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额尔古纳市第一小学张佳馨

星期日下午,我读了一本外国名著《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巴尔扎克,书里的主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是一个狡猾、贪婪、吝啬的典型人物,读后我有很多感想。

小说的主要内容:在一座小城里有一个大富翁——欧也妮·葛朗台,他虽然很富有,但却十分冷酷,包括对自己、对家人。弟弟破产了他不予理睬,如果不是怕分割财产,妻子生病的时候他是不打算为她医治的,他更不想让女儿出嫁,那样的话他还需要“损失”大笔的嫁妆费,当他即将离开人世时,他还念念不忘让女儿把金子看好。

这部名著对主人公经过艺术加工以后讽刺意义极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在个别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发现小说主人公的一点影子。有些人有时会被金钱的诱惑迷失双眼,因为对金钱的享用太过在意,在他人危难之时表现冷漠,有的为了贪图享乐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金钱主导的话,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更不会享受到人生中因为关爱他人、因为付出而收获幸福的快乐。

再比如今年年初甘肃省发生了严重旱情、新疆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拾信心,有的同学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慰问书信,在学校组织的爱心捐助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虽然是只言片语和很少的零用钱,但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我们小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吗?我想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也将成为莫大的鼓舞。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用它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对别人奉献一份关爱,自己也会收获一份快乐。所以不能把金钱看的太重,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指导教师:邵巧玲)

写给妈妈的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正在台灯下给您写信。我想您肯定很奇怪,我长到12岁,还从来没有给您写过信,今天为什么要给您写信呢?因为我偶尔从电视上看到5月9号就是母亲节了,人们都在准备东西送给母亲,我也别出心裁地想用书信的形式跟您聊一聊心里话。

自从您进入城东中学以来,任务更繁重了,工作更繁忙了,人也就消瘦了不少。记得我刚进入城东小学时,您就打算每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可出乎意料的是您每天上班比我上学早、下班比我放学迟,所以要接送我,无能为力。我很失望,又很伤心。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明白了您工作繁忙没办法,我还知道了乘车上下学不但快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我就不计较什么了。还有一次,您为了打好一篇论文连夜加工到十二点多,第二天眼睛布满血丝,我见了十分心痛。如果我会打字,那该多好啊,我一定会帮您分担!

您虽然工作辛苦、繁忙,但在学习、生活上十分关心我。记得那次开家长会,您有课,而且自己的学校也要开会,但您还是与其他老师调换好来开家长会,然后又匆匆地赶去开您自己学校的会,我心里是多么的感动,您真是个好母亲!只要您有一点空,您总是问我学习的情况,教育我,鼓励我,耐心地为我讲解我不懂的知识。您这么忙碌,这样关心我实在不容易。不仅如此,在生活上您也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每次我吃的没有了,您就给我买;衣服缺了,您就给我添置,这正印证了那句古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在我眼中,母亲永远是最好的,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孟郊写的诗句。孟郊生平十分孝顺他的母亲。他一做官上任就把母亲接到身边亲自侍奉。还有,我国大清朝,就是以孝治天下的,让天下人都孝顺母亲。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难道不应该更孝顺母亲吗?

我们都知道,母亲对我们付出的爱,永远是报答不完的,至少我们不能辜负母亲对我们的一片期望。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是希望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有了目标就要向上攀登,就像挑山工一样,有了困难,不能气馁,要努力克服,奋斗下去,这样才能出成绩。我已经订好了期末考试的奋斗目标,现在正准备向期末考试这个奋斗目标“进军”,决心考出好的成绩让您高兴,这是我回报您的最好方式、报答您的最好礼物。

还有,您每天工作回来很晚,而且经常累得不行,作为您的孩子,我要多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扫地、擦桌、洗碗等,使辛苦了一天的您能多休息一下。来自作文范文网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父母,不要给自己的父母惹麻烦、添乱,要好好学习,争取做个好孩子。

妈妈,您放心,您一定会以有我这样的孩子骄傲的!

遥忆恩师

一直都有心愿,写写我的老师们,那些在我人生路上投下太阳的影子的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乘白驹回望。 (一)特级不只是荣誉 李晓东老师代教我们数学的时候正逢公务缠身,体弱多病。对于她校长的头衔,懵懂的我们有着本能的敬畏。然而岁月轻拂,沉淀下来的是她课堂上的机智与仁爱。 一次上课及半,需画圆,老师遍寻讲台,未发现圆规,自言自语道:“考我?”言语间已找出一条被丢弃的红领巾,左手固定做圆心,右手牵住红领巾为半径,同时粉笔顺手一带,一个标准的圆形诞生了。当时我年幼,看得惊叹,不知如何形容,至今仍对她的泰然自若、行云流水记忆犹新。 还是讲图形,需要推导出扇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已然忘却,但肯定的知道是老师不着痕迹地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来的,结束的时候老师还说:“这可是大家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给你们的啊!”一句“自己学会的”,让我们多么有成就感,仿佛突然间我们成了了不起的数学家了。所以我这个数学差生至今还记得扇形面积公式:s=nπr²/360。 李老师的公开课也与众不同。我自己也从教近十年了,无论是学生时代参与公开课,还是现在听公开课,从来都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李老师却上了一次连续两节课的公开课。我想大概是特级教师的缘故。我深为惭愧我们当年都不聪慧,不知那时的表现有否为老师增光。记得老师曾这样说:“算出这道题答案的同学请不要用嘴巴告诉我。”说的我们都面面相觑,继而心领神会,全部张开五个手指,雀跃地告诉老师。兴奋的不仅仅是做对了题目,更多因为猜对了谜语。在我此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常常借鉴这一招,且屡试不爽,每次都能收到李老师课堂上的功效,足见其独出心裁。 一日晨会,不知什么原因,李老师突然很有感慨地说到了母爱,说母亲是最伟大的,人类的母亲是所有生物中分娩时最痛苦的,老话把生孩子叫过鬼门关。我坐在讲台下,紧紧地盯着李老师缠着胶布的大拇指,心里暗暗想道:她也是一位母亲,手上的伤口一定是做饭的时候割的吧,一定很疼吧!其实她当时该有五十岁了,这种母性的情怀似乎没有年龄的界限。 事实上,李老师教我们前后不超过两个月,却留下了这么多这么清晰的记忆。特级教师真的不只是一种荣誉,更代表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教学艺术和精神高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远久长。(二)认真守恒定律 殚精竭虑,准时如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或许还可以继续堆砌类似的词语来形容,毫不为过。总之,无论同学们对她有多少非议之词,在我心中我永远尊敬我的初中班主任蔡夕妹老师。她或许有些偏爱有背景的同学,偏爱成绩优异的同学,但她对我不多的关心和充分的了解足以让我满足。如果易地而处,我绝然做不到她那样! 初中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从始至终与我们朝夕相伴,无论多早多晚,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清晨踏着星光就匆匆上学了,来到教室蔡老师已经等候多时。没有多余的话,我们便一片书声琅琅,老师就在我们身边一圈又一圈的巡视。她有个至今仍被同学们视为笑谈的习惯,就是拍肚子。她用双手手掌轻轻地有节奏地拍打小腹,脑子里却丝毫没有停歇,走几步想到什么就会在某个同学的耳边说几句,不外乎是昨天听讲不够认真,作业错误率高之类。被教育的同学往往面红耳赤,心虚惭愧,连连点头。而此时,蔡老师的表情一定是很严肃的。她就是靠着一张并非巧舌如簧的嘴教导着我们,规范着我们,却从没有责骂和体罚过我们。奇怪的是我们被调教得格外驯良。那样叛逆的年龄,没有任何出格的举止。真的是佩服之至。我如今面对的都是如自己当年那般年龄的少年,却常常生气发怒,无法心平气和。个中缘由大概少了蔡老师的那份坚韧和恒心。 作为班主任,她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她用洞若观火的犀利审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没有什么可以逃过她的法眼。每次考试过后(无论大考小考,甚至班级测验),她就会拿着综合成绩排名表逐个点评,优点缺点,优势劣势,上升下降,分毫不差,准确无误。指出问题,提出希望,让我们时刻感受到重任在肩,不敢懈怠。她对学生的了解,大到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小到兴趣爱好朋友团体,如数家珍,无不通晓。每个学期末她必亲自写评语,字字珠玑,入木三分。 曾有一次课代表作弊,提前偷看考卷,引起公愤,全班同学以班长为首联名揭发,请求老师制裁,大有不处理绝不善罢甘休之态。似我等无名小卒则抱着看热闹的心理,静观其变。正当我们以为可以掀起满城风雨之时,老师一转身离开教室“开会”去了。良民们一看老师去开会,皆相慰:开完会一定会处理的!引颈而盼,最终等来了一纸排名,除课代表外,大家都考得不错,于是人人沉浸在高分的喜悦中,竟把先前的事情忘却了。机缘凑巧,我看到了课代表的那张试卷,70分的基础题她竟然考了60分,最高;50分的作文却只有30分,最低。老师真高人也!她深知学生们不能接受的实质是因他人作弊导致自己排名下降,但课代表是她的高足,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无法分辨什么题目是提前泄露了的,所以据实加机变,轻描淡写就化解了一场气势汹汹的“民变”,且谁都不伤害。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初二结束时,年级分班,其实是把快班的“包袱”甩出去一些,同学们不明就里,以为要大动干戈,一些消极舆论让我深受影响,我不愿离开这个班,又没有把握可以留下,想到连续几次成绩不理想,甚至连上初三的勇气都没有了。我带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去找蔡老师,说想留级。她问:为什么。我说:考不取武中。她很认真的说:除了我以外,谁断言你考不取?我答:没有。她又问:最近一次考试总分多少。我答460。她说:如果加上化学80分(百分制),体育20分(总分30),560上武中没问题。武中连续几年录取分数线都没超过560。我顿时如醍醐灌顶,信心倍增。从此心无旁骛,奋力拼搏。 她避实就虚,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她语重心长,促膝恳谈,扼杀不良苗头。从不大张旗鼓,煞有介事,从来语出惊人,发人深省。这份从容,我自愧不如。 初中毕业后我给她写过一封信,隔了很久,她回了,生平第一次收到老师的亲笔书信,我欢心异常。她在信中说:人海茫茫,我们能成为师生,也是一种缘分。老师是个凭本事吃饭的职业,望你学到真本领......从来不知道她这样一个理性、刻板的人能说出“人海茫茫”“缘分”这样文气、无距离的话。此时我刚刚步入师范,一个并非我理想的校园,失落感颇浓,而她的寄语让我及时走出心灵的困境,坚定了人生方向。 从教以后我也去看过她几回,目的并不单纯,每次都是为教学上的困惑向她求教。一个夏夜,我们一同在学校的操场上散步,偌大的校园只有我们两个,不远处教师宿舍楼灯光点点,空调压缩机呼呼作响,我们迎着微风边走边聊。她继续那个经典的拍肚子的动作,而且步履快捷,我要微跑才能跟上。我猛然意识到她是个多么特立独行的老师。并不是标新立异的追赶潮流,恰恰是真我本色的坚守。当大部分老师都把打麻将当做生活必须时,她从不涉足,而是埋头钻研教学、细致指点学生;当许多老师因工作繁忙,有余暇即放松休息时,她树立起正确的养身观念,坚持锻炼;当所有老师都因条件改善而互相攀比时,她维持勤俭的原貌,收集废旧塑料瓶,收集学生丢弃的馒头。这些怪异的举止与很多老师格格不入,估计他们无法认同甚至嗤之以鼻,她却毫不为意,依然故我。这就是她的恒定。 无论是三年如一日的早起晚睡,还是事事亲力亲为,又或洞察入微,循循善诱,我无一能望其项背,始知为人师表之不易。(三)玩世不恭与自我觉醒 我的语感马马虎虎,得益于父母的正确启蒙和诸多语文老师的悉心培养,但真正影响我日后的教学风格的是饶扬怀老师。他同样是一个颇受人争议的人,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只给我们上了三天课,但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自我”以及“自己的思想”。 师范是个很自由的地方,在“一专多能”的名号下,其实可以浑浑噩噩的过三年,即使为所谓的自我能力培养而忙忙碌碌,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比赛,事实上收效甚微,对后来的人生没有太大作用。由于我们是一群被时代捉弄的自命不凡的人,回想这花季的三年,几乎等同于虚度。但当时依然像所有其他的高中生一样充满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只是缺少命运的支点而已。所以,在行将毕业时与饶老师的邂逅,有了差点失之交臂的后怕和庆幸。 他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大谈自己的前两次失败的婚姻,听得我们瞠目结舌。我们都是循规蹈矩的孩子,从来只知道听从和遵守,从未有过一点点离经叛道的念头,也从没有质疑讲台的道统和严肃。不过我们也正值青春年少,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企盼。我们聆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走下圣坛的老师,他不是老师,是浪子?是情种?这些词语或许有过,但至少他呈现给我们一个出言不讳、洒脱不羁的真实的灵魂。看惯了说教的虚假和苍白,除了真实还有什么更能在年少的心湖激荡起巨大的回响。他的名言:我要有敢做我的勇气和能做我的自由。至今被我奉为案头铭言,时时激励自己不要泯灭个性,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师都要有鲜明的自我的存在。 当他正式授课的时候我又发觉他不是一位语文老师。他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他说,部颁大纲定义语文学科,为什么把思想性冠于工具性、文学性之前,语文学科究竟代表谁的思想。他说,人分两种,现实的人和理想的人,在这两种人的面前人生各有两件事,分别是婚姻和职业、爱情和事业。他说,我二十岁的时候认为中国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三十岁的时候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如今认为中国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他说,我以共产党员的身份预言共产主义无法实现。...... 他玩世不恭的言与行启迪了我们“热爱”和“思考” 。当我循着当年他抛出的路径向前探索的时候,从未丢弃对生活的热情,像他一样执着地寻觅真爱、诚挚地投身事业,也像他一样位卑未敢忘忧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教育是个黑箱操作,投入的时候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产出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发挥了作用。这句话我想只针对功利的分数。传道与授业,哪个更重要。经得起时间与心灵考验的一定是凝聚心血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 我在此时感念我的恩师,也反思自己。希望不遗余力,以期有一二可圈点之处让我的弟子们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回味。

毛泽东事迹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浅谈班主任工作

浅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交流材料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琐碎细小,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真是又当爹,又当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管理好学生的纪律,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就连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也要操心。班容量大,学生们又到了特殊的年龄阶段,诸多方面又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人所带的八年四班,虽说是个快班,但情况也很复杂,尽管在工作中已觉尽心尽力,但因水平有限,始终和兄弟班级有一定的距离,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搭建交流的平台,我也有机会学习一下先进的班主任管理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下面是这半年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希望领导和同事们给以批评指正。一: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作用1.作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宿舍长负责宿舍区卫生,纪律。体委负责体育课,早间操体育活动,文艺委员负责音乐课,早午唱,文艺活动。卫生班长协调卫生小组长,管理好担当区,教室卫生,组织周二大扫除,平时检查卫生保持情况。学习委员协调学习小组长的作用,课代表的工作。组宣委员负责班级宣传工作,包括班级布置,板墙报等。学校学习委员,班长,团支书三人轮流值周,管理班级纪律尤其是课间,自习课纪律。让他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责。2.指导班干部工作开展工作。要让班干部知道自己是领导,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到以身作责,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对他们的工作及时肯定,对他们的成绩及时表扬。及时找班干部了解班级,宿舍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班干部培养成自己的助手,培养成自己的眼线。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先找负责的班干部,能让他们处理的就让他们处理。前些日子,有个宿舍长反映,某女同学(叶)带来了手机,藏在宿舍里,我没有找叶,也没有去翻,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工作很难做,有时还会很被动。在班里,我严肃声明班级有人带手机,讲明带手机的危害,告戒学生发现后的处理的严重性,然后找到宿舍长,交代她处理这件事情,第二天宿舍长跟我说叶已经让她父亲把手机拿回去了。班干部多次提示和管理不听的同学,一定严肃处理,例如自习课,对说话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的同学,职周班干部第一遍提示,提示不听的同学,记载,被记载的同学,班主任严肃处理。为班干部开展工作做坚强的后盾。3.尊重和关心班干部。首先,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让班干部以身作责,班干部犯错误,当然要受到比其他同学更严厉的处罚。但更重要的是老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应该多关心和爱护他们。经常关心他们的成绩变化,关心他们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其实决大多数班干部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去年期末学生个人总结中,有个同学这样写的:我这半年对班级的贡献不大,没有当大官,只是个英语学习小组长,我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认真收发作业,篇子,小楷,我努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我认真遵守学校的纪律,这半年没有给班级扣过分,因为老师说过,小组长也是班干部。学生本身是很拿豆包当干粮的,我们班主任更要拿他们当干粮,让他们当好干粮。不但这些班干部会受到教育和锻炼,班级管理也会顺理成章,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如果有几个优秀的班级干部,班主任工作也会轻松些。二:及时让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每到期中或期末我都让学生做阶段总结。我提出些问题叫同学回答,也可以叫做提纲,如:经过半学期的初中生活,你从思想上有什么变化和收获?懂得了哪些道理?你是否积极主动的学习?期中考试或末考试成绩如何?自己是否满意?你是否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能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本学期扣分情况,主要扣分原因是什么?加分情况如何?你参加了哪些集体活动,获奖情况如何?你在班级任何职务,工作情况如何?你认为自己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谈谈今后有哪些打算?大型考试后,我也让学生做考试分析,如:本次考试你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和上次考试比,你的班级,学校名次有什么变化?你哪些科目考得好,你有没有偏科情况?你觉的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成功经验,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做?通过考试,你觉的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你帮助?让学生进行阶段总结,能及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反思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后,尽快的找到努力的方向。有很多同学的总结写的很中肯,有的就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写照。开家长会时,我把学生们的总结发给家长,方便了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三:中学生早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青春期的中学生有一些感情的萌动也属于正常。但如何正确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是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非常棘手,处理不好可能使得工作被动,或带来不良后果。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有远大的理想,让他们有长远的眼光。从小培养他们高洁的情操。让学生认识到,我得好好学习,我以后有更好的机会,我不能涉足这方面的事,耽误学业。我班这学期有几位女生收到过男同学的信,有给退回的,有交给我的。我表扬了他们的做法。第二,采取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情况,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平时多观察,通过班干部和一些同学了解班中可能有早恋行为的特殊同学。上学期初,有一三年级男生,经常在我们班门口晃,有同学还说他进过班级。经了解,他在找我班某女同学。我找包括这位女生在内的几位女生了解情况,并对她进行旁敲侧击,过后她找到我,表示以后和该男生断绝关系。有的学生却有其事,就的抓住证据,比如互相写的信。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三,处理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态度一定要和蔼,做到不急不躁,正面做思想工作,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并注意保密。有的孩子经过正确的引导,会迷途知返的。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检查学生宿舍,发现学生一些信件。其中有我班田某和另一班一女生的很多纸条,纸条中流露出她和其他班的某同学有感情上的纠葛。田某平时少言寡语,成绩一般,平时也没太注意过她。我找到该女生,说:“快两年了,老师一直没跟你谈过心,今天有时间,想和你谈谈。”我和她谈到学习,谈到班级宿舍,谈到其他同学,谈她的家庭,谈理想,谈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最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哭着说“老师,谢谢你,有些事情我错了,希望你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好好干的。”看到她主动承认错误,我从桌子里拿出一叠书信,交给她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我没有看这些信,别人也不知道,你哪回去吧,老师只是希望你能走好自己的路。有的孩子个性强,必须慎重处理,切记方法简单。在掌握确凿的证据后,细心,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做工作无济于事的,要联系到家长,避免使自己的工作处于被动,进退两难。以上是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我觉的班主任需要有超人的奉献精神,不可以个人的得失论,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快乐,去从孩子的进步中感受自己的成功,获得成就感,我们才会乐此不疲,才会把工作干的出色。

2009天津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作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据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最近一项调查,有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绷得很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某报社日前收到了“甜甜”同学的一封求助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女生,小学时成绩较好,活泼开朗,爱好画画。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成绩急剧下滑。上课开始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后来一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情绪紧张、低落,看到书本就头疼,感觉学不进去,便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一切。想要放弃学业,但是又害怕父母伤心,矛盾极了!

甜甜感到无助和痛苦。在学习过程中,你或你的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你又是怎样看待压力和挫折的呢?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作文,对甜甜进行劝解。

要求:?譹?訛自拟正标题,副标题为“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譺?訛请你与她做真诚的交流,不要讲空洞的道理,要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譻?訛字数不少于600字;?譼?訛注意书信的格式,署名统一用“一个关心你的同学”,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权威解读

用书信体的形式作为写作考题是天津市中考在2009年的一个尝试,其命题旨意是想通过生活化的表达来表现出考生平日常态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成长感悟等人文教养诸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其亮点如下:

一、导向意义鲜明,鼓励思考生活

开阔写作空间,讴歌成长真情,引导自我回归,让考生此刻不是拘泥地为得分而做文章,而是为信中的“你”化解心结,活脱脱地描述出一个个“我”的情怀,让每一封信的主角都是校园里、家庭中远近距离都熟悉的花季少年,让那些鲜活火热的话语都是日常耳熟能详的实话实说,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更是对孩子成长中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期待和呼唤,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容易起伏。面对挫折的打击和成功的荣誉,少年人难以承受这份压力。能够正确对待,并且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这个写作过程必将对考生思想的成熟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针对突出,有益个性立意

课业压力大,家长期待多,社会影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使孩子们不得已抵触着精彩的身外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本应追求的乐趣,提前适应着成人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让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苦闷压力,在这封回信中,忘我地敞开心扉,宣泄率真,挥洒情感,去达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的境界。让不带说教味道的劝慰,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成为今年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用他们的思考和觉悟,激励他们自身向着健全的人格发展,这其中的“美好愿望”与“良苦用心”正是命题人的机巧之处。

三、写作素材丰富,尺水兴波无碍

因为试题材料就是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极易引发共鸣。把握好共性的领会,体现到个性的认识,传递出真挚的见解……都能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可以佐证的材料。吃透拿准试题提示语的内涵,即“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你在回信里要讲究真实,可观赏的景色一定是优美的,可聆听的音乐一定是悦耳的,可享受的亲情一定是浓浓的,可拥有的友谊一定是纯洁的,可追求的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可体验的苦乐一定是奋斗的,可遭遇的挫折一定是痛苦的……实写与虚拟兼可,叙述描摹互用,强调细节的魅力,避开空洞过激的高谈阔论,切忌叙述代替描写。有形象、有事例、有画面,用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才有可能赢得情感的回报,才会得到读信人的认可。

因为是书信体,在行文规范上要求具有常识性的表现,尤其是统一要求下的副标题:“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多少有些隐性限制。人称表达的适当,对话语气的得体,结构层次的布局,格式习惯的把握,都有可能影响获得的分数高低。同时“自拟正标题”的提示又给了考生一次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心动神怡一瞥间”的推敲定度又会表现出你的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甜甜同学:

你好!看见你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伴”!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听,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能读懂……

一封来自学生给老师的信

敬爱的刘老师,您好

在新学期来临之际,用古老的书信,来表明我的志向,在教师节快步走来之时,用最真诚的心,送来温暖的祝福。在初中三年向我们挥手告别,我要用最细致的文笔,勾起我们的回忆。

第一次不用太在意造词遣句,因为它就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也是第一次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不用再担心,情感太多,内容太少。老师,回想一下,从六年级到现在,我未曾动笔写过关于你的文章,即使要描写你,也是粗粗略略,一笔带过,因为害怕描写不当,笔下的你不够生动,又怕描写词用得多,显得班门弄斧。记得吗?您布置过一篇《我眼中的色彩》,我想还有什么比老师们更富有色彩,那就写老师吧,可刚落笔,却对写谁犹豫不决,无疑,你是最好写的一位,我们相处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事也很多,但我依然不敢,怕写不出你的美好。

真的好怀念,第一次跟你去参加比赛,那是多美好的一段时光。当你告诉我,你选中了我,那时,你或许可以看出我隐藏不住的欣喜和激动。我觉得整个人都飘飘然了。从选朗诵的诗歌,到背词,列队形,那是十二分的紧张,自己也变得小心起来,不再大声说话,不再又吼又叫,不再吃辣的东西,怕嗓子哑了,不能参加比赛。最难忘的是比赛前的化妆,由于我一点都不会,你要手把手的教,把打底液一点一点抹匀,还要勾眼线,画眼影,唯一一个自己涂的腮红,也涂得太红,才发现紧张会让人手忙脚乱。然后我们女生就兴致勃勃看你给男生化妆,男生的就简单多了。不过,我们嚷着要帮男生涂腮红。最后小心翼翼的穿着演出服,到比赛地点了,才知道,比赛延时了。在等待过程中,我想,我们一定很紧张,也是夏天,天很热,汗也出来了,但不敢去抹,唯恐坏了妆,快到我们了,你信誓旦旦地说,对手不可怕,只要我们发挥正常,一定可以拿名次的。踏上舞台,个个面带微笑,发挥超正常。事后,知道真拿奖了,激动又加了一分。

你总说我太小孩,但小孩一点不好吗?小孩遇上事哭过笑过就过去了,没有人在意。也不用在意朋友是否真心,小孩的朋友只是玩伴,其实我早就不是很小孩了,但童心每个人都有吧!我也会担责任,也会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跌倒爬起,不过确实很喜欢当小孩的感觉,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担不会再小孩了,因为自己有梦想去实现,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而学校,不再自视过高,不再不脚踏实地,说过的就要尽全力做到。我要自己创造传说。

天总是很蓝,有乌云也会有阳光,老师总是很好,有关心也会有责骂,我们总是很傻,有茫然也会有困惑。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老师像春风,吹出了我们这样的鲜花盛开,老师像园丁,辛勤劳作,只为滋润幼苗,我却说,老师是乌云过后的阳光,不可或缺,因为它照亮整个世界,老师是春天的雨,夏日的烈阳,秋天的风,冬天的雪,无时无刻照顾我们。老师,我要感谢你,感谢你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关心。

此致,愿老师永远快乐!

一个女生 2011年9月2日

给一位家长写信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和学生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就会减轻许多工作压力,顺利地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处理好这层关系也是维护学校形象、教师形象的重要途径。在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那是家常便饭。沟通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面谈,通电话,发信息,写信等。我一般更多使用面谈和通电话、发信息的方法,因为很多年没给谁写过信了,所以就更不可能给家长写信了。然而,上学期发生了一件事,我思考再三,觉得必须用写信的方式来解决。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放完学,整完队向校门口走,可走着走着,队伍就散散漫漫了,还有人讲话,我非常生气就喝令停下。我严厉地教育学生,要做到坐立走有精神,排队走路像军人。整顿了几分钟以后,看学生已经站好,思想集中了,就喊学生继续走。就在学生基本散去之时,我听到一个家长骂了一句粗话,回头一看,是李兰爸爸骂的,他已推着车子带着孩子走了。他骂的是一句较难听的方言,意思是说我啰里啰嗦,磨磨蹭蹭,让他多等了。这句话里包含了对老师深深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我既伤心又生气,想喊住他同他理论,又忍住了。门口那么多家长,如果谈不好不仅有损我的形象,更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回到办公室我想想就觉得委屈,家长怎么这样对老师,不理解老师?不行,这件事我应该好好跟他谈谈,我心里决定了。用什么方法沟通了呢?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当面谈,因为如果他不认错,我是不愿和他争吵的,那状况只会让自己很没面子很尴尬。用电话讲,三言两语讲不清。还是用书信谈最好。如果他能认识到错误,他会给我回信的。要是他不理睬,就不会回信。而面对这样的人我暂且只能作罢,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晚上我坐在灯下,心平气和满怀真诚地给李兰爸爸写了一封信。说了今天放晚学耽误几分钟的原因。在信中我反问了他几个问题。一、作为班主任,看到学生不守纪律,没有规矩,应不应该,有没有责任,有没有权利教育他们? 二、一个教育学生认真负责,不辞辛苦的老师应不应该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尊重?三、因为多等了几分钟就在孩子和那么多家长面前骂老师,有没有考虑到自己一个年轻男人的形象?一个父亲的形象? 四、教育孩子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丝丝缕缕的细节做起的,难道流氓和杀人犯是一下子就变成的吗?难道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不应该随时注意自己和孩子的表现吗?接着,我对他说,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好家长,今天我很伤心,很失望,我作为孩子们的班主任,从没有骂过学生,从没有骂过家长,对家长谦和有加,时刻注意到师表形象。而家长因为一点小事就骂老师,真是让人痛心。最后,我请他放心,我不会因为他对我的不尊重,因为他的错误而把怨气撒在李岚身上,另眼看待李兰的。我厌恶这样的人,如果那样,我不配教育任何人。第二天,我让李兰把信交给了他爸爸。第三天,我收到了李兰父亲的回信。在信里他表达了很深的歉意,他说因为当时赶着去上晚班,就随口说了一句脏话,并不是诚心要骂老师。他说自己是个粗人,确实没什么素养,没想到自己的随口一句话,这样深地伤害了一个优秀老师的心。更没想到老师还这样耐心地给他写了几页纸的信,老师做事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他认为老师说的话深深地提醒并教育了他,让他知道了许多平常根本意识不到注意不到的事。自己说脏话习以为常,确实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后果,非常惭愧,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老师配合好。这次伤了老师的心他也很难过,请老师原谅他。反思:从李岚爸爸的回信,我感觉到了他的诚意。这件事情虽然已过去,但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是一件小事,意义并不小。这件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确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的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我们的一个举措,有时不仅教育了学生,也会教育了家长,同时警醒了作为教师的自己。班主任的责任多么重大,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有着多么大的艺术性。通过这次通信,让我和那位家长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多了份理解与尊重。我想只要班主任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究沟通方法的艺术性。掌握沟通技巧,因人而异,采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定能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赢得了家长,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教师以爱为出发点,同时,也以爱为终点,把教师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展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人们都说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沟通始于真诚。我这次与家长的写信沟通,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教师率先有真诚的态度,有一份对家长尊重,才赢得了家长回报以同样的真诚,同样的尊重,事情也才得到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