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知道苗族,那并不稀奇。但说到苗族所获的三奖,你就未必清楚了。

第一奖:吓唬奖

我们一家和朋友来到了大山里的苗族。正当我们提心吊胆地走着走着那摇摇晃晃的铁索桥,只听见“扑通”一声,一位老爷爷从高约15米的铁索桥上跳了下去,大家一时被吓得惊慌失错,一位叔叔赶紧跑到河岸上,正准备跳下水救人。突然,我惊奇地发现老爷爷已经浮出水面,轻快的在水中游着呢,只见老爷爷对着正在河岸上发呆的叔叔说:“年轻人,你可太小瞧我了吧,我年轻时可是从伏波山上往漓江里跳的呀!”顿时,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第二奖:惊险奖

吃完早饭,我们便来到沙滩旁等待斗马,激烈的斗马比赛开始了。

首先有两匹毛发油亮,身体健壮的马来到了沙滩上,一匹大,一匹小,那匹大马刚上场就立刻翻脸,变得火冒三丈,一开始就嘶吼着冲向小马,小马也不是吃素的,使尽全身力气朝大马撞去,“咚”地一声,两匹马都重重地撞在了栏杆上,我们被吓了一大跳,连忙后退。

这时,大马迅速地把脚搭在小马背上,随后,小马飞快的奔跑着,想甩开大马, “别跑,让你知道本王的厉害” 大马紧紧跟着,把小马咬得皮开肉绽,小马背上有了一道道鲜红的血印,它突然停住,“你还追我,老子给你几腿。”两条腿往后用力一踢,大马的前胸留下了一道伤,还连退几步,小马趁此时机,转过身,狠狠地咬了大马的脖子一口,正当大马想反咬时,苗哥用木棒一拦,并牵走了小马,“看你往那里逃,本王咬烂你的屁股。有种别跑啊”,看着远去的小马,大马生气的将一位苗哥撞到一边,把满腔怒火对准了我们观众,朝我们狂奔而来,简直要跃过栏杆了,胆小的我们被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

第三奖:神奇奖

篝火晚会开始了,其中一个 “下火海”的节目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正当我纳闷会场中间放个大火炉烧铁干什么时,节目开始了,在阵阵的锣鼓声中,一位法师走上场,点燃了三根香,口中念念有词,十分虔诚的朝四周拜了拜,就用铁夹将烧红的铁块依次放在长长的木板上,木板顿时冒起黑烟,法师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毫不畏惧的从铁块上走过去,安然无恙地朝我们抬起了双脚,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潮水般的掌声。

苗族还有许多活动,如跳木竿,顶脚,选苗王,下次

再给它们评奖吧。

美丽的苗族

我是一位来自云南省威信县的女孩子,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我有幸成为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因为苗族人喜欢戴银饰,我们认为银饰象征着光明,明晃晃的,走到哪里都耀人眼目。银饰的花式繁多,款式有130多种,纹样也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不已。往往一套完整的银饰,用银多达10公斤,真佩服这么重的“负荷”,苗族女孩子就偏偏喜欢“承受”!

我们苗族人富有音乐天赋,芦笙尤其吹得悠扬动听,只要它一响起来,苗族人民便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如痴如醉。而且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苗族人民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云南有十八怪:两斤当做一斤买,火车没有汽车快,三只老鼠一麻袋,三只蚂蚁一盘菜,竹筒当烟袋……云南的苗族人有个习俗,下午的饭不吃,等到半夜三更后便一家人做饭吃,就像本地人说当做宵夜。

我爱云南,我爱我的家乡习俗!

大唐柱山完小

五(4)班 杨青云

家乡的苗族风情节

家乡的苗族风情节.兴仁县第五小学四年级2班我心中的美好家园就是我的故乡-------兴仁。它位于黔西南的中部,是一个交通要道,它山青水绣,群山连绵,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城。一到春天,满山遍野山花如锦似霞,绿油油的草地像铺着无边的地毯;秋冬时层层云雾缭绕着整个县城,我们就像生活在神话中一样,美丽而有点神秘。我们兴仁有着一年一哦一度的农历八月初八的苗族风情节。苗族风情节是我们这里的苗族最大的节日。在这过节之前,我们苗寨大家都要忙着准备过节。寨子里的姑娘忙着绣自己参加的节日衣服,她们天天绣啊,缝呀。小伙子们忙着吹奏芦笙的练习,老老少少要忙很长时间,来迎接向往已久的苗族风情节。到了八月初八的这天,我们鲤鱼坝寨子的绿草坪上,搭起了高大的舞台。一大早,人们就开始欢腾起来,男女老少人人穿上节日的盛装,戴上漂亮的服饰。年轻的姑娘们那花枝招展的苗族裙衣,五颜六色的花边,特别引人注目。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响响地。我们小孩子更是得意忘形,东奔西跑。兴仁周边的苗族同胞都来我们这里欢庆节日,草坪上,山坡上,树林里挤满了大人小孩。节庆活动开始了。首先是文艺演出,你看那宽敞的舞台上,漂亮的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第一个出场就是我们苗族的舞蹈“板凳舞”,只见一群苗族少女,双手拿着小板凳跟着优美的旋律,有节奏的拍达着板凳跳着,一条条美丽花裙随优美的旋律转圈,像一把把花伞,漂亮极了。接着是小伙子们的那刚劲有力和悠扬的芦笙舞。纯朴的鼓舞掀起了文艺演出的高潮,汇成了舞的海洋。演出完以后是“斗牛”比赛,只见两头威武雄壮的大黄牛,头上戴着红绸只成的大红花。主持人站在高台上喊“开始!”只见两头牛狂奔而来,拼死决斗,四周的人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呼叫声,锣鼓声,震耳欲聋。比赛结束后,给获胜牛的主人披红挂彩,获胜的牛也戴上花环,披上彩带。庆典会上还有许多项目,如:摔跤比赛、斗鸡比赛、苗家女现场刺绣等等。到了晚上,草坪上的篝火晚会把节日庆典推向新的高潮,在宽阔操场上燃烧起了熊熊大火,在红红的火烟旁,年轻人、老年人围绕着篝火手拉手唱歌,跳舞,我们小孩子举火把在寨子里绕来绕去,一直到深夜大家才各自回家。我喜欢我们的“苗族风情节”,我更爱我的家乡,我忠心希望我的家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繁荣昌盛!黔西南州兴仁县第五小学四年级(2)班

苗族民居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有特色,特别是民居。有被称为“世界民族奇 ”的客家民居,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有移动方便的蒙古族蒙古包......这次我主要介绍的是苗族的民居。

苗族的民居建房很有讲究,他们大多建在山上,既不能建在山脚下,又不能建在山顶,要建在半山腰上。并且,家门口前要有一条天然形成的小山路,也要尽量靠近有山泉的地方。

苗家房屋大多数是用竹子建,主梁是用特别结实的木头支撑的。 苗居大多建三层,第一层是空的,因为房子建在山的自然斜坡上,顺着山势,一楼几乎不住人。第二层是主层,主人的卧室、迎客厅和餐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也是苗族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第三层则是杂物间,也有是客人卧室的。他们的房子是用竹子建的,又是在半山腰上,通风好,风景又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而后,他们还会建一个架空的仓库,专门来放食物的,之所以建成架空的,是因为要“防盗”,防止那一些小动物来偷粮。

苗家民居的外形和傣家民居几乎一致,可用处却大相径庭。傣家民居的用处只是来防潮、放酷热和湿气。而苗家民居的用处是:因山势而建、用于防盗。傣家民居把家禽养早房下的空地里。而苗家民居下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另圈地来养家禽。

苗族人民十分好客,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民居各有特色,真是姿态万千呀!

永远的贵州苗族姊妹节

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贵州,苗族集聚大省.贵州的黔东南,山高林密,居住在的苗族,历史上曾长期拒绝归顺朝廷.朝廷每每欲证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直至清朝,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苗疆六厅.其中在史称苗疆腹地的台江县,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人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姊妹节.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绘声绘色道;舞笙鼓,乐既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贻我握椒.

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是一个欢歌狂舞自由恋爱互赠信物以至野和群欢生育繁衍的奔放浪漫世界.这是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副风俗画,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所表现的普那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节日活动大多以妇女为中心,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社会生活遗迹.

进入奴隶社会晚期以后,随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建立,这种奔放不拘,充满山野浪漫风味的情爱风俗,逐步在中原大地消失了.

今天,在贵州苗疆腹地——台江县,在雷公山翼,清水江畔,在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依然可以重温华夏先民的生活理想,感知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通过棉组姊妹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探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畅想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苗族,一个古老悲壮的民族.据苗族古歌、汉族古籍及原野考古资料,范文澜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苗学研究者发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先辈蚩尤九黎,驰骋生息于黄淮大平原,率先进入了农耕时期,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河母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诸文化,发明了历算、弄法、制陶、金属冶炼,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是与黄齐名的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在捍卫生活领地不受侵扰的部族战争中,尤部族最终被炎黄两个联合起来的部族败于反泉之野.从此揭开了棉组人民不断迁徙流离的悲壮历史,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导致现有的一千多万苗族后裔竟分散于西南地区,两湖边地,海南岛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而且与其他民族错杂居住,造成了本民族内部无法联系往来,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平等正常交往交流,严重抑制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著名苗族学家格迪斯在其著述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主要散居于中国西南各省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苗族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不仅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于强暴的大民族主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历史所凸现,更是通过创造和传承本民族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见.

贵州苗族姊妹节,这个每年一度的民间节,便是民族人民生活在故土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挥的民俗文化奇观,并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只是在中原地区,这种情爱生活被后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掩杀了,而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族聚居比例堪称天下苗族第一的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迈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今天的贵州苗族姊妹节,里描述的野合 ,已经隐没绝迹.

但也仅此而已,节日里,青年男女,依然奔者不禁.节日的主角——千百少女,盛装登场,和笙婆娑,踩鼓舞蹈.飞歌献于远方客,秋波暗递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

来吧,趁春光正浓,让我们倾诉,相思太难熬,若是真情意,赶快成一家.

月儿圆圆亮堂堂,说声爱哥口难张;明晨送你姊妹饭,妹的心思饭里藏.

第二天,打开姑娘送给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用集中不同的植物花、叶子掺和蒸煮而成),里面藏的或是竹筷,或是松针,或是椿芽,分别表示允诺成双,或是希望继续往来加深了解和感情,或是只做一般朋友交往.

这正是《诗经》所描述的情节.

当然,小伙子必须根据姑娘的意思,回赠相应的礼物.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有一首民歌唱词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姐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住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