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一个散文家,为人为文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真的节操,他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我很喜欢读朱自清的散文,很抒情,很有人生哲学。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清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勿勿》一文,虽然不长,但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这一切也许只有在他的散文中能领悟出来吧。

正如他所说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日子竟是从我们的手中溜走的不错,仔细回想一下过去,我不是看电视就是去聊天,也许,我能得到的只是一时的快感,但失去的确是一辈子的幸福,多么可怕,为什么当时我竟全不知,还在享受那一时的快感,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因为时间不知不觉从我的手中溜走,不知不觉的溜走……。。

现在我该怎么办,依旧如过去那样,不行,开始珍惜时间吧!认真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把溜走的时间夺回来,从现在开始,懂得珍惜时间。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时间是会勿勿的走,也会勿勿的来,这是谁也控制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不要虚渡年华。

(责任编辑:齐老师)

仿写朱自清《春》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

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绿的。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它将变作春泥滋养着大地,毫不眷恋枝头的繁华。秋雨落在红叶和黄叶以及掺着绿与黄的彩叶上。豪华的枫叶,精致的常青叶,普通的梧桐叶……它们在秋雨的洗礼下变得更加艳丽。

树上的果子渐渐成熟了,田里果农也更忙了。城里乡下,工人学生,儿童老人,一个个都出来欣赏美景了,放松放松心情,观赏观赏秋色,采集采集标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收获,充满了喜悦。

秋天像色彩之神,使植物的色彩渐渐变浓。

秋天像丰收之神,为人们带来了累累的硕果。

秋天像欢乐之神,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春的脚步(仿写朱自清的《春》)

最爱,朱自清

朱自清,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自清。不与世合污。 最爱朱自清,爱他的文,爱他的人。 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是在小学,名叫《匆匆》看完这短短的几行文字,让我耳目一新,心灵怦然一动,真没见过这么好的文章,我第一次有手不释卷的感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荷塘月色》是我所见过最美的文章。每次读她都让我不知不觉中走入了那个仙境。同样的文章,每次梦到的景色却不同,但每次都那么美,令人流连忘返。人世间,大概没有这么美的地方罢。 爱他的散文,佩服他的散文,羡慕他的散文。区区百十个字,却如同在渲染世间最美的没有尽头的画卷。他的辞藻华丽,却没有一丝浮华。 更爱他的人,苦难中最坚强的人。他的经历,好似莫扎特,家中多子,一生贫穷,已经英年早逝。一个是乐界的王子,一个是文坛的奇才。他们生活屡遭磨难,却把最美的情感留给世界。 毛泽东评价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的民族气节,令我景仰。回眸一瞥他的照片,我与他视线交融,心灵碰撞。他没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却用淡淡的表情,回赠当时的社会。眼神里透出的,是一身傲骨。 最爱,朱自清。

匆匆转载朱自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朱自清的生活逸事

关于朱自清的生活逸事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园写下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30年代,有一位陈姓的读者致函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便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出乎意料,同事大多同意那位读者的说法:蝉子晚上不叫。但似乎不够权威,朱先生便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大约也没有亲身经历,便翻阅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抄出的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作者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

拿到这样一段抄文,本来是可以成为证据的,可朱自清因为昆虫学家刘崇乐自己并没有表态,只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故恐怕那段抄文只是例外,他便在复读者信时,告诉他请教了专家,专家也说夜晚蝉子不叫(是朱先生从刘崇乐先生态度上判断的),并表示,以后散文集再版,他将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

过后的一两年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自清心中。他便常常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的叫声。

抗战初期,那位陈姓的读者,发表文章时引用了朱自清给他的回信,又引了也因提到“夜间鸣蝉”招来怀疑的王安石的诗《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读到此文,朱自清当时便想告知,自己对昆虫学家的话有所曲解,并且自己的确有不止一次听到“月夜鸣蝉”的新经验。这不仅能为自己文章作证明,同时亦可对王安石《葛溪驿》诗怀疑的注家作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这诗句也久无定论。

当时战事爆发,学校转移,生活匆促,朱自清就没有写出这封信。但是,自己的散文集再版时,他却没有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后来还专门写出文章,提及此事。

寻找朱自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不禁发出感叹。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但是,无不融合他的爱国主义。

他的文章《荷塘月色》有着淡淡的忧愁之情,这是极好的抨击黑暗现实的文章。屈原忧国,悲愤《离骚》,投江壮志:杜甫忧民,“三史三别”,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皆是爱国。朱自清先生不满黑暗制裁,向往光明与自由,可惜是身不由己。“这几天颇不平静”朱自清不满又无奈,正如《哪里走》中,朱自清对于前面茫茫的路感到困惑,他感叹他的牛毛之力无法为祖国效力。《荷塘月色》无限生动,还在于作者融景于情那满塘的荷花正是作者微妙的心思,后几段引用诗,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景跃然纸上,好文好文!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各种修辞手法比比皆是。

《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段话我们都很熟悉,世间的东西周而复始,可是时光却是一去不返,它能飞快地把你雕刻成精致的人儿,也能快快地把你雕刻成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时光匆匆地来,也匆匆地走。《匆匆》中每一段话都是像朱自清在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没有把握好这八千多个日子。这篇文章一字一词都是精练优雅的,每句每段都是形散而神不散,确让人触景生情。不错不错!《匆匆.》是很美的散文诗,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时间”这个概念便在我的心中深化。

《春》从朱自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喜悦之情笼罩全文。无论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还是春雨图,旋律都是柔和的,节奏是轻悄,你会感受到春之美:柔美。和《春》一样,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失音韵美,他的文体如清风一般:“其品清逸,若晨之曲:其品悠长,若茶之香。”后人也评价:“文中有诗,诗中有画。”朱自清的文章都富有情感,真、善、美是他的典型特点。他的文体是优美的,是高尚的,我想,这大概和他做人一样——

他的文章又不失阳刚之气,人也一样:“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晚年身患重病,一家三口生活贫困,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政府,发动内战,朱自清一身正气,拒绝国民党的美国面粉,拒绝侮辱性的“施舍”,那种骨气在临死前都没有退缩,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贫贱不能移的骨气,人格与国格的体现。

正是郑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定,任尔东西南北风。”

对!朱自清的精神我找到了,也读懂了。作文要做到出口成章、行云流水,首先要作好人,不管是作文还是做人,都要有骨气、人格与国格!

邂逅朱自清

邂逅朱自清——我喜欢的经典作品 幽幽的灯光下,我捧起厚厚的书,翻开泛黄的书页,再次品读那篇经典之作——《背影》。渐渐地,书中父亲捧着桔子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的无限感慨。我抿了一口浓茶,闭上眼,回味着那简练素淡的文字…… 再睁开眼,我眼前是另一番景象。前面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两旁长着许多不知名的树,郁郁葱葱的。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着青色马褂的人静静地背者手散步。他是谁呢?我疾步往前赶,来到一片荷塘旁,我终于看清了,他竟是我仰慕已久的大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我气喘吁吁地问道。他缓缓地转过头,明亮的眼睛里透着坚毅和智慧。他似乎有些吃惊:“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笑了笑:“我读过您的《背影》,写得真挚、缜密、深沉,深入人心。”“哦,那么你问吧。”他慈祥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令我倍感亲切。于是,我开始了采访。 “当您看到父亲买回了桔子,您是怎么想的呢?”“他不辞辛劳,艰难地翻过铁道,为的只是帮我买几个桔子,这足以证明父爱的无私。当我看到他的背影出现在对面的月台里时,我彻底被震撼了,他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桔子,更是沉甸甸的爱!”说着,朱自清不由得泪眼婆娑。“您认为您的父亲对您有什么影响?”我抬起头问。“我的父亲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我祖母去世、家徙四壁都没有让他绝望,他东奔西走,到处谋事,努力支撑起这个家。”朱自清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不假思索地说道。 “那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好奇地问道。“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这就是我所要说的。”朱自清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那您能告诉我写作的密决吗?”“我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作应是真情的流露,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才能打动人,细细想来,真情全都隐藏在身边的繁锁小事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漫步在月光照耀下的如诗如画的荷塘边,我静心聆听着朱先生给我讲的写作秘决…… 靖江外国语学校六(2)闻佳音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朱自清,我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可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子,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可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受贿,他们今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己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可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 朱自清笔下的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欲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可我却觉得,朱自清是诗与散文的完美结合。 在品位经典时,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细腻的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关于朱自清的介绍,发现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生活也十分简朴。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