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优秀作文及失误作文点评(山东济宁卷)

2007年中考作文山东济宁卷

读了《收藏幸福》(注:文章略)一文后,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以“幸福”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今年作文的题目仍然采用了流行的话题作文的形式,不过更注意试卷的统一和对学生的引导,提醒同学们是阅读了《收藏幸福》后对“幸福”的理解。总体来看这个作文题目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采用话题的形式,体现了对考生的关怀。不设置审题障碍,并有可以做引导材料的《收藏幸福》做引导。这样学生对“幸福”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就不难了,可以从中找到具体的写作方向和较快地想到写作内容。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感受美好的能力。这样的题目关注到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能积极地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也关注学生的心灵情感,引导着学生去欣赏、去体味、去感恩。这样的作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

3.鼓励创新。可以说这一题目并不新颖,也这并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且明确提出“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这弥补了作文题目老化的“不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小见大。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与病痛顽强抗争的人可能认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一个孤独的人可能认为拥有一个真诚的朋友就是幸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可能把幸福看做是事业的成功;一个平淡的人可能把家人的平安看作幸福。幸福是令人神往的,而又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写作中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从小的方面来立意、选材,从生活的点滴中寻觅“幸福”的主题。为防止文章的下口过大及其内容的空洞,在写作之前,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自己体会最深刻、感触最真切的场景来写。在“幸福”的话题前,添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把话题变小,变单一,例如《幸福家庭》《奶奶的幸福》《幸福在我身边》《我奋斗,我幸福》;也可以是对幸福的理解,比如《幸福是理解》《幸福是分享》《幸福是平淡》等。这样,题目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容易打开思路。

二、兼顾两个方面,正反立意。每个话题作文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意。如果“幸福”是正面,那么“不幸”就是反面。我们可以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写“不幸”来衬托,可以展现不幸者的不幸经历、分析不幸者不幸的原因、帮助不幸者寻找出路。感受不幸,就会更加珍惜幸福,更乐意为别人创造幸福。

三、选择几处细节,认真描摹。幸福是内心的感受,是生活的体悟。要想写好此作,细节的描写必不可少。可以从细节来描写生活,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能具体生动。(高爱华) 07年济宁中考作文佳作:别样的“幸福” 别样的“幸福”

济宁考生

最后一节自习课了,校园里静悄悄的,闪烁的星星镶在黑色的天幕上。明亮的教室里十分安静,只能听见“刷刷”的写字声。慢慢地,政治老师带着和蔼的笑容走了进来,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教室里:“明天就要考试了,准备一下,先提问几个简单的问题。”瞬间,宁静的教室中响起了“哗哗”的翻书声,“嗡嗡”的背题声,整个教室陡然紧张起来。

晓安翻到第20页——她认为最吉祥的一页,然后神秘地从文具盒中取出一枚崭新的硬币,她的心开始乱跳,脸涨得通红,两眼紧盯着硬币,愣了一下,便在手中摇晃硬币:“数字是不提问,国徽是提问。”等她认为是最好时机时,张开手:“数字!”悬着的心终于安稳地落地了,同桌晓林被晓安的低叫惊了一下,惊奇地望了她一眼。

五分钟后,教室里静了下来,老师开始提问。“XXX同学”政治老师在喊。“啊,再多看一眼就到我了,今天决不会提问到我,天使已经告诉我了。”晓安努力使自己安静下来,她感到自己好幸运。放学了,晓安正准备走,晓林问她:“晓安,今天政治老师提问前,你干什么来着?”“没,没干什么。”“那你叫什么,还很高兴的样子?”“我……只是用硬币卜了一下,很准。”晓安不太想让别人知道。“噢——”晓林眼珠转了转,拉长了声音说。

第二天,上英语课,老师说要听写单词,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默写。晓安打开文具盒,刚要取硬币,却发现硬币旁边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晓安:今天听写的单词是:wear,out……

——天使来信

晓安十分纳闷:谁在跟我开玩笑?她笑了笑,环视一周,没发现什么特别的人。“王晓安,上去默写!”老师在笑着叫。晓安忐忑不安,从十几根粉笔中选出她认为最吉祥的一根,“wear,out……”老师念着。天呐!竟然和小纸条上的一样!晓安驾云一样地走下讲台,她觉得似乎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她。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有人在暗中默默地帮助她。一节课,晓安不知把纸条拿出来了多少次,那秀丽的字迹似曾相识,可又不十分确定。

一下课,晓林便问晓安:“晓安,上课时拿了张纸条在干什么,那么神秘?”晓安显得十分轻松:“没什么,只不过是一张记英语单词的纸条。”“不像她。”她在心里说。并且晓林的性格她了解,应该不是她。

从那以后,老师上课所要提的问题,所要听写的内容,都被“天使”提前告诉了晓安,晓安在上课前读一读,背一背,认真准备着。而课上提问大多有晓安的份,每次都受到表扬。她感到自己幸福极了。这样过了两周,晓安的文具盒里不再有那枚硬币,替代它的是一封封“天使来信”。

慢慢地,晓安的成绩开始上升,竟能与晓林一较高低了,晓安一直试图找到帮助她的人,可根本就没有线索。 [1] [2] [3] 下一页

语文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偷点灵感

“唉,又要写作文,这哪里写得出来呀!”我苦恼地发出一句感叹。以前是每周一篇作文,现在是每天一篇作文。我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无奈地敲着桌面,唉,到底写什么好呢?

无论是上班的大人还是上学的我们,不过是身不由已沿着固定轨道运行的卫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样的轨迹,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的题材反复歌颂呢?但是虚荣如本人,总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每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绞尽脑汁。我茫然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从他们的笔中流出,而我的思路就像被堵住的水龙头,再怎么拧都不出水,真想从他们那里偷点灵感,来润滑一下我的思路。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不会观察生活的人,只是不会一味地写“歌颂文”罢了。

记得小学时,有一次写作文被逼急了,写了一篇《写作文真难》,我认真细致地描写了我为了写作文苦思冥想的心理活动,自认为那篇文章写得挺不错,还用了不少老师教的写作手法,心理活动、细节呈现、比喻拟人等等;可是作文发下来,老师不但没表扬,反而在全班树为反面典型大批了一通,还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生活中有很多亮点,不要只看到生活灰色的一面。”

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特色吧,老师只教育我们看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而不愿意我们了解其中的负面。出去春游东湖,明明死鱼一片,臭气熏天,可是大家交上来的作文,千篇一律都在歌颂东湖美。真正的生活不可能永远积极向上,没有一点灰色,但是老师们却总怕我们沾染上任何一点不好的影响,总是要把生活中的灰色洗掉,甚至再涂上一层亮色之后再教给我们。可是结果呢?我们仍然有眼睛可以看到,仍然有头脑可以领会,真实的世界和老师所教的世界差别太大,让我们早早失去了对权威的信任,因为权威如老师等给我们的教育太假,假得只有正面没有负面,虚假地追求完美和积极向上,让我们早早明白,中国是个形式大国,自然对于权威的尊重,也只需流于表面就够了。

吃一堑,长一智,知道了什么雷区不能写,什么话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自然专门要找歌功颂德的题材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积极向上的灵感不好偷,所以只好反复利用,同一件事情,可以反复用来引发不同的主题。生活太平静,太安宁,一个突发事件,不得不反复引申,才能上纲上线,达到老师的要求,比如,我小学六年间,总共就曾和某位男生打过一架,这狠狠地一仗,就被我不断引申为“我后悔了...”、“假如可以重来....”、“手拉手”等等不同的题目,终于,在我写第N遍时,老师在作文下面忍无可忍地批了五个字:换汤不换药。

灵感偷不到,只能转向其他同学取经,左一看,右一看,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引申能力比我更强,一个话题,一点素材,可以不断地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一写人物就写自己的母亲,一写社会问题就是诚信,遇到情感题材一定是幸福来自苦难,不过是小学阶段的好人好事,现在上升到了“真善美”,不断地颂扬而已,对于他们而言,写作不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固定的模式。

灵感从哪儿来?我希望我能偷点灵感,来自我的真情实感,来自现实生活,而不是来自老师歌颂主旋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