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六个心”原则——后进生转化浅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的核心内容。好学生要爱,后进生更要爱,而特别需要我们老师努力去转化的是后进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教育重任。但是长期以来,后进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老师的我们,爱好学生比爱后进生容易得多。这是因为老师往往从学习成绩中获得对好学生的好的印象,好学生需要教育和培养,后进生也需要教育和培养。后进生不是与生俱来的“笨蛋”,“吵鬼”也不是提不起的“井桶索”,更不是“朽木不可雕”,而都是可以转化的教育对象。从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来看,除了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外,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认为应遵循“六个心”原则:一、了解学生,赋予爱心了解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后进生一般无心向学,破坏校风校纪,不听管教,我行我素。他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胆小怕事,自卑心理往往以自尊心为表面掩饰。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找不到自我,他们不愿向别人展露内心世界,也不想知道别人心中的秘密。而且,他们意志薄弱,做事缺乏恒心、耐心。可见,后进生的心理状况是令人担心的。因此了解后进生对教育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而沟通可以促进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围绕后进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同时,还可以和家长面谈、家访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收集信息,全面了解后进生。了解了后进生,又如何去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用爱。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时要讲究艺术,以爱心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但都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犯过错误,有过失的后进生,往往有很强的孤独感、自卑感,他们不愿与老师交流,更不愿说出心里话,情感都相当脆弱,更需要老师用爱心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教师要主动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要经常和他们谈话,爱护并帮助他们,赋予爱心。在我以前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后进生,他性格固执又倔强,在学习上没有良好的习惯,自律性、自控能力非常差,作业天天不完成。经过了解,他母亲离家出走,从小由父亲带大,而父亲又长年在外打工,独自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缺少爱与管理。我对他下了许多功夫,做了许多苦口婆心、细致入微的工作,但收效不大。每次找他谈话前,我都告诫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微笑、微笑、再微笑”。即使这样,也未能打动他的心。面对这种情况,我真的有点想放弃。但是,想想这可怜的孩子,是家里环境让他变成这样,不能全怪在他身上。我想到了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于是,我精心制定了帮助的计划:首先,用欣赏、爱的眼光发现该生身上的长处、优点,及时地加以表扬,使他感到老师对他是关爱善意的。同时在生活上关心他,衣服脏了、脖子黑了、头发长了,及时提醒他,让他有一个全新的形象。然后,找他谈心,帮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班内我发动全班同学关心他、团结他,督促帮助他完成作业,让他真正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他能约束自己了,并能积极为帮集体做好事,成绩也进步了。这对于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我常常想,播撒进学生心田的关爱,学生又怎能忘记呢?二、创造机会,给予信心要想转化后进生,还必须创造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自信心根植于“长处的土壤”上一点点成长起来。在后进生面前,困难不是批评,不是职责,更不是数落他们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出他们的对立面——长处,让他们找到自信心的根据地。更差的后进生也总有两三处的长处,只是有的长处很独特而已。我们老师应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放大镜”来放大它,在教育中突出赞扬他们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成为他们幡然改过,弃旧图新的突破口,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找回自信心,一步一步走出心头的阴影。如何给后进生创造机会呢?过去,我们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总是简单灌输,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他们的个性因此受到压抑,更不想直接受教师那苦口婆心的教诲,最终落得“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波利舍夫基发现,让一些违规着监督别人的不遵守规则行为之后,他们本身的不规则行为会有显著减少。这也是后进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理论依据。因此让后进生参与集体活动,不但能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工作与活动中,明白是非曲直,懂得规矩方圆。也可以让后进生担任一些职务,即使开始不太胜任,但只要多花一些精力教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常鼓励他们把工作做搞好,他们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同时自身缺点也会逐渐克服。三、奉献真诚,主动关心作为老师,我们要奉献真诚,主动关心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以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弟妹子女,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都给予更多的关心。而这种关心是真诚的,不计报酬的,要看作是自己的天职。当然,我们的主动关心还可具体表现为:优先提问,我们备课时就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优先改作,我们在批改后进生作业时,发现问题除个别辅导外,还应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作业讲评;优先辅导,我们在课堂上应先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作业优先巡回指导,课后主动接近他们,进行针对性地辅导;优先家访,在发现学生有不良思想苗头时,我们应主动及时和家庭联系,对症下药,将其消失于萌芽状态等。一次家访时,我经过一个后进生的家,突然听到门内传出学生的哭声及其父亲的打骂声。原来是这学生作业不认真完成遭父亲打骂。平时这学生在班内经常惹事生非,无心学习,正面的批评教育他总听不进去。我意识到这也许是转化他的好机会,便迅速走了进去。其父见到我很吃惊,我忙说:“今天我特意来报告你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我谈了该生的优点,如体育成绩好、热爱劳动等,并指出家长不应以打骂代教育。接着我拉起了长跪在地的学生,这时我分明看到了学生那对老师感激和信任的目光。后来,在大家帮助特别是他自己的努力下,各方面都明显进步,一学期后终于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四、平等相待,成为知心转化后进生需教师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友爱,而不是居高临下施舍的爱。这是由后进生特殊的心理所决定的,他们往往对老师的好意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怀疑老师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我只不过是为了控制我。因此,要建立特殊的感情纽带,就需消除这种戒备,而朋友式的平等的爱,就是消除后进生戒备心理的良方。尊重理解他们,平等相待,营造一个宽松的成才环境,宽恕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只有这样,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转化他们。而且,我们要主动与他们接近,重视他们,介入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同评论、叙说身边事情,有事找他们帮忙,他们有事主动去帮他们,他们有病领他们看医生;让他们从心理感到老师不歧视他们,把他们即当作学生,更重要的是也当作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建立对老师的依赖,平等相待,成为知心。我曾遇到这样一个后进生,她说话有些口吃,胆子很小,每次下课只坐在自己座位上发呆,几乎不跟班级上的其他同学说话,整天沉默寡言,每次考试只能考三十几分。我经过观察分析,她缺少关爱和自信心。我想,我应该首先成为她的知心朋友。于是,我经常利用课间、中午、课外活动等时间,与她聊天谈心,鼓励她大胆地与同学说话,教她怎样战胜困难,用张海迪的精神去劝勉她,也让同学们多关心她多跟她交流。此外,我还经常到她家家访,关心她的生活。渐渐地,这位女生变得活泼开朗了,并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学期期末考试中竟考了76分。五、改变厌学,形成热心后进生学业的失败,教师往往归结于后进生的依赖、调皮、不争气。因此高负荷的教师为了“杀一做百”,“惩前瑟后”,不惜对学生施以惩罚,并且对成绩差的后进生态度冷漠,爱之不理,极少跟他们谈心,不关心他们的困难,不了解他们的苦衷,使他们成为“失落、迷惘的一代”。无意之中,教师的这些教育方式偏离了教学原则,必然造成后进生的厌学。如何改变后进生的厌学情绪?我们教师要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动机的迁移,使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引导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可以让他们品尝学会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是一道简单的问答题回答出来的快乐,让他们体会到:我在享受做事实时的乐趣,享受学习的乐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热心点燃他们学习的欲望之火。慢慢地,他们便会喜欢学习,并让这一欲望之火永不熄灭。虽然这很难,但是只要教师热心,动员全班同学,形成人人都是帮差“能手”的良好风气,那么后进生就“无处藏身”,取而代之的将是炼后闪光的金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教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后进,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热心帮助下,他们当中同样会涌现出苏步青、郭沫若等驰名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以热心,帮助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六、正面教育,投入耐心后进生由于思想的不稳定性,其变化也特别明显,教师要特别细心地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变化,有的放矢,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措施。后进生一般已形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即使理念上的明白,决心改正,但他们的进步总是缓慢和曲折的,坏习惯的形成根深蒂固,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每次行为的反复都有一番思想较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份比平常人更多的耐心,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教诲的。面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有耐心地正面教育学生,平时要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在行为上勤督促,特别是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犹豫不决时给以鼓励,使他们逐渐战胜过去,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家庭的变异,在逆境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坚强,帮助后进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培养意志品质,自觉仰制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如:可以通过讲名人的事迹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还可以鼓励学生与父母互相关心、体贴,学生在理解了大人的苦心和爱心之后,必然“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心中纵有千千结,也可以冰消雪融了。并且,他们能将父母的关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促进自己学业的提高。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天下为公的胸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好每一位学生,爱所有的学生。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为人才的成才提供一个宽容、宽广、宽阔的环境。“各人头上一片天”,人的成才道路也不只一条,成才的模式也不只是一种。后进生不是一块无可救药的顽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现在努力转化他们,遵循“六个心”原则,坚信他们最终会成才的!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

所谓“自理习惯”,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自理可以包括多方面的自我管理,比如学习、生活、卫生、劳动等等。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从学前到小学,是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面临着心理上、生活节奏上、活动重心等方面的转折。自身角色的变化,使孩子的成长翻开了“新的一页”,此时,孩子尚没有形成小学生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家长如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训孩子的自理习惯,定会收到事半功俗的效果。

那么,家庭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来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呢?

1、应引导孩子形成自理的意识。

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的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要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让他认识到,他现在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了,而是一个光荣的小学生了。作为小学生也要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同时,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吃饭、刷碗、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理习惯也会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往往无秩序的生活、无计划的学习、无主次的活动都与缺乏时间观念有关。好的习惯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照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掌握家庭学习的几个环节。

孩子回家后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在家里如何学习,这就需要家长培养习惯于良好的始端。家长就要从孩子开始正规学习的第一天起,对孩子的家庭学习提出严格要求。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准备好所需要的学习用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写得整齐、工整;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好书本等。在此要求的基础之上,家长要侧重帮助孩子掌握好家庭学习中的四个环节,既复习、作业、检查、预习。复习就是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重新过目一遍,找出重点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然后把写完的作业仔细检查一遍;最后,把下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字典来掌握,对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在下堂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为了帮助孩子掌握这四个环节,开始时,家长必须同孩子一起一步步进行。在孩子熟悉并掌握了复习。作业。检查和预习的方法后,家长要经常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督促和指导,使其逐步形成稳固的习惯。据有关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一旦形成“复习、作业、检查。预习”这样一个家庭学习的习惯模式,不仅会促进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4、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设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们。

总之,良好的自理习惯是成才的基础,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是孩子良好习惯的设计者和培育者。

*转自:http://www.fsjx.net.cn/jzpd/xxyjt_jzp/xxyjt/web01_91.html

浅谈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时代信息和internet的完善给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的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特阐明如下观点:一、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望天门山》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二、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三、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能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熟悉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都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第一自然段为范例进行教学。我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个个皆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个人所得,争先恐后发表所感、所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四、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生活中我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先检查,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长期这样要求,他们就能形成这样良好的作业习惯。五、重视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培养。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于是我给学生们推荐了《1001个宇宙之谜》这本书,并指导他们阅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介绍《植物百科》课外读物和提供一些有关于其它植物的脚的图片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六、培养学生变通思维的习惯。教师要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贯穿教学始终,使之形成创新习惯。良好的创新习惯将会成为其他习惯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各种素养的全面发展。一、利用教材典范优势,培养变通思维。凭借教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小神童、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从而领略变通技巧。如《称象》一文介绍了才七岁的曹冲敢于冲破大人的思维束缚,创造性地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称象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曹冲的这种方法用替代物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加以论证,使学生领悟到曹冲运用的是等值交换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头和大象互换。这一变通使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曹冲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再变通,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创新。二、寻找教材可想象空白。如《树叶落了》一文教学,教师可以从文中的言语空白处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课文中未知的事物进行预测。文中写了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蚂蚁把落叶当作小船,小鱼把落叶当作小伞,而这三种小动物在屋子里、小船中、伞下干些什么文中没写,这些地方可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换角度思考、想象,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有人这样说过,“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语文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