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做到了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0.有条件的爱做到了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生活需要甜蜜

生活需要什么?是欢乐吗?是掌声吗?是鼓励吗?还是那温馨的话语?不,都不是,我认为生活需要甜蜜,为什么呢!因为生活有了甜蜜才会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因为生活有了甜蜜才会有向前刺破挫折后而感到的骄傲,因为生活有了甜蜜,人生才会快乐。

生活需要甜蜜,那年,我刚进初一,可千想万想都没想得,第一个学期而上的班级竟不如我所想的,可我没有放弃,也没办法,之后,我便为了要读书上好班而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开始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随之,我便是奋赶直追,不懂的像老师请教,像那些基础扎实的学生学习。一直在为我的目标而发狠读书。后来,我不但参加了学校各种活动竞赛,拿了不少奖,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在不断上升;在我坚持我自己的信念之下,我成功了,始终都相信“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于是初一下期,我被分到了好班,那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的甜蜜。

生活需要甜蜜,刚进初二,我渐渐也发现老师讲的东西,我都追不上了,那时,为此很苦恼,真的很想放弃读书的想法了,可老师不断的再鼓励我,激励我,理解我,也支持我,因此,我为了老师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我从失望的泥潭里振作起来了,拾回了应该有的信心,有了向前冲的精力,重新树立我的目标,一段时间后,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同学纷纷问我怎么回事,我只说了一句话:“别让自己失去信心,因为它是成功之本”,然而那个学期我并没有浪费掉,没有让老师失望,算是一场虚惊把,考出了我理想的分数,那年,我感受到了生活给我的快乐。

生活需要甜蜜,今年,我进初三了,现在,我在教室里写着作文,回忆着那酸甜苦辣的事儿;初一的我,一直坚持者自己的信念,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发狠读书;初二的我,一直面对种种挫折,然而不断的面对挫折,不断的克服挫折;这一切都是生活给我的,是生活让我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是生活让我面对挫折,让我克服挫折,是生活让我的人生从此充满了幸福无比的快乐。

感谢生活给我带来的一切。

生活需要自信

生活需要自信!

生活需要自信,因为没有了自信你就会堕落;生活需要自信,因为没有了自信你就会自卑;生活需要自信,因为没有了自信你就什么都做不成。因为没有了自信能完成的事只能变成可能完成,而可能完成的事就会变成不可能,而不可能完成的事就会变成毫无一丝希望。

生活需要自信!

生活需要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你就会前进;生活需要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你才能从自卑中战胜自己;生活需要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你才会走向成功。因为有了自信,没希望会变成有希望,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可能会变成一个简单的字--能

生活需要自信!

为什么说生活需要自信呢?因为有无数的伟人都是因为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丰功伟绩。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没有信心把自己堕落,渐渐的变成了社会上的人渣!就好比说我在一张试卷上看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为自己祝福”。为什么说为自己祝福,难道没人为我们的主人公祝福吗?有!只是主人公还没有从自卑中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人为她祝福也没有认为她过生日。当她走出自卑战胜自己的时候,虽然这一次生日没有漂亮的礼服,没有华丽的蛋糕,没有人送她礼物,但她享受到了祝福的幸福感。从此主人公不在关闭自己的心灵窗户,参加许许多多的活动,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后来主人公成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她能达到这个成就全靠那天给自己祝福给自己自信力那一天。

生活需要自信,有了自信才会成功。生活需要自信,有了自信才会战胜自我,生活需要自信,有了自信才能让自己完美。

生活需要掌声

生活需要掌声

生活像一个调色盘,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孤独的寂寞……此时,我们最需要的莫过于充满鼓励的掌声了!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下女孩上初一时,寄宿在学校里,她很内向,也很自卑。老师注意到了她,听说她笛子吹得不错,便让她参加学校组织的联欢会,表演笛子独奏。女孩推却,但老师却鼓励她,给她信心。晚会上,女孩成功地吹完了曲子,坐在第一排的老师为她鼓掌,随后全场掌声雷动。因为掌声,女孩后来开朗了许多,成了学校赫赫有名的小小笛子演奏家。

女孩成功了,是因为老师的掌声。这掌声对于一个需要鼓励的女孩来说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的。同样,我的爸爸也常常给我这样的掌声,使我有了信心,一步步走向成功。

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待在家里很无聊,爸爸就带我到少年宫广场去溜旱冰。爸爸给我租了一双溜冰鞋,让我穿上,随后,便开始教我“走路”。我小心翼翼地挪动着双脚,刚想跨大一点就摔了一个仰面朝天,我疼得差一点哭出来。这时,爸爸走过来,为我鼓掌,我生气地说:“我摔得这么疼,您还取笑我。”可爸爸还是笑眯眯的,并对我说:“我不是在取笑你,我是看到你进步了而为你鼓掌。你看,你刚才摔跤是因为你挪动的脚步比以前大了一些,这是不是进步?”我点了点头,爸爸继续说:“摔倒了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加油,你一定行的!”在我最需要帮助时,爸爸总是给予我鼓励与安慰。就这样,一次次摔倒,一次次掌声,我终于学会了溜冰。现在,我再也不羡慕小伙伴在溜冰场上的出色表现了,因为信心告诉我:我同样可以!我要感谢爸爸,感谢爸爸的掌声,是爸爸的掌声让我有了勇气,有了信心!从此,我也学会了为别人鼓掌。

其实,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别人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掌声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肯定。合掌之劳,不需要花费太多,却能给人以信心和勇气,我们何不给别人更多的掌声呢?

生活需要微笑

每个人都可毫不犹豫的作出这一简单动作----微笑,尽管毫不费力,效果却非同寻常. 生活需要微笑,需要微笑面对,当你愉悦时,它能令你更加欢欣,当你迷惘时,它指引你正视一切,拨开迷雾,沐浴太阳发散的美丽阳光. 生活的道路充满艰辛,充满坎坷,当你正为困难伤心难过时,一个微笑给了你无穷的力量,你重新有了战胜困难的斗志,勇气和信心. 在生活的铁轨上,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朋友懂得陪伴.他们的付出都是不需要用任何东西回报的,只要你在父母拼命赚钱汗流浃背的时候,送一个漂亮的微笑,他会觉得自己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回报;只要你在老师忙于备课时,送去一杯热茶和一个充满自信的微笑,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而朋友,你只要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许就是你的一个微笑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悲观,有的人乐观.悲观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微笑,也不会对别人微笑.而乐观的人时常看见别人的笑脸,时常用微笑的神情对别人讲话,这就是微笑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态,两种不同的人. 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微笑去面对.不管是几个月大的小小朋友,还是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朋友,或者是已经成家立室的中年朋友,都需要他人的一份微笑,只有他人和自己用微笑来交换情感,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美丽美好. 生活处处需要微笑.别人帮助了你,你要面对微笑地向别人说声"谢谢",而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叫,你也要面带微笑地说声"不要紧,没关系"你的神情代表着你的品质,你的素质,代表了你是否宽容大度,是否小肚鸡肠. 生活是美丽的美好的,而微笑则能让生活增添一份色彩,让生活更加绚丽,让我们用微笑面对生活吧!

信心

人,只要活着,就时时需要信心。根据词典上的解释,信心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预料,每个正常人都会希望自己的愿望、预料实现,所以人人都需要信心,每个要求上进的人都得信心足足的。还是从我学吹竖笛的经过说起吧。 如今,我的生活中,有件东西是一日也离不开的,那边是竖笛了。喜、乐、忧、惧之时都会用它来倾诉自己的心情,酸、甜、苦、辣之日都会让它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与这长着六个孔的小家伙的初次邂逅时在四年级的音乐课上。 刚学时当真是一点儿也不会,无论是嘴吹的力度还是手指盖得是否完全,真是六个窍一个窍也不通。吹出来的声音,或太猛,震陷鼓膜;或走音,听了恶心。此时,是父亲鼓励我说:“儿子,不要灰心呐。刚开始学吹时,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只要你今后认真琢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就一定会吹好它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呐!”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让我有了信心,从此开始坚持练习,如今已将竖笛融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并实时用它抒发情感、陶冶身心了。这不能不感谢我的父亲。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历渐渐丰富,知道了玄奘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求取真经的壮举,知道了海伦·凯勒身为盲人仍坚持写作的经历,知道了贝多芬晚年失聪仍不懈创作乐曲的事迹,更知道了残奥会运动场上数以千计的残疾人的奋斗……在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事例中,我越来越觉得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可贵、多么重要。没有信心,玄奘就不会成为一代佛法大师,海伦·凯勒就不会成为大作家,贝多芬也就不会成为乐圣。没有信心,那些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就没可能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终其一生也只是个躺在家中的残疾人而已。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愈发满怀自信,信心百倍地微笑面对一个又一个生活的考验,永不灰心,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