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和妈妈坐在一起看电视,电视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很年轻的商人,他很小的时候,家境很贫困,还失去了他仅有的两个亲人──他的爸爸和妈妈。由于没人抚养他,一位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抚养他长大。长大后,他事业有成,拥有了很多钱他认为他是依靠人们长大的,所以,他想要回报人们,就用钱买下了一座大房子,经过装修后,这座大房子变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敬老院。当地许多年纪大了的老人都加入到他的敬老院去了。他对这些老人照顾得很好,无微不至。老人们有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办到。 我不由得对这位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他用那些钱都资助在那所敬老院上,自己却省吃俭用。他的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在生活中,像他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再说了。 这个商人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他却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用人生讲述生命

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这篇文章曾是我用心写的。写的是个真的故事,母亲家族的兴衰荣辱我的拙笔不敢去触碰,等长大一些吧,长大一些,笔不再钝、人不再蠢时,再全身心投进那个洗不去铅华的故事里去。这个故事只是外公的父母的一生的简单概括,因为家人的期待,我只得将它放在这个私人空间,当作我高一年级曾用心的一个拙笨的作品。老唐的评语上说,她看完这个故事后潸然,呵,着实,这是个潸然的故事。见笑。

生命是什么?是寒冬与酷夏间的那一季春天?是巉岩裂缝中的一朵花之叫娇妍?亦或是太阳起了又落之时的阳光一缕?我在苦苦追寻……

——题记

我在最近才惊异地了解到,我身后的这个平静的大家族中,有一段生命的旅程,走得艰难,走的忠诚。

母亲的爷爷与奶奶——一个是大地主家的二公子,一个是将军的四小姐。他们门当户对,受媒妁之言,奉命成婚。婚后育四子,其乐融融。

却不想,国民党军队扩军,二公子被迫参军,即便逃跑了两次,击毙了卫兵,也不能如愿回家。临走时,他无奈地轻抚着每个啼哭不止的孩子,向强忍泪水的四小姐承诺——“我一定常写信回来!”就这样,我的曾祖父披上戎装,渐行渐远,隐约在潇潇烟雨中。

乡村的野花开了又谢,日子捉襟见肘,小儿子终日生病,不久夭折。而其他的三个孩子,也一一上了学。孤独的她清楚,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书是不能不读的。几度春秋忽而逝去,那带锁的木奁里,只有朝思夜想才盼来的两封书信。被反反复复细读的家书,是四小姐与丈夫“相聚”的唯一之所。我不知她的心中有无怨恨,我只听说,她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像你们父亲一样坚强。”

“我怀疑她的男人早死了!”邻居指着美丽不再的四小姐,窃窃议论。说得也是,早解放了,国民党死的死,逃的逃,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其实她自己也很明白——他死了,早死了。因为信,除了那两封,再也没来过。三个孩子都已长大:长女替着母亲操持家事;次子,即是我的外公,到邮电局工作,却因父亲是国民党,至今下落不明为由,打发回家务农;而小女儿,也因为政审不过关,不能上大学,只得到乡村小学教书。这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失踪的亲人而备受磨难。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988年,一封盼了几十年的家书终于辗转到了卧床不起的四小姐的手中。信封上工整地繁体字写着解放前当地的地名,下方有二十余个亲人的姓名或乳名,其中不少人早在悠悠岁月中逝去。“他没死,在……在台湾!下个月……下个月坐飞机回家!”这样一封书信轰动了整个镇子,所有人都不敢置信——他还活着!屋子里顿时哭成一团,几乎都是小辈,从没有见过这个来自台湾的亲人!而四小姐,终于舒展了眉头,泪水从眼角划出一道释然的痕迹。

1988年,一日,贵阳机场。一位身材健硕、头发斑白的老军人,拖着行李箱,噙着泪水,急切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分离四十余年的亲人们啊,他,回家了!

都已不再年轻的三个“孩子”凭着孩提时模糊的记忆,一眼便认出了苍老的父亲。他们相拥,泣涕涟涟。

回到家,他握住躺在病榻上的她的手,紧紧的。四十余载的思念,没有付之东流,泪水再一次交融,却在垂老之后。

后来曾祖父说,那条浅浅的海峡,隔开了土地,却日益加深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然而,匆匆的十几天后,他便又回台了,去办手续,因为他要彻彻底底地叶落归根!

1992年10月,他如约,彻底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她,等不及再一次的相会,在他走后一年,带着五味杂陈,带着一点希冀与幸福离开了人世。他得知后,悔恨不已。

93年,他也离去,因癌症。他们最终被安葬在了一起,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如此复杂的牵绊,就这样,单纯地在一起。

十多年后,当我已长大,外公对我说,他的父亲可能在台查出了病,因为在他弥留之际,他坚持要出院,并说:“我比医生更清楚。”

请您相信这段故事,它是一对爱人,一个家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编织的。它关于爱情、亲情,它牵涉家事、国事,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惊讶于

包含亲人期望的名字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五年级 韩新梅

我出生那天,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正是梅花凌寒绽放的时节。于是,爸爸妈妈为我取了一个很令他们得意的名字:“韩雪梅”。 “韩”是我的姓,是韩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恰巧又和我出生时的天气“寒”谐音。“雪”表示我出生时的天气。梅是中国四大名花之一,不仅美丽,而且不畏严寒、傲霜斗雪,是清雅高洁气节的象征。我是女孩儿,父母为我取名“雪梅”,是希望我既像梅花一样美丽,又像梅花一样坚强而有高雅的气质(讲“姓”和“名”的来历)。

可是不久,这个名字遭到姥姥的反对,因为姥姥的姐姐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姨叫“韩雪琴”。不能跟长辈重名,所以我只能换名(讲换名原因,情节起波澜)。

于是,爸爸要把我的名字改成韩容梅,但爷爷奶奶妈妈都不赞成,因为拗口,从字意上又讲不通。他们又起了几个名字也都被一一否定(详略得当地讲了改名的经过)。

最终,爷爷说叫“韩新梅”吧!“新的梅花”开得更美,新的一代一定超越老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强。从此,我就有了今天的这个名字——韩新梅(讲爷爷的提议得到通过,确定了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包含了亲人对我的爱和殷切期望,我决不辜负他们(点题,总结全文)。

简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自己名字的来历,条理清楚,情节完整而有起伏。全文围绕“亲人的期望亲人的爱”落笔,材料的剪裁得当,重点突出,中心鲜明。

朱维山指导并点评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ws QQ:657924194

《再见了 亲人》读后感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前两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披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里面的大娘为了让志愿军吃好穿好不辞劳苦,真是一位善良的大娘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真是万里挑一,更不用说我了。在家里就是一个“小皇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天天发号施令、自享自乐,想让我做点事简直痴心妄想。而这为大娘却能不顾自己,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更何况她还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向大娘看齐。否则在以后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还有,大娘在敌机来的时候仍旧临危不乱,他丢下自己的小孙孙竟然先把在她家修养的伤员背进了防空洞。我一下被大娘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撼了。如果换成胆小如鼠的我在这种危在旦夕的时刻早就吓得魂飞破散了。抱着小孙孙早就逃到十万八千里远去了。更没有什么闲工夫去管那个跟我素不相干的伤员了。但这位大娘却能办到。我很惊讶: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 再鼓励着大娘这么做呢?虽然我现在搞不明白,但是我知道大娘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我跟这位朝鲜大娘比起来是那么渺小,看来我还要好好改进呀!

胜似亲人

在语文书中,有一幅《胜似亲人》的图。它描绘的是一个慈祥的苗族老奶奶紧紧搂着一个汉族小姑娘,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想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请让我来告诉你吧。 画上的老奶奶已经将近八十岁了。她的丈夫参加了解放军,在一场汉族边境打响的战争中,他为了保护战友,壮烈牺牲了。老奶奶很想念自己的丈夫,就搬到了汉族人居住的黄兴村中生活。 老奶奶的身体很不好,老是生病。而且有个怪病,如果手上沾了肥皂,就会奇痒无比,要过好几天才能恢复。村里的人很同情这位老奶奶,只要一有空就帮她做点事。可是最近家家比较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帮她洗衣服。 被老奶奶紧紧搂着的小姑娘叫小丽,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是个勤劳善良、品学兼优的好姑娘。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父母讲起老奶奶的事,就想,我一定要去帮帮老奶奶。 在一个星期天,小丽迅速地做好作业,就来到了老奶奶家。老奶奶早已上山砍柴了,一桶脏衣服放在墙角。她提着这桶脏衣服,摇摇晃晃地来到河边。这时是寒冬,河水早就结冰了。她抡起棒槌,用力一捶,冰裂开了,而她却因为用力过猛,一脚滑进了水里。刺骨河水冻得她牙齿“咯咯”直打颤,可是她只是稍稍跺了下脚,就开始洗衣服了。她洗了一件又一件,动作是那么的麻利。浸湿,摊开,擦上肥皂,用棒槌使劲敲打,寒风呼呼地吹着,她越洗越起劲…… 在小丽晾晒衣服的时候,老奶奶回来了。当她看见在寒风中飘舞着的一件件干净衣服时,她既高兴又心痛地搂着小丽,用粗糙的手抚摸着小丽冻得痛红小脸蛋,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了,这么冷的天,还帮我洗衣服。快进屋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 洗衣服,这么一件小而普通的事情,却体现了苗汉两族人民真挚而淳朴的友情。

江山中山小学四(3)班 朱恬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