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大学者范仲淹来到岳阳楼时写下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具有忧患意识的名句。正是因为这样一篇文章,使人们永远记住了范仲淹,同时也永远记住了岳阳楼,也使我心中对岳阳楼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暑假里,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来到了岳阳,游览了闻名天下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历史悠久,竟可追溯到东汉年间。岁月如烟,岳阳楼就像一位老人,历经沧桑,看破红尘,千百年后仍然屹立在洞庭湖畔。

大门上有一幅醒目的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我们都知道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闻名天下。能与洞庭湖相提并论,可见是对岳阳楼多高的赞赏啊!走进大门,给人感觉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往左看,洞庭湖中波光闪闪,远处的芦苇随风荡漾,一阵阵清爽的湖风带走了我所有的忧愁和心中的杂念。阳光四溢,鸟语花香……和右边喧闹的街市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小路两旁都是五彩缤纷的鲜花、茂盛的大树,还有那细细的流水声,走在曲折的亭子中,往哪儿看都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绕过亭子,穿过湖畔的树林,便来到了岳阳楼的“脚下”。中国的建筑都讲究傍水高居和左右对称,岳阳楼也不例外。一面古朴的白墙,高低悬殊,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登上两边的楼梯,才真正的看到了岳阳楼。顿时我的心里溢出一种欣喜、一种激动,有一种无形的引力将我的目光吸在了那秀丽独特的岳阳楼上。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地看,就像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岳阳楼面向洞庭湖,千百年来,他静静地欣赏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看那水中泛舟,看那芦苇荡漾,看那水天一色……无关风雨中,我看着你你望着我,“相看两不厌”。

走进岳阳楼,第一层的楼壁上刻着《岳阳楼记》,深沉的墙壁上字体飘逸,气势磅礴,使人顿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大厅中间有一张几乎占满总面积一半的大桌子,桌子和文章遥相呼应。也许我不能写出像《岳阳楼记》那样的文章,但我也可以抒发自己对岳阳楼的喜爱、敬畏之情。岳阳楼中最美的我想应该是顶层。登上顶层,扶着栏杆,抬头遥望蓝天,飞鸟滑过蓝天,掠过树梢,这时它们与我一般高。远处的洞庭湖,泛起了一个个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真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楼顶四个角上吊挂着的铃铛被掠过的风摇出清脆的声音。往下看有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感觉,洞庭湖怀中抱着君山岛,仙梅亭与三醉亭相望着。站的高度,看的角度的差异总能使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截然不同。一阵阵湖风从树尖吹来,清新的空气,使我的头脑更加清醒了。这样的美景怎么不使人喜爱?

范仲淹来岳阳楼时是满腹忧虑,而我来到岳阳楼时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却是满心欢喜。“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怎能不让人喜爱留恋?

洞庭秋晚

游八百里洞庭,最值一提的便是岳阳楼。仰望这“天下楼”,才发现这是一幅最美的风景。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抵都知道这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中学就已背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位八百里大泽自古便管理、滋润、倒映着中华湘北的大好丛山、碧江和万物生灵。水天一色、静如平镜之景而溢目,但又随着无尽的湖风大声咆哮、怒呵而破碎。从空明破碎成无数的散布银光的玻璃,波光粼粼,烟波浩渺。

月光下游湖时环顾湖岸,一眼就能望见一片仿宋街,但有太多现代化符号,失去了古香古色。街的末端是一栋朱红的三层古楼——岳阳楼。古时是达官贵人,文人仕士吟诗聚会之地。故人来人往。自建成来,虽经几度败落,百经沧桑。却能每次都改变油漆剥落、暗淡无光的景象,焕然一新。不再与历史相比较。这楼在现代城市楼中更显庄重,湖也更给人一丝广阔平静。日光无情地拍打着平静的水面,剥削着高耸的“天下楼”。

无数文人在此地写诗、作文。用诗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人还在这景中,伴这楼,这湖,这月光。

“巴陵无限好,醉杀洞庭秋。”

楼眺望水,水仰视楼。

楼眺望水的空明清澈,那可望不可及的天际线,以及天际线上的碧团——“白玉盘山一青螺”的君山。和那正飞往雁山的大雁。水仰视楼的沧桑皱纹,人手所不能为力的历史的皱纹。混在了一起,形成一副画似的景。也是我国大好山河的一部分,华夏大地上浓墨一笔。我们要继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的精神,更要发扬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