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2006年6月8日《厦门日报》上的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特别是题目中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留下一点空白”这些字句,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创新”与“空白”或“留白”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先想到的是“有关系”。语文课中,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的双臂对观赏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空白,与多数完整的雕像相比,正是这空白体现了一种艺术的创新——舍弃局部获得整体,抛弃具体获得抽象。美术课上,老师展示的齐白石的虾,那躲在石头缝里只露出半截身子甚至一点触须的“残虾”,与一般完整的构图相比,这种“残虾”无疑也是一种空白,体现了中国国画的创新——以藏来表现露,以少来表现多。还有音乐课上的“顿”——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艺术效果。

接着,我又想到的是“没关系”。很多工作是不能留下一点空白的:卫星发射中,如果工作人员在安装零件时,大胆创新,留下的一点空白,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一套完整软件的设计,如果工程师突发奇想,删除一道程序,留下一点空白,对不知情的使用者无疑是残酷的;就算是日常的一道菜肴,厨师为了留下一点空白,创新地少一种调料,并不能必然地创新出一片喝彩的赞誉。

那创新与空白到底有没有关系?严格地说,没有必然的关系。用句学生们爱说的“行话”,就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现实生活中,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完整、完全、完美,不容许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空白不仅不是什么创新的明智之举,反而是坏事,是惹麻烦的愚蠢行为。艺术领域,的确讲究“留白”,但这并不能证明创新与空白的存在必然关系。当传统乃至大家都处于“非留白”状态的前提下,“留白”才是一种创新的行为,离开这一前提,不仅谈不上什么“创新”,相反,只能是步人后尘,令人耻笑。现在,有谁不知道“留白”,还会有谁把“留白”的人当作“创新”之人?

如果还有这样的人的话,我想,这个人非本次作文的命题人莫属。题目是命题人思想、观念的外化,正因为命题人认为“留下一点空白”是“比较有意思的话题”而且是符合“创新思维课堂”情景的话题,所以,才出这一话题。不难想象,在命题人心中,创新就应该留白,留白就是创新,“创新”与“留白”或“空白”之间存在这内在的联系。其实,创新与空白之间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没有什么关系。命题人先入为主地把空白当作创新的标志,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这种错误或片面难免误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文的思想性不出现明显的大错误就万幸了,很难写出深刻、严谨、大气的文章。我感大胆地预言,写“留下一点空白”这一话题的学生,难免出现很多思想性不严密甚至错误地情况。进一步设想一下,高考改卷的时候,或者,很多改卷教师难以发现学生作文的思想性错误,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或者,改卷的三人,判别分歧大,一时难以协调,重改的几率很大;或者改卷时降低标准,大而化小,罚不责众;或者,最后选出来的“满分作文”“高分作文”难免存在问题,经不住时间或大众的审阅,一如2005年天津的某篇满分作文,被南开大学的徐江批判表面看符合“留给明天”,实际上并不符合。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命题人潜意识里倾向于“创新”与“留白”或“空白”有关系,心中有“留白是创新,创新要留白”的思想,但是,行为上却违背了他们自己的思想。

其一,命题人限定考生只能从三个话题中选一个,没有留给考生更多的“空白”,不符合命题人潜意识里的“创新要留白”的思想。既然要“创新”又要“留白”,为什么不能又更多或更开放的话题?

其二,命题人将情景限定在“创新思维课堂上”,没有留下更多的空白。“创新”为什么不能在别的情景、场合、课堂?

其三,“留下一点空白”中的“一点”,不符合“创新”和“留白”的精神,限制得太死。“空白”多留一些就不行吗?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命题人不仅没有留给考生的“一点空白”,相反,对考生实行严格的限制。限制考生,不给考生“空白”,又要学生“创新”,这样做是在行为上否定了“创新与空白”的关系。

更令人深思的是,命题人精心设计的三个话题都是“反传统”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未满十万枝”,反传说,反三国故事。考生小学就读过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课文,从没听说过“未满十万枝”。《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

“戈多来了”,反教材,反经典。读过高中课文的考生都知道,戈多原本就没来。而故事是荒诞派的经典作品。

“留下一点空白”,从某个角度讲,虽然谈不上很“反传统”,但是,本质上也是对“完美完整完全”这一传统追求或观念的反叛。

三个话题,都是反传统的。难道创新非得反传统不可?难道只有反传统才是创新的?命题人在三个反传统的话题外留给我们考生的空白是什么?没有,显然没有。命题人不留给我们空白,却要我们写有关创新的话题,这不就从行为上宣告留白与创新是没有关系的?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命题人潜意识里认为“创新”与“空白”或“留白”是有必然关系的,因而设计话题“留下一点空白”,让考生讨论有关“创新”的问题;但是,在行为上,用三个话题限定考生,而且三个话题都是“反传统”的,这样,就没有给考生留下一点“空白”,从而否定了“创新”与“空白”或“留白”之间有任何关系。

命题人心里想的“潜意识”和手下写的“行为意识”明显不一致,那作为考生的我们,说什么好了?如果说“创新”与“空白”无关,确立“创新无须留下一点空白”或“留下一点空白不是也不会是创新”的论点,会违背命题人的初衷或潜意识,会遭到命题人以及改卷人的否决,会遭枪毙,会被打入“冷宫”。反过来,如果说“创新”与“空白”有关,确立“所有留下空白是创新,要学会留下一点空白”或“要创新就应该留下一点空白”的论点,甚至还具体讲道理,列出3条理由或分论点或者列出3给办法阐述如何去留下空白如何去创新……这,又会违背命题人的行为,会出现逻辑的不严密,导致充分但不必要甚至不充分也不必要。

最后,我要说的是,“创新”与“空白”或“留白”,没有必然关系。我不会也无法按照命题人的“潜意识”去为他们“帮闲”,肯定什么“有”;也不能按照命题人的“行为意识”去批判他们的“矛盾”,肯定什么“无”。希望改卷教师千万别以一己之“有”去否决考试之“无”,也不能以一己之“无”否决考试之“有”。

以上是我的看法,算是我选“留下一点空白”话题写的一篇下水作文,如果不合规矩,就算一篇“另类作文”好了。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2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

3.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3.2通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加强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时候,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国学经典,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突破与创新——读《骆驼祥子》有感

突破与创新——读《骆驼祥子》有感破蛹的过程是如此的危险而可爱,因此有的蛹儿勇敢地破蛹而出,有的蛹儿却畏缩不前。勇敢者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翱翔,畏缩者只能依然挂在树上,等待着死亡。——题记《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老舍所作,它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每当他谈到祥子的时候,总好像不是他虚构的小说人物,而是他的一位至亲好友、实有其人似的。故事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农民。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能抵御一切生活的阻碍,能忍受一切袭来的暴风雨,不管吃多少苦他都愿意——只为了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车。但是命运总与不幸的祥子作对,似乎世界上一切倒霉的事情都降落在他身上了。历经千辛万苦的他,终于买到一部属于自己的车——那是他经历千辛万苦挣扎和困苦的结果与报酬。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就全被狡猾的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车卖掉去安葬虎妞。日日月月他都在呻吟,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戏弄他?这个封建、腐败、落后的社会,为何没有改变呢?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把钱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还重要的人,能改变当今的现状吗?不能,祥子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祥子就是当今社会折射出的影子。祥子再也不敢去想一部自己的车了,他也没有能力去想了,这个社会迫使他失去生活的信心,一步步地,祥子渐渐走向生活的深渊,再也没有机会爬上来了。最后,他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一个与众不同的勤奋好人,最后被社会逼迫成一个滥人,正是通过这个人物的变化,射线出这个无情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这让我想起在杂志上读的一个故事••••••以前在一棵老树上,树梢挂着几个蛹。不知过了多久,几只蛹开始交谈起来。第一只蛹问:“大家,你们愿意离开这个地方吗?”另外几只蛹说:“千万不要破蛹哦!那是极其危险的事,这样就好,现在这样就挺好的。”第一只蛹又问:“真的吗?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美丽,有花有草,鸟鸣,流水,真的很漂亮。”第一只蛹的话引起了第三只蛹的憧憬:“真的吗?那我们明天破蛹吧!”另外几只蛹一言不发,似乎在算计着什么。夜幕降临了,太阳又升起了,第二天就这样来了。第一只蛹开始了痛苦又危险的破蛹过程。几个小时过去了。第一只蛹变成了一只蝴蝶,它惊讶的发现自己的美丽,但外面的世界给了它更大的惊喜“天啊,太美丽了,太广阔了!”“喂,你出来看看呀!”它对第二只蛹说。可第二只蛹被其他蛹拉着,死活不让它出来。它们说:“我们不出去,你也别想出来了,上一只蛹能出去时它的荣幸,可你就没那么幸运了,哈哈!”第二只蛹心里有苦吐不出来,为何其它蛹要这样对它?如果我是祥子,我会再次坚强起来,继续奋斗,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绝不会自暴自弃,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畏惧,不会退缩,一定要以坚定的意志去挑战它,战胜它。如果我是那第二只蛹,我会努力挣开同伴的拉扯,不论用多大的力气,一定要破蛹而出,不管有多痛苦,多困难,一定要咬紧牙关,挺挺也要过去。必须要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逛一逛,要不枉活这一生。可惜的是,我不是祥子,也不是那第二只蛹。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难道不比祥子的生活坏境好吗?我们见过的世面,闯过的世界,不比第二只蛹的好吗?我们能有什么不满足的吗?不能,我们更应该努力珍惜现有的学习、生活条件,努力学习,将来创造更好的环境给下一代,不让祥子的悲剧再次发生,不让树梢再多挂一只蛹。还记得那树梢上的蛹吗?看那小小昆虫的行为,自然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它人的思想牢牢锁住,不能破蛹成蝶,在世间自有飞翔呢?所以,请积蓄力量吧!我们能以今日所学突破旧日自我的时候,我们必将发现外面的世界如此的美丽,如此值得令人神往。诚然,突破也行是痛苦的,也许是令人不堪回首的,但是,这也正是“敢于突破和创新”值得去尊敬的地方。当我们真正成为蝴蝶时,也将笑着说:“突破时如此的精彩!”贵州省贵定县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姓名:何洁指导老师:陈时秀

我与创新作文有个约会

第一次看见创新作文,应该是在二年级的时候。那是学校发给我们的“杂志订购单”。我一下子便发现了《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几个大字。我当即在旁边打了一个勾,表示我要订购这种杂志,从此,我便和创新作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次与创新作文邂逅大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是一次创新作文举办的作文比赛。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两个题目,一个是《礼物》,一个是《分享XXX》。由于我当时年纪还小,胡乱选了《礼物》这个题目匆匆忙忙的写了一篇名为《给爸爸的礼物》的文章便走出了赛场(我们学校集体参赛)。结果什么奖也没有得到。

创新作文激发了我对作文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我也开始自己尝试写小说,并大量阅读。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决定在下一次的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得一个名次。

第三次与创新作文大赛相遇是在“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中。小学组初赛有三个题目,分别是《转角遇见______》《我的魔术生活》我看后,果断地选择了《转角遇见______》在大赛以前,我在心里打好腹稿等待着大赛的来临。

大赛的时间到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我写下了一篇名为《转角遇见福尔摩斯》的文章。在这一次的比赛中,我还不算太惨,还获了一个优秀奖。可是二班一个平时和我玩儿的还比较好的同学竟然获得了全国总决赛的二等奖!那时,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下一次创新作文大赛我一定要进入全国总决赛!

我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作文几乎改变了我的理想!现在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更好的书,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

我和创新作文相约在2011年,创新作文我来啦!第六届创新作文大赛,我来啦!

振新与创新

振兴与创新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惶历史不得不让我们每个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走在世界的角落里,我们昂首挺胸的说:我是中国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振兴中华的重担就毫不犹豫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这项光荣而神圣地任务。不由而说我们要奋发图强,因为有一个神圣地使命激发着我们--振兴中华。

历史地车轮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振兴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和灵魂,他可能就是一个行尸走肉罢了。一个民族和国家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大声说:我们要创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在进步,一切都在进化,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创新。

创新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也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最终而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振兴中华,创新中华。

祝各位元旦快乐。

振新中华

振新与创新

闯祸与创新

(老师好!请按高考作文标准予以评分,满分60分,谢谢!)

每个人从他出生之日,好奇的种子便开始在其幼小的的心中萌芽。这种好奇之心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对人生也有巨大的影响。

从前有个名叫尊本伯特的药剂师,他制造了一种用于治疗头晕头痛的药片,让小店员拿去用水化开。可是这小店员一不小心将苏打水看成了白开水倒进杯中。一阵气泡过后,小店员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感到害怕,于是端起杯子将其中的溶液一饮而尽。他咂了咂舌,觉得味道还不错,就把他的这次失误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尊本伯特。尊本伯特并没有对他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反而自己也做了一杯尝了尝,味道果然不错。你一定很想知道杯中的溶液是什么吧?那就是现如今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它的“出世”就是这么的偶然——源于一个小店员的闯祸。可这不仅发明了一种新式饮品,更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

其实,因所谓的“闯祸”而创新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些是人为的失误,而更多的则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人皆有之:小时候看到新鲜的花朵我们会疑问,它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艳丽?于是我们可能会将它连根拔起而一探究竟;看到奔跑着的玩具小火车,我们也许会将它砸碎探查它为什么会开动行驶。。。。。。就这样我们一下子成了“闯祸”的孩子。我们也许会为花儿的凋零和小火车是损坏感到伤心。但伤心却又不乏快乐,快乐源自于我们的探索,探索才有了创新的基础。

历史巨人们的闯祸与创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不惧冒犯教会的危险坚持着,最终被当众施以火刑。在金色的火焰中布鲁诺向黑暗的中世纪的愚昧发出了振聋发聩、气贯长虹的历史最强音,“你们就是烧死了我,地球还是围绕太阳旋转”;为了自己的抱负和秦国的发展,商鞅挑战贵族的特权,秉着“以一身之躯而谢天下”,终使秦国崛起于乱世而一统天下,商鞅自己却被五马分尸。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都推动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科学与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历史不会忘记这些在闯祸中创新的人,他们永垂不朽!

因为探索,所以创新。闯祸则是其中一支美妙的小插曲,但它却似乎不可或缺,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能拓宽视野,使我们善于发现新的可能而取得创新,发展与进步于是从此开始。

创新与守旧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创新与守旧的影子。选择创新还是守旧?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守旧,顾名思义,就是坚守旧传统,信仰旧观念,按旧的方法做事。之所以有守旧现象,是因为无知,见识浅短和接受一些旧的思想,而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切合实际,用旧的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所造成的。守旧的多半是书呆子和没有见识的人。虽然他们身份有异,但都同时犯了一个错误:没能看清历史发展潮流,紧跟社会的步伐。

在科学界,守旧的人,往往会墨守陈规,不能有充分大胆的设想,从而阻挡了科学探究的进程。在政治界,守旧的人目光短浅,往往会误国误民。总的来说,守旧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守旧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创新,指创造·发现新兴的事物。创新也是要在前人探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人大脑的充分想象与逻辑思考,进一步发现事物的其它方面。为事物灌注一份新的气息,使之与原物有所差异。也可打破传统的观念,创立有根据又新颖的理论,也称之为创新。创新的人具有过人的只会,非凡的想象力一级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勇气。

善于创新的人也会有所成就。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伽利略打破传统封宗教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理念,促进了科学进步。从而万古流芳。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学位,致力于当时并不吃香的电脑行业,成为了世界首富。因为创新,电灯取代了蜡烛,楼房取代了平房,空调取代了风扇。因为创新,人类社会日益进步。

发展中国家为何落后?因为它们守旧。发达国家为何发达,因为它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因此,在守旧与创新面前,我们应毫不犹豫的选择创新,拥有善于发现创新的眼光,敢于创新的勇气。为国家,为全人类,为世界,做出贡献!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初一:buhao623

平凡与创新

人们曾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不错。但对于现在的我们,仅仅需要一行么?我们的各项科目都不能差,平凡的事业虽平凡但安稳。但是!即使是这样,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平凡的人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著名的鲁迅作家,他不仅是名作家,他还是名思想家、革命家。每一个人都不甘于只面对一种事业。鲁迅就是在各反面都有所成就,创业、创新对他来讲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重新面对一项自己所部熟悉的事业是好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失败的洗礼、刻苦的钻研,和喜上眉梢的快乐。

从相反的一面讲,如果我们只从事一种职业,每天面对熟悉的工作,熟练的业绩。总是体味‘三点一线’的滋味,那又有何乐趣及寄托,长久以来。也许大脑会停留一段成功的喜悦,而后的生活将变的乏味无趣。

生活造就了一项项事业,不是每一项发明是得来很容易的,纵观古人古事,几千项发明不都是从最基础做起,做完一项发明就会去研究另一项。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当然,每天也会有新的收获!

先在演艺圈。当界偶像歌星之一张杰就为一例,他不仅靠歌曲让歌迷们为他所心动,更不是靠八卦来吸取歌迷们的眼光,是靠自己的实力。让众多观众佩服他,这足以证明,他不会满足一样业绩的成功,而是会向另一样挑战迈出一大步,让观众刮目相待。

笑星赵本山也是如此!

他演电视剧,其搞笑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他演小品是每年春节联欢晚会都会亮相的!二人转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是他现在已经不普通,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学习走向了光辉的旅途。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他自己喜爱的事业,他会奋斗,会打败挫折,战胜困难,平平凡凡过完一生很简单也很无趣,追求理想,敢于创新事一种勇气与挑战。他会带领成功人士走进一项又一项事业,去体味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所以!请拿起你手中平凡的剑,开启你创新的每一扇窗吧!

创新与生活

江泽民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电灯。他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着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我用毛笔练习写字。但是由于来不及清洗毛笔,过了不久,毛笔就变得硬梆梆的。几次下来,几十元一支的毛笔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便把毛笔放在墨盘里.可一不小心。毛笔滚落下来,又把我的书籍、桌面、地面全弄脏了。既不方便,又不卫生,该怎么办?我想到毛笔变硬是因为缺乏水分,便灵机一动,根据“毛细现象”,把笔杆固定在瓶盖上,再把它插入装有适量水的瓶子里,让笔尖接触到水面,这样,问题就轻松解决。

我们也要学习祖先们的科学经验,我们要学习借鉴,但不能迷信权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多实践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我们要牢牢地抓住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只要敲开了创新之门,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这个时代就是属于我们的!”要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上海市铁岭中学六年级:马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