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矩形的面积,生命以物理形式存在的时间长度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生命以精神形式存在的空间长度与广度却从某种方面直接决定了她的意义。

生命何其精彩。只可惜我无法将它定格在一瞬,成为永恒。却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并将伴随我的始终。

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本歌颂他们一生坎坷旅程的书——《生命制高点》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十分压抑,这和以往读书时候的兴奋之情截然不同。

我不敢一目十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片段或一幕感人的情节。我一字一句细细的品读,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书中并无华丽的词藻与浮夸的篇章。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感人肺腑的至情至爱。

《生命制高点》这本传记讲述的就是由一群残疾人手拉手,心连心组成的“心灵之声”艺术团,这是一个独特而又坚强的大家庭,他们从建团到逐渐壮大,再逐渐显赫,直至家喻户晓;这是一个残缺而又完美的世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这些苦难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不怕异物的刺激,不怕病理的折磨,同舟共济,风雨无阻,有分裂,有分离,有血,有泪,但从不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从不忘记绽放光辉的憧憬,最终结成耀眼的累累硕果。全书由40个故事连缀而成,每个故事记录了一个演员的辛酸苦累,里面记载着这个残疾人组成的“心灵之声”艺术团的演员他们对命运的不公。顽强的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拼搏。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精湛的技艺无懈可击,他们在向世界人民诠释残缺的躯体孕育的艺术依然完美无缺,用恬淡的微笑告诉每一颗迷惘的心灵,幸福因为苦涩的经历更显甜美。

副团长穆建新是个患有先天性软骨营养障碍的残疾人,一个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中国第一代残疾人大学生,素有“第二个张海迪”、“轮椅上的歌唱家”之美称,她是“心灵之声”艺术团创建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为这个艺术团披肝沥胆,劳心劳力,倾尽所有,可以说,她把她半辈子的宝贵年华都先献给了这个艺术团。

回想她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哪怕是局外人也无法平心静气的冷眼旁观。她这半辈子似乎是被苦难所俘虏。翻开传记,记载的苦难史比比皆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她一副清甜的好歌喉无用武之地,满腔的豪情壮志只能被埋没在穷乡僻壤,看到这里,我不禁想替她问一下这老天,为什么要对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如此残忍,他既然创造了这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不给予她快乐、幸福?然而命运并未停止对她的捉弄与折磨,当她的理想破碎在北京城之后不久,她的父亲就溘然长逝啦,家里的顶梁柱就此垮了,可谓孤陋偏逢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原以为她这一生要被苦难紧紧包围着,但是“当一个人没有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开始获得的时候”,果不其然在全家的帮助下,经过穆建新的努力拼搏,1988年9月7日,穆建新收到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她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看完了他们的,在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我其实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失败;我害怕挫折;我害怕前途的迷茫;我害怕我的人生失去方向。我总是想着如何去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无地自容,羞愧万分,自惭形秽。曾经我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至理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感动的泪流满面。现在我的心目中有多了一位女保尔,她将使我获益良多。

读完整本书,一个“爱”字贯穿全书的始终。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并无血缘亲情。但是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这种无言的爱,无私的关怀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小小的一个“心灵之声”艺术团,实现了美好的乌托邦;理想的大同社会。

活着,我们或许不能轰轰烈烈,但可以萧萧洒洒;

活着,我们也许不会惊天动地,但可以脚踏实地;

活着,我们可能不会出人头地,但可以知足常乐;

活着,我们大概不会万人景仰,但可以默默无闻;

生命这么精彩,他使我们明白他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枚音符,想要弹出悠扬的歌曲,只有将自己完美化。我想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就可以笑看人世间的潮起潮落!

坚守生命的责任——读《热爱生命》有感

唯独这,将从一切中存留——他们,经历了人生与风浪;纵然赔光了赌本,却领略了无限风光。——题记《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淘金者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生命在北国荒原中同极度饥饿和无情的大自然顽强抗争的过程。那个淘金者他曾经吃过苔藓莓;也曾为了捉一条如小鲦鱼般大小的鱼不惜舀光了溪流中全部的水;他的胃已经开始沉睡,但他知道,要活下去就必须吃东西,于是他便将那小指班大小的鱼生吃了;饥饿的噬咬之痛让他曾一度遭受幻觉的折磨,他一方面深信他还有一颗子弹,一方面却清楚枪膛里空无一物;然而,尽管这样,他却依旧向前走着,因为他热爱生命,因为他想要活下去啊!他吞食过狼群吃剩的残骸,他曾与一只病入膏肓的老狼做斗争,最后为了生存,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将那只病狼咬死了。或许是因为他太过执着,或许是因为老天对他的垂怜,最终一艘路过的航船救起了他。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也无法想象这样一种过程,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志力,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他说,生命是一种徒然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生命是有痛苦的。死亡没有伤痛。死亡就是入睡。死亡就是停止,就是休息。那么,他为什么不愿意去死呢?他不清楚,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活得如此痛苦却依然不选择死亡?死亡不是一种解脱吗?只要死了,一切痛苦不也就不存在了吗?后来才有一点懂得,或许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尽到自己的责任罢了。责任,这是对生命最深的诠释。每个人生下来,不管他愿意否,都不得不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儿女,父母,丈夫,妻子……这些一个个都是责任的代名词。生命是需要珍惜的。很多人都说,人生在世,就那么一回,得好好把握。是啊,在你尽到那些责任时,在你付出自己的爱时,你敢说你没有得到过回报吗?造物主给予每一个人一颗温热而火红的心。你会为别人的爱而感动,他们自然也会懂得感激。一个眼神,一声谢谢,那都是一种值得珍藏的财富啊!活着就尽量微笑吧。是自己的责任就尽量去承担吧。不要试图逃避,不要试图轻生,就算再世轮回,你改变了样貌,改变了气息,改变了责任,可是你却也依然逃脱不了这样命运。就如彼岸花的花和叶,花开无叶,叶盛无花,不管如何,它们都永不能相见。它们无法挣脱大自然的规律,你又何必妄图去改变人世间的轨迹呢?好好生存吧,让我们也如那淘金者般来好好热爱自己的生命吧。在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世界里,总能够找到那么一两个爱着你的人,而你也就努力不要让他们伤心吧。最后,那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段刻骨的历程:但他们几乎不能将其称为人。它的眼睛是瞎的,没有知觉。它就像一条巨大的虫在地上蠕动。它的大部分行为是无效的,但它毫不松懈,依旧不停地翻滚,扭动,一个小时可能只向前蠕动了二十英尺。它便是他啊,那个热爱生命的人啊!

感悟--珍爱生命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肯善于度过.

--题记

现如今,漠视生命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但把它视为“轻如鸿毛”的人却比比皆是。请看:

镜头一:2004年,我国有十万人在各类交通事故中死亡,其中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分别是2880人、2656人、1767人。一年中有7000多名鲜活的少年儿童死于非命,平均每天有12名中小学生因为交通事故丧生,而且这个数据随着时间而不断增长,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面对数据在痛心疾首之余,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认为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拥有量大增,但道路设施没有跟上,造成交通拥挤;二是驾车者技术和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三是从主观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存在着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骑车带人等现象,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侥幸心理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首先在全社会加强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第二交通执法部门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第三特别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从源头上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镜头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令人扼腕叹息。在我国国家卫生局公布的数字中,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们惊奇地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的自杀比率在各个年龄阶段中是一个高峰。

面对一个个如花般的升幂功能就此陨落,面对一位位因为失去自己心爱的子女而欲哭无泪的父母,面对一部分青少年漠视生命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时,作为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去反思,作为中学生的我认为导致青少年“自杀”或有“自杀倾向”的原因有:一是学业压力太重,和父母、老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及时宣泄心中的烦恼;二是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缺乏坚强的意志。这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三是对生命缺乏真正地理解,社会、家庭、学校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针对以上原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善于排解不良情绪。如通过合理发泄、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二要培养和锻炼自己坚强的 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相信“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的道理。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之懂得公民有权珍爱自己的生命,任何轻生或自残等行为都是与社会道义想悖,与法不合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小草虽然弱小,但在暴风雨来时也知道昂首挺胸,以顽强的意志力去面对考验,拼死去保存自己看似渺小却伟大的生命,何况我们都是享有高级细胞以及智慧的人;藏羚羊在猎人追杀到悬崖时,为了生命和种族的延续,才不得不选择了“空中飞渡”,何况我们都享有生命权,没有人来无端干涉和威胁我们的生命......

肖伯纳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况且“人之百年,犹如瞬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屈好好珍惜生命呢?所以对于生命,我们不应该只心存无限地抱怨,而是要充满了希望和向往,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每一天都当成是美好的开始.同学们珍爱生命吧,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去探索,让自己的生命闪光吧!

校园有佳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竹石》,它的作者是郑燮。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便是竹子。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中央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种了许多的花、草和树木,这之中也包括了几株青翠挺拔的竹子。这几株竹子长得郁郁葱葱,挺拔苍劲,给人一种朝气和动力。古人写诗特别喜欢写竹子,因为他们认为竹子是正直、忠贞的象征。每天早上去做早操是经过这里,几株竹子“摇头晃脑”地,好象在说“今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要继续加油啊!”‘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立刻像一股动力袭击般地,充满了活力。

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秋天是个金黄色的季节,一方面是硕果累累;一方面是落叶翩翩。而你几株竹子,却还是那么的苍翠欲滴,它的顽强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到了冬天。这个冬天,天总是灰蒙蒙的,总下着绵绵的雨。我以为竹子回禁不住寒冷的天气,冰冷的雨和令人颤抖的狂风而倒下,可是当我透过窗户,看到被雨水洗刷过越发清亮的那一团团耀眼的绿色时,我禁不住被它的生命力所折服,我真的很佩服它。从这一秒开始,我喜欢上了竹子,我也非常佩服竹子,它有令人叹服的顽强,它有令人惊喜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习惯;这同样也是一份态度,一份辛劳、一份汗水。我们要学习竹子的坚强,面对困难不倒下的精神。

芦荟

谁的家里都会养一些植物,有开花的,令人赏心悦目;有不开花的,能够净化空气,美化周边的环境;有看叶的,虽然不开花,也没有什么功效,但看起来却比开花的还漂亮呢。现在,我就来说说我家那功效颇多、生命力顽强的芦荟吧!

芦荟的种类可谓繁多,大约有300多种。我家的芦荟只有一种,俗称木立芦荟,又名小木芦荟。很早就被视为民间药草而广受欢迎的芦荟就是指这种木立芦荟。

要说芦荟的功效,那可是数不胜数。

医学上,木立芦荟已经被检验出具有很多有效成分,是一种公认最有效的品种。叶子可以加工成健康食品,还可以生吃或者是打果汁。听很多老人说,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常吃芦荟叶子,对病情很有帮助的。

美容方面,芦荟的叶子也能做成难得的美容护肤品呢。我家最爱用的就是芦荟胶。如果你的手被划伤了,涂上一点儿芦荟胶,很快就会愈合的。因为它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如果你的脸上有了恼人的青春痘,常使用芦荟胶,脸上还不留疤痕呢。所以我喜欢它,喜欢它神奇的功效!

一提起芦荟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的。它一年四季都是翠绿色的,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它始终如一。而且它喜欢干旱的环境,一个星期浇上一次水,足矣!

春天,芦荟看上去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人们的心里,仿佛在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夏天,芦荟变得更加富有光泽,勃勃生机。无论火辣辣的太阳怎样炙烤着大地,它依然不折不挠,不畏酷暑。

秋天,芦荟依然是翠绿欲滴的,只要见到它,就感觉春天没有走远。

冬天,窗外的皑皑白雪与芦荟的郁郁葱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滴水成冰,芦荟仍然像哨兵似的挺立着,不畏严寒。

我家的芦荟已经有十三年了,比我还大一岁呢。芦荟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经过了一场劫难,几乎是全身的叶子都被老爸给剪掉了,所剩无几呀!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芦荟便又长出了嫩芽,越长越旺,貌似比原来的更茂盛。我喜欢芦荟,喜欢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喜欢芦荟了?这就是我家的芦荟。我非常喜欢芦荟。它虽然只是一种植物,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可多得的功效,让我对它越发的钟爱有加。

读《生命制高点》有感

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矩形的面积,生命以物理形式存在的时间长度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生命以精神形式存在的空间长度与广度却从某种方面直接决定了她的意义。

生命何其精彩。只可惜我无法将它定格在一瞬,成为永恒。却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并将伴随我的始终。

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本歌颂他们一生坎坷旅程的书——《生命制高点》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十分压抑,这和以往读书时候的兴奋之情截然不同。

我不敢一目十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片段或一幕感人的情节。我一字一句细细的品读,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书中并无华丽的词藻与浮夸的篇章。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感人肺腑的至情至爱。

《生命制高点》这本传记讲述的就是由一群残疾人手拉手,心连心组成的“心灵之声”艺术团,这是一个独特而又坚强的大家庭,他们从建团到逐渐壮大,再逐渐显赫,直至家喻户晓;这是一个残缺而又完美的世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这些苦难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不怕异物的刺激,不怕病理的折磨,同舟共济,风雨无阻,有分裂,有分离,有血,有泪,但从不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从不忘记绽放光辉的憧憬,最终结成耀眼的累累硕果。全书由40个故事连缀而成,每个故事记录了一个演员的辛酸苦累,里面记载着这个残疾人组成的“心灵之声”艺术团的演员他们对命运的不公。顽强的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拼搏。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精湛的技艺无懈可击,他们在向世界人民诠释残缺的躯体孕育的艺术依然完美无缺,用恬淡的微笑告诉每一颗迷惘的心灵,幸福因为苦涩的经历更显甜美。

副团长穆建新是个患有先天性软骨营养障碍的残疾人,一个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中国第一代残疾人大学生,素有“第二个张海迪”、“轮椅上的歌唱家”之美称,她是“心灵之声”艺术团创建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为这个艺术团披肝沥胆,劳心劳力,倾尽所有,可以说,她把她半辈子的宝贵年华都先献给了这个艺术团。

回想她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哪怕是局外人也无法平心静气的冷眼旁观。她这半辈子似乎是被苦难所俘虏。翻开传记,记载的苦难史比比皆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她一副清甜的好歌喉无用武之地,满腔的豪情壮志只能被埋没在穷乡僻壤,看到这里,我不禁想替她问一下这老天,为什么要对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如此残忍,他既然创造了这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不给予她快乐、幸福?然而命运并未停止对她的捉弄与折磨,当她的理想破碎在北京城之后不久,她的父亲就溘然长逝啦,家里的顶梁柱就此垮了,可谓孤陋偏逢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原以为她这一生要被苦难紧紧包围着,但是“当一个人没有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开始获得的时候”,果不其然在全家的帮助下,经过穆建新的努力拼搏,1988年9月7日,穆建新收到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她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看完了他们的,在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我其实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失败;我害怕挫折;我害怕前途的迷茫;我害怕我的人生失去方向。我总是想着如何去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无地自容,羞愧万分,自惭形秽。曾经我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至理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感动的泪流满面。现在我的心目中有多了一位女保尔,她将使我获益良多。

读完整本书,一个“爱”字贯穿全书的始终。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并无血缘亲情。但是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这种无言的爱,无私的关怀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小小的一个“心灵之声”艺术团,实现了美好的乌托邦;理想的大同社会。

活着,我们或许不能轰轰烈烈,但可以萧萧洒洒;

活着,我们也许不会惊天动地,但可以脚踏实地;

活着,我们可能不会出人头地,但可以知足常乐;

活着,我们大概不会万人景仰,但可以默默无闻;

生命这么精彩,他使我们明白他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枚音符,想要弹出悠扬的歌曲,只有将自己完美化。我想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就可以笑看人世间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