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名作家贵定二小六(4)班蒋贾诗雨辅导老师:黄继莲每当我看到清澈的小河、高大的楼房、挺拔的大树……我便想:要是我是一名作家那该多好呀!如果我是一名作家,我要用手中的笔把祖国的壮丽河山写下来,我要把那誉为五岳的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那气势雄伟的长城,那有天堂之称的苏杭,那汹涌波涛的长江……哦,如果我是作家,我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把它们的风采都用我的笔描写下来。如果我是一名作家,我要把农民在麦田里丰收的情景用手中的笔写下来,我要写出那人山人海的农贸市场的热门景象,我要写那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到那时,我一定会拿着笔和纸,来到我的母校。那时的校园一定是高楼大厦,整个校园像花园一样美,小学的老师两鬓早已斑白。几十年辛辛苦苦,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我要把母校的新面貌,老师的和蔼和小朋友们一个个笑脸装进我的作品里。那时,我要把写有祖国新面貌的作品送到世界各国去,让所有人都能重新认识我们的祖国,让所有人都能到我们的祖国来一睹为快。如果我是一名作家,我要时时刻刻拿着我的笔和纸,带着它们走到哪里就写哪里,荣华富贵到哪里就写哪里,那时我要周游全国,用我的笔和纸写出祖国的人文、民族文化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色!

我的梦想

我的梦想

常听妈妈唠叨,她小时侯外婆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才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可是没能让她们个个都能上大学,吃劲了没知识的苦,所以妈妈常常说:“孩子,现在条件好了,你可要好好学知识,以后长大了不用受没知识的苦。”而爸爸却不以为然,不屑地说:“现在的孩子哪个不像公主、皇帝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把爸妈当仆人使唤啊?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啥叫‘苦’,叫‘累’,哪会有什么理想?什么抱负?”爸爸还振振有辞地说:“‘穷则思变’嘛,过去穷,没办法,所以都要去奋斗,可现在呢,衣食无忧,谁还有理想、还去奋斗!”

其实说真的,小时侯,我对什么叫理想一直朦朦胧胧的,也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有理想?爷爷对我说,理想就是自己的梦想。哦,原来是这样啊!于是,我开始在心里酝酿着理想的果实:有一个漂亮的洋娃娃,有一件美丽的公主裙,有一个……无数的理想在我心中酿成了。

长大了,我慢慢地明白了理想的真正含义,便在心里默默地编织着无数美妙的幻想:做一名辛勤的人民教师,培育祖国的花朵,担任起教育兴国的责任;或当一个伸张正义的律师,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尊严;又或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或成为一个在蓝天上飞翔的空姐……而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做一个能用手中的笔写出美丽万千世界的作家。

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要用手中的笔写出奥运健儿的英姿,写出中国的强盛。我要去看神奇的九寨沟,大庆的油田,写出祖国的美丽与富饶。我要与贫困儿童交朋友,写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会周游世界。我要到法国,写出埃菲尔铁塔的高大威武,我要到美国去看自由女神,写出人们对自由的渴望。我要到罗马,写出古代封建社会的可怕,写出斗兽场的可怕。我要到希腊,写出爱琴海的美丽风光。我要到日本,写出富士山的神奇。我还要到埃及去,领略金字塔带给我们的神秘。我要将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记录到我的脑海中,用手中的笔描写出世界各国的灿烂文化,用手中的笔描写出世界人民的友好,和平。

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一定要写一些适合同学们看的小说。目前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低级乏味的街头小报,青少年看了,思想往往受腐蚀。我要写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让青少年们看了之后,更加努力地学习。使社会形成一股好风气。

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要用我手中的笔来反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来歌颂那些敢于同社会污流作斗争的英雄;来称赞那些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来赞颂那些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革命烈士。我要让人们在我的手中,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

如果我是作家,我要做一个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祖国的作家……

梦想就像一只小鸟,你决不能把它束缚在笼子中,一定要它展开双翅,在蓝天中自由自在的翱翔。让梦想在蓝天起飞吧!我为了实现我的这个梦想,我一定要用好我手中的笔,写世界文化,写奥运精神,写民族英雄,写出辉煌的明天!

啊,我的作家之梦,我的未来之梦!

让我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而奋斗吧!!!

指导师 宣晓芳

论“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时代的文化形式——赛博文化以其独特的自由开放性、虚拟性、自治性等特点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从而也给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有充分的认识与思考,使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一、赛博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赛博空间”(cyberspace,又可译为电脑空间、网络空间、计算机多维空间等)这个词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于1984年在他的著名科幻三部曲小说里创造出来的。他在其科幻小说中描写了一位进行神经移植术的患者,难以适应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化把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阶段,难以适应新型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他的小说所揭示的一种人们在信息时代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新型空间正在成为现实,人们将活动、航行在这个虚拟世界。 在赛博空间中,人们通过诸如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板(BBS)等电子通讯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意义上的社会,并由此形成了计算机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多维信息文化——赛博文化(cyberculture)。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赛博文化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1] 就文化的意义存在看来,赛博文化应包括赛博文化的创造主体、赛博文化行为及其规范、赛博文化产品三个部分。[2]所谓赛博文化的创造主体,具体指的是那些在网上发布、搜集、创造、反馈、交流信息的人们。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上网人数已突破9400万人。正是这些人创造并推动了赛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谓赛博文化行为是指主体在网上信息的浏览、发送电子邮件等行为。赛博文化行为规范是指网上礼仪、网上道德规范、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尊重等。赛博文化产品指的是属于bit形态的数字化产品。在赛博空间中,赛博文化主体通过其活动创造赛博文化产品,进行网上交往,推动了赛博文化的发展和完善。[3] 二、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赛博文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促进德性成长 在网络社会中,代表未来的不是成人群体,而是未成年人一代,他们不再遵从成人世界传统的生存规则,而是创造自己的生存规则,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开放化的网络也能以宽容的态度,认可和接受未成年人群体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从而为网络社会和赛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异常丰富、多元的网络信息世界,无疑开阔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视野,并进一步作用于他们的道德层面,使其认识到价值的多元性以及道德生活的丰富性、相对性和境遇性,促使其依据其自身经历的网络社会的种种境遇,不断构造自身的道德体系。 (二)赛博文化有助于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念创新 实存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开放自由的社会,网络社会较之这种实存的社会,其开放自由性与价值多元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的人,都可大显身手,他们可以在赛博空间里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一些“奇异”设想。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标举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富有创新的时代,网络社会将人类创新的意念和行为推向更高的起点,专家们创造了网络技术,而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一代新人则创造了网络社会,当提及‘创新’一词时,人们会更多地将其与工艺学或某种观念联系在一起,很少与人的‘德性’联系起来,其实,创新是一个广义的省略,涵盖生活的各个层面,当然包括德性的创新。网络社会是刚刚介入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存形态,网络社会的生存规则尚处在始建状态,全新的网络社会需要年轻一代去开发、创建,处在创新之中的年轻一代更需要适应网络生存的新道德的规约,这种规约不是社会主体道德的‘硬性规定’,而有赖于年轻一代的自创自建,从这一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未成年人亚道德创新的热土。”[4]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之所以能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创新的场所,在于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未成年人认识世界的传统方式,带来了人性的更大解放,从而为未成年人创新性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网络社会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情感沟通方式。未成年人在网络中既可无限制地汲取信息,也可以无拘束地创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这些都为未成年人道德生长,更进一步建构新的道德提供了可能。 三、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负面影响 尽管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作用,然而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道德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道德上的麻烦。 (一)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 赛博文化的自治性特点使网上道德具有环境的“非熟人社会”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少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特点。“非中心性”使人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负责,从而为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提供了土壤。赛博文化的自由开放性使赛博空间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不仅会引起不同文化观念的冲实,也为上网用户自由访问各类网站提供了方便。未成年人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查看黄色和暴力信息,最终使道德意识弱化,严重的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在因特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5]因此,建立正确的网上伦理道德,用法律制度规范主体网上的行为,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克服道德相对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二)赛博文化容易消解我国未成年人道德的民族性 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德国著名伦理学家费里德里希·包尔生(FriedrichPaulsn)指出:“同一民族的不同团体……都是服从于自己的特殊道德准则的。”[6]就是同一民族的同一团体,道德主体都会有自己服从的道德规范。赛博文化的全球性、开放性特点,带来社会道德的多元性。这既有助于民族性的道德融入全球性的共同道德体系之中,又有可能使民族性的道德被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突破而瓦解,也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道德价值混乱或民族精神的丧失。某些西方信息输出大国通过网络传播来进行“文化侵略”,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渗透进来,使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产生认同依赖感。[7]有学者还指出:当前未成年人对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表现出相当大程度的认同:59.8%同意“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的观念,75.1%同意“性自由”的观念,97.2%同意“信仰自由”的观念,64%同意“有钱就有一切,金钱万能”的观念,92.7%赞成“享受人生”的价值观念,信仰自我奋斗的学生占44.5%,信仰上帝、宗教的占11.4%。[8]可见,由于赛博文化的开放性、全球性特点带给我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三)赛博文化带来未成年人道德的非秩序性 道德规范是形成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基础,道德规范的目的是使道德主体养成遵守社会秩序的习惯。赛博文化借助于赛博空间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存在等级上的中央管理控制,因此网络行为表现的是一种非中心的自主行为,崇尚平等、自由、无限制、无束缚的交流方式。网络行为的自由化与个性化方式,有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但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非秩序化、自由化和个人主义倾向。在缺乏管理与监督的状态下,网络色情与暴力对网络无秩序化的未成年品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是造成未成年人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要“杀手”。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赛博空间的法制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网络环境 针对赛博空间中传输数据的安全及黄毒泛滥等一系列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利用法律对网络进行管制。我国199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对我国公民使用网络的法律要求,是每一个网民都应遵守的。其中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淫秽色情等信息。”新加坡在其《关于国际互联网管理的部分规定》中,明确列出了在网络中禁止传播的内容,其中包括公共安全与国际方面的导致不和谐的以及公共道德方面的共11项内容。[9]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部全球统一规范所有因特网使用者的法律,这就要求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尽快共同制订一部全球性的互联网的法律,用法律打击黄毒、黑客的泛滥,给未成年人的道德形成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二)建设网络主导文化,营造网络道德环境的“生态园” 赛博文化作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具有必然性与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虚拟性、非中心性、无政府主义以及非秩序化等特征的影响,造成了网络时代道德的某些“失落”与“滑坡”。网络色情、暴力、犯罪等信息,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从此意义上而言,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给人类特别是给广大未成年人带来的是一个危及人类生存质量与发展走向的世界性问题,是一个甚至比“生态园”破坏更严重的影响道德环境“生物圈”的严肃问题,是一个危害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 建设网络道德文化,确立网络主流道德文化的地位,是防止未成年人价值观被完全西化,保护人类道德文明,形成网络道德“生态园”的主要路径。 (三)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力度,形成“赛博空间”的个体道德自律 为防止与克服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加强政府、社会对网址的管理、立法、监控,提高网络的信息过滤技术。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而最根本途径是加大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赛博空间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重视赛博空间个体道德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养成赛博空间未成年人个体道德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网络道德自律水平的合格公民。

谈茶

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对于茶,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友人知我意,贻我一小包茶叶,此茶,盖另一湘西友人亲自手采而成。我倍觉珍惜,读书之余,常泡茶自品,渐以日月,不期然已尽。前不久又因为我帮助另一友人策划工作,友人遂邀我喝茶为谢,奈何时日偏差,忙乱无措,鲜有暇日以赴。于是友人自购茶叶以赠,欣喜之余,特撰此文,闲话喝茶。

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由来已久,难以详述。我们只要知道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待客接友,或是居家度日,用的最多的是茶就可以了。所以俗语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吧,茶已经成了中国人人生的一部分。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如此嗜茶是无可理谕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喝惯了咖啡的缘故。咖啡的原料是可可,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的产物。因此,我总觉得,如果要把东西方文明拿来比较,只要用茶和咖啡就可以了。茶代表着一种恬静中的农业文明,而咖啡代表着一种动躁中的工业文明。茶是自足和乐天知命的产物,咖啡是欲求和侵略扩张的后果。但这并不能说明谁好谁坏。人有所好,各不相同,只要真心的喜欢就无可非议,只要这喜欢和嗜好是正当的,符合人情味儿的。

在我所读的关于茶的书籍文字中,《茶解》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喝茶的艺术玩儿到了极至:“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泄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我常把这段话向一些好友称引,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一种爱喝茶的纯粹的快乐,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癫狂。但一个癫狂的,有生气的,爱幽默和开玩笑的家伙,总是比那些满脸肉食气,僵硬死板,墨守陈规不懂享受生活之乐的人来得更加有趣和亲切。是的,半夜里和几个好友穿梭于山林之间,打来山泉准备煮茶,等到水沸时,那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寂静的山林间真有如松涛般悦耳,这是听一首《费加罗的婚礼》或其它任何人为制造的名曲都所不能比拟的,当把沸水倒入杯中泡茶时,氤氲的水汽伴着荡漾的云光月影,那时的快乐,一时半会儿向常人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虽然有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可若真有几个知心好友与之共饮,那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周作人在《喝茶》里给我们提建议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器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暇,可抵十年的尘梦。”他虽然说得很在理,却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苦衷与自嘲。这个号“岂明”的文人,与其兄周树人(鲁迅)多龃龉,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失节,沦为汉奸。他的书斋最先名苦雨斋,几十年后更名为苦茶庵。这正反映了他的心境——望苦雨,不如饮苦茶。人生无常,苦雨凄风,百年尘梦,坎坷相随,这位与林语堂齐名,有实力问鼎中国现代散文祖师爷之位的“启明星”,就那样陨落在杯中茶叶的翻转沉浮之间了,几十年间一个“苦”子就大彻大悟了一生。我想,他是应该有资格喝一杯苦茶吧!

喝茶应该有喝茶的环境,但我却不是很在乎。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约我筹建诗社,顺便找个茶吧喝茶。我们就随便在闹市街头找了一家,茶吧一点也不古朴,不过店内昏暗幽静的环境比较适合喝茶,可以让人放松心境,看透过窗缝的光线绕上桌,让小的看不见的微尘在光与暗之间跳起富有诗意的舞蹈,这种舞蹈和着袅袅茶香的节拍,似静似动,缠缠绕绕,回旋反复,在日幕光收之前,它用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气,就那样欢快不知疲倦的跳着。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面对电脑屏幕观看世界顶极街舞比赛时也不曾感受到的。

喝茶据说也有喝茶的境界。明人田艺衡著《煮泉小品》说自己喝茶成了一种病,自谓“泉石膏肓”,终身难离,这倒是爱茶成痴之人的可爱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家伙——就是《茶疏》的作者许然明的友人,这位友人在给《茶疏》写的小引中这样描写自己对茶的痴爱:“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相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后来还以阮籍自况:“阮嗣宗以步兵厨贮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为了喝好茶而甘愿削发为僧,其痴爱可见一斑。幸好我未“泉石膏肓”,不复有削发为僧之愿。看来我的爱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若一味的追求境界,为境界而喝茶,则又失了喝茶的真味,跟佛家为了到达“空”而执着于“空”相似。

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茶文化移植过去,加以阐发出“茶道”

读书--通往心灵的阶梯

读书--通往心灵的阶梯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智慧的钥匙可以开启心灵之窗。 ――题记

天外之音源于琴;世外桃源来于书。读书乃游人间仙境也……

书,仅一个字包含了千百年来所有智者的智慧。写书,是用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而读书,则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内在含义的行为。相比,读书的难度不亚于写书。读书,注重讲究品读,贵在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很难达到那种如游仙境的境界的。

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我悟出了三大读书境界:读,品,悟。

读,如喝一杯水蜜桃,甜甜的,入口便知。

品,如饮一杯龙井茶,绵香可口,明目清心。

悟,如品一杯咖啡,苦中有甜,沁人心脾。

略读,我读过不少作品,从幼儿园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到小学的《西游记》、《水浒传》……从《巴黎圣母院》的善恶之战,到《哈利.波特》的奇幻旅程,从《幻城》那凄美的故事,到《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经历……它们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让我在疲劳中调松紧绷的弦。

品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越。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中,描写了世界各国的奇异风景,那优美的境界、经典的语句,使我“沉醉不知归路”;那普通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曾使我陶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也曾让我进入悲凉的世界,久久不能归来。

悟读,是读书中的最高境界。记得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就是悟。像《红楼梦》,我就读了七、八遍。浏览、阅读到深情并茂地朗读,再到慢慢咀嚼品味,最后掩卷沉静思考深悟。这里我就经历了读、品、悟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由欣赏不曾听闻的华丽词藻以及优美的诗句,到对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个性维妙维肖刻画的欣赏,最后才对这部名著的文化和政治深度有了初浅的体会和认识,这部巨著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朝的没落与腐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王朝统治的不满与憎恨。我还曾经读到过一本令我沉浸其中,与主人公命运辗转沉浮的好书――《小妇人》,我品味四个个性截然不同的姐妹,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生离死别与生活的磨炼后,她们终于脱去了幼稚的外衣,发挥各自所长,成长为成熟的小妇人。在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富贵,人生的真谛在于磨练。《淘气包马小跳》让我学会了换一双眼睛看生活,发现平淡中的精彩。忧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让生命更幽长。

书,可以赋于人丰厚的知识;书,可以让我们品味生活的现实;书,可以让我们悟出生命的价值。读书,品书,是轮回之后的结果。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我要说:书是通往心灵的阶梯。善于读书之人,心灵之窗就会打开。

嘉兴一中实验 初一(9)班 娜拉露雪

我的愿望

我的愿望恰似一条溪流,流水去,流水来,源源不断,络绎不绝.

我想成为一个画家,画出我所看到的一切,让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在我的手下显得别具一格;我还想学会

各国的语言,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随意交流,懂得各国悠久的文化,多好.我还会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我十分 喜欢音乐,可是人们都说我爸爸没有音乐细胞,理所当然,我会遗传这一点,但是事情并不是死板的,我从小觉得

音乐是一种美丽的境界,跟着旋律,舞动思绪,多美,多美......

我还想成为一个作家.可以细致的描写出春日的柳絮,夏日的骄阳,秋日的习习凉风,冬日散漫的雪景......记叙每日发生的事情背后的一个个小秘密......总之,当一个自由的作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还想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我住在那栋漂亮的房子里,在周围种上遮阴的树,

香气扑鼻的花.春日夏季,微风吹来,香气扑鼻,树与花在风中摇曳,那将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啊?

我还想是一位慈善家.建立起流浪猫狗的家,让世界上的动物都快乐的生活,不在受到打骂,寒冷与饥饿.

世界将是一幅和谐,快乐的情景......

我还想是一位富有的人.可以买许多书.尔后,躲在一个角落专注地读,不受到打扰,在精彩的书中世界遨游,吸收着知识的甘霖.

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快乐.只要快乐,所有的愿望我都可以抛弃.可是,快乐不是来自于那些令我露出笑脸的美好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