游览古隆中。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聆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联想起《三国演义》妙笔生花的片段……我认为襄樊应该感谢你,孔明!

理由一:隐居隆中,使古隆中一举天下闻名

你13岁长途跋涉来到襄樊,14年躬耕农田、勤学好问,让你满腹经纶。建安12年,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大计,你在著名的《隆中对》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夺荆州、取益州、进驻汉中、联孙抗曹、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待机而发、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刘备大喜,请你出山辅助,那时你才27岁,从此你转战南北,戎马一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你宏图大展,古隆中天下闻名!今天的古隆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你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引发了襄樊南阳为你隐居之地长期之争,难为了南阳人重建卧龙岗,更难为了清朝湖北籍南阳知府顾嘉蘅在南阳武侯祠题写了“心在朝廷,原无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理由二:三足鼎立,发生在襄樊的三国故事传神感人。

你一曲《隆中对》,天下三分,襄樊成为三国的源头。《三国演义》12O回,发生在襄樊的事竟达18回。若将与襄阳人庞统、蔡瑁、马良、马谡、杨仪、廖化、张悌等人有关的事联系起来,几近4O回之多。这部描写上下l00年的历史小说,就写襄阳的事和人而言,是任何地方不可比拟的,就连魏、蜀、吴之国都——洛阳、成都、建邺(今南京)也望尘莫及。而这些人或事,不仅名噪于当时,也影响了后世。从“桃园结义”,到“三分归一”。刘、关、张结义于涿郡,活动于荆襄,杜预坐镇于襄阳,灭吴于建邺。起始和终结都与襄阳有密切关系。 “马跃檀溪”、“三顾茅庐”、“隆中决策”、“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故事栩栩如生,至今读来让人津津乐道。正是:三国多少襄樊事,今人仍在议论中。

理由三:智慧化身,你与襄樊人文精神难舍难分。

说到你孔明,襄樊人称奇,世人称道。你是传奇的人物,你是智慧的化身。你受命于为难之际,舌战群儒,江东联孙;你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你大智大勇,摆弄空城,吓退十万曹兵。你功盖三国,名成八卦;你死戏司马,连对手都称你“真神人也!”;你小小的发明“木牛流马”,难倒了今天的科学家。毛主席称赞“诸葛一生唯谨慎”。襄樊是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精神大讨论,总是想起你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为襄樊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作为襄樊人,我们因你而骄傲和自豪!

感谢你,孔明!

诸葛亮

诸葛亮,诸葛亮,好一个诸葛亮!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相,乱离的人们把你看作--------他们的希望。他们把国家统一,人民团聚,寄托在你身上!你一介布衣,蒙明主之垂青,青史留下-------三顾茅庐的芬芳。隆中对策,笑谈间-----使诸侯灰飞烟灭!宰割天下不费力,只须羽扇摇摇,踱步悄悄。。。。。。诸葛亮,诸葛亮,好一个诸葛亮!小国伐大国,六出祁山惊魏王。贤臣事庸主,前方打仗,后方掣肘,白忙!万事付空烟。出师未捷英雄去,万夫哭军帐。只留下,义士嗟叹!还有那,孔明灯,照天下。老师点评:此诗歌颂三国名相诸葛亮,人民对贤相的盼望,对安定的渴望,都写出来了。有激情,有咏叹。语句流畅精练。有独特见解。作者,周晨指导老师周骏华

曹操胜过诸葛亮(2)

一个丛林中的强人,一度几乎要统一天下秩序,重建山河规范。为此他不能不使尽心计,用尽手段,来争夺丛林中的其他权势领地。他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成功,终于战胜了所有对手,却没有能够战胜自己的寿数和天命,在取得最后成功前离开了人世。

如果他亲自取得了最后成功,开创了又一个比较长久的盛世,那么,以前的一切心计和手段都会染上金色。但是,他没有这般幸运,他的儿子又没有这般能耐,因此只能永久地把自己的政治业绩,沉埋在非议的泥沙之下。

人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猜测他、议论他、丑化他。他的全部行为和成就都受到了质疑。无可争议的只有一项:他的诗。

想起他的诗,使我产生了一种怪异的设想: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化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

首先出局的应该是东边的孙吴集团。骨干是一帮年轻军人,英姿勃勃。周瑜全面指挥赤壁之战击败曹军时,只有三十岁;陆逊全面指挥夷陵之役击败蜀军时,也只有三十岁。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史札记》中说,三国对垒,曹操张罗的是一种权术组合,刘备张罗的是一种性情组合,孙权张罗的是一种意气组合。沿用这种说法,当时孙权手下的年轻军人们确实是意气风发。这样的年轻军人,天天追求着硝烟烈焰中的潇洒形象,完全不屑于吟诗作文。这种心态也左右着上层社会的整体气氛,因此,孙吴集团中没有出现过值得我们今天一谈的文化现象。

顺便提一句,当时的东吴地区,农桑经济倒是不错,航海事业也比较发达。但是,经济与军事一样,都不能直接通达文化。

对于西边刘备领导的巴蜀集团,本来也不能在文化上抱太大的希望。谁知,诸葛亮的两篇军事文件,改变了这个局面。一篇是军事形势的宏观分析,叫《隆中对》;一篇是出征之前的政治嘱托,叫《出师表》。

《隆中对》的文学价值,在于对乱世的清晰梳理。清晰未必有文学价值,但是,大混乱中的大清晰却会产生一种逻辑快感。当这种逻辑快感转换成水银泻地般的气势和节奏,文学价值也就出现了。

相比之下,《出师表》的文学价值要高得多。这种价值,首先来自于文章背后全部人际关系的整体背景。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开始就全力辅佐刘备了,写《出师表》的时候是四十六岁,正好整整二十年。这时刘备已死,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和一个懦弱无能的儿子。刘备遗嘱中曾说,如果儿子实在不行,诸葛亮可以“自取”最高权位。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领军征伐。这次出征前他觉得胜败未卜,因此要对刘备的儿子好好嘱咐一番。为了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还要把自己和刘备的感情关系说一说,一说,眼泪就出来了。

这个情景,就是一篇好文章的由来。文章开头,干脆利落地指出局势之危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章中间,由军政大局转向个人感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章结尾,更是万马阵前老臣泪,足以让所有人动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么一篇文章,美学效能强烈,当然留得下来。

我一直认为,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那么,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感同身受。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杜甫一写,《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也就更巩固了。

说过了诸葛亮,我们就要回到曹操身上了。

不管人们给《出师表》以多高的评价,不管人们因《出师表》而对诸葛亮产生多大的好感,我还是不能不说:在文学地位上,曹操不仅高于诸葛亮,而且高出太多太多。

同样是战阵中的作品,曹操的那几首诗,已经足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但诸葛亮不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

那么,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哪里呢?

在于生命格局。

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

曹操显然看不起那种阵前涕泪。他眼前的天地是这样的: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他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天年。

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牾,他是这样来处置人生定位的: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我在抄写这些熟悉的句子时,不能不再一次惊叹其间的从容大气。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这些诗作传达出一个身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所能够摹仿。

这些诗作还表明,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但是,这也不是偶然所得。与诸葛亮起草军事文件不同,曹操是把诗当作真正的诗来写的。他又与历来喜欢写诗的政治人物不同,没有丝毫附庸风雅的嫌疑。这也就是说,他具有充分的文学自觉。

他所表述的,都是宏大话语,这很容易流于空洞,但他却溶入了强烈的个性特色。这种把宏大话语和个性特色合为一体而酿造浓厚气氛的本事,就来自于文学自觉。此外,在《却东西门行》、《苦寒行》、《蒿里行》等诗作中,他又频频使用象征手法,甚至与古代将士和当代将士进行移位体验,进一步证明他在文学上的专业水准。

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与我历来厌烦的侈糜铺陈正好南辕北辙,这就更让我倾心。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