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从我们班教室里不断传出阵阵欢笑。我们正在举行一个有趣的活动——知识在于积累词语大比拼。

活动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在比赛中大显身手。老师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知识在于积累词语大比拼。活动规则是9个人一组,分四组,组长来到讲台上抽签,每个签上有一个序号,序号代表一个题目,组长抽到哪一个题目,那个组就按照题目去做。”

同学们一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本来鸦雀无声的教室马上变得热闹非凡。我们很快分好了组,我们组的组长是黄雅琪。只见四位组长从容不迫地走上了讲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那个组的组长捏了一把汗。我心里想:让黄雅琪抽到容易一点的签吧!只见黄雅琪看了看纸条后,就朝我们做了一个“V”的手势。我们看了这个手势,都明白了意思,那就是:黄雅琪抽到了容易的题目。我心想:老天终于开眼了!心里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果然,老师公布题目了,我们组的题目是:“请说出表示“看”的词语。”我心里又想: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因为我平时最爱积累词语,这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组员们一听到这个题目,立刻欢呼雀跃。我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好谁说哪个词语。我主要说“左顾右盼”和“对视”这两个词语。组长分配好了任务,我们都跃跃欲试。

终于,轮到我们组说了。我们的组员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接一个,一点也不卡壳。刚说到第20个,准备超过第二组的时候,我们组的那位同学把“阅览”说成“阅读”了,她刚一说完,同学们就大声叫道:“错了错了,她说错了,阅读不是关于看的词语!”不过我们组取得了19个词语的成绩,屈居第二。虽然不是第一,但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所以我们也感到高兴。

“哈哈哈……”笑声一阵高过一阵,教室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知识的考验,它不仅考验了积累词语的数量,而且还让我们对词语有了更深的了解。

给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点建议

校园里来了一批年轻靓丽的青年教师,让人眼前一亮,也点亮了整个校园,照亮了办公室。同时也看到他们的单纯,不谙世事,甚至有些低迷消沉。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为了让学生受益,我主动跟年级主任提出,要跟他们座谈一些,希望可以帮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尽快适应学校的工作。一、 认同接受这份工作 不管是什么原因,或许是一份热爱,或许是谋生的无奈,总之,你走上了从教的道路。这是你的一份饭碗,所以要端好它,珍惜它。一生中有次当教师的机会是一种幸运,据我所知,很多从事过教师职业的人,到了其他岗位也是一把好手。能管好你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学生,教会学生一些知识,该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现在的我,刚参加工作时,也曾想到过逃避,想尽一切办法想逃离教师岗位,但当自己试着去接受它,就发现这是一份很有意义、很有趣的工作。看着那些可爱的孩子在班上认真听你讲课,和你交流,是一种享受。试想,社会上有哪种职业可以如此单纯,如此纯净呢?甚至,现在看着那些孩子在调皮在淘气在刷小脾气都觉得很好玩。他们没有任何掩饰,在你的眼前尽情的展示他们的自我。等他们毕业的时候,在他们的身上,你找到了礼貌,找到了收敛,找到了成熟,找到了收获,那就是你努力和教育的成果,不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吗?当我愿意接受这份职业时,我就觉得课堂的艺术无止境,在没有多媒体的时候,我就是用简笔画,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句型。有了多媒体后,更会运用一切手段让自己的课堂新颖有趣,看到他们在课上兴奋的眼神,自己也得到极大的满足。也希望大家尽快找到这种感觉。作为一个男孩子,成为教师,就意味着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你除了教学外,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加深与孩子们的感情,建立自己的威望。女孩子们,成为教师,就意味着你的爱情和未来的家庭多了一份保障,据我所知,有好多年轻人的择偶对象首选就是教师。除了免费和天真无邪的孩子相处外,我们还可以拥有那么多的假期,多好的事呀!二、吃亏是福 才参加工作肯定有很多不适应,或者是委屈,因为在所有人的眼中,好像你就是应该多干活,勤跑腿的“冤大头”。那天在分发课本的时候,我看你们都参与了,但不能说是积极,而是被动,被人吩咐你们的,你们去做了。却很少主动地去做过什么,也没有想更多的办法,怎样分才会分得更快更好。还有,你们做的欠缺的一点就是,当老师们在捡地上的废纸时,你们没有一个人去做,只站在那里看。当然这不怨你们,或许是你的父母没有教过你,或许没有师长告诉你,幸好这一时刻发生在这里,而我们恰恰又是不计较的人,否则这将给你的职业生涯增添一个不好的伏笔。美女CEO王树彤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但是她放弃了这份稳定而令人羡慕的工作,来到当时的在中国的微软公司应聘。刚来到公司后,也是从端茶送水开始做起的,她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学到好多。我知道,大家一来到这个学校,肯定是睁大眼睛观察这一切,我们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观察着我们。如果我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同时,有很多相同学历相同能力的年轻人来应聘,我肯定注意这些人的表现,我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的能力等一些额外的附加值,谁的附加指数越高,我就会聘用谁,重用谁。有些活,多干点并不会把我们累倒,却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赞扬和信任指数,何乐而不为呢?三、 适应教学 教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一种技术活,并不是你会,你明白,学生就能明白。把知识装到学生脑子里需要做很多事情,不但要花费时间备课,充满激情上课,更重要的是要投入感情,先有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再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你就会离成功不远。说这些可能大家有些害怕了,觉得这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境界,其实不然,大家都是年轻人,更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更容易。所以要多融入孩子,了解他们的喜好,知道他们愿意以什么样的形式上课。大家都明白,课前备课时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成功的基石,如果对第一节课没有十足的把握的话,我们可以先去观摩有经验的老师怎么上,然后反复琢磨自己到底该借用什么。也可以自己试讲一下,录下音,听听还需要什么改进。记得我实习的第一节课,备好课之后,我让班里的同学听了好几遍,哀求他们指出我的毛病,不停地改,定稿之后,一遍又一遍的背诵,讲课的那天早上,我五点就醒了,又背诵了好几遍,终于在第一节课上有了精彩的表现。上课时,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教的内容上,还要看学生的表情,看看他们有没有听懂,有没有走神,从学生的眼神中我们能判断自己讲课的质量和能力。上完课,我们只是完成了教学工作的三分之二,课后我们还要根据学生上课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的跟学生谈话,下课后也不要急于离开教室,帮助一下上课时皱着眉头的学生;和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好好聊一聊,问一问原因;更要了解一想平时认真听讲却偶尔情绪不佳精力不集中的孩子,问清背后的原因。你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因感动,因被呵护,而渐渐的关注老师,关注老师的课堂。当然大家刚刚开始教学,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担心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同事不信任,压力会很大。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大家不会苛求你们什么,只要尽力就好。四、 善于求救 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处处要强从不服软的人,相反是一个知道恰如其分示弱的人。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姿态,没有人会拒绝一个虔心求助的人。据我观察,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特别能示弱的人,因为特别谨慎,特别谦虚,在做每一件事情事,他们往往会征求周围人的建议。遇到难缠的学生,她会请有经验的人帮着说服教育;遇到偏执的家长,她也会在见家长前,耐心地向不同的人求教沟通的方式;开班会前,会和自己身边的同事确定要讲的内容;开家长会之前,会想任课教师咨询班级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什么;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知识点,更是谦逊的查阅资料,或进入教室听别的教师的讲课方法,或课前和其他教师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课后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谁都会遇到困难,就看怎样解决,切忌自己闷头苦干,尤其不要蛮干,错误及时停止也是避免损失的最好办法,所以不懂就问,有困难讲出来。另外,工作之初,遇到一个很好的师傅、扶持自己的人很重要,如果你幸运,有人会主动走上来帮助你,这种可能性较少,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可能工作之余,大家会议论一些话题,希望大家不要急于参加议论之中,更不要参与其中的事事非非。面多纷杂的世界,什么取向是自己确定的,你可以取其精华,亦可趋向平淡,甚至平庸,自己一定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五、 成就自己 无论你怎么努力,或者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最不让人高兴的事也会发生,也许被误解,更大的痛苦是不被信任和尊重。因为是新手,家长充满担忧,怕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的质量会打折扣;学校领导也会不时的监督自己。换位思考一下,也不必太在意这些,在未拿出行动之前,付出努力没有成效之前,不受信任获得重用在所难免。谁会去尊重一个没有任何成就的人呢?谁会珍惜没有任何价值的人呢?怎么做呢?不要乞求别人的尊重,尊重来自与实力。因为外表平淡,不喜张扬,无论我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事前,在陌生场合,都受到忽略过、轻视过。我不会在乎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态度,只专心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如果是讲课,我则不会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如果只做讲演,更是充分体谅听报告人的心态和处境,真诚的为他们提供需要的东西。所以事后,我都收获了尊重和成功。我甚至有个不同于别人的一个感觉,在参赛前,别人越不在意我越好,那样方便自己不被打扰,可以积蓄力量是自己强大起来,到了真正的战场能表现潇洒就行。当然这需要坚韧,需要底气,底气来自于平时的学习反思和积累。 大家之中还有在招考教师中失败的人,没有关系,失败的一件好事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所以帮助我们明白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建议大家白天的时间奉献给自己的学生,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你为自己积蓄力量的时候,多读书,勤奋学习,确保自己在来年的面试中过关。至于面试部分,只要你用心教学,在我们学校这个充满人才的地方,一定可以学到好多,别说工资低,就是免费上班,也是一种无形的投资呀。 希望大能能在这样一个地方找到可以使自己成功的台阶,你越努力,它的弹性就越大,当机会来临时,所有的积累会把你弹跳到成功的地方,衷心祝福大家。

给作文课多一点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感觉

让作文课多一点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感觉

写作是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个积累、思考、输出的过程。需要学生能以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作为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这样规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采,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小,课业繁多,作文课上如果老师只是简单讲述,学生依然是头脑空空,无处落笔。本人在教学中尝试了将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们走入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作文教学中,并非所有的作文课都能引进情境,那些基础性的教学就比较适用。比如我在给学生们讲“什么是观察”的时候,为了扭转学生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的简单认识,就采取了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让他们实地感受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导入中,我将小孩子常玩的“蒙眼摸人”的游戏引进课堂,首先引起学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主题。之后,我在课堂中依次穿插几个不同的活动,像“摸摸――说说――猜猜――说说”环节,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每人将手中所发物品用语言详细描述,包括它的大小、形状、质地、凉热等。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猜物品的名称。最后,自己根据物品说一句有哲理的话,还真有不少精彩的。比如,有个同学摸的是个羽毛球,于是他说:我和它的命运一样,总是被打屁股。 还有个同学摸的是盒火柴,他说:都说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我要说,是你点亮了蜡烛。像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我知道,是课上的活动击活了他们的灵感。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嗅觉、味觉、听觉体验的活动,都非常有趣。学生在笑声中有了体验,明白了观察要让自己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立体化地感受事物。虽然这些体验在生活中每天都在进行,但总是不太留意,通过课堂上的游戏与活动,他们会把这种感受迁移到生活中,从而使他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又多了几双看世界的眼睛。在第二节课,我就给他们布置了这样的文题,当堂写作:

(1)《好的一节课》

(2)《我的手也能“看”》

(3)《尝过,才知道滋味》

(4)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自由写作,只要与本课有关即可。

像这样在作文课上设情境的情况很多,讲观察的顺序我就拿一盆花到班级;讲人物语言,就让学生替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说话;讲场面描写,我就让他们看校周围的建筑工地……总之,不是每次作文只给一个作文题目了事。尽量给他们一个或观察、或说、或写的环境,让每一个生动可感的情境,或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断场面重现在课堂上,有时是游戏、活动,有时是实物观察,有时是实地观测,有时是编故事、续故事,有时也将音乐、图片带进课堂……

一般是两节课连上,第二节课就让他们当堂完成作文,他们往往头一节的兴奋情绪能持续并转化为第二节课的写作。文思泉涌,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时而专注,时而微笑,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之中。速度快的可达到17分钟500字以上。这样就少了那种几个钟头写不出东西,一提作文就头疼的现象。更多地体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快感。这样也使写作后的指导有了针对性。

写作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的方法,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并带着它走进生活,再把生活中的感悟写进作品里。

让语文课多一些动人的情境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个个美好的生活片段,用笔写下鲜活的生活,描绘出多彩的青春风采,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跌倒了,再爬起来

“唉呀”,随着一声叫声,我已跌倒在地,哇哇的哭了起来,这时爸爸的脸色变的好快,由笑变成了严肃。他说:”自己跌倒的还哭,自己往起站。”我很害怕,因为当时的我只有一岁,所以我只好自己站了起来。在那时的同龄人当中可能大都是爸爸妈妈去扶,但我却不是。我当时很讨厌爸爸妈妈的做法,觉的他们一点都不关心我,但现在想来,他们似乎是对的。因为正是他们的做法才能使我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从哪儿倒了从哪儿爬起来。因为有句话说的好:”不经过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失败就不知道成功的喜悦。所以不要怕跌倒,只要跌倒了还能爬起来就是好样的。 谁没有失败的时候,谁没有跌倒的时候?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共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难倒他就没有失败的时候吗?不,在他发明电灯时,他将失败过无数次,但他不气馁,不怕跌,反而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爱迪生成功的发明出了电灯,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跌倒了,再爬起来。胜不骄,败不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如果我们中华民族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国还怎样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中国人必需有不怕跌的精神,这样我们中国才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才会越来越强盛不衰。所以我们必需有不怕跌的精

学习贵在积累和坚持

我有 一位博览群书的爷爷,我们爷孙俩的关系十分亲密,常常谈天说地,无所不言。爷爷的许多观点一直影响着我,记得爷爷曾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记住享受过程,学习也如此,不要太看重结果,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过程中所带给你喜悦和精神上的充实,这样会使你对学习更有兴趣。” 于是我开始享受学习的过程,数学和语文以及其他学科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不再只注重解题的方法和答案,而是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涉及到的课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的知识面开拓了不少,也使我对更多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方面在享受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新知识,常常能在课堂中回答出一些其他同学都无法解答的问题,使自己更加自信;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面广,对一些边缘科学也有所了解,报名参加市、区的金钥匙科技竞赛,连续两年获奖。换种方式看待学习,我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我发现学习充满了乐趣。 初二阶段,新的班主任要求我们连续一年每天写一篇作文。老师还朗诵了一首歌德的短诗以激励学生:“当我不能忍耐时/就会想起地球的坚强耐力/地球每天一刻也不停地运转/每天更要绕着太阳做更大的运转/我现在还想做什么呢?” 老师还让同学每人去买一本硬本抄,真有点写不完明年别来见我的意思,我当时还真被她这个气势吓住了,心想:“每天要以篇400字左右的文章。那一年下来岂不要写上10多万字啊!我哪写得到啊!”没办法,师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写了,每天晚上,我都要面对本子冥思苦想,构思我那篇400字的作文。一开始,每次写时都花上一个小时,而且写得非常无聊,字数也往往不够。然而时间长了,我觉得自己有了进步,字数渐渐多了起来。每天注意观察生活,内容开始丰富了,写的时间也渐渐缩短了,最重要的是,我从以前的觉得没什么好写,开始转变到可以写较多,1000字的文章也能较为轻松地写下来。 一年以来,我把那本写得满满的硬面抄交给老师时,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意味深长地一笑。我想,老师让我们写作文,这是一种积累,若不动摇,不放弃,最终,一定能够做到更好。每天的写作过程,不断磨练我们在生活中取材,提高写作的能力。每天写一点,长久下来,就像聚沙成塔,收获就在眼前。

《从三到万》读后感——打牢知识大厦的基石

学习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问题的确有好多人考虑过。但我从《从三到万》这篇文章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文化应该一点点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让我突然想到,学习知识其实就好像建筑房屋,基础要打牢固,否则整个房子终究会塌掉。

不用费力而接受大量的知识是整个人类的梦想,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知识已经演化得极为复杂,知识量也变得极为丰富,让一个人掌握全部的知识现在已经成为神话。单就文化知识来看,有文字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史书堆积起来大概能把整个罗马斗兽场填满;人们从事文学创作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多的著作如果真的要一一读过,这个人起码要有200年的寿命,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的著作都能翻译成他的母语或者他懂所有国家的古代以及现代的文字;还有哲学知识,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哲学书籍不仅是“汗牛充栋”,而是“充城”了,一个“全才”的知识再全面,也就是能够懂得跨几个领域的知识。而且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知识还在增多,我们能够学习的,也就是最为基本的东西,然后再在与这个基础相关的领域里慢慢开拓。

我们现在不可能像电影“黑客帝国”里那样直接要把学习的东西通过电脑输人到人脑当中,而只能像建筑房屋那样按部就班地构建我们的知识大厦。或许有人说,既然知识如此丰富,我们也不能全部掌握,那么何不直接学习那些近现代才发展出来的知识呢?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说,这或许可行,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远远不同于古代,但是相信一些共通的知识和道理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吸收它们,而是像古人那样子从头再研究呢?对于理工科的知识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学科分支很多,但每一个分支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是明显的,它们的联系太紧密了,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虽然枝叶茂盛,但是树干只有一个。若舍本逐末,就好像是建房子先盖房顶一样好笑。

我们不懂的知识的确太多了,完全掌握也不可能。但是万物有源,只要基础的知识学牢固了,源头认清了,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像本文的作者说的那样,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相信有一天,我们是能够站立在那栋知识的大厦前面露出我们的微笑的。

禾苗是如何长大的?

有一句大实话:沙堆是一粒粒堆起来的,知识是一点点积累的。可是,有人认为知识是一次性成长起来的,也许,看了这个故事,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这件事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的确给人很大的影响。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想要变的有学问,他很勤奋的学习知识,也很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当然,他也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是,他总觉得自己得知识一点也不长进,别人提的问题总是回答不上来。为此,他很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当时很有名的学者——陶渊明。陶渊明听了他的倾诉后,不予至否,就微笑的点了点头,二话不说就带他来到了田野边。到了田边后,陶渊明指着田野中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这禾苗在长吗?”那少年蹲下身子,看了半天,直到眼睛发疼,也没看到那禾苗长高。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不在长。”陶渊明反问:“真的不在长?那它又是怎么从春天的苗芽长到这尺把高的呢?”少年摇摇头,回答不出。陶渊明便耐心的启发他:“其实这禾苗时时刻刻都在章,知识我们肉眼觉察不到。学习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道很少变到知道很多。”听了这番话,少年知道了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现实中由何尝不是这样?小学中学习了六年,到了初中之后还是觉得自己仍像幼儿园那样无知;在攻克了一道难题后,感觉自己的见识还是和没攻克一样。这些,不就是和春苗长到一尺多高的事一样吗?学习知识,不也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吗?像许多大学者一样,他们不也是在小时候努力学习,后来才成才的吗?也许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比刚入学时学到了多少,可是知识的确增长上去了。如果仅仅看他们毕生的学识的话,那的确是很惊人,但如果是看他们每天学到了多少,那就相当的少了。可能他们一天就学以了一个新单词,甚至只是复习了以前学到的知识。这些点点滴滴的知识,如同一点点小水滴,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汇聚成了大河。

只要大家都明白这点,勤学不已,并且持之以恒,我相信大家都会变成大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