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福州,是一座安逸的城市。街上少见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推开一扇深宅大院吱吱嘎嘎的木门,都会看到老人和旧物安详地融为一体,即使是远游的年轻人回到这里,原先浮躁的心境也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在平和的悠闲中,福州就这样悠悠地走过了2200年的时光。

在这城市中,有一片古老的街区,它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三坊七巷。

今天,我来了。行走在灰白相间的石路上,天正下着绵绵细雨,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脸颊。深深的街道上载着众人的微笑。我沉默了,在这悠长的巷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大家?

拐过街脚,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画面,清晰,而又明亮……

跨过那扇大门,仿佛进入了无与伦比的长廊。青石板路面,灰墙白檐,翠竹掩映,踏进这里,会让人觉得走进时光的隧道。我静静地走着,抬起头,望见了无数个火红的灯笼挂在屋顶上;“老字号”的小吃门牌端正地架在房梁上,对视着前面的沙冰店。这时,一位妇女照下了可爱的女儿和石人合影的相片,顿时,我感到了古与今的火花在耳边“嚓嚓”地起伏着,我想,这一刻,会永远存留在人们的心中,那张相片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美好的结合。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我驻足望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精雕细刻的建筑——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这个曾经记载了无数或壮怀激烈或缠绵悱恻动人故事的坊巷也伴随世事沧桑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我信步走进了第一座坊——衣锦坊。从看到它的第一刻起,我就钦佩它,敬仰它:那具有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历经了风吹雨打,依然坚硬如铁;墙上的雕塑,生动、逼真。瞧,一组“张生红娘”,一幅“吴刚嫦娥”,栩栩如生。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澈的池水上,闽戏就在这儿尽情地载歌载舞。

恍惚间,我听见了几百年前学子的欢声笑语,还听见了他们的琅琅读书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勤奋读书的场景,是文儒坊啊。清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进士张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都在这里安居过。在这个文儒坊中,呈现的不仅是一座古意浓浓而又富有魅力的街坊,还向我们展现出了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给予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杨桥巷,如今繁华的杨桥路,却有一处幽静的

去处,就是林觉民烈士的生前之处,又是伟大的作家冰心的成长之地,难怪,冰心会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着生动的描述,深情地表达出自己眷恋出生之地的感情。不远处,更有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就有海外作家将它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绝唱相提并论,给这故事更添了几分神秘,和几分悲情。渐渐的,美丽的杨桥巷已成为了我脑海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

不知不觉,游览了一个下午。我漫步在这条石板小路的长廊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所散发出的气息,单纯与静谧,朴实与深沉,是大都城市无法媲美的,足以使人陶醉在其中。它,连接古与今,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值得让人慢慢地细嚼、品味。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条莹光无尽的长廊,这个闪耀着福州人民智慧的地方,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就是养育我,熏陶我的故乡啊 ,它似一枚明珠镶嵌在海西的大地上,熠熠生辉。那璀璨的光芒,闪烁着历史的繁星,那点点繁星映射着今天的辉煌!我们在一天天充满活力地成长,故乡在一天天的变化,但永不改变的是我们心中那对故乡的眷恋,我们有可能是一代的过客,故乡就是我们心灵的客栈,思想的港湾。

从五星红旗升向旗杆的顶端时,那一刻,我们深知,我们的根已深深地扎进故乡的大地。我们也深知,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建设故乡,是我们的责任;成为祖国的栋梁,是我们执着的信念!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中国!

福州,就这样爱上你

来福州的人们啊,请放下兴奋和激动,放下紧张的节奏和琐事,来倾听我的故乡--涓涓流淌的江流,感受翠绿无比的山群,慢慢品味那水,那民居,那人吧……

听,悠长的汽笛声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开船了,这一声汽笛声,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告别了人心的杂念,唤起人们对一条江的念想——夜幕下的闽江。

宁静的夜色,倒映在江面上的景观,流淌的思绪,以及微微反动的波光,都滔滔不觉地涌向人们的心中。你会觉得,扬子江没有它的绿,富春江不及它的曲,珠江不及它的静。我走在凹凸有致的鹅卵石路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无边无际的闽江上,点点星光如一片片晶莹的雪花,洒在澹澹江水,薄薄的清雾浮在月色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静谧,梦幻般的笼罩着我,似腾飞驾雾,徜徉在这唯美的意境中。

在福州,穿几条小巷,过几条马路,会看到一片的老屋,近代百年的发展都浓缩在那悠长的“三坊七巷”中。

闽江之水天上回荡,三坊七巷地灵人杰。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曾留下千古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闽江的景色扣人心弦,三坊七巷的风情则令我向往。繁华里透着古雅,坊巷纵横,深院大宅,鳞次栉比,曲径通幽。居民们大都以硕大的木头制成门坊,门坊上的木雕图案线条飘逸,花厅门扇的窗花纹路流畅。柱础用青石细磨,雕刻着花草山水、虫鱼鸟兽。那郁郁苍苍的古木在错落有致的风火墙内静静矗立,悠久和美丽。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气。在三坊七巷居住过的人,不论是什么年代,不论在什么地方,总是会用文章、诗词、曲赋、楹联乃至译作等精彩纷呈的文学形式,营造三坊七巷郁郁葱葱的文气。瞧,一组“张生红娘”一幅“吴刚嫦娥”的木雕图案,栩栩如生。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澈的池水上,闽戏在这儿尽情地载歌载舞,演绎着人间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风情。回眸三坊七巷,行走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

来这里游逛,看不到古代文治武功的辉煌遗迹,也没有历代古都沧海桑田的命运历程,更没有金戈铁马的浩然传奇。从如今保留的三坊七巷中,你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历史的悄然演绎与无意的变化——平静有序,和谐相安。福州,不仅在语言上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也保留了闲和宁静的生活和淡泊远世的心境,这就是福州的文化:一种宽容的淡然,一种平和的从容。

爱着福州,身居福州,就让我这样爱上你,福州……

古巷新韵

金秋十月,我和同学踏上了三坊七巷之旅。

三坊七巷经过几年的修缮,已经恢复了从前的古色古香:白墙,青瓦,朱门,镂空的窗子,精致的石雕,幽静的庭院,一百多年前的玉兰树依然吐着芬芳,院中还有许多弯弯曲曲的走廊。人们在这自然的环境中生活,该是多么惬意舒适啊。

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其中的民俗文化展览。许多屋子前面的铜雕像就是精美的艺术品。他们的身份、动作、神态各异:有学者,有工人;有的埋头使劲推磨,有的屏息凝神,捶打铁器。看这一座,一个老板模样的人盯着账本,是账目不对吗?旁边一个小伙计恭敬地端茶送水,脸上堆笑,心里肯定很紧张吧。

走进展馆,里面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有“民生器物”“商贸百业”“婚嫁礼俗”等不同的主题,展示旧时福州人的生活。这院子里横着一把40公斤重的铜刀,还有一双厚厚的铜靴。我想,能举起这刀穿上这靴的人,一定是个力大无比的勇士!能拿着这东西练武,厉害呀!

劳动工具屋里放着几种“稀奇”的东西:犁、耙、磨。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人们穿着蓝短褂,扎着白头巾,边推磨边唱歌,还热情地招呼我:小姑娘,一起来帮忙吧!这是民国时编草鞋的工具,用它打出的草鞋,穿上是什么感觉呢?

再看看这里,这是过去女子的衣服,上面精细地绣着花鸟图案。穿上这美丽的衣裳,姑娘们是不是也会叽叽喳喳地比较谁绣得更好呢?啊,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呀!

走在这韵味十足的南后街上,我想起了小时候。以前去上舞蹈课时,总会经过三坊七巷。那时南后街可热闹了,街两旁密布着商店,店主的叫卖声,人们的讨价还价声,音响里播的震耳音乐,融合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市井音乐。但,我觉得它蓬头垢面,太商业化了,完全闻不到墨香。说到三坊七巷的修缮,真得谢谢政府,他们按照当年的模样,对它精心维修,使它文化气息更浓厚了,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中显得别有情趣。我想,它应该也为自己变美而感到高兴吧!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2012级16班唐发兴

三坊七巷

那条贯古今,串未来的长廊;那条莹莹光无尽的长廊。

——题记

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在泥泞的路上,心里不由得有些阴霾:三坊七巷,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徘徊在这条似乎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街上呢?疑惑与不理解的思绪溢满了整个心房。

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撑着伞走路,雨丝就这样肆无忌惮地打在脸上。冷冷清清的马路,载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载着我独自的沉默——为什么他们的心充满喜悦?拐过一个转角,却忽然感到眼前一亮,这条修复过的街道,竟是如此清新、明亮。

跨过那个大门洞,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我慢慢地走着,抬头看那火红的大灯笼挂在二楼房间的窗前,与竖立在巷口的电线杠子打着招呼;老字号的店牌端端正正地架在那些仿古建筑的房梁上,正眯着眼睛望着对面的奶茶店。我似乎看到,在两者眼神交际的那一瞬间,天空中擦出了古与今的火花;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蹒跚地走向“刻板印书”的雕塑,伸出那只胖嘟嘟的小手,轻轻触摸着,随即“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雨渐渐小了,我们沿着宽达十几米的石板路向前,认真品读着右边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边的七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衣锦坊这片房子已经拥有252年历史了,当时房子四周是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墙上方的雕塑生动形象,一组“吴刚嫦娥”,一组“张生红娘”,这曾让住在这里的欧阳家族骄傲了很久很久。衣锦坊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水池塘之上,在轻风细雨之中,闽戏就在这里飞翔着。

不知不觉间,我站在了文儒坊前,细细聆听,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达官鸿儒谈笑往来的脚步声,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听见《陈若霖斩皇子》的声音,仿佛看见当年李鸿章在这奋笔疾书,写下“冠盖今螺渚,诗书古颖川”的楹联。

光禄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吉庇巷一起被辟为马路,其旧貌已是现代高科技不能复原了的,于是带着一点点失望,我转过身子,往回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郎官巷,那里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老人的居所。那居所在当时看来,颇具现代化:门斗两侧山墙紧连着侧墙,突出了其门面排场的气氛;走廊、栏杆上的花纹也均为民国时期流行的仿西方建筑纹饰。

出三坊七巷向左拐,在那条最先被改建成马路的地方,还存在着两个名人深深的脚印。林觉民、谢婉莹,这两个闪亮亮的名字,都出自杨桥路17号。在那“风光月霁襟怀”之间,在那“红紫青蓝白绿黄城”之里,无不洋溢着谢家人对自己居所的热爱与赞美。这些就是冰心奶奶所眷恋的老屋,所眷恋的回忆吧。

也许是在这喧嚣的大城市里生活了太久太久,以至于感觉到寻找那纯净的一小方土地好难好难;也许是沉浸在繁忙的生活里,似乎早已失去了对福州城的热情,以至于没有发现,就在市中心的这条长廊可以让疲倦的人们重新获得对过去的悸动与沉醉。

它,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慢慢地品,慢慢地在细雨中,回味着。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在这条时光长廊里,我沉醉了。

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五一广场开灯会。

牛角大门迎宾客,

二龙腾飞喜盈门。

吉祥如意平安廊,

弘扬文化老福州。

打鱼丸,打肉燕,

磨刀修锅听评话。

传薯济民美名扬,

两岸共庆大三通。

古色古香南后街,

民俗文化争第一。

三坊七巷好景色,

灯火璀璨人涌动。

宫灯转灯走马灯,

年年有余双鱼灯。

五福临门福字灯,

百花盛开莲花灯。

灯会办得真精彩!

――真精彩!

我的家乡——福州

我的家乡——福州福州市群众路小学四年六班董凡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海峡两岸的重要交界口,是福建省的政治中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城,同时也是我的家乡。我们福州的市标是于山、乌山和屏山,统称“三山”,市树是榕树,市花是茉莉,市果是柑桔,并且有许多的民间工艺品,比如脱胎漆器、牛角梳和纸伞,这些被称为“福州三宝”,我们福州的特产有许多,比如福州角梳、橄榄、芙蓉李等,其中,寿山石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福州也有许多的特色小吃,最有名的就是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福州也是一个名人聚居之城,比如世纪老人———号称文学大师的冰心;比如数学巨星——陈景润;民族英雄——林则徐……这些举世闻名的伟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福州增添了无穷的光彩。五一广场位于福州市中心,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我的家乡,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一走进五一广场,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喷泉。喷泉中央有一座雪白的雕像,上面雕刻着几位栩栩如生的采茶女,她们穿梭在茶叶丛中,随着茶香,与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喷泉喷出的水花,晶莹剔透、五彩缤纷,有的像宝剑直刺青天,有的像花朵争相开放,还有的像树藤扭曲蜿蜒,美丽极了。在喷泉旁,就是我们福州市的市标“三山一水”,三座山之间环绕着奔流不息的闽江。晚上,伴随着音乐,五一广场就热闹起来了,老人们跳着轻快的舞蹈,小孩子们在花丛中奔跑嬉戏,年轻人坐在喷泉旁,欣赏着喷泉,用手接着喷泉溅出的水花……五一广场成了福州人最喜欢的地方。我们福州还有历史悠久的“三坊七巷”,这“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而那“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用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民族气息浓厚。“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美丽的福州,这里留下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我永远爱您,我的家乡——福州。指导教师:林文福州市群众路小学四年六班

走进三坊七巷

人是喜欢群居的。三人成众,便有了所谓的社会。社会之所以能有序,是因为它本身团结的力量足以抵御兽类袭扰,消弭天灾肆虐,瓦解异族入侵。人类文明演进的第一步,正是懂得聚族而居。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代表坊巷群居部落。它的布局比其他聚居片区严谨,它的规模比其他聚居片区浩大,它的建筑比其他聚居片区科学。三条长坊,七条小巷,在鼓楼南后街通衢的主茎上,像对生或互生的叶脉一般有序地展开,形成玲珑四达的坊巷阡陌。从高处看下去,宛如一片图腾般的菩提树叶,默默地挂在能感觉到生命呼吸的古城的襟前。

探访“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也只有二坊五巷。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然而在探访“三坊七巷”时,却看见不少居民防火意识淡薄,他们以修建危房为由,擅自使用可燃材料在楼顶上搭建房间或隔热层,私自在街坊小院、公共通道内违章搭盖遮雨棚,院子街巷内各种老化的电线乱拉搭等

“三坊七巷”常住人口已有五千余户,总人口也快到二万,由于街区内居住条件相当拥挤,已处于超负荷状态,而且出租户日益增多,外来人口大量入住,他们中还有多数人使用比较简陋的方法来进行取火煮饭,还存在用木柴烧饭、用电热棒来烧开水的住户,“三坊七巷”大多数房屋都是用木头建造的,它们都非常的怕火,一旦发生火灾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三坊七巷”内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历史建筑,这兴许是当时历史的原因吧,深深的巷子只有一个正门,巷道不仅狭而且长,道路宽度也仅为2-5米,通道上还堆满了东西。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出,一旦起火,这里势必“火烧连营”,住户怎么能够迅速逃生?

这次探访还发现随意破坏防火墙的现象比较严重,两旁的防火门被死死的封住根本就无法顺利逃生。在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建筑顶梁柱倒塌了,东花厅屋顶的也有多处地方烂掉了,在这里倒还是看到了唯一的灭火器,不过也还是出现了用可燃材料搭建的房间。防火墙和消防通道被随意破坏了。

三坊七巷原来有11个消火栓,根本满足不了消防灭火的需要。据消防队叔叔说现又准备新增14个消火栓,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解决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消防问题。不过我觉得还是要让大家都能够提高防火的意识,消除那些有引起火灾危险的地方,这样才能够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让他们彻底脱离火灾威胁,能够永久的保留丰富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

福州名片“三坊七巷“

提起心目中的福州名片,我想福州的“三坊七七巷”可谓首屈一指,这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各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繁华的八一七路边,乘公共汽车至东街口或津泰站下,往西侧巷子里钻便是了。”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侧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巷、文儒巷、光禄巷;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三坊七巷”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史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命脉,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保存“三坊七巷”的原貌,就是保存历史的记忆,保存历史的延续性,而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

‘三坊七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最好见证。’三坊七巷”可谓福州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集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和书院文化于一身。所以它不愧为首屈一指的“福州名片”。

简评: 小作者对故乡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