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一个没有多少幽默感、不会甜言蜜语的人。每当听到别的孩子与父亲胡侃瞎闹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失落感。我总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威严、那么的高高在上,“爸爸不爱我”这个意识已在我脑中渐渐形成,于是,父亲的一些做法我都曲解,爸爸不让我吃麦当劳、肯德基,我觉得他是怕花钱;爸爸到处找材料帮我做陀螺,说这是他小时候喜欢的玩具,我觉得太落后了;他不让我玩游戏,我觉得他太凶------总之,我总觉得他对我不好,我总是故意的远离爸爸。妈妈为了让我改变看法,总是说爸爸以前是对我多么好,多么好。我却不相信:如果原来他对我那么好,怎么现在是这样?妈妈见我这样,无奈了。

但上中学后,我逐渐改变了看法。开学军训,由于妈妈要进修,无法带我回家,又怕我从学校走回家要经过几条马路会出危险,于是就让我自己从机场的训练基地走回家,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微低着头向前走,这时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喊声,我惊讶地停下了脚步,抬起头来,看见爸爸快步地赶过来,我惊讶地想:爸爸怎么会来?是不是他又辞职了,有工夫了,妈妈打电话叫他来接我?我还没有想明白,爸爸已经把我的行李放在自行车上,大包放不下,他就背在了身上。一路上,我惊讶地发现爸爸的话非常多,不断问我军训的表现,还不时看着我。晚上,妈妈回来,数落爸爸,我才知道爸爸并没有跳槽,他是特意请假来接我的。我非常惊讶,要知道我爸爸在外企工作,请假是要扣好多钱的。我看见爸爸对妈妈的数落只是笑了一笑,感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想向爸爸道谢,但没说不出来。

国庆节爸爸很忙,他每天坐在计算机前打工作文件,连他心爱的体育节目都无法吸引住他。但我们有一篇作业是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我想要妈妈写,但妈妈说:“老师希望让你爸爸写。”我没有想到爸爸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询问怎么回事,还问我要了语文书详细地把课文看了看,他问我:“能不能用计算机打?”我奇怪:爸爸打字速度慢,除了工作必用之外,很少用计算机打字的,今天为什么还打算用呢?还没等我问,爸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样好修改?”我点了点头,他想了一下,就开始打起来。

看了爸爸的信,我惊讶地发现爸爸一直很关心我,我的每一次进步他都欣喜地记得,我的每一个缺点都让他焦急、担心,我发现自己错了,我一直在曲解他,但他还在关心我,他的爱在心里。我对爸爸说:“爸爸,谢谢你!”

假如我是一个父亲

假如我是一个父亲

假如我是一个父亲,我一定要做一个好父亲。

一天,我的孩子放学会家的时候,我会主动上前去看望他,让他的心里十分开心,因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他一定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不象有些家长,只关心自己的事业,从不为我们这些孩子找想,一回到家里,变往沙发上一躺,没事干了,自己的孩子回来了,只是哼哈的,从不问问我们这些孩子有什么困难,学习成绩怎么样了啊!在校园里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啊!只类的问题,只有在考试时才这样,如果考的不好的话,肯定会受批评,在我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不能怪孩子,应该怪家长,只要家长给我们一个充足的学习气氛,还有一个学习环境,就可以了啊。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上面写着一个孩子,就是讨厌上学,家长也不逼她,而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次,这为小女孩认为作业太多了,并对自己的父母讲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也支持她,并带他去找老师商量,能不能把作业量减少一些呢?老师不同意她的看法。家长一气之下,便退了学。她在家里很没意思,便用一个月的时间出了一本书,名字叫《玩过小学》,当时她的年龄只有10岁。天下的父母心,我知道你是为了孩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的痛苦么?毕竟我们也是从孩子过来的啊。

假如我是一个父亲,我会努力去完成我的任务,让孩子开开心心上学, 回到家里能好好的玩耍。让天下的父母都有我的这样的心理话,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的美好。

培养孩子做快乐的人

培养孩子做快乐的人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企盼孩子幸福。在大多数父母眼中,“成功”就是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将来当官、挣钱。他们以为这一切得到了,“孩子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什么是快乐呢?有位心理医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快乐就是“我的思想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生是快乐史,也是苦恼史。生活中,每个人会感受到快乐也会遭遇到烦恼。不同的是有的人快乐多于烦恼,有的人烦恼多于快乐。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命运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好,快乐的事到了他那里也会变成烦恼。记得有一个故事:又一次,一名记者问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请问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的区别在哪里?”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子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这酒还有一半;悲观的人会说:糟糕,只剩一半了。”幸福与快乐,不是父母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我觉得,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叫“太好了”,一个叫“太糟了”。那个叫“太好了”的小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微笑着说:“太好了。”他有一种力量,能把坏事变好事,把不利变为有利,靠这种力量,他能把人带到一个快乐的世界。而那个叫“太糟了”的小人,无论遇到什么,他都紧皱眉头说:“太糟了,烦死了。”他给你带来的是永远的烦恼。“太糟了”与“太好了”,你希望孩子选谁做朋友呢?毋庸置疑当然是“太好了。”你想让孩子获得解除烦恼的能力吗?那就走进“太好了”的世界,用“太好了”的心情去对待孩子、对待自己、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爸爸妈妈有了好心情,孩子也会快乐起来;老师有了好心情,学生也会快乐起来。孩子要去考试了,胆怯地说:“妈妈,我怕考不好,别人会笑我。”你微笑着说:“太好了,我的孩子要上考场了,别想结果,只想过程,妈妈不在乎第一,而在乎你平时的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绩,你会说:“太好了,我的宝贝努力没有白费。”孩子考砸了,你也微笑着说:‘太好了,这回你知道自己哪不会了。“有时我们对快乐的看法会本末倒置,如“好好学,成功了,你就会快乐。”其实应该说:“你快乐,你就会好好学习,可以更加成功。”有个人家中挂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一张白纸,上面画有一滴墨点。一位客人进来看到了,奇怪的问:“你们家怎么把墨点挂墙上了?”这人笑道:“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整张白纸都写满快乐,墨点只表示一点点的痛苦。”客人又问:“去掉墨点,不就都变成快乐了吗?”这人说:“去掉痛苦就显不出快乐了。问题是不要让墨点遮住你的眼睛。”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是快乐与痛苦的交响曲,有些父母只是一味地“给予”孩子快乐,自己去承担痛苦,其结果是孩子并没有感觉到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痛苦是什么。亲爱的家长们,若要让您的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不仅要让他和“太好了”交朋友,更要让他们适当地体验一下痛苦的滋味。

吴用

补在前面的话:这篇文本来不是这样的,可写到第一段我写不下去了,我不想再去列出别人的看法,自己去一条一条的说,或者很正经的分析一下怎样怎样。于是我便这样写下来了。自己看法,自己意见,自己可能带有个人感情但却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为什么会卡到军师这里呢!其实本来最想写的就是吴用吧。

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了,可能不能按那种惯常的逻辑来写了。

我想说我确实喜欢新版水浒里的吴用。从开始的出场,赤手空拳的文弱书生,竟有胆量插在两个生死相斗的人之间。即便不知事情因果,便仅从来历蹊跷就猜到了七八分,不得不说思维缜密,善于察人。到后来初见公孙胜时言语相胁,却有几分少年人的捉弄之意。

到后来阮氏三雄时言语试探,有人说这是吴用待人不诚,这是吴用不够坦荡。可是,那毕竟是要命的勾当,即使是跟亲兄弟之间也是会有所顾忌的吧?更何况是一般的相识?若是不加试探,一旦遇人不淑,那就是坏性命的问题了。可以有人如晁盖一样豪放,如公孙胜一样直白,但是总要有人做这样一个百般思量之人。否则这一众人等的性命便都是纯凭运气了。

到后来帮白胜赎回酒担时,看着军师作揖陪笑的样子就忍不住想笑。心里默念,真能装。真个是收放自如。但是后面的分析,也是丝丝入扣。对每一个人拿捏基准。至于黄泥岗上智取生辰纲那一段就更不用说了。演的真的就像一个年轻人,甚至有点想到当年看《一脚定江山》时的那种感觉了。

其实到这里,基本还是符合原着的,让我看到的对吴用的第一个强调,便是取了生辰纲后,白日鼠杀了一个军官,吴用放下一锭银子时,便可以看到吴用的为人,也看到新版吴用与老版最根本的不同。“今日做下如此这等大事,今后我们兄弟七人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可是,一旦杀人,兄弟们便胆敢再去杀人。今后若要有人再杀无辜,希望哥哥不要像今天这样姑息”。他跟那些人不一样,他跟老版的吴用不一样,吴用不只是一个智囊,不仅仅是一个出谋划策的机器。他有他自己的信念,他有他自己的理想,他有对生命的尊重。他不是说对于所有官府的人都是那种仇恨,他知道造成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他知道有些人有自己的无奈。他知道纵使对方怎样,但是终究是生命。东哥发的一张图题目是吴用思变,其实若说思变,大概从这时起吴用和公孙胜就有所打算了吧。因为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杀戮的集体,不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首领。也许看到宋江为了晁盖他们七人的性命而冒死前来时,吴用就记住了这个人。宋江反对截取生辰纲,宋江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即使他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官场,这是一个怎样的世道,即使他知道这些确实都是不义之财,但他不同意做,甚至要拿公孙胜归案。但是当晁盖他们做出了这样的事,他却是舍命来救。因为他知道他们做的是义举,因为他不愿这些好汉送了性命。大概此时,吴用便已经认定,这个人才应是一个领袖之人吧。

然后便是火并王伦,很多人说吴用奸诈,吴用总是利用他人,吴用心思阴险,基本大部分举得就是这个例子。当时吴用说晁盖:“兄长光明正大,自看不出这等人物的心思。”吴用能看得出,但他不是。我的老师告诉过我,想要胜过坏人,你不是要比他更坏,而是要比他更聪明,你要比他更强大。确实,晁盖他们都是光明正大,没有这许多的心思。可是,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啊。没有吴用,晁盖他们自是光明正大,但是却会被王伦赶下山,会措手不及的被人骗。有人说吴用利用林冲,可是如果没有吴用这样激将林冲,那么晁盖他们何处安身?那七人何处去活?即使投到别的地方,路上又会多少险阻?林冲可能也会默默在王伦之下从此仇不能报,兄弟不能相见,无闻一生。若没有吴用,何来之后的梁山?

第一次二龙山那次,大概是军师在剧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尴尬的时候吧。我一直觉得这也是军师成长的一部分。二娘说:“没想到梁山军师心里,有这么多窍门。”这大概算是对军师的一次教训吧。面对那些以诚待人的好汉,军师大概也觉得自己有些错了吧。所以有了以后的二上二龙山,换命说众虎。这个等下说。我想说第一次在二龙山时,吴用大概也是对晁盖有些失望吧。那时,吴用便决定要辅佐宋江了吧。

第二次在二龙山,是使大家对吴用看法转变的最重要的地方。看到那段的时候,可以说是震惊、感动同时也有着心痛。同学说,之前还觉得吴用阴险,此后便再无这种感觉。那不仅仅是忠诚,那自己可以用命来换得,是他知道这个人的心,这个人的仁慈,这个人的忠义,这个人可以让这一帮强人最终不致变成滥杀无辜的强盗,这个人可以领着自己的兄弟走上一条不至于对百姓造成杀戮的道路。为了这些,自己即便是用命去换又如何。吴用不是不知道杨志不可能真的杀了宋江,吴用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即使不这样做宋江最终也会无事。我承认,吴用这时也确有私心,他知道不仅杨志在看他,二龙山的好汉其实也都在看他,都想知道他会怎么办,想知道梁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吴用试图一死,未尝不是存着表明心志,让二龙山好汉看看的意思。因为,这些人,梁山志在必得,因为这些人上得梁山,可以是梁山更加壮大,可以使梁山更有能力与官府抗衡。可以使梁山更有资格和朝廷对话,可以使梁山最终不致落得个终身为盗,为官兵剿灭的结果。若吴用一人之死可换的众多好汉对梁山刮目相看,可换的杨志对梁山的成见,可解得两人多年来的恩怨,死又何妨。说实话,我看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吴用会举刀自尽,更没想到这一刀会扎进去。估计二龙山的众人也是绝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也竟会有如此的血性。至于有人说吴用到底也没有死足见狡诈这个观点我就不好评价了。那个时代,敢拿刀那样扎进自己胸口,以那时的医疗,生死也是全听天命,命悬一线而已。若不是存了死志,难道这样开个玩笑么?

吴用命说众虎不仅改变了很多同学对吴用的看法,也解决了我心中的疑惑。以前我真的不懂,为什么,为什么吴用会跟着梁山众人在一起,以前的吴用,在我心中虽然一直是一个广有智谋的军师的存在,但也只是一个纯粹的儒生。我不理解他何以能震得了这山寨的众人,如何能让这有些甚至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好汉服气。梁山上大部分好汉都属于豪放之人却很少通文墨,也未必看得起那些整日看书的文人。我以前一直不明白,吴用这样一个书生如何能和这些人相处。如何能让大家听他,能让大家信服。若仅仅说智谋,吴用也并非没有失误的时候。但是大家确实服他这个军师。就像攻下大名府前,李逵跟时迁争执那一段,宋江阻止的时候基本没人听。但是吴用出口喝止之时,不仅争执中的两个,甚至周围所有看热闹起哄的都鸦雀无声。大家确实认他这个军师。为什么大家会听他的,大概这一段戏诠释的就很好吧。吴用除了是书生,除了智计百出,除了察人观物。吴用也是一个血性男儿,文人豪气,虽不能上马征战,但知道心中所求,知道心中所念,为了心中道义,为了心中信念亦能拔剑而起,血溅当场也面无惧色,无怨无悔。虽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心中确实刚强无比,知道自己为何而生,知道自己为何而死。

就像以前看到九州中说风炎皇帝和公山虚的。公山虚被誉为帝师,被宗祀党软禁以骗得风炎皇帝自投罗网。见到风炎皇帝时,质问风炎皇帝白清羽

“无我消息,君何故回銮?轻身犯险,宁不惜命哉?”

白清羽说“闻君疾苦,心中不安。”

公山虚问“遂忘别时之约耶?一何愚哉。”

白清羽说“望与公并肩。”

记得那时公山虚大怒,说“虚,生于微贱,死当勇烈,何劳君记挂?我死,死一人!君死,死千万人!此千万人!皆我兄弟!”

是啊,吴用又何尝不是,此千万人,皆我兄弟。

一直觉得吴用是梁山上极不容易的一个人。众人醉时,他不能醉;众人欢乐时,他要计划周详,仔细思索有无疏漏;众人悲痛时,他要克制感情,明白事情依然要继续,如何去做该做下去的事;众人愤怒时,他要保持冷静,理性的去看,去考虑是否恰当合适。众人喜时他不能喜,众人悲时他不能悲。可是他也是人啊,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有血性的人,晁盖死时他何尝不悲,但是终还是不能放任自己的感情,像宋江一样失声痛哭,因为宋江已乱,他不可再乱;众人说道报仇时他何尝不想报仇,可还是说出且慢,还是出声阻止,李逵质问时,吴用那句“晁天王的仇当然要报!”语气中多少悲愤,多少无奈,多少隐忍。但他知道,至少他要清醒;宋江重病时他如何不急,如何不慌,只是他知道,自己不能慌,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将士的心,会影响胜败生死,所以他让五位头领留下,布置任务,说出“违令者,军法处置”,那时一人的肩负,是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征讨方腊时,面对着兄弟战死沙场他何尝不悲,可是他还是一字一句的说出“天黑前拿不下网狮园,提头来见”,因为他知道仗总还是要打下去。纵观水浒一剧,吴用一生,极少放纵自己的感情,因为他肩上的担子太重。如果你一个人说的话,作出的决策,定下的计谋会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死。除了有足够的信心,就是要有肩负一切的勇气。不得不说李宗翰这版的吴用演的极好极好,吴用为数不多的几次感情的流露,拿捏极准。晁盖死时,众人拜祭之时,灵堂劝阻宋江之时,宋江病重之时,张顺死时,替小七续命之时,闻听教头噩耗之时,宋江死后惊醒之时。每一次都是丝丝入扣,我心中最为真实的吴用,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永远是那些人中唯一清醒的一个,但是却并非冷漠,即使心中极痛,也是不愿流露。

特别是那种隐藏于心的极度的悲伤,都能如此精准的表示出。不得不让人赞叹。

记得这版里,借李逵之口,说出了其实不少人对吴用的评价。“今天,算认识你的真面目了……你简直啊,就是那妖言惑众的大恶人。”记得那时吴用淡漠,而坚定的表情,那无奈却是坦荡无悔的语气,“我这么做,都是为了梁山泊“。纵使世人误我又何妨,我心中自是坦坦荡荡。我始终觉得吴用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他这么做的是真的心中坦荡。也只有并无一点私心的人,才会能如此的坦然面对,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他无怨无悔,他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可以不解释,即使他的心并非如此。此中挣扎,大概别人不可能知道了。

除此之外,这版的吴用,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其实他什么都知道,最后宋江的结局他也知道,但他还是如此去做,不仅仅是因为别无出路,也是因为人生得遇一知己兄弟,纵使以死报之也不为过。还有那段,军师给小七续命,以自己的血替他人划出生命线,在那个时代,或者那种思想迷信,可那样基本就是用自己的命替他人续命。以前觉得吴用冷静无情,这版觉得吴用至情至性。只是有时见他将所有压力痛苦藏于心中,有时甚至会替军师觉得心痛。其实吴用并不在意招安后自己怎样,阅兵式的闲散,甚至征方腊回来后金銮殿受封之时,眼神中的那种不屑与淡漠。他为的,可能真的只是梁山泊。

吴用,我该怎么评价这版的吴用呢。就像这一版的教头一样说不清,像这一版里很多人一样都不好说清。第一次,水浒是以一个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以一个个英雄的模板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仅仅是吴用,林冲,这版中的很多人都是如此,不管戏份的多少。总能以很优秀的演技体现出一个真实的人。那种不经意间的表现,更能让我觉得有真实感。

有时候看到翻拍的名着,特别是看到原着里面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会害怕,害怕自己心中的人物被拍的面目全非。所以,有时候真的是很感谢好的演员,能够很好的演出自己心中那些一直以来英雄的形象。就像这版的吴用,林冲。李宗翰演的吴用真的是很好很好,极其传神。智取生辰纲时吴用那种年轻人的情绪,以及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的成熟,逐渐的深沉,之后到征方腊时逐渐的蹉跎,逐渐的疲惫。那种苍老的感觉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内心的沧桑衰老都演绎的出来。真的非常的好,简直就是一个吴用在世。

除了军师和教头,公明哥哥演的也非常好非常好,一改心中宋江的形象,更符合逻辑,更符合一个真实的宋江,也为自己解了不少疑惑。还有鲁智深,武松,王英,朱贵,阮氏兄弟,等等等等,自己根本就数不过来。其实有时自己真是很感谢他们,给了自己心中这些英雄一个真实的灵魂与生命。演活了这些人。那不仅仅是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痛,实实在在的生命。其实虽然从小就看,但是一直不是很喜欢看水浒原着,因为觉得故事太雷同,人物也太脸谱化。这版终于不一样了,大家都是不同,却都是如此的相似。大家都属同类却并不雷同,觉得很好。真的都很好。真的也都很感谢,在我对各大名着翻拍都绝望的时候,救了我心中的水浒。也真正超越老版,重塑了我心中的水浒。

那么就用军师说的那句话作为结束吧。大概也是梁山所有人的写照吧:“身虽百死而无怨,俱怀忠义笑问天”。

北京市延庆县十一学校六年级:胡佳宁

强烈推荐张中行先生作文妙语录

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没有多少幽默感、不会甜言蜜语的人。每当听到别的孩子与父亲胡侃瞎闹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失落感。我总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威严、那么的高高在上,“爸爸不爱我”这个意识已在我脑中渐渐形成,于是,父亲的一些做法我都曲解,爸爸不让我吃麦当劳、肯德基,我觉得他是怕花钱;爸爸到处找材料帮我做陀螺,说这是他小时候喜欢的玩具,我觉得太落后了;他不让我玩游戏,我觉得他太凶------总之,我总觉得他对我不好,我总是故意的远离爸爸。妈妈为了让我改变看法,总是说爸爸以前是对我多么好,多么好。我却不相信:如果原来他对我那么好,怎么现在是这样?妈妈见我这样,无奈了。

但上中学后,我逐渐改变了看法。开学军训,由于妈妈要进修,无法带我回家,又怕我从学校走回家要经过几条马路会出危险,于是就让我自己从机场的训练基地走回家,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微低着头向前走,这时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喊声,我惊讶地停下了脚步,抬起头来,看见爸爸快步地赶过来,我惊讶地想:爸爸怎么会来?是不是他又辞职了,有工夫了,妈妈打电话叫他来接我?我还没有想明白,爸爸已经把我的行李放在自行车上,大包放不下,他就背在了身上。一路上,我惊讶地发现爸爸的话非常多,不断问我军训的表现,还不时看着我。晚上,妈妈回来,数落爸爸,我才知道爸爸并没有跳槽,他是特意请假来接我的。我非常惊讶,要知道我爸爸在外企工作,请假是要扣好多钱的。我看见爸爸对妈妈的数落只是笑了一笑,感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想向爸爸道谢,但没说不出来。

国庆节爸爸很忙,他每天坐在计算机前打工作文件,连他心爱的体育节目都无法吸引住他。但我们有一篇作业是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我想要妈妈写,但妈妈说:“老师希望让你爸爸写。”我没有想到爸爸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询问怎么回事,还问我要了语文书详细地把课文看了看,他问我:“能不能用计算机打?”我奇怪:爸爸打字速度慢,除了工作必用之外,很少用计算机打字的,今天为什么还打算用呢?还没等我问,爸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样好修改?”我点了点头,他想了一下,就开始打起来。

看了爸爸的信,我惊讶地发现爸爸一直很关心我,我的每一次进步他都欣喜地记得,我的每一个缺点都让他焦急、担心,我发现自己错了,我一直在曲解他,但他还在关心我,他的爱在心里。我对爸爸说:“爸爸,谢谢你!”

关于对比

我的作文并不是很好,但关于我对作文的一些看法,倒是能说上一两句,说得不好请见谅.今天我就说一下关于对比的一些看法.

我曾经见到一篇文章,见了之后,我感到很是生气.它是写琉球兰的,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花.总之作者是一个劲的赞美.说它看起来是多么美什么的,之后又用了一种别的兰花和它做对比.用的那种兰花居然是君子兰.还说君子兰比起她说的那种兰花要显得媚俗,做作,不佩说是君子.

君子兰这个词是古人定下来的,她这又是像是在讽刺古人,我猜想君子兰是一些古代的读书人取的,她讽刺古人这样就显得太偏激了吧.另一方面,当今的人也很喜欢这种花,而且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她存心和人过不去呢.我想这种文章是不会有太多的人喜欢的.

我理想中的写法是不要一对一地写.我在课本里读过布封的他就写的得很好,他用马身上的各个部位和其他动物身上的各个部位相比较,例如说用马的头和驴的头相比较,说是驴的头看起来很笨拙.驴的确有这个特点.但作者只是哪驴的头来和马做比较,让人会想到驴的头不是很漂亮,但它也许会有一些地方比马要好,还有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很是幽默得写.这样就不会打击到别人了.

还有一种写法就是“更喜欢“.比如说周敦颐的就是这样.“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他的文章里有说到陶渊明的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

但写的比较含蓄,没激烈的批评.也表示对那些爱菊爱牡丹的人的了解.这种说法我比较接受.

我希望各位在写文章时不要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而用别人的看法来大作对比.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3.28----属于家俊的节日

死亡――这个令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倍感矛盾的一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可死亡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人真的有灵魂吗,死后是否真的和这个世界脱离关系了?这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清楚呢。有些人畏惧死亡,有些人渴望死亡,还有些人逃避死亡。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们曾经都企盼过解脱,社会竞争激烈导致我们所承受和面对的压力一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相过背叛,甚至想过轻生。我不是夸夸其谈,我自己在这个春天以前,几乎天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我总是在思考怎样自杀才是最完美的。可是,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我的同学,故事的主人公――陈家俊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了。也许,很多人读到这,只当这是众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之一,而我真的做不到,我能感受到手指敲在键盘上同时牵动着心,每敲一句话心真的会有阵阵绞痛。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同学,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家俊得的是淋巴癌,是在2005年的暑假确诊的。但当时,他的父母只是告诉他是良性的,只要切掉就没事了,虽然我们无法猜测家俊当时的心情,但是家俊在班里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优秀的男生,也许身体的状况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已经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真相,也许他早已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动完手术后,他开始接受理疗、化疗等一系列挑战他的承受能力,延长他的生命的治疗。接着,学校开学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家俊的妈妈来替家俊报了名,我们还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是有奇迹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奇迹要真的那么容易发生,就不叫奇迹了。家俊的妈妈哭着告诉老师,家俊非要妈妈来报名,他要把书拿到医院自己学,他说他不能落下,他还要回来与我们一起中考呢。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很酸,很羞愧的感觉。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用新生活。我竟然还为了微不足道的伤痛耿耿于怀,郁郁不振。天啊,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像我这样,想要放弃生活的人,不是应该被生活抛弃吗。真的,那种罪恶感,我至今难忘。

时间就这样轰隆轰隆地又碾过了一个学期,寒假如期而至。过年前夕,我和好友去探望了家俊,他好瘦,真的好瘦。绝对地皮包骨。戴着帽子,看来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了,脸是凹进去的,整个人很憔悴,能看得出来,他是硬撑着精神和我们说笑,那种笑,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那个笑容就会浮现出来,我读不懂,但能感觉到,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内容。是羡慕?悲伤?抑或是绝望?坦然? 我说不上,也无法形容那个笑容。走出病房后,我们都哭了,家俊的妈妈说家俊全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但每次从病房到检查室的100多米的距离,他始终忍着剧痛,不要父亲背,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移过去。酷寒的天气,家俊每次全身都会湿淋淋的。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两周的调整后,又开学了,这一次家俊的妈妈没有再来,我们大概都猜到家俊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坚持学习的。当时,我就向天使和所有的神灵虔诚的祈祷,但愿在家俊真的已经不多的日子里,没有泪水,没有疼痛,赐予他所有的快乐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

上帝最终还是没有拯救我们的家俊,就在3月28日,他就那么无助的走了,我们去为他送了行,在他的遗体前,我们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失声痛哭,我们一起呼喊:“家俊,不要走,初三2班需要你,我们需要你。”老师当时哽咽着说,“家俊,老师真的很自责,看到你这样痛苦,我却什么都帮不了你,如果我可以,就算拿我的命来救你,我都心甘情愿,是老师没有用!”我们每个人都给家俊写了一句话,和他的遗体一起火化了,记得我写道“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你的灵魂不会从此灰暗下去,无论怎样,你一定会有一次真正的涅磐,天堂并不遥远,我们永远爱你”。

我们告别了家俊,连续好多天,教室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叫喊声,打闹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目光呆滞,其中还夹杂着抽泣声,老师也讲不下去,只能和我们一起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后来,学校领导先是给老师做工作,再到班里来开导我们,说了很多,还是没有用,最后,老师含着泪告诉我们:“同学们,我们不要这样,家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为别的,为了家俊,也要好好学习,每个人都努力多考几分,就当是家俊还在我们身边,从今天

青春个性,那是自由

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看到了李欣颖同学的《青春个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实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对时尚潮流不怎么感冒的人,当然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条件——这里的学生还处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将应试教育发展到底”的时代,大家顶多是买一些潮流杂志什么的,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也极少出现。

我对她的第一个看法表示赞同。染发或是乞丐装什么的,我也并不怎么喜欢。染发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身体的东西,染成棕色或棕红色也就罢了,若是把头发若是染成花花绿绿的去上街,估计那也只有动漫里面才可能出现。黑色不是“非主流”吗,为什么不把“非主流”的头发好好留着呢?

我有时会很困惑,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时尚潮流,它们究竟是如何传播起来的。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标新立异?可是不是有人也说了吗,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们能左右别人的想法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何必在这里大发言论,思想品德书上不是给你写得清清楚楚吗?

因此,个性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真正的个性并非标新立异,我认同。但是,真正的个性也并非一直循规蹈矩的生活。

我开明的爸爸曾经就跟我说过,不要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着,有些事情,也要学会去尝试一下,这也需要勇气。因此,我也会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违纪的事情,然后便会发现,脱离束缚是一种特别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为了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究竟有没有发现我们为了这个失去了多少更可贵的东西?

个性已经并非像思想品德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它不仅仅代表着独立、自主、敢于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学会脱离那些古板的束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仔细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东西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只要跟随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欢动漫和小说就出于这种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观点,有时候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尤其是一些幻想类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不得不赞叹。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突破条框的限制,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境界呢?

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残害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就像李欣颖所说的一样,韩寒对这个社会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们的自由,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因为不想被束缚的心情,因为同样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才会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自由和个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李欣颖眼里“震荡的语言”只是我眼里的一种便捷和娱乐罢了。

“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什么的,在我看来,只不过一笑而过罢了,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纠结。这样的语句是她的理解中的“个性”,却是我的理解中的“娱乐”。再像“你可真唐僧”这类的语句,没有“啰嗦”这个词这样直白而且带有不好的情绪,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方的特点而且语言幽默,也不会让人生气或是尴尬。这不是很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很有意思,让我觉得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它们可以让我们轻松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个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们也没有面部瘫痪性格扭曲,这些幽默的话语怎么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来跟个性二字就根本挂不上钩。用字母大家看着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一种便捷罢了。

用不用这些语句是我们的自由,你有怎样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个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无权改变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夺。

我们对“个性”一词都会存在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至少要让自己拥有能够自由思考的权利。

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开拓自己的思想;了解个性的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切东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罢了。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的文章了,当时看完某期之后的读后感,言语有偏激之

漫话人格

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漫话人格

费伦辉

同学拿了一些问题,要测试我的人品。我答完题,一看结果,顿时无语——自卑型,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

接着就起了漫无边际的思考。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人生又逢到几种人?

有时对着镜子,看着面前的自己,却越发的觉得陌生起来。

平时生活之中,我对人似乎有些不公平,和我说话很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关系很好的。与我话少的人,貌似我又十分看好他。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向来不把对一个人的看法挂在脸上,而只是沉默的多。朋友条件反射的告诉我,说我城府好深。但也有人说我善于交际,交友范围很广,我和每一个人关系都很不错,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早就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了。可能正如朋友所言,我城府太深了吧。

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些时日对自己的写作做了很多思考,以前喜欢刻画风景、直抒情意,如今却突然变了个样子,叙事的倒多了。这样有利于高考了,可我却不因此高兴。不只是自己在日日的庸碌追逐中遗漏了什么,总有一种不好的感想。有人问我把考试中不错的文章传到空间去,我没有。在我心里,空间里的文章都是我的心,无论有多少人看,但我知道总有几个人是一定会看的。我写的再好的文章,我没用心写,我绝不会放进空间;我用心写的文章,它怎样差,我都会放进空间里的。平常,我沉默时觉得充实,拿起笔,顿觉空虚。平时努力构思,却不能写出个自己满意的作文,而用心写时,才发现那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说到这,我不禁佩服起我同桌来,他写一篇超经典的文章,老师逼他参加作文大赛时,他把原文抄了下来,但大赛的主题是要积极,而他的很悲观,我叫他稍作修改,他却没有,说改了文章就改了他心中的情感,不真实。

我写些小文章时,只要求身边的同学保持安静,因为唯独宁静,能让人深思,我所需求的是片刻的宁静,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却无从获取。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不能,既不是高手,有没有好文章,而且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挤出些文字。

在我眼中,将有大作为的人,在面对凛冽的寒风时,虽然全身冰凉,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不曾颤抖(当然,排除爱显摆的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境界,我总是尝试着去容忍一切令人悲愤的事,那样能使人心胸开阔。

然而更希望砌一堵墙,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只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分享属于自己的宁静。

自己有时也莫名的做出一些奇怪的事,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

我打的草稿都排列整齐,那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雁飞翔摆成一字那样,自然拼凑得疏朗、整齐,于是便将草稿都留下。我喜欢钢笔,那匀墨自顺滑笔尖滑落,浓郁而鲜艳,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凡是很流行的歌,我就是愈讨厌。这个世界,你选择了流行元素,就选择了胭脂浓重的庸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内心的纯真本质。但那绝不是被动的。我平时少看书,看则看经典,像网游一类书,从来不看。而我看书,就会一字一字的读,读那文字游戏闪出的文理间的韵味与巧妙。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崇尚非主流文化了,而我却十分鄙夷,只怕如今应该改改这文字了吧?应该叫“主流”文化了。

有时在课前,大家总会唱些歌,歌曲本是忧伤的,却没人体味到。大家都是快乐的吧,至少不会因为唱歌而黯然垂泪。

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看我不爽。平时考试总能见到卷子上划掉的一些鲜红的数字。写了个“6”,然后划掉,写成“3”;写了个“10”,划掉,改成“6”。有一次我选择题满分,是班上唯一的得满分的人,他念名字时,却把我名字念成班上与我同姓的另一生。我知道是故意的,因为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

一次,我去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大大的办公室空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班主任,站着看风景,另一个便是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