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验学习的研究学生体验学习的研究旧的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同时特别强调了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如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中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贯穿于目标、建议、评价三部分之中,每部分都提到“体验”问题。新课程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那么、什么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有哪些功能,下面就来讨论这一问题。什么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互动、及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最终形成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过程。许多老师都为了落实新课程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十分为难,其实研究设计学生体验学习、恰是整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我们先读一下《怎样教-解读洋思人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体验学习制胜的法宝。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方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重难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思想。更体验学习之所以能悟于景、动于心、激发学生的灵感,对学习产生认知上的飞跃,正式连成巧妙地运用了情景教学、目的自然环境、电教手段、实验操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体验,进而促使其感悟的结果生成。体验学习的方式并非一途,体验学习具有一定广泛性,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所学知识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体验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具有以下几种功能。一、体验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体会事物人物、事实、思想、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的进行分解剖析的认知能力。下面是学一段学美国历史“独立战争”一章一段的课堂纪实。一天上课,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负责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五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买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公平,为什么要五分钱一张,商店里卖的不是这个价钱啊?“看着学生们的各种表情和沮丧吃惊生气的情绪、老师一再说:“对不起!可我不得不这样办。”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收钱发纸测验。一些平时乖的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接着又一些垂头丧气的孩子说:“我会还钱”也领了纸。领纸后,老师发下了试题,学生们闷头做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你写出当时的感受。”这节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得到那种感受——当时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由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体验感悟的教法,因而取得了很理想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二、体验学习是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桥梁。在我多年来教学生涯中,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定局——我教你学,我问你答。课堂是安静的,不许有讨论声,不许有疑义。课堂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一句话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亲历体验少。那么,落实新课表提出三维目标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加强学生课堂上的体验活动设计,发挥其中介作用。如我在讲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估一估、量一量》一课中时做法和体会。对于一米等于一百厘米这个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但是一米到底有多长、门和高、板报的长、讲桌的高、步长、身高等这些接近生活的事物,让学生估一估,然后让小组活动。由组长负责,测量的测量,记录的记录,看与实际相差多少这样的体验活动设计。再如学生在教室听老师讲《锄禾》一首古诗时,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尊重勤劳的农民,这是间接学习;让学生像农民一样在田间劳动,这便是体验学习,两者肯定后者优于先者。因为后者是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增进了对劳动人们的理解与同情。这种学习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直、情合一的学习。从上面可以看到,体验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它的亲历悟性,构建性特点,是三维目标的纽带,有数倍高的教育价值。三、体验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潜能在智慧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从心理学上说,知识是形成智能的基础,但并不是有知识就一定有智能。知识与智能并非共同发展,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和探索。而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因为体验是一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探索活动。如《人有两个宝》是一篇传统课文。最后一句“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是理解的难点。特别是“创造”一词很抽象,内涵很深。如何让六七岁的孩子去体验理解呢?可以让学生学一学、玩一玩、在游戏中体验。我在课堂教学时,可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好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片,让学生想一想、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案。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又动脑,拼出了大炮、拼音字母、棒棒糖、小花伞等他们生活中常见事物,充分感受到了动手又动脑的乐趣,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创造并不难。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一目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育过程中人类的种族经验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应性。只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深度的体验,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当然、我们这里提倡学生的体验学习,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对所有知识都要去经历体验学习,而应针对不同性质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综上所述,体验学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马喜清逸夫小学

蒜苗会无限长高吗

“蒜苗会无限长高吗?”这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评估卷中的一道题,是根据统计图来回答的。这可把我给难住了,我以前看电视可没听哪个说蒜苗会长得很高啊!要是真能长很高,那为什么种蒜苗的不等长得更高一点再卖呢?这成本低、赚钱多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当即写下了蒜苗不会无限长高。

试卷上的那个大红钩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可同学们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我对我们全班五十四位同学做了调查,结果有30个同学答“会”,有9个同学答“不知道”,只有15个同学答“不会”,当然这15个同学中也不排除有蒙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作为新绿文学社的成员,对这一现象我立刻变得敏锐起来,为什么每次数学实际问题大家就被难住了?

阅读!

看到这次征文的主题是关于阅读的,再联系到这次失败的数学考试,我意识到问题出在同学们对阅读的片面理解上。

读什么?

很多同学认为读书就是捧一本厚厚的书,静静地看。

“你们知道昨天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事吗?”“就在刚才,我们身边发生了哪些易被大家疏忽的事?”

文学社的老师的提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书,还要留心身边的无字书。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啊。

作为班上的班长,我不能熟视无睹,我要赶紧修改我们班的班级读书会内容,每一个时段让大家来读各种各样的书,接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线的认识》说课稿

《线的认识》说课稿《线的认识》说课稿商丘市解放村小学刘庆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线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1、教学内容:《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简单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该部分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后续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习打基础。线段、射线、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在“看一看”活动中以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线段、射线与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三种图形进行比较,讨论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17页“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2、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一系列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画、到生活中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教学重点、难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特征,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教学难点是理解、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二、说教法、学法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本节课我使用的教法:1、情境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演示、谈话等教学方法。学法:1、动手操作法。2、归纳法。三、说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三)实践活动,归纳巩固。(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开始,我便展示课件图片,利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会使他们感觉到比较亲近。接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来分别表示它们,提出问题:这些图中的事物与什么有关?学生在预习基础上会回答与线有关,由此揭示课题:线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认真分析图,进一步了解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的特点,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这时适时给出教材第16页“认一认”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命名。《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完成了衔接新课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在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名称后,我们再来研究它们的特点,首先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他们对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我这样做是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三种线的特点,想说什么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在小组合作完成以后我也和同学相互交流,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中说一说。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后,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读法,直线和线段有两种读法,线段AB或线段BA,直线AB或直线BA,但强调直线上的两点,并不是端点,读射线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这一部分只需直接告诉学生,之后进行小结。在学生掌握了读法之后,出示几道练习让学生完成。。(三)实践活动,归纳巩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你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儿童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1、试一试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让学生自己转一转、画一画,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得到结论:过一点能花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2、想一想出事课本图片让学生观察: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陈望道老先生说过: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在“看一看”、“量一量”中,我通过做游戏,比一比哪一小组是优胜组,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第一组中两条线一样长吗?第二组中的两条线一样长吗?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思想得到进一步拓展,再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正确答案。加深学生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高潮完成一个精美的结局。四、说板书设计我这样设计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布局合理,能使学生通过板书系统了解本节所学内容和知识要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步一个脚印

小时候,脑袋里总被灌满了许多大道理,什么“欲速则不达”,“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只是朦胧的寄存在脑海里,但总有一天会理解的——就像那句“一步一个脚印”。

每次看或听到这句话时,总会想起那本封面贴着个大脚印的作文本——是它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七年级下册开学初,语文老师按惯例让我们好好设计自己作文本的封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一动:上学期我的作文本封面设计的并不出色,几乎拿不出手,多少有些遗憾,这次一定要做好。

抱着这种心态,将要用的卡纸,瓦楞纸和双面胶都准备齐了。

匆匆写完作业,接下来就要开始我的“伟大工程”了。有了上学期仅有的一点经验,我果断地抛弃了以卡纸作为封面背景的想法,采用了相对坚硬的瓦楞纸。可是,瓦楞纸凹凸的表面,几乎将双面胶的粘性化解光。无奈,只能在原来基础上有追加了好几条,才固定住了封面。

用什么图案呢?之前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的我,却忘了构思图案。想了会,便决定用符合作文足迹的脚印。为了使脚印更加逼真,便翘起脚放在卡纸上用笔描下,再用剪刀剪了下来。有了前次贴瓦楞纸的经历,索性在脚印上添了好几条双面胶。果然,贴的牢固多了。

最后在脚板周围贴上4个草绿色、深绿色、金黄色和蔚蓝色的气泡,以示春夏秋冬,我的“大作”便顺利“竣工”了!

看着我写在脚印四根脚趾上的“成长足迹”,发觉任何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王道。

如果有人问我这学期的第一篇作文是什么,我会回答:是作文本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