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文

文 / 雨& 叙事 类作品 今天,老师让我们改自己的作文。 上午,我们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进行了现场作文,到了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把批改作文这一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自己,要我们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要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作文。 作文本发到了我的手里之后,不只怎么的,这本只有几张纸的作文本却变得沉甸甸的。我翻开了我的作文本,我又阅读了一遍我的作文,我尽量把我的作文本想成是班上别的同学的作文本。我给作文中有些地方用红笔写上了一些字。 我将文中应该写句子或者应该画线的地方都写了或画了。接下来就该打分和写评语了。我盖上红笔的钢笔帽,放下和红笔,用两只手托着腮帮,凝视着雪白的天花板想着:“该怎样打分和写评语哩?我要是给自己的分太打高了的话哩,那就太高估了自己,如果给自己的分太低了吧,那我又觉得不甘心。经过再三考虑,我便给了自己一个不高不低的分——八十八分。至于评语吗?我是想出来一句就写一句,七拼八凑地终于凑够了几行字。 改完了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一个老师是多么地辛苦,我们改一本作文就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但老师却要每天应付着七十四篇作文,我真想对老师深深地鞠一躬,然后说上一句:“老师,您为了我们辛苦了!” 通过这次改作文,我对“作文”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看成绩单

2005年1月28日,是学校放寒假发放成绩单的日子。同学们兴高采烈地从老师手里拿回自己的成绩单,一个个眉开眼笑。

我看到自己的成绩单上,九个科目全是“优”,学校还发给我九张荣誉证书和许多奖品,李老师在评语栏里,对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字里行间,充满着老师的爱和对我的鼓励,我感觉幸福极了。

其实,我还有很多缺点,做功课的时候,有点“百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字写得马虎和考试不细心,还有上课有时不认真……辜负了老师对我的期望。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再这样粗心了。

怎样写好期末评语

怎样写好期末评语 转眼又到了期末了,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又开始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品行、成绩及各项活动中表现等各方面的进行评价。写学生的品德评语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根据当前的教育,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优缺点等,写下了一段段学生评语,旨在赞扬了学生的闪光点,提出了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

1.让孩子感受到爱

评语是写给孩子的,所以它应以孩子能接受为前提。它直接面对孩子,所以宜将评语改为第二人称,并且用同龄人的语言,朋友的口吻,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让学生读起来感到亲切温暖、感到老师是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评语,才能促其不断进步。一位教师给一位喜欢踢球的孩子写了这样的评语:“你头脑聪明,富有正义感,还是个小篮球迷,老师经常能在球场看到你的身影。如果你能像热爱篮球那样热爱学习,相信你将来会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球星!

2.评价全面客观

教师写评语要使学生立体地出现在眼前,要对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的表现进行全面了解,要倾听学生本人、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意见。要抓住学生的主流,不忽视孩子任何一个哪怕是十他微弱的闪光点。避免只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比如有的教师在评语中写到:“你是个活泼的孩子,你那悠扬的琴声,总让我们难以忘怀”;“你家虽然离学校很远,但从不迟到,还能经常提前来学校清扫校园”。又如:“你能在坚持体育训练的同时,每天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真是有毅力的好孩子”等等。当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发现自己的一点一滴都为老师所关注,会更加努力,更加自信。

3.要公正,有针对性

评语应公正,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准确、恰当、客观地指明学生存在的弱点、错误,力求做到不含糊,又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有利于通过评语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

4.内容要具体,力求大而空。

评语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笼统地写,避免泛泛而谈。同是爱集体,但表现不一:有的表现在努力做好班级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有的表现在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为集体争光;有的则表现在为集体做好事,等等。总之,不能一言以蔽之,应做具体地描述,以适合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中小学生的特点。

5.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评语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励学生,教师要运用语言的魅力,付诸爱心,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这点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尤其重要。一个同学自律能力差,学习懒散,经常不完成作业。但老师发现他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关心集体,于是教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是个活泼的孩子,集体的大事小事你都很关心,帮助老师、同学做了不少事,大家都很感谢你。但是老师也发现你经常忘写作业,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老师愿意帮助你,要知道,成绩好也是爱集体的表现。你说对吗?总之,发挥评语的激励性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让评语真实可行。 浣东教办 方颖达

评价总结

评价总结评价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意识与手段还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并通常把评价当作“纸笔”测试的同义词;而且只注重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的量化标准。事实上,外语教育目标中许多期望的行为是难以用“纸笔”测验来评价的;然而,这种评价形式却在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根据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发现评价改革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一、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二、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三、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四、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五、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及《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多样性。评价学习的效果,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改革试验,建立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模式。我校于1998年正式立项开展了“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的课题研究,该课题包括了18个子课题,其中我于2000学年参与了“小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子课题研究,试探索小学生英语学习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学期(年)评价的新方法,这项研究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是伴随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评价:它关注学习过程,除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方面以外,更适合于评价学习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1.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本学习档案本是记录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情况,包括课堂上进行的英语学习活动的记载,还有课外所进行的英语学习活动和作业等,它所包含的内容有:(1)新课程开始前的旨在理解学生学业基础的调查及了解。如:每节课前的日常交谈和对已学知识的检测。(2)学生学习行为纪录,主要纪录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如答问、朗读、游戏、比赛、角色表演等活动中所参与的次数与成绩,用数字、星星和红旗等符号表示积极参与和成功。(3)书写作业的样本,通常由学生自己决定收入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业和创作作品,谈谈自己选择该作业的原因,找出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学生的作业可安排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4)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为学生设计了每周的英语学习评价表格。每周英语学习纪录表学生寄语:家长寄语:教师寄语:2.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用于调查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情况及对实施新评价方法的态度。此问卷调查表可以在学期考试前、后进行。问卷调查1.你喜欢上英语课吗?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2.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活动?A.唱英语歌 B.做英语游戏C.回答问题 D.看图说话E.朗读课文 F.分角色表演对话3.上英语课时,你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A.能 B.不能 C.有时候能4.你乐意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吗?A.乐意 B.有时候乐意 C.不乐意5.你同意现在的评价方式吗?A.同意 B.不同意 C.基本同意6.在评价活动中,你能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吗?A.能 B.基本上能 C.不能7.要是互评和自评的结果不一样,你会怎么办?A.找原因 B.发脾气 C.不予理睬8.实行新的评价方法后,对你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吗?A.有 B.没有 C.有一点

守望的意义

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爱上文学,爱上文字,同时也爱上了思考,那是几年前开始的事了,对于当初的萌芽却早已忘却。

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说我很喜欢文学,我也只淡淡地微笑并轻声应答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喜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喜欢看,还是喜欢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无聊的定论。要说喜欢的人多着呢,谁知道那是不是阿谀奉承或是给我镀一层“金子”。也有不少人说我文采好啊,有内涵啊之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文采,都有内涵。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罢了。就像有人说凡高的《星空》非常美,有人说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杰作。不同的审美观和文采最起码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是么?

爱好归爱好。要是往深的层次或者更身一层次去探索的话,无疑是一段艰苦而有寂寞的路程。从初二下学期起,我就爱上了写作,但这只是停留在单层次的喜好或者有好感之类的。再往高一,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由于性格带有点孤僻,又喜欢安静,所以平时思考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在这么一段时间当中,对于作文就不仅仅是喜好了,开始把它上升为依赖,就如同小孩对母亲的依赖。在思考中一有什么发现就立刻记下,写完之后往往就像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高二时更有了深一方面了解,一篇好的作文,不仅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往往也是一个生命的体现,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几百个文字里承载着中华汉字文明,也承载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步履蹒跚到老太龙钟,也可以从青春岁月到懵懂时期。所以,真正的文学之路是非常艰难的。

写作往往也是需要阅历来支持,没有阅历作为写作的奠基石,那就极为枯燥了。再多的辞藻华丽,再多的排比比喻拟人都没用处。高二下学期快段考时,记得有一晚是上语文,于是老师就带我们去阅览室[考前准备吧]。由于去得晚,几乎所有的书都被抢光。于是就坐在阅览室的椅子上无聊地环顾阅览室。突然,感觉似乎有什么噎在心里似的,于是就胡乱找了张没人的桌子,埋头写了2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图书馆的,大致是连着成长这条线贯通全文,写阅览室从我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高二段考前夕给我所带来的情怀之类的。写完后似乎有一种解脱感或者是一种释然,全身倍感轻松。可是当第二天作文课时,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了,思维顿时枯竭。最后只得胡乱编点东西应付了事。看来,有些东西,就比如说感想感叹感怀之类的不可能天天都能写,一个作家即使再怎么狂热也不可能天天写出有感悟的好文章来。阅历不够,就有一定的限制了:深度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强,内容不能精练。有好些东西不经过岁月的摩挲和深厚的阅历是无法诠释的。但是每一次练笔就是一次经验一次积累。我在每次写完文章时,都要积蓄一段思想。我总期待着下一次,总是期待着。

以前还刚爱上写作时,每次写完了就拼命找人看,叫谁谁给我评价一番。无疑,似乎每次都有很好的评价。可是随着时间渐进,我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写作不一定非得找人看,再说,这样的评价只让我沾沾自喜,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毫无用处。还有大多听到的也是—“你写字那么潦草谁看得懂啊.“ “你写什么东西?看不懂.“对于这些话,已经听了很久了。所以每次写完不再去找谁看,去找谁做评价。一次两次还行,那么长期呢?人家不会不对你“敬而远之”?语文老师每次的作文评语也莫过与“文笔不错,较流畅的语言,刻画得较生动” 要不就是“有诗的韵味”......面对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打击的,难道老师还以为给我们这样的评价就使得我们屁颠屁颠地认为自己作文好?错了!这应该是应付式地改作文,根本就不拿学生的文章当一回事。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出来去复印然后再给他们看,我说就免了吧,我又不是作家,也不打算出版。要是拿来消磨时光的话,就别看了。说到这,又有同学觉得我开始自大了......我从来就没把写作当成耍自大的资本。

思考的时候,总是需要安静的,任何的吵杂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绪。所以,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成为了我的黄金思考时间。那个时候,周围基本上都安静下来了。此时只需要悄悄地坐在地上或者躺在床上,任思绪飞舞,漫无边际。思考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心灵的一处细腻情感记录下来。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又或是沮丧。每一处记录都代表着平凡的成长岁月。现在学

灵魂的重量

有人说,悲苦屈辱地活着,不如死了;也有人说,白白地死掉,不如悲苦屈辱地活着。岁月是一把能与宇宙共生灭的剑,正是因为这把剑,我才日渐明白,死原来也是一种奢华,所以我认为,活着的人就应该重视自己灵魂的价值,灵魂的重量。愚昧屈辱的人,不配活着,更不配死去,也许这样的生命的诞生本来就是一种错误。 十年学子生涯里,我所看过的评语不外是:不够认真,仍须努力。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情总是十分低落,我想:成功必然要经过肉体乃至精神的百般锤炼与折磨,而我的灵魂就像一根谷莠草,附在一个慵懒麻木的肉体上,这样的肉体简单得无法承受灵魂之轻。十八岁的我已经走向衰老的不毛之地。高考已近,我不应该再如此麻木下去了。 人最悲哀的耻辱便是处于麻木之中,有人不断以这种方式去生存,从未想到要以麻木,不思进取为耻,而却以麻木无知为荣。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的时间,可是轻小的身躯却承载了深重的灵魂,这样的灵魂的存在便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价值。我时常以此为例,根据G=mg这个公式推算灵魂的重量,顺便再参照评语,总结附着在肉体之上的灵魂是否有价值。人的一生不过就是活了,又死了。死并非生的对立所以不幸活着的人总是要去衡量自己灵魂的重量,否则你的生与死便 如无生命的物体,无所谓真的生,也无所谓真的死,你的生生死死就像桌椅一般,永远无法赢得富有深重灵魂的人的一瞥。 人的眼睛长在脸上,永远都看得见别人却看不见自己。你的灵魂的重量也并非自己所下的定义,说什么就是什么,还要通过“外物”的肯定或否定。但是,也不能过度沉迷于别人的赞赏与责备之中,因为别人不一定能了解你,看到有时也只是一个侧面,所以老师的评价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没有必要深陷其中。 可是正因为我在乎自己生命的价值,灵魂的重量,所以我在乎老师的评价,但是对待他人的评价需要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那你就不够洒脱,将永远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不得解脱。 点评:本文为考试作文,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写出如此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实属不易,这证明作者平常经常思考“灵魂的重量”等人生和哲学问题。人活着就应该思考这些,只要你触及此类问题,便没白活。麻木是一种可怕的生存状态,浑浑噩噩而不自知,活着也等于白活。灵魂是否存在虽有待推敲,但生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 作为老师更应该考虑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也许它会成就一个人,也许它会使一个学生永远失去自信。所以当我们老师在下评语时,请思考它所承载的重量。

校园“语”字诀

讲台上老师在自言自语,

讲台下学生在胡言乱语。

操场里到处是欢声笑语,

教室里却满是哀声怨语。

学习计划上有千言万语,

结业评价只有只言片语。

考试前有一番豪言壮语,

考试后却只有三言两语。

听不进别人的污言秽语,

却爱在背后造流言蜚语。

我请老师谢谢您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