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理解•生活——论语让我明白的知识•理解•生活——论语让我明白的泱泱华夏,积淀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理解、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题记汲取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7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他们有的是书法好手,有的是绘画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师,有的是球场精英……多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良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他们都是平凡人,平凡的如一粒沙子,可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人身上汲取点滴之长。“理解万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悟了这句,我感慨万千。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苛求别人,那我们之间便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大家都可曾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古往今来,多少伟人不曾有过不被理解的事情:商鞅实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捍卫真理?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时代又怎么会进步?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人们堂而皇之的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与人生进行着一场毫无意义的角逐赛。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一味的追求理解,就算被理解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心灵所需的快乐生活07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老师讲《论语》,在社会掀起了一波波的“《论语》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其实就是让大家懂得,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这就是《论语》,是智慧,是真谛,也是心灵良药。在微微灯光下,读着论语,虽说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但那份珍贵的道德财富却让我喝了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老师点评:本篇文章文字优美,蕴含思想道理深刻;深层次的为我们剖析了以作者读《论语》后的感悟,抓住论语中知识、理解、生活三方面来道出《论语》带给我们的思想真谛;其中有详有略,材料安排十分恰当;巧妙运用小标题。结尾点题,总结全文,是篇不错的佳作。指导教师:马军元联系地址:吴忠市第四中学七年级一班王欢联系电话:13895398393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生活中处处有磨难,但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这天,我兴冲冲地跑去妈妈那里,说要学骑自行车,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和妈妈俩人费力地把那辆崭新的自行车搬到了小区的花园,妈妈扶我坐到了车垫上,叫我把脚放到踏板上,妈妈扶着自行车,我漫漫地骑着,生怕从上面摔下来,好几次我差点摔了下来。这时。妈妈突然放手了,我重心不稳,“砰”的一声,摔了下来。我“哇”的哭起来了。妈妈跑过来,帮我擦掉眼泪,我呜咽着说:“我,我不学了,妈妈,我我怕摔。”妈妈扶我起来,和蔼地对我说:“孩子。你怎么能半徒而废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世上没有什么事能难得倒我们,只要坚持不懈。”我听了妈妈的话,从她怀抱里跳了出来,吃力的扶起自行车,做到座位上,踏起了自行车。我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一次又一次的从地上爬上来,因为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渐渐,我慢慢熟练起来,渐渐有了方向感。我骑着自行车在花园里兜了一圈,妈妈在后面跟着。一些阿姨看见我,都说:“瞧!这孩子,小小就会骑自行车,了不起啊”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神秘三道题中的道理

今天的一节作文课上,老师说:“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上作文课,老师做什么游戏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道“小儿科”垃圾题,竟然是一年级的数学题,黑板上的三道题是:3+1= ?10+2=? 199+166= ? 我心里想,老师啊,您难道没上过学不成?拿这样的题来考我们,这不是小菜一碟吗?我想了想,犹豫了一会。噢,明白了,3+1=4是4个季节,正好是一年,而10+2=12是12个月,也是一年,199+166=365还是一年,可这有什么用啊,老师啊!您就别卖关子了,就直说吧!

老师终于开口了:“这些题你们会吗?我心想老师不会把我们当作3岁小孩吧,老师不会瞧不起我们吧!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会。”“真的吗?”老师怎么这么麻烦啊!“真的”“肯定吗?”同学们口吐白沫,晕倒在地,我们大声喊:“肯定。”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胡鹏,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胡鹏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的就写了出来,老师又让韩子金上去验算,韩子金又一溜烟的跑到讲台,打了三个大对勾,可我的心里却有无数个问号。

我们正搞不懂时,老师说:“你们确定吗?同学们说:“确定”。老师又问:“对吗?有的同学疑惑不解,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拿起瓶子敲桌子。我们都喊:“对”。老师心平气和地说:“同学们,我们不要只从数学上考虑,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是五年级,我还能给你们出几道这么简单的题,你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同学们百思不解。

最后老师公布了答案,一听,和我理解的完全一样。这时同学们都恍然大悟。

从这节课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题,再简单的小儿科,也要从多方面来思考,不要只想一个方面,不要死板,不要忽略了它的多面性,同学们,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才会领悟生活中无数的道理啊!

作者:罗希

论语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初读《论语》是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教育班之后,我们每位学员人手一本。已经年过古稀的校长柯兰奶奶只要有空每周都会为我们上一节有关传统美德的教育课。虽然《论语》中记载的人和事都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书中语言也都是古体文言文,难免让我们觉得既费解又枯燥,但柯奶奶为了让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古圣先贤所要给后人传颂的伟大思想。一遍又一遍语速温婉、孜孜不倦地教诲于大家,使我们从她口中听到的《论语》那么博大精深,那么耐人寻味。《论语》真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让我明白了许多,受益匪浅。我从品德篇的“温、良、恭、俭、让”中明白了做人要有美好的德行,这是自古以来做人的基本。从谦虚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明白了要向所有人学习,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从礼貌篇的“不学礼,无仁义”中明白了没有礼貌的人是谈不上仁义的。从求学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明白了只一味的学习不去思考,就会盲目没有收获;反之只苦苦冥想而不去用功学习,就会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还从言语篇的“言必行,行必果”中明白做人一定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论语》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每每阅读时都会让我有无限遐想。写作时我会常常把在《论语》中学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平时说话做事也离不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已经彻底迷恋上了《论语》,它所教给我的东西是一生一世都用不完的。而在整本《论语》中,孔圣人对“孝”的阐述是最使我难忘的。它告诉我们要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百善孝为先,亲情是最值得珍惜的,别再做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了,让我们慢慢学会用爱去温暖家人。在孔圣人的经典名言中,我学会了礼义廉耻,学会了先人后己,并在慢慢地改进中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想想,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道理一点都不复杂,每个人都能明白。相信我,只要你用心去做就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论语》让我明白了生活之道

《论语》让我明白了生活之道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自己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对于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人们一定认为《论语》是高深的,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再朴实不过的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经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同样也是这样认为的,它教给了我处世之道、理想之道和最重要的学习之道……总结起来,就是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在《论语•卫灵公》里有这么一段话: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使他可以终身实践,永远受益?孔子作了3个字的回答:其恕乎!他又加了8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就是告诉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也是最是我收益的一点,那就是“宽容”。如今是一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免不了勾心斗角,那么多一点“恕”不就更好了吗?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的一些打斗,多一点“恕”不就会没有了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不忠诚了吗?与别人交往不忠诚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如果在处世的时候多加这样的“自省”那么社会不就更美好了吗?理想之道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志向理想有多么远大,而是在于内心的毅力和信念。无论理想是大还是小,实现所有的理想的基础,都是这两点。在《论语•子罕》中记录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之居,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有的人劝他说:“那么简陋的地方,怎么住呢?”孔子却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在乎的是内心的境界而外界是不重要的,同时孔子也觉得有了自己的高尚情操,陋室也会不陋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我学过的一篇古文《陋室铭》,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同样也是如此。住这一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刘禹锡同样也不在乎,只是追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境界,屋子简陋一点又何妨?所以,理想是建立在内心的境界、信念之上的。学习之道知识就是力量,而如何汲取知识是最重要的,它能使人生富有价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告诉我们要边学、边想、边应用。只有这学与思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灵活起来,从而得到历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就会有新的认识。对于知识同样也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的态度,这样才叫真正的智慧。《论语》其实并不高深,仔细体会,它是非常朴实的,它让我懂了许多,使我真正的明白了生活之道。静海五中八年级一班刘旭颖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生道理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生道理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作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无穷保障.《论语》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人去借鉴.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优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社会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和沟通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人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同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造就出来的.你有令人头疼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我们之别人.于是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呢?其实不理解.面对种种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容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内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的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理解这些孔子的经典著作后.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身边的人.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完美.我坚信:历史见证美好.今朝再续辉煌!白城第十中学二年九班王月

我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我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当苦难战胜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当你战胜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这是刘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可我还不明白意思,后来我从一个故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人叫海伦.凯勒,小时候,因发高烧,导致他耳聋,眼瞎,嘴巴哑,这使她在学习上有着很大的困难,1887年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并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不负重望,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1904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的事迹,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后来,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凯勒从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一个名人,就因为她从不放弃生活,不放弃自己,努力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从她的事迹中,我终于明白老师对我们说的话的意思了,就是教育我们遇到苦难时要去战胜它,去克服它,不畏困难,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社会,报效祖国,成为有用人才。

我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当苦难战胜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当你战胜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这是刘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可我还不明白意思,后来我从一个故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人叫海伦.凯勒,小时候,因发高烧,导致他耳聋,眼瞎,嘴巴哑,这使她在学习上有着很大的困难,1887年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并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不负重望,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1904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的事迹,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后来,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凯勒从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一个名人,就因为她从不放弃生活,不放弃自己,努力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从她的事迹中,我终于明白老师对我们说的话的意思了,就是教育我们遇到苦难时要去战胜它,去克服它,不畏困难,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社会,报效祖国,成为有用人才。

生活

生活 人无时无刻不在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懂得做人的道理。生活就像调味剂,充满着酸,甜,苦,辣。生活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让我明白道理的一件小事

今天我在看书时,看到文章中用的成语,使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发生在去年的一件小事。

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看报纸。看到好句子、好文章我就画下来,然后把报纸挑出来,一会儿,我的同学来找我,我和她说了一会儿话后便又继续看。这时,妈妈走过来,拿起我挑出来的报纸就看。看着看着,她指着报纸上的文章对我说:“你看着文章写得多好,你以后也学学,你看这“失之交臂”这个成语,你在作文中用到过吗?它的意思是这样的……”没办法,她就是这么唠叨,我只能不住的点头回答,然后又极不情愿地把她说的意思记下来。

第二天,那个同学对我说:“你妈妈昨天教给你的那个成语我在日记中用上了,还加了一颗星呢!”这话我听了当然很不舒服。然而我又想:妈妈教给我的成语别人都用上了,而我却没能去用,这只能说明我根本没认真去听,根本没当一回事儿,想着想着,我的脸红了。

虽然这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但它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你必须要认真听、认真做,并把它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很深刻的理解它,但是光理解它还不够,还应在现实生活中去实际地运用它,让它发挥它自己最大的价值!

河间束中五年级:赵丽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