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无处不在倡导和谐之美。而最大的和谐源于大自然。可是我们都真的为这个世界的和谐做出过自己的努力吗?

存在于自然界的那些生灵们,彼此都遵循着规章,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直到我们人类——打破了它们本有的和谐与安宁,大肆的捕捉与猎杀动物,使得这个星球上的物种逐年消逝。拜我们人类所赐,它们的身价一天比一天高,百兽之王被关进牢笼,草原雄风自由之神的千里马被套上马鞍,多么地荒谬与可笑?这就是人类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和谐生活。

记得在暑假读《泪的重量》这篇文章的时候,读到高潮时竟毫无遮拦哭得稀里哗啦。作者将一幅凄楚的画面描写得感人至深:一只老猫即将离开尘世,它的主人对它已厌烦至极,早就在情感上抛弃了它,希望它死在外面。于是,老猫在离开主人的时候,“它只是流下一滴眼泪,然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走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它没有哀求,唯一的情感表达就是那滴眼泪,它有许多不舍,它有许多牵挂和留恋,可是我们人类的冷漠将这一切都轻轻松松否定了。“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类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类的泪中还含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中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我很喜欢这段话,没有理由,就因为作者尊重那些看似卑微却实同人类一样有着情感的高贵的动物们。“动物有它们自己的情感,它们只给人们留下自己的情爱,然后就含着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又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的带走。”

有些时候,有些眼泪,是有重量的。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一滴泪并不代表什么,无非是一滴透明的液体,蒸干了,就没了。所以,这些人不懂得珍惜,也无法感受到一滴眼泪的重量。

《藏羚羊的跪拜》写了一个老猎人正要捕杀藏羚羊时,藏羚羊向前走了两步,用哀求的眼神望着他,双腿扑通地跪倒在地,流出了眼泪……可是,老猎人还是硬下心肠扣动了扳机。第二天老猎人给藏羚羊开膛破肚时,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从此,老猎人离开了藏北草原。

这篇文章,也使我想起了电影《可可西里》,片中主人翁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令我深深折服。可文中的猎人呢?他在藏羚羊跪拜只时,虽然有瞬间的犹豫,但仍然残酷地杀害了那只藏羚羊,他的善良在哪?他的人性在哪?他有想过之间所存在的不和谐吗?

在科莱特的《松鼠》一文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正是因为想起皮蒂里基(那只松鼠的名字),想起那些生活在我们中间感到别扭,因而悲伤地隐居起来的其他野生动物,我才常常体会到对‘对人的厌恶’。”

当我听说有人为了一张照片而驱使草原上的马群狂奔时,当我无意间看到有关于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报道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对人的厌恶”。人类猎杀动物,说的明确一点,清晰一点,就是在铲除同类中的异种。很悲哀的想法,可事实铁证如山,我们无从反驳。

万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生命对等,所以世界才显得那么和谐与美丽,动物们的眼泪是生命深处的泪水,如果我们人类继续让它们落泪,那么现在谈什么和谐社会都是空话。

生命——读《斑羚飞度》有感

在这颗湛蓝色的行星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生物,它们都要成长,繁衍,生息。而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动物具有情感。而植物只会新陈代谢。于是,动物产生了思考,也学会了判断,珍惜,愤怒,关爱和紧张。这就铸成了我们这个感情缤纷的世界。

作为动物中智商最高,情商最高的人包含着各种情感。而人在面临各种灭顶之灾时却表现得极度恐慌,手足无措,表现出的是一幅幅绝望的面孔,完全没有秩序,听天由命。

而动物呢?动物们面临灭顶之灾时会怎么样呢?《斑羚飞度》给了我们答案。我们是震惊,是惊叹,是感慨,是反思。反思作为人类,在这种境界下竟比不过一群斑羚!是的,人太自私,想拥有一切,却不懂得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想活命,没人愿做垫脚石,那也就是说,没有能够跨过死亡的山涧,飞渡到生的彼岸。或许有人会置疑:作为任何一只有感情的生物,它都不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是的,我不否认这点,但是老斑羚们为了挽救下一代,它们确实心甘情愿走向死亡。没有怨言,没有逃避,只希望下一代能够好好活下去。

这的确令人感动,令人赞叹。我们人类的大家族中,需要老斑羚那样舍己为人的英雄,更需要镰刀头羊那种优秀的领导者。

在面临绝境时的慌张中,一声声绝望的叫喊中,得有人站起来,正确的领导人们,要镇定,不要那么局促不安,要静下心来想办法,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头羊”必须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要临危不惧,才有生存的希望。如果“头羊”都怕得要死,那就没救了。可想而知,镰刀头羊在悬崖绝壁时是怎样的心里,如此地沉着冷静,难道不应该受人赞叹吗?不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吗?

《斑羚飞度》完美地展现了斑羚在生死关头前的动作,将其描写的淋漓尽致,尽显灵性之美。“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多么悲壮,多么圣神啊。这是用一半的生命为另一半开辟的一条生的道路,它永远洁净,永远充实。其实,我们可以在斑羚上所学习的,还有很多。

成都市树德实验东区初一:陈官炜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纵观世界风云,战争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史,由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据联合国统计,人类历史上真正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300多年,可见战争就是人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且不说古代,近代的诸多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把多少人类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无论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都在怕坏着人类的发展。 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兄弟连》真是的反映了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他把战争描写的很贴切,很写实。因为他是以一群二战老兵的眼睛去看战争,而不是像无聊的国产剧是一群文人想象的。二战老兵经历了真正的战争,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和平。这样的人我们崇拜他,他在战争中为战友付出着,和平时期他们为人们讲述着战争的残酷性,他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的危害。而美化战争的人,还有英雄主义的文人们,他们没有让人们看清战争,他们不应该得到尊重。所以英雄不是写出来的,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要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每一次战争损失的物质财富不计其数,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国的损失就有3500亿美元,伤亡军民达3000多万。整个二战中损失的财富用金条来计算,它可以绕地球三周多。然而在战争中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在不断的失去,遗迹的毁坏,文物的毁坏,亲人的丧失,战争对人们的摧残都是残酷的。 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战争,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战争,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冷战把德国一分为二,互相军事竞赛,每年用在军费上的开资就占GDP20%,有的更高。还有北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进出口限制,还有发达国家到落后地区去融资去掠夺财富,这些看不见的战争更为可怕。 战争的本质就是矛盾的激化,战争是统治阶级们为了满足自己要求而进行的,普通人,大兵们都充当着其满足欲望的工具,战争是统治阶级们的另一种发财之道。 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呢?只有民主制度才可以消灭战争,所以我们要求民主,建立民主制度。正所谓和谐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发扬民主,弘扬民主,贯彻民主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生命·奇迹

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题记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 活着,是对生命的珍惜;坚强地活在痛苦中,更是一种对生命地依恋、不舍。然而能使人支撑这个生命地是一股庞大的,震撼人心地力量——生命地力量。从古至今,这股生命的力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为生命奋斗拼搏。在冥冥中,我真真正正地看到了一个奇迹的诞生——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从此以后,她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之中,受到了许多国家ZF、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生中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一个盲聋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令人称奇。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她将成为一条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虫。可是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人。 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来享受生命。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是生命的力量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生命的价值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通过阅读英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3天光明》,我才更彻底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海伦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也是一种可惜。而我们这些花样年华的青少年有着青春美好的时光,难道就让它白白流逝吗?海伦·凯勒说过:“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将把这三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海伦的三天就如此仅仅有条,可我们的时间和机遇还很多,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对我们来说不是奢望,声音也不是可欲而不可求。对我们来说,并不缺乏身体上的组织结构,我们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顽强,不向命运投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敢于创造奇迹的心! 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爱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然,珍惜有生命的和维护生命的一切一切!生命不只是你自己的生命,它属于爱你和你爱的人,同样也属于我们的社会和全人类。所以为了善良的爱我们的人们,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负起这最基本的责任吧!

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作品——推荐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今年暑假的一个晚上,我曾怀着极为震惊的心情,读完了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个人”的传奇经历和超常拼搏精神把我彻底感动了,我要向你们推荐阅读。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从1906年发表以来,长达百年之久,始终为国内外文学界所肯定,并深深感动着许多读者。究其原因,主要是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这个人”的生动形象。 《热爱生命》写的是一名淘金者的传奇经历。他无名无性,人们只能用“这个人”称呼他。在美国19世纪掀起的去阿拉斯加淘金大潮的影响下,他也加入其中,并采集到了一些金子和金粉。不料在返回途中,他却遇上了右脚腕被扭伤、同伴弃他而去、寒冷、断粮和狼欲吞噬等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近20天,靠吃浆果、灯心草、小松鸡、小鲦鱼、野草、驯鹿骨和水等维持生命。到了最后,两条御寒的毛毯用尽,捕猎的枪丢了,猎刀也不见了,只剩下罗盘、几根火柴和一个白色铁罐。但是他拖着鲜血淋淋的双脚,即使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但还是挣扎着前进。最后别捕鲸船“白德福”号上的科考人员救起。“这个人”可称得上是一名铁打钢铸的汉子,他的事迹惊天动地,他的精神可歌可泣! 读了《热爱生命》,你会知道是什么让“这个人”勇敢面对,你会知道应该如何跨越人生旅途中的大小刊刻,你更会知道怎样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除此,你在书中,还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学到许多的细节描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生命的泪水

现在社会无处不在倡导和谐之美。而最大的和谐源于大自然。可是我们都真的为这个世界的和谐做出过自己的努力吗?

存在于自然界的那些生灵们,彼此都遵循着规章,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直到我们人类——打破了它们本有的和谐与安宁,大肆的捕捉与猎杀动物,使得这个星球上的物种逐年消逝。拜我们人类所赐,它们的身价一天比一天高,百兽之王被关进牢笼,草原雄风自由之神的千里马被套上马鞍,多么地荒谬与可笑?这就是人类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和谐生活。

记得在暑假读《泪的重量》这篇文章的时候,读到高潮时竟毫无遮拦哭得稀里哗啦。作者将一幅凄楚的画面描写得感人至深:一只老猫即将离开尘世,它的主人对它已厌烦至极,早就在情感上抛弃了它,希望它死在外面。于是,老猫在离开主人的时候,“它只是流下一滴眼泪,然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走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它没有哀求,唯一的情感表达就是那滴眼泪,它有许多不舍,它有许多牵挂和留恋,可是我们人类的冷漠将这一切都轻轻松松否定了。“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类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类的泪中还含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中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我很喜欢这段话,没有理由,就因为作者尊重那些看似卑微却实同人类一样有着情感的高贵的动物们。“动物有它们自己的情感,它们只给人们留下自己的情爱,然后就含着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又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的带走。”

有些时候,有些眼泪,是有重量的。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一滴泪并不代表什么,无非是一滴透明的液体,蒸干了,就没了。所以,这些人不懂得珍惜,也无法感受到一滴眼泪的重量。

《藏羚羊的跪拜》写了一个老猎人正要捕杀藏羚羊时,藏羚羊向前走了两步,用哀求的眼神望着他,双腿扑通地跪倒在地,流出了眼泪……可是,老猎人还是硬下心肠扣动了扳机。第二天老猎人给藏羚羊开膛破肚时,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从此,老猎人离开了藏北草原。

这篇文章,也使我想起了电影《可可西里》,片中主人翁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令我深深折服。可文中的猎人呢?他在藏羚羊跪拜只时,虽然有瞬间的犹豫,但仍然残酷地杀害了那只藏羚羊,他的善良在哪?他的人性在哪?他有想过之间所存在的不和谐吗?

在科莱特的《松鼠》一文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正是因为想起皮蒂里基(那只松鼠的名字),想起那些生活在我们中间感到别扭,因而悲伤地隐居起来的其他野生动物,我才常常体会到对‘对人的厌恶’。”

当我听说有人为了一张照片而驱使草原上的马群狂奔时,当我无意间看到有关于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报道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对人的厌恶”。人类猎杀动物,说的明确一点,清晰一点,就是在铲除同类中的异种。很悲哀的想法,可事实铁证如山,我们无从反驳。

万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生命对等,所以世界才显得那么和谐与美丽,动物们的眼泪是生命深处的泪水,如果我们人类继续让它们落泪,那么现在谈什么和谐社会都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