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从小到大写涉及亲情的作文,描写对象大都是母亲,写她们的温柔、善良与慈爱。我们总在有意无意地忽略另一个对于我们的人生同等重要的人——父亲。

父亲对于儿女爱总是内敛的,他不像母亲那样喜欢把爱挂在嘴上,他只是用行动在表达。在我渐渐长大后,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我才开始逐渐以趋于丰盈的思想去认识父亲,才越来越觉得实则每一位父亲都有一颗炽热的心,给予儿女们百分之百的感情,不论他们背负着怎样巨大的压力。

小俏和阿颦都是我的好友,我也因此得以隐约认识了她们的父亲。

阿颦算是我们三人中最幸福的一个,起码她有一个很完整的家庭。阿颦的父亲在当知青那会儿娶了一个北方女子为妻并在那里安家。父亲是大学的教授,典型的知识分子——斯文,儒雅,对名利无欲无求。为此阿颦常说母亲配不上自己的父亲,而她自己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于父亲的无比崇拜。我于是就老嘲笑她有很深的恋父亲情结。

每逢周三父亲来学校探望,阿颦总要挽着父亲的手臂在校园里边走边聊,似有说不完的话,临走还要亲吻父亲的面颊。这在我是很难想象的事。

阿颦不知在哪本算命书上看来,说自己今年的生日倘若能收到一枚男孩子送的银戒指,她就会永远的幸福。生日聚会上她果然戴了一枚戒指,很精致的样子。阿颦很自豪地告诉我和小俏,是父亲去北京访友时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的,母亲并不知道。

那一刻我有一些恍惚,想象一个中年男子20年前可能所送穷得买不起一枚镀金的戒指送给新婚的妻子,却要在20年后在金银饰品柜台前徘徊,精心挑选,只是为了满足女儿一个少女式稚气的心愿。我可以想象阿颦的父亲坐在火车上,除了贴身带着的一枚戒指,就再没财力买礼物送人了,心下却没有一些些将被妻子责怪的不安,因为呵护了女儿不受说哪怕是一次无足轻重的失落感的伤害。这足以令阿颦自豪,同时也令我感动。

小俏这时只在边上笑着说阿颦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

我理解小俏说这话时心情,她无疑是我们三个人中最早熟的一个。母亲在小俏念初中时的突然过世于她是个不小的打击,亦也是心上永恒的伤口。可小俏比任何人想象中的都要坚强,这可能是受了军人出身的父亲影响吧。

小俏的家风很严,父亲总拿治军的那一套管教小俏,并用男孩子的标准要求小俏,有时甚至是不近人情的。比如母亲过世后,父亲甚至不允许小俏带黑袖套。这听上去多少有些残忍,却也的确帮助小俏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小俏说她一直记得父亲对她说过一句话——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就是好好的活下去。每次她想起母亲的时候就会同时的想起这句话。

小俏至今也没有继母,实则她并不反对父亲再婚,可父亲似乎并无续弦的打算。我曾在报上看过一些谈中年人的压力问题的文章,我明白人在跨入不惑之年后,其实是会有很多困惑的,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寂寞,都会让人喘不过气来;何况妻子过世,女儿住校,我不知道小俏的父亲是如何承受每天下班回家后屋里毫无生气的寂寥的,为的只是女儿不受任何一点的伤害。

听完她们们的故事,我也会不由想到自身。如果说阿颦是崇拜她的父亲,小俏是敬畏她的父亲,那么我则只能是深深的怜悯我的父亲。

是的,怜悯。

父亲是那种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大把钞票的男人。家庭可能是他最后的一点精神寄托,只是一年以前,这唯一寄托也土崩瓦解了。我隐约听过一些父母年轻时的故事——那时候因为奶奶的坚决反对,父母几乎要殉情,所以我相信那个时候我的父亲和母亲是真的非常相爱的,所以我也完全可以理解母亲在选择了自己想要生活方式后,对于父亲该是怎样一种深刻的伤痛,就为了这,我留在了父亲身边,我不愿看他在苦心经营了20年后面对妻离子散的结局,终告一无所有,那太残忍。

但这一年来,我与父亲关系并没有因为彼此相依为命而变得十分融洽。归根结蒂,还是为了一个“钱”字。

母亲走后,家里的存款所剩无几,父亲本来就不多的工资还要存起一部分供我以后上大学用,于是日常开销就显得紧巴巴的。父亲和外婆商量后就让我每天去外婆家吃饭。舅妈是那种很自私的人,总拿那种冷漠而鄙夷的眼神看我。那份屈辱的感觉于是就重重地压在了我的心头。终于有一次,我冲父亲发了很大的脾气,并告诉他我再也不要去外婆家吃饭了,饿死也不去。

父亲很无措地看着我,努力地解释,却只说了几句。他说你也知道我们现在的状况,你考上大学后还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我也是没有办法啊。

看着不善言辞的父亲低声下气的说实话,心上突然就涌起无限的愧疚,觉得自己实在太不懂事不体谅自己的父亲了;也同时,我再没有比那一刻更憎恶也更热爱起金钱来。我一面痛恨着它的肮脏,一面又下决心以后要赚很多的钱然后一张一张的都烧掉。

后来,父亲开始买彩票,小到二元一张的体育彩票,大到百元一张的福利彩票。每次电视里开奖,父亲一定会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手里攥着一叠花花绿绿的纸头——我想他是在幻想它们能给他带来大笔财富的。

一次父亲很开心的告诉我他中了一个小奖,有100块奖金,他说指不定下次就能中个百八十万的,指不定明天就成了大款,指不定……我突然觉得眼前的父亲很陌生,也很可怕,他省吃俭用,戒烟戒酒,把发财梦寄托在一堆烂纸上,指望在它们身上找到失落已久的尊严感。内心深处,在这一点上,我以为父亲已经是走火入魔了,他疯了,疯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潜意识里。

这样想的时候,有些心酸。可有一天早晨发生的事却让我感到心痛——

正在洗脸的父亲说嘴唇很痛。可能是内火太重的缘故,我看到他的嘴唇裂开了,有血丝从里面渗出来。我于是从书包里拿出来润唇膏,说爸我来给你涂吧。

我凑近父亲的脸,左手轻轻托起他的下巴——这是我很久以来第一次如此贴近的看父亲的脸,我看到他脸庞消瘦,皮肤里沉淀着色素,眼角布满了皱纹。原本一直以为是很“后生”的父亲原来是真的老了,老得如此突然,令我猝不及防。想起这些日子以来,父亲一个人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我却还要很不懂事的对他苛求,从不与他分担生活中的苦痛。想至此,我的鼻子有些酸,心下满是愧疚,还有隐隐的痛,说不上原由。

临出门,我把润唇膏留给了父亲,叮嘱他如果觉得嘴唇痛了就涂一点。父亲执意不肯要,又把它塞进了我的书包,说他没事叫我留着自己用。我不敢再争辩,也不敢回头,怕脸上一些突如其来的湿湿的东西会被父亲看到。

那一天,我拿到一笔数目不小的稿费,加上学校的助学金发下来了,于是就奢侈了一次,与父亲一起上馆子。趁着酒性,父亲说了很多话,他叫我好好读书,将来找份好工作赚大钱,给他买套房子安度晚年,最好是在高层——他要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房间要带一个的阳台,有落地的窗帘,舒适的席梦思,整套的卫生设备,还有……还有……

父亲说得有些兴高采烈,我借口出去透口气在化妆间里一阵痛哭,说不上原因,可能只是出于怜悯吧,怜悯父亲也怜悯我自己。父亲说他要住高层的房子,还要一个带大阳台的卧室,要睡席梦思。这些话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着,久久不肯消失。

写到这里,忽然就为难起来,不知该如何结尾才好。想可能此时,阿颦的父亲经不起阿颦的软磨硬泡,正要带阿颦去享受她最爱吃的必胜客;小俏的父亲刚带着小俏清明扫墓回来,他一定在墓前默默祷告小俏的母亲能保佑小俏考上复旦。至于我的父亲,我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刚买了小菜回来,正在厨房里又洗又切的一阵忙乎。虽然他的厨艺不见得比母亲高明,可我仍是很高兴。就在这样一个初春的周末,听到家里的煤气开着,空气中氤氲着一种即使没有很多钱也可以相当适意的幸福的味道。

灵瓶!神医?

灵瓶!神医?

⊙ 山东省商河弘德中学 曹大鹏

这是北方临海的一个美丽小镇,小镇处于繁华与贫穷的夹层,生活如同没有放盐的方便面,索然无味。海滩旁几间石头房,那里住着渔夫一家人。渔夫精明稳重,也明一些事理。

不知是老天青睐还是怎的。那渔夫一次打鱼时捞到一只瓶子,古色古香,长颈,瓶身如玉湿润灵滑,开口处有一印花木塞,巧夺天工,瓶内不断有沁人心脾的香气溢出来,直往你鼻孔里钻。渔夫一看,明白这是个宝贝,心中窃喜,回到家中,旋开木塞,里面竟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吾乃太上老君藏丹之瓶,流落人间千年之久,为渡我们相遇之缘,可听命于你。”渔夫甚是一惊,暗想这宝物果真非同寻常,便问道:“你能做什么?”那宝瓶说:“俗世百病皆治,普度众生。”渔夫一听,心中欢喜不已。

……

几个月后,小镇上第一家诊所开张了,美其名曰“济世堂”,此店正是渔夫所开,他还派人到城里打广告:“本店包治百病,疑难杂症手到病除,治不好赔钱!”人们都说这海口可夸大了,没想到,在这诱人的广告下,还真有人来!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个绝症患者,那人不过四十岁,虽强装精神,却掩不住身子骨中的病态,那人略带哭腔说:“救救我吧!我还年轻,还不想死啊!医院说这种病没得救,我就指望您了!”渔夫看了看他,半信半疑地悄悄问了下灵瓶:“这能救吗?”灵瓶不以为然地说:“小case了。”话毕吐出一药丸,且看这药丸,通体透亮,摸上去冰彻骨,更有一股草药香气溢出。那人接过药,一仰头,一挺脖吞下。说也奇,刚服下,那绝症患者便脸色红润,感觉有一股气在体内冲荡,不消半时辰,竟如正常人一样,好了!

这事传到外面,立刻引起轰动,原先那几个好事的人赶紧封住嘴巴。就连名医们也都纷纷表示惊异。这渔夫立刻被戴上“神医”的帽子,渔夫也没拒绝,谁叫灵瓶听命于他呢!

慕名前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挤满了那间屋子。“神医”的名气越来越大,也的确厉害,那些白血病、心脏病等各种患者,只要来了,都会欢欢喜喜回去,仅服一粒药便可,也省去了化疗之苦,且价格合理,这“神医”的生意能不红火吗?

直到有一天,有几个人神色慌张地来到了“济世堂”,找到“神医”说:“我们是卫生部的,也是闻名而来,目前有一种叫做甲型H1N1的流感病袭卷全球,也影响了我国,弄得人心惶惶,因此你看能不能开个药方,控制这些疫情……”神医听后,走进内堂,询问灵瓶。灵瓶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道:“这是一种很厉害的新病,控制起来恐怕很难……”“难道对这个病我们没有希望了吗?”渔夫从灵瓶反应中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方法倒是有一个,只是……”灵瓶第一次变得吞吞吐吐,神医面露急色:“快说啊,这可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命前途!”“嗯,好吧,你将我砸碎,让我发挥出最大潜质,便可以产生药方。可是如果这样,你以后的生意还怎么做?”“如果这样,你不就死了吗?”“我会消失,这倒没什么,我这把老骨头也该去了。决定权在你手里,我听命于你嘛!”“不!我真无耻!这一切荣誉都该是你的,‘神医’应该是默默的你!”“既然这样,那我们为社会做点贡献吧!”于是,灵瓶下坠,碎片溅起的灰尘灼烧了渔夫的视线。渔夫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捧起药方……

不久,卫生部按方子制出了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疫苗,病情控制下来,社会也逐渐稳定。当国家决定表彰“神医”时,他却一个人走了,伴随着雨后的烟霭,离开了这个给予他名誉的地方……

十几年后,一个小女孩跑到一间木屋里,找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流着眼泪说:“爷爷,我该怎么办?你一定要帮我诊断诊断!”那老人哈哈大笑,说:“我哪里会治病啊!”小女孩说:“不,爷爷你会!你能给我讲故事,能给我奶糖吃,你当然会治我的病!”爷爷哭笑不得,说:“好,那你说你患了什么病?”“我没有朋友,他们都不理我,我真的很伤心,我很想拥有爱!”老人愣了愣,说:“孩子,你应该多为别人着想,为了大家的利益,有时是要放弃自己的利益,想得到爱就要先爱别人啊!”小女孩的眼神忽然清澈起来,在绚烂的晚霞中流转……

“爷爷,您还真是一位神医哩!”

夕阳的余晖慢慢蹭进屋里,一种尘封的幸福轻轻和着紫藤花香气氤氲开来,老人望着远方,陷入沉思……

(指导教师:乔忠田)

点评:

本文作者叙述流畅,故事完整,特别是结尾既照应全文,又给人文馨之感。但故事整体比较平淡,冲突设置比较模式化,创新之处稍显不足。

再等一分钟

再等一分钟

高淳县实验小学 夏欣翠

记得一首流行歌曲中唱道“再等一分钟,或许下一分钟,能够感觉你也心痛,那一年我不会让离别成永远。”虽然我们天天面对小学生,基本没有“让离别成永远”的伤痛,但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能做到“再等一分钟”,那么,或许会对学生少一份伤害,让自己也少一份遗憾。

涛是年级中著名的“后进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糟糕,家庭教育也几乎是零……总之,和班上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相比,他,真的不受我喜欢。

那天我们上的是《二泉映月》,当我和同学们共同学完课文后,我再次播放了阿炳那首享誉世界的二胡曲。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听着,有的小脑袋也随着乐曲声轻轻摇晃——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

正当我们统统沉浸在这美妙的《二泉映月》中时,忽然,教室后传出“砰”一声巨响,几个女孩子“啊”地惊叫起来。顷刻间,教室里炸开了锅:“怎么啦?怎么啦?”心急的已经站了起来;“吓死我了!”胆小的一边吁着气,一边拍着胸口……我循声望去,最后一排的涛,惊慌地立着,小脸涨得通红。

我的火气立刻升了起来!这还了得,你自己不认真听倒也罢了,还要影响别人!我在心底暗暗骂了一句,便旋风般来到了涛的面前。

不看不要紧,一看更吓一跳!只见涛的凳子倒在地上,四条腿全散了架,完全瘫痪!旁边是涛的书包,里面杂七杂八的书本撒了一地,更可气的是,墨水瓶也出来溜圈了,原本干净的地面现在是一片漆黑,还散发着那种劣质墨水的臭味,更远处,是一把锃亮的榔头……

周围围过来的孩子立刻忙活了起来,有的去拿拖把,有的捡起了凳子,更有懂事的拽着我的胳膊说“老师,别生气,您去办公室休息休息,我们来打扫卫生。”我更来气了,提高了八度嗓音,朝涛吼了起来。

“你说,你这是怎么回事!”

“我,我,我……”原本不爱说话的涛嗫嚅着。

“你什么你!你自己上课不听,还像个疯子一样影响别人不听课!”

“老师,我没有!”涛抬起头,急切地说。

“还没有?那你说,这是什么?”我更气了,指着地上的烂摊子问。

“我,我想……那个,我不是故意的!”涛又低下了头。

“你那个什么呀!你有本事倒是解释呀!”我真恨不得给他一个巴掌!“你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吧!我看你就是不爱学习,就是喜欢影响别人!还有,上学时间,你带什么铁榔头来!是不是想向同学们耍耍你的威风!我没时间和你啰嗦,下午让你爸爸来替你解释!”我盯着涛,恶狠狠地训了一通!

涛叫了起来:“老师,我……”欲言又止。

我没有再理会他,火冒三丈地离开了。

下午,涛的父亲一直没有来。放学的时候,我去找涛,涛也已经回家了。哎,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我到底该怎么办?闷闷不乐地回到办公室的我,忽然发现办公桌下压着一张纸条。

是涛的笔迹,尽管满是错别字,我还是读懂了他的意思。原来,那张散架的凳子不是涛的,而是坐在他前排的国的,涛昨天放学时看见了,担心那张凳子受不了小胖子国的体重,所以,悄悄地换了过来。今天早上,涛带来了铁榔头,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修理,就发生了课堂上的那一幕。结尾处,涛还补上了一句:“老师,我当时也在听《二泉映月》的,就是稍微动了一下,就摔了。我不敢对我爸爸说,所以,我爸爸也没有来。老师,真对不起,我下次上课不动了,您原谅我吧!”

我反复地读着纸条,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老师,真对不起,我下次上课不动了”。多么可怜的孩子!谁能控制自己上课40分钟一动也不动?我不能!那么,我凭什么要求才五年级的他,“下次上课再也不动了”?!还有,原本就不是他的错,凳子也不是被他弄坏的,我凭什么要他叫来家长,我不是不知道,涛的爸爸,从来不好好和涛说道理,对待涛,一直是“竹笋炒肉丝”的呀!我又凭什么让一片好心的涛,无缘无故吃一顿这样的“大餐”?!

我深深地自责着,不由想起了那个故事。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在涛面前,我也本应是一位“妈妈”,可是,我不是故事中那个对儿子宽容、信任的妈妈,我甚至没有耐心听“儿子”把话说完。要是能继续回到那节课,我一定再多给涛一分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长辈无法再多等一分钟,让孩子把话说完,取而代之的是对孩子的训斥、指责,这不但伤了孩子的心,而且对孩子的个性给予了彻底的扼杀,使孩子沿着父母的思路去生活,去发展,最终推残了孩子。 在我们的校园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多等一分钟,让学生把话说完呢?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稍微偏离老师的讲课思路,稍微偏离老师的标准答案,老师马上让学生停止,或美言曰“引导”而让学生沿着老师的标准答案来回答、思考。这对学生的伤害实在是太重了,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路,学生也因而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思考。

如果做教师的都能再多等一分钟,都有耐心倾听并善于倾听,倾听每个孩子,走进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真切地感知、把握学生所思所想、喜怒哀乐,那么就不会造成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缺失,就不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教育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反之,没有机会说完自己见解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实,不仅是对于孩子,对于我们这些已成年的大人们来说,我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也应持有这样一种宽容和信任,多等别人一分钟,让他们能有把话说完的机会,这样对我们大家来说也许都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