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我空间里那组军营体验的照片了吗?那站成一排正在行军礼的“娘子军”,其中一个就是我。瞧我们英姿飒爽的样子,是不是很羡慕啊?这是我们一元慈善家今年暑假的一次爱心公益活动——慰问解放军叔叔。

以前,老在家里听妈妈讲述她在军校里的生活。因为她是我们家唯一一个在部队有过十天体验生活的人,所以每次说起这件事她就很得意。这次当我知道自己也有机会真实地感受一下军营生活,别提有多开心了!

7月29日,我们一群小慈善家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某雷达部队。在那里,我们不仅见识到了“庞然大物”——雷达,还在解放军叔叔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整洁的寝室。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些传说中的“豆腐干”被子,有棱有角地堆放在每张床上。后来,解放军叔叔还让我们亲手体验了一把叠被子的乐趣。看着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叠出来的被子,不禁感叹解放军叔叔们的训练有素。

接着,我们在操场上体验了一次解放军叔叔们的队列训练。这跟我们平时在学校里的军训可不一样。解放军叔叔认真仔细地纠正着我们每个人的站姿,教导我们正确的行军礼方法。在一番辛苦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学会了那威风凛凛的军礼。同行的记者王叔叔赶紧拿相机帮我们记录下来,于是有了我空间里的那张珍贵的照片。

当然,我们也没忘记这次军营行的任务——慰问演出。我们为解放军叔叔们送去了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才艺节目。舞姿优美的拉丁舞表演,旋律动听的小提琴演奏,还有一段象模象样的天津快板,都赢得了解放军叔叔们的热烈掌声。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一元慈善家的军营之行结束了。在回程的车上,我们还不停谈论着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

特别的镜头

特别的镜头--“小公”成长的足迹 苏省溧阳市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六(6)班孔瑜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小记者,在我的镜头中摄下了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摄下了学校优美的环境,摄下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更多的是摄下了同学们成长的足迹…….镜头一:每当我看到书桌前的一张照片,我就想起了一件事,那是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出去买东西,经过大桥时,看到离我不远处有一位拉车妇女正一手握着车笼头,一手扶住桥栏,使劲往桥坡上拉,车上载着重重的货物,她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可车怎么也拉不上。这时,在桥边玩耍的两个小男孩看见了这一情况,连忙放下手中的玩具,三步并做两步行,毫不犹豫地帮那位妇女拉车。那辆车在桥坡上轻松地驶着,两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在车后吃力地推着,跑着,我连忙将镜头对准了他们……看着那位妇女逐渐远去的背影,我和两个小男孩相视一笑,不禁感到心情愉快。噢!原来助人能使人快乐!镜头二:“喀嚓”,我赶快摄下这组镜头:韩鹏含着泪水双手接过同学们的捐款、捐物,他感动地不知该说些什么,他低着头,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哽咽着说:“谢谢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帮助,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作为摄影小记者的我很快便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当五(3)班韩鹏同学的母亲因尿毒症去世,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个不幸消息传到同学们耳中的时候,同学们便一致决定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温暖韩鹏的心。经决定,学校大队部发起了为韩鹏募捐的活动。笔笔捐款,张张信纸,像雪片似的飘到韩鹏手中。拳拳爱心啊,殷殷赤情啊,温暖着韩鹏的心田。每天,同学们陪他做作业,玩耍,嬉戏。韩鹏生活在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他露出了久而不见的笑容……同学们用自己的爱心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镜头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学校为彻底铲除非典病菌的滋生地,开展了一次公益活动,一面面火红醒目的红旗映入人们的眼中。同学们扛着打扫工具正要去打扫大街。看,同学们个个干得热火朝天,那边扫地的同学像个小老虎似的,弯着腰,双手紧紧抓住扫帚,卖力地扫着,垃圾都“搬迁”到果皮箱去了。同学们干劲实足,特别是那几个男生,干起活来争先恐后,勇挑重担。一张张小脸像是一只只熟透的苹果。这个班的同学齐心协力,各负其责;那个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分工合作,步调一致。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干得那么起劲,而且井井有条,引来街边行人的啧啧称赞,我心满意足地摄下了这幅“公益劳动图”。我还摄下了许多这样的镜头,它记录了同学们的成长足迹,更重要的是透过它我看到了同学们金子般的心灵,合格小公的影子。

指导教师:李莉

母亲节作文:感恩母亲节

有一种情感 它是与生俱来 没有条件;绵绵不绝的 它是母爱;有一个人不管你给她的回馈是什么;她永远爱你 无论你成功和失败;她的名字叫---母亲。三毛曾写过一篇《守望的天使》,文章说,每个人生命中最真最诚的天使是自己的父母,天使终其一生舍尽全力来为自己的孩子挡风遮雨。 央视有一则“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内容是一位女士为年老的母亲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竟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这则广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城市的中学为此还发起了“为妈妈洗脚”的活动,并布置了以此为主题的作文。 那么,这件事何以会引发如此大的震撼呢?恐怕是因为它们在揭示一个众所周知的伟大主题的同时,也触及到了天下所有为子女者的内心之痛,那就是我们对母爱伟大的道理都似懂非懂,或者说虽然懂得,但却在大多数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报答。 可以说,在众多的洋节中,母亲节恐怕是最容易为国人理解的了,但在这一天,用一束康乃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对于情感较为含蓄内敛的我们来说,好像还缺乏一种“勇气”,更别说自愧母亲的大恩无以言谢了。 然而,表达是必要的,形式却不必是一束鲜花,也许是其他的小礼物,也许是一盆洗脚水,甚至电话中一声亲切的问候,而效果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换来母亲的欣慰和感动——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那么容易被感动,她们对自己儿女要求得真的很少。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 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意思。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莫忘感谢 有人说:真的感情无须感谢。于是我们停止了手中为父母写生日贺卡的笔,我们去掉了话语中从小挂在嘴边的谢谢,故意装作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我们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独立和成熟,这才是坚强与矜持。可是父母亲却一如既往,对我们关爱备至。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谢友谊,甚至对它敏感到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我们心中漾满了甜蜜;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激老师,重视到了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我梦里充满了美好;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激社会,一次演出,一次奖励,一张证书,我们眼前充满了希望。也许我们忘了什么,但我们已并不在意。

原来,我们曾经遗漏过生命中那么多令人感到深情的时刻;原来,我们和父母都依然彼此深爱着。我们的身影是帆,他们的目光是海;我们的梦想是白云,他们的真爱就是天空。

同学们,请回头注视你的父母吧,记住那些欢乐的日子,更要相信,伤痛有人抱紧的时候,未来有什么路不好走……

莫忘感谢,爱需要我们的表达 。

(责任编辑:齐老师)

有花有草更有童年

今天我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江干区文化中心7楼报告厅,这里座无虚席,你知道我将要参加什么活动吗?告诉你们吧,这里是由杭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江干区图书馆协办的暑期“名家经典名师讲坛”系列公益讲座之《有虫有花有童年——小学生为什么要读汪曾祺?》的文学讲座 。今天的主讲人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丁慈矿老师。 讲座结束时丁老师的送给我一本《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我太喜欢这本书了,在书中我走进入了汪爷爷的儿童世界,在汪爷爷的儿童世界当中,他最喜欢荷花、腊梅花、晚饭花,在那个时代这些花是最常见的花,正因为常见,反而被许多人忽视了。然而,它们却有各有各的美,在汪爷爷笔下摇曳多姿。 汪爷爷还经常去捉虫,在那座童年的花园里不仅有黑蜂,还有其他虫子:绅士般的天牛,好逗的蟋蟀,铁色的“鬼蜻蜓”,绰号叫“哑巴”的蝉,蠢头蠢脑的土蜂……它们都是汪爷爷儿童时玩的玩伴,呵呵,当然也会碰上软软的鼻涕虫。 汪爷爷还喜欢品尝美食,但它喜欢的都是普通的食物,如萝卜、豆腐、干丝、菠菜等等,他还能把平常的美食变成可口的菜肴,汪爷爷把这些可口的菜肴记录到了自己的笔记上,读了他的笔记后,仿佛就会让我们已经品尝到他的可口的菜肴。 在汪曾祺读本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父亲是个孩子头”。汪爷爷的父亲是个体育健将,有一次,他的父亲还在撑杆跳拿了一块金牌,他似乎什么都会,一学就会。他的父亲还是个很喜欢和孩子一起玩的人,有一天,他的父亲还和他比赛抓蟋蟀的游戏,一玩就是半天,有时还会把吃中午饭的事情都忘了。在汪爷爷长大了以后,脑子里就回想父亲和他一起抓蟋蟀的游戏,不知不觉得他的父亲就走近了汪爷爷的梦里。 汪爷爷的童年有花有虫有吃有玩,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也想去感受感受汪爷爷的童年生活,去看看那些花虫,再去品尝品尝他的美食,再和他一起玩耍。|||

无私奉献的沈福才

沈福才,一个从事修车、补胎十几年的老个体户,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不论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一脸憨厚的笑容,一件沾满油迹的旧工作服,一双粗糙油黑的大手。十多年里,他以诚信的经营理念,热心助人的服务宗旨,热衷于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默默地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以最平凡的业绩,实践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老沈原来在镇建安公司工作,是一位勤劳踏实、任劳任怨的好职工,好动能干的他在工作中练就了一手好手艺。1987年,他辞职干起了个体修车业,与妻子一起在一个铁棚子里撑起了事业另一片小天地。打开业起,老沈始终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之本、经营之道。 “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是老沈一贯的经营宗旨,老沈店门口常年放着打气筒和洗车机,一年为顾客充气洗车不计其数。帮助病残、上门服务,也是老沈一项独特的服务项目。一次,从一位修车的顾客那里得知有一位姓顾的退休教师因腿脚不便,坐的轮椅出了毛病,无人修理,老沈得知后,马上背上工具包,骑车赶到这位老师家里,为他修好了轮椅。由此老沈联想到了其他残疾人员的苦恼,于是花了时间对镇区11位肢残人员进行走访,用本子记录了他们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每月打电话咨询和上门服务。作为修理行业小组长的老沈,又是一位热心人,他主动配合个体党支部和私个协会组织行业培训、学习,积极参与调解会员与顾客之间的纠纷,帮助解决经营困难。不少个体修理户把老沈当作自己的老大哥,有时有了家事也同他商量。协会每年2次的大型为民服务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他的技术高、声誉好,找他修车的人特别多。其他志愿者已收摊,而他的摊前还是人头挤挤,实在来不及只好带回自己店里去修。由于从事的行业收费低廉等原因,从事个体经营十几年老沈除了添置了一些修车设备外,没赚到什么大钱,至今还在不足50平方米的两间小门面内经营着他的事业。他生活节俭,衣着朴素,却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的热情从来也没有落过伍。村里修水泥路他出资1000元,镇中心小学搬迁,他又捐上了500元,十多年来,他在支援贫困灾区、资助希望工程、帮助老弱病残等方面的捐资总额已超出5万元。看到一些老人修车的实际困难,老沈主动为老年人义务修车,自 2001年1月1日 开始起,在近六年的时间里,义务为老人修车5500辆次,平均每天2-3辆次,每年免费修车额在5000元以上。为消除老人们的顾虑,每次他们来修车时,老沈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亲自动手为他们服务,而不让小徒弟插手。沈师傅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老得修不动车,但他说义务修车点仍要继续开下去。 现在,他已请了个小伙子帮忙。老沈说,这就是他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