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叫《晚上的“太阳”》,学了它之后,我一直很好奇爱迪生的“太阳”到底做出来了吗?他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原来,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

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夏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用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更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心怀美好的愿望,人生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孜孜不倦,一往无前,于是,愿望便会成为现实。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太阳”,不是吗?

;华南虎说课稿

《华南虎》说课稿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

肖先齐13881238268邮编628021

课题:《华南虎》

文体:诗歌

作者:牛汉

一、教材分析

《华南虎》位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教材208-212页),本文属诗歌,课内自读篇目,选自《诗刊》(82年2月)。

《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有以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是以动物为话题,共有五篇文章,《华南虎》安排在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优秀教师牛汉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绘虎一习虎一说虎模式,结合最近关于“华南虎”现世的新闻报道,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本单元共五篇,前两篇为基本篇目,后三篇为自读篇目,五篇文章都与动物有关,文章不只是简单地描写动物,更多的是写到人们对动物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类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思想与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每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

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安排了“绘虎”、“说虎”两个环节,课外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出各具特色的虎,并配上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诗)。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积累佳词佳句,背诵课文。②了解诗中众多形象,理解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①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自主探讨语言内涵和诗歌形象。②把握主旨,依据图画学写诗。

3、德育目标:鞭挞愚昧,培养自信心,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华南虎形象的认识,象征手法——通过研讨词句,结合作者处境小组内完成。

2、难点:几个关键语句的分析,以及几种态度的对比——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攻破。这样确定原因: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表现了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也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学生陌生,即使了解了整段历史,也难以理解“华南虎”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要突破口重点,就要讲清背景,学生反复阅读,因为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本文情感炽热,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因而让学生小组内探究、交流,教师整理。

四、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自律性差,依赖性强,语言表达技巧欠缺,因此要督促学生做笔记,练习要限时,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要领,调控好课堂气氛,以免影响任务完成。

1、“一法三原则”

“一法”:读启示教学法,其教学手段:首先指导学生读书,勾出知识点,其次老师提问、归纳,板书知识要点,最后老师小结,检查,采取此法的理论依据: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原则”:学生自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足够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提问、探究、练习,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落实好前面的德育渗透原则,把学文、作文、做人有机结合。

2、情景熏陶:《新课标》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思维的情景,为学生创设情感基础,绘画展示,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能力自然提升。“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可让学生感悟内容,体会意境,增强探究的信心。

3、换位法: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缸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把学生置于当时情景去体会,从而产生其有感受,便于理解形象有象征意义。

4、习“虎”中,采取粗读——研读——品读,自主发现——探究疑难——合作交流,抓关键,抓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由学到用,拓展延伸,体现一个“活”字,立足一个“读”字,突破一个“情”字。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师:虎历来被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威猛和高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绘虎图片。

(二)绘“虎”(小组推荐,班上展示,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虎是山中之王,同学们不仅绘出它的外形,而且绘出它的内神,不仅绘出了它凶恶的一面,而且绘出它坚强、勇猛,敢于斗争的个性,虎常常生活于莽莽深山之中,那里才是它的自由乐园,才能发展自已的个性特长,作者写的《华南虎》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1、介绍作者:①七月诗成员”,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囚禁两年。

②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劳动改造。

2、《华南虎》写作时间及背景(略)

(三)习“虎”

第一步:粗读(全文)——感知形象

要求:1、勾出佳词佳句,理解并提问。(学生解答)

2、华南虎是怎样一种遭遇,你对此有何看法?

3、找出抒写华南虎容貌,形体的关键语句,

4、仅仅是写虎吗?怎样理解?(象征概念)

第二步:研读(主体)——探究疑难

1、问:文中的“观众”“铁笼”“我”各代表什么?(小组研讨)

①师提示;②联系背景,找信息句;③理解;④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不屈生命,执着

“我”——在华南虎不羁个性呼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2、问: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自由发言)

师: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也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类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学生举例)

第三步:品读(最后部分)——把握主旨

1、 揣摩问题:①明白什么?②为什么羞愧?③“我”到底看到了什么?(主旨句,想象写)2、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写段话或几句诗,班上展示)

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由:绘“虎”——习“虎”——说“虎”,三个环节认识了诗人笔下华南虎的外在和内在,从中也得到不少启示: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现实,超越苦难,如何关爱动物?(课后写一篇体会)

六、流程及时间设置(一课时)

1、提问,引入,板书课题

1分钟

2、作者及背景简介

2分钟

3、学生粗读把握、口述

5分钟

4、学生研读理解,教师归纳

10分钟

5、学生品读、探讨、延伸、交流、总结 10分钟

6、学生感想,写心得

7分钟

7、师生齐读全文,总结本课

3分钟

8、处理练习

6分钟

9、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

七、板书设计

1、总原则:力求简明清晰,既要反映教学流程,又要反映知识脉络和重难点,文章总体特色、思想,依据课堂构想三大板块,把板书的要领放在习虎中粗读、研读、品读的主要知识上和疑难上。

2、理论原则

①“绘虎”这一步骤设计,遵循[美]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是在刺激反应本无关系的情境中个体展示与个体组合的一种自发过程”。

②“习虎”这一流程,遵循[美]皮亚杰“学习最基本原理就是发现”,他认为“理解就是创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借助余意味尽的好奇心,对比探究“虎”、“看客”、“我”的真正内涵,其中粗读是感知形象;研读是把握重点,探究疑难;品读是探究主旨。教师创设三个小问题:明白什么?为什么羞愧?到底看到了什么?学生寻找问题所涉及的信息,然后内化处理,然后用自已的语言将内化后的信息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旨发现力。

③“说虎”这一环节,是知识延伸,在简单层面的朗读,积累,发现的基础上,深入地再创造、再交流,“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然而不是自已然烧,是使学生精彩,而不是自已精彩”(《教育的先进策略》张光华著)

3、附板书

绘“虎”:形→ 神

粗读——形象(象征)

诗歌学“虎”研读——观众、铁笼、我(对比)

不屈困境

渴望自由

品读——主旨

说“虎”——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八、课后心得(省)

九、结语(省)

《比例尺》学案

《比例尺》学案《比例尺》学案一、学习内容:六年级下册48—49页二、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3、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够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正确转换。三、学习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四、学习难点:能够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正确转换。五、学习过程:活动一:大胆尝试1、画线段。(1)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图。(2)遇有什么问题?怎么办?2、设计教室地面平面图。教室地面的长约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9米,宽约6米,你能用刚才的办法把它画出来吗?动动脑筋,试试看。(将图形画在方格纸上)(1)分别求出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并画出最简比,组内交流你对这个比的理解。(2)小组互相交流,哪个组第一个完成的,可以将你们的答案写到黑板上。活动二:知识提升1、在你的地图上找到比例尺,并说出它表示的意思。2、请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比例尺。3、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xml:namespaceprefix=vns=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1)找出图中哪个是数值比例尺?哪个是线段比例尺?(2)你是怎么理解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达成统一共识后报告给老师,准备汇报。(3)你能把这条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吗?试一下。(4)组内交流。4、认识放大比例尺(1)出示两幅图的比例尺1:10和10:1,小明说:这两幅图的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你同意吗?(2)看课本,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同桌互相交流。活动三:达标测试1、填一填:(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或()米。(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3)把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是:()()()km2、选一选:(1)长4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A.1:10B.10:1C.1:1D.1023km(2)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是()。A.1:23B.1:23kmC.1:2300000D.1:2300000km3、画图。(1)、把比例尺1:6000000画成线段比例尺(2)、学校操场为长为120米,宽为90米,请用1:3000的比例尺画出操场的平面图。测试结果评价等级要求:一星级:能正确完成三个题中的任何一个。二星级:能正确完成三个题中的任何二个。三星级:能正确完成三个题中的全部三个。评价结果:

人生=演戏?

引子:某一日,听得吾师曰:“人生乃戏一场,不可多演也。”

事件回放:这天,语文老师检查作业,某同学字迹潦草,“苟”字写得像“荀”,被老师发现后,老师想要,其他同学也来认证一下这个字,是写错了,还是写草了。语文老师坚持认为:这个字是这位同学写错了。但是,问的两位同学都认为是写草了。这使语文老师不太开心,他认为是这两位同学怕得罪人,怕说实话伤人。于是乎,他便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只见,他放下手中的课本,道:“我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字的认知水平还是可以的,我可能有不认识的字,但是只要我认识这个字,谁写错了,我还是知道的……”后他又说道:“盐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必要教你们做人。做人首先要真诚……他写错了就写错了,没写错就没写错。不需要说‘好像写错了’的什么话……”最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人不能像演戏,演过头了就遭人厌恶了。”听得在座的同学有如芒刺在背,犹坐针毡。

然后……事情就这么完了。

下面是一些本人不成熟的想法。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要看什么人、怎么看:如果你是个无所谓的人,看这事一定不以为然,如果你是个还算认真的人,你可能会说:要好好写字,要认真书写,不要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可是这位倒霉的同学,他既没遇到无所谓的人,也没遇到认真的人,他遇上了一位语文老师(大家注意了“语文”)首先这是一位语文工作者,他对于文字的要求一定很高,所以他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一半;另外他还是一位老师,老师嘛,不免要为一件事多说几句,多来几句有教育意义的话,这样后一半的行为大家也可以理解了。但是大家还是很郁闷,为甚他要为一个字是写错了,还是写草了说了半节课的大道理,这里大家就不明白了,这里我来为大家剖析一下:

1、我们是他的学生他有义务教育我们一下。

2、他是我们的老师他有责任引导我们一下。

有同学说不对,不够深入,那我们继续剖析:

3、可能他认为我们太浮躁了。

4、可能我们实在是太浮躁了。

又有同学说了我们的确有些浮躁,那为什么他以前不说,今天却说了?我想了想:

5、我们这次月考考得差得出乎他的意料。

6、我们这次月考后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有人说问题没那么严重吧,这次语文年级排名还是名列前茅的。我又深入地想了想:

7、老师对这三位同学的成绩很有意见

8、老师对这三位同学的人品很有意见

我说完了后,自认为还是有问题,老师犯不着因为他的某些意见浪费另外63位同学的时间,还有这三位同学的成绩不错的(最起码平均数不错),我还得想想:

9、他想说这些话,可一直没机会说。

10、他想说这些话,今天有机会说了。

问题开始明朗化了,应该还可以想的更简单些:

11、他就在今天想要说

12、他就在今天需要说

是不是还能更简单:

13、他今天的时间很充裕

14、他今天的时间太充裕

这么一想,问题解决了:上册的书讲完了,下册的课文还没有预习。他今天又有两节课,怎么上完呢?说说大道理吧。问题很简单我却想了这么久。这原因主要是因为 :我也在演戏。

谢谢大家看完我的戏,往事已成风,但求君一笑。

一堂“失败”的好课读后感

一堂“失败”的好课读后感

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我深有感触。 一节课究竟是好课,还是失败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这堂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说这节课“失败”,是因为:

一:备课不充分,没有换位思考,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虽然罗老师该做的实验也都做了,但学生的思维不跟着她走。对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个概念,老师采用强行灌输的方法,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学生经常看到的菜油、酱油,醋或者一些饮料等任选一样或两样来做实验,效果也许会不一样。而用煤油,城里的孩子有几个认得煤油啊?他们看到实验结果,想到了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就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去解决问题。

二:从开始到结束,我的感觉是课很紧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的发言,感觉有点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说这节课是“好课”,是因为:

一:这是一堂常态课,实实在在,没有做绣。

二:这是一堂有意义的扎实的课,在教师的一连串探究性的追问中,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通过亲自实验来得以证实,这可能是学生终身难以忘记的课。

三:这是一堂真实的课,使我们感受了小学生的思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这在很多课堂中很难见到的。

如果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会仔细的去阅读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去充分地备好这一课,并把教学时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也考虑进去,上课时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还会例举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例,例如温度计水银柱的升降;水烧开了会溢出来等等,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热胀冷缩的概念,再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准备多种液体,让学生仔细研究一下液体的性质。我会让孩子自行选择一种或多种液体做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多组实验总结得到液体变化的规律。

我心目中的好课应该是:(1)备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3)一堂好课应该真实,不要弄虚作假。(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我曾听过小学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这样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触摸春天下手,让学生找出安静触摸春天创造奇迹的句子,然后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充分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安静是多么的热爱春天,热爱小生灵,进而升华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然后,教师又出示了张海迪,《千手观音》残疾人舞蹈队,残疾人运动员的画面播放,让学生感受不管是谁,只要努力生活,只要认真对待生命,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道理,也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人生观以及生命的价值观。我想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过一个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

今天是我们寒假第一天,心情很是轻松啊!可是不到七点我就起床了,因为昨天晚上和妈妈一起制订了寒假计划,我得言行一致才行啊!我要过一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一起来看看我的计划吧:

一、认真完成数学和英语寒假作业,完成日期是2月13日,每天做6页。

二、每天阅读不于少半个小时,书目是《笨狼的故事》、《笨狼的学校生活》、《它们是怎么来的》、《做人故事》、《好心眼的巨人》、《少儿百科》。写10篇以上的读后感或日记。

三、举办第八次家庭读书会,参加人:爸爸、妈妈、爷爷和我。

四、熟练掌握26个英语字母。

五、每天练习打字,熟记键盘和指法,提高打字速度。

六、帮助妈妈大扫除,我负责擦家具、洗拖鞋;和妈妈一起整理房间、擦玻璃,打扫楼道公共卫生区。

七、去郑州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和科技馆,写1-2篇游记。

八、每天临摹字帖,准备参加硬笔书法大赛。

九、积极锻炼身体,我喜欢的项目很多:打篮球、羽毛球、踢足球、打卡、拼装玩具、骑自行车。

十、过完年后简单预习二年级下册功课,妈妈给我做了讲解,我对下学期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这就是我的寒假计划,内容很丰富吧!其实只要按照计划去执行还是很轻松的,妈妈帮我分解了一下,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哦!我喜欢和妈妈一起读书,所以读书时间不限!其余时间自己安排!祝我的同学们假期愉快!祝我的小博友们都能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寒假!

爱迪生发明电灯

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叫《晚上的“太阳”》,学了它之后,我一直很好奇爱迪生的“太阳”到底做出来了吗?他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原来,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

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夏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用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更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心怀美好的愿望,人生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孜孜不倦,一往无前,于是,愿望便会成为现实。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太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