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和人们擦肩而过,有时候只是一毫米的长度,还有时候不是一张的厚度……”这个广告说得对,文明离我们的确很近很近。

北京,首都,在每个人心中是那般的神圣。做为首都市民,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更要清楚怎样做一个文明北京人。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礼仪文明。一个亲切的问候,让人感到温暖;一个热情的微笑,传递着文明的讯息。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文明礼仪不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麻烦您帮我把后面车窗关上。”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非常恰当的一句英文,让坐在后排的外国友人“相当吃惊”。这也从中折射出礼仪已经深入了各个行业,使我们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让外国友人吃惊的还有,北京市民开始排队了。几年前如果你跟我说,有一天北京的老百姓买菜、等车都能排队,我绝对不信。但现在这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还设立了每月的11日为排队日,22日为让座日。到自动取款机前取钱,简简单单的“一米线”距离,使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关怀,人人都遵守这个规矩,就共同享受了这份尊重、轻松和温馨的感觉。

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人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文明,就是一种经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之所见、所闻都是件愉快的事情。而文明又是那样的琐碎,是成千上万琐碎的小事情串缀在一起而形成的磅礴大气候。文明会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心里感受,而作为人类自己,我们又能为这个社会做出哪些如花的馨香之举呢?

现在,北京在努力的创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我想,在创建三个北京的时候,怎样的让北京人、北京的环境、北京人的观念都更加的文明起来,只有文明的北京才能拥有人文的景观,人文的服务,人文的温暖,也才能在科技北京的创建里有更好的把握,有更文明的举止,能够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的完善和完美。只有文明的社会,文明的居民,才能用心来呵护绿色北京的建设,才能不随处倾倒垃圾,才能自觉的做到垃圾分类,才能用文明的行为保护北京的一草一木,保护北京的人文环境。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文明

文明

文 / 闪电王子 其它 类作品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文明的表现么?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一口痰”吐掉了什么?

据报道,一位厂长在带领美国厂商参观车间时,随口吐痰。第二天,美国厂商撤回了一个基本谈成的协议。对于这件事情,有的人不屑一顾,认为那是美国人小题大作,故意跟中国人过不去。其实不然,这“一口痰”不仅吐掉了一个协议,还吐掉了一部分人的社会公德,吐掉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经后人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到现在,在我们周围,随处吐痰、随处涂写、随处倒垃圾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无怪乎在2004年11月,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他“最困扰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开奥运会时,我们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一书中忧心忡忡地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诚如斯言,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品格;一个民族只有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因如此,在奥运会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向市民分发了400万本宣传册,不仅对排队乘车、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做出要求,对穿衣礼仪也做出指引:女士不穿睡衣上街,男性不卷裤腿,不在公共场合过分表露情感。对出租车等“窗口”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则提出统一着装、不吃有气味的食物,不染头发等行业要求。关于礼仪,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但是,我们后辈中有很多人却没有将这些圣人之言铭记心中,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光明日报》曾刊登朱铁志的文章说,“2001年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意大利,在比萨斜塔下,清楚地看到用中文书写的‘请勿随地吐痰’的提示牌,当时有一种莫大的受辱感涌上心头。使馆的同志劝我不必那么愤愤不平,并提醒我注意一下除了我们的同胞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国家的人随地吐痰?我真的那样做了,结果很不乐观: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外国人随地吐痰,倒是有不少炎黄子孙对提示牌视若无睹,照样‘天女散花’”。这样的现象令人痛心,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反省:是什么使一些国家出现了专用中文版的“请勿随地吐痰”?是我们平时不屑的那口痰,是我们日渐淡漠的公德心,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道德素质。孔夫子教导我们要“独善其身”,儒家经典中也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第一步。如果我们中国人还这么一味地“不拘小节”,那么别说是平天下了,到时候还会被地球人所瞧不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宏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工作、规规矩矩地做事、明明白白地做人,还要真真切切地爱护这个地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和谐。指导教师:傅宇燕

书籍的光芒照亮了我的眼睛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这个世界的文明

这个世界的文明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却遭到破坏。我们彼此示以的文明之举变得更像恶魔之举,这是无意的或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很难从这恶魔之举中发现文明的姿态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只顾经济发展而不注意环境保护。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似乎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就会受到威胁。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恶魔之举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文明。昔日我们漫步丛林,可以看到百花齐放、鸟儿欢唱的祥景;漫游溪边,可以看到流水绵绵、鱼翔浅底的趣味;漫入山间,可以看到奇石嶙峋、崇山峻岭的壮美;而今呢?祥景随风消逝、趣味随水溜走、壮美随光黯然。当我们看到这一番景象之后,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吗?何谓文明,其实“文明”依然存在着,只不过也许这些外面与你所想的文明有些出入罢了。在湖南耒阳,有一中年男子带着三四岁的小孩在车上边吃瓜子,边往窗外扔瓜子壳,于是一个年轻人递给他们父子两一个袋子,并和声和气的告诉他们这是用来装垃圾的,请别往窗外扔瓜子壳,他们不声不响的接受了。可气愤的是,那个男子居然在把瓜子壳装在年轻人给的袋子里后,竟把整个袋子鄙视性的往窗外一丢.年轻人问他为什么还乱扔,他很不以为然的说,我这没地方放,当然往窗外丢。于是年轻人说,"你也应该为你怀中的孩子想想啊,给他一个好榜样啊,"他却说:"我是农村的,不象你,素质那么的高,你管不着"。在他们的后面也有一个带孩子的中年男人,中年男人站起来对着年轻人凶了起来,"你吵什么吵,吵死啊,,在这大喊大叫",年轻人为了让他们在小孩面前留些面子,只是温声细气的说着,结果所有人都来指责年轻人,连司机都说,只要管好你自己就可以了.。难道这就是我们世界的文明,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吗?不,这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只能说世人“无奈”而已。虽然有不文明的行为存在,但文明的行为也在。就拿郭明义来说说吧。10多年来,他以“雷锋传人”为荣,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10余万元,并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多年来他还无偿献血,其献血证就有54本。一些不了解他、不认识他的人,一定认为他是个富翁、是个想出名的人。然而,他却是一个生活贫苦的人。虽然生活很拮据,但他却依然将好事做了下去。这比起一些家财万贯却只顾一己之私的人好得多了。他以自己的行动,很好的诠释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却告诉了人们何为文明。我们要明白,文明不一定得轰轰烈烈,只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我们世界的文明就会越来越多!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水源缺乏等问题的产生,都有人们不文明之举的存在。所以,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我国是世界是著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从古到今,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不断发展,并加入新的内涵,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更应该注重礼仪,倡导文明。让这个世界的文明源远流长吧!

文明礼仪伴我成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景德镇昌江区2中初一:13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