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小学常考的作文题目大全

1.作文题目: 的启示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一句名言”、“一句古诗”、“一首歌”、“一件事”等等:[2]写出“一句名言”、“一句古诗”等给了你什么启示。

2.作文题目:校园新事

提示:事情要真实,内容要具体。

3.作文题目:我的

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烦恼”、“喜悦”、“秘密”、“愿望”等等。

B组 1.作文题目:文明在我的身边

提示:写一件发生在身边的讲文明的事,内容要真实、具体。

2.作文题目:玩

提示:“玩”是孩子的天性。章中请写出你玩什么,怎么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3.作文题目:我家的故事

提示:想想,你家里发生过什么事?有趣的、愉快的、伤心的等,选一件印象最深的写下来。

C组 1.作文题目:我的绰号(网名)

提示:写清你的绰号(网名)是什么,它的由来,它给你带来了方便还是麻烦,欢乐还是痛苦。

2.作文题目:温暖

提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老师、同学、家长、邻居……一定给了你许多关爱,请写出一件让你感到温暖的事。

3.作文题目:我真想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有一个星期八”、“书包轻一点”、“早上多睡一会儿”等等;[2]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D组 1.作文题目:我家的故事

提示:想想,你家里发生过什么事?有趣的、愉快的、伤心的等,选一件印象最深的写下来。

2.作文题目: 的启示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一句名言”、“一句古诗”、“一首歌”、“一件事”等等:[2]写出“一句名言”、“一句古诗”等给了你什么启示。

3.作文题目:我真想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有一个星期八”、“书包轻一点”、“早上多睡一会儿”等等;[2]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其他作文题目

1.家庭风波

要求:文章需对两个以上的人物加以描写;结构完整,中心突出,不少于500字.

2.夸夸我们的(我的)____________

提示:在你的周围,肯定有值得夸的人.事.景物,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3.我长大了

要求:选择具体事例写出你长大了,你明辨是非了;会关心他人了;有自理能力了;能克服困难看了;尊老爱幼了;懂得谦让了......要有真情实感.

4.在学校,你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吗?他们的言行举止,你闭上眼睛能历历在目吗?试把你所在班级体中那些五彩缤纷的生活真实地写出来.不少于500字.

5.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精心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你难道不应该感谢他们,并为他们写下一点什么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或不少于10行的小诗,讲述一下你与父亲(母亲)的故事,或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情吧!

6.以你熟悉的卡通或动画人物,如孙悟空、米老鼠、蓝猫、葫芦娃等作为主人公,写一篇《xx后传》为题的不少于500字的故事.

7.以两种或三种动物如小猪、小狗、小马、小猫等为主人公,写一篇自己命题的童话或寓言故事,500字以上.

8.以<<风波>>为题,为下文续写不少于500字的故事.

蛋蛋是个调皮的小男孩,是东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呀,在教室里可真坐不住,这不,陈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把双手放进课桌里,玩起了积木游戏.

9.今天教室里特别静

提示:想想这一天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发生了什么事?这么静,教室里的人都在干什么?抓住特别的地方把文章写生动,表达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10.我选他(她)

提示与要求:选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必须有优秀的事迹.选择一两件作为你选他(她)的理由;注意选材新颖,叙述清楚;不少于500字.

11.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定都有自己佩服、崇敬的人,(如解放军、警察、老师、医生......或者是你的亲人等)你一定期望长大后成为他(她)那样的人,请以<<长大后我将成为你>>为题作文.

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00字以上.

12.我想____________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写自己想拥有什么事物,也可写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物;想象合理,叙述清楚,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

13同学们,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体验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个中滋味.

请你以《_________的滋味》为题进行习作.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不少于500字.

14.一次(堂)______的______活动(课)

在五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上过数以千计的课,参加过无数次的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课,这些活动有的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或者生动风趣,或者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或者使人茅塞顿开,深受启发,或者干瘪枯燥,令人乏味......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一空填上课或活动名称,前一空填上你对这堂课或这次活动的总体感受;内容真实,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叙述,注意把场面写具体.

15.我爱绿叶

要求:把真实描写与联想有机结合起来.

16.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

要求: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记叙文,注意书信格式;要用一、二件事说说你从语文老师那儿学到了什么;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1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伴随着我们长大,书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维系着许多亲情友情......

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写童话、寓言等故事.

18.我忘不了他(她)

要求:用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特点,内容真实.

19.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要求:回忆过去生活和学习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写一篇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

20.______教我_______

提示:在小学五年里,有许多人教过你,他们教你怎样学习,如何生活,或教你作文,或教你解题,或教你唱歌、画画,或教你踢球、游戏......请选取一位,记叙他(她)在某一方面教你的经过.

21.我得到了_________

要求:在横线上填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22.我真________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真幸福.我真羡慕他(她).我真后悔.我真难过.我真快乐......写亲身经历的事情,要表达真情实感,写想象的事要合情合理.

23再过十多年,你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21世纪里你最想干什么?为什么?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4.人生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追赶,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赶,有的追赶太阳,有的追赶春天,你追赶什么呢?请以《我追赶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5.2008,中国奥运

要求: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你所见到的,听到的,写一篇记叙文.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要写出真情实感.

26.环保话题

曲格平说过:"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此至理名言,道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指出,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1.25亿的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浊的城市中;温室气体过度释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城市;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化学杀虫剂使用量超过270万吨;全球40多种鱼类因捕捞过度而濒临灭绝;全球森林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地球环境在全面恶化,已经危及了人类的生存。

请以"环境"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与环境有关即可,不少于500字.

27给校长的一封信

通过五年的学习生活,你对母校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了母校美好的明天,请你在毕业之际,留下你对母校的宝贵意见或建议。以书信的形式告诉校长!

28、根据下面的图意,完成作业。

(图略)

⑴诗题《

⑵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展开你的想象,将这首诗改写成400字以上的 记叙文。

29、《乐》

提示:我们生活充满了欢乐,本题要求把你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乐”事,写一篇记叙文,要有真实感,不少于500字。

30、要求: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情使你感到难忘或使你高兴、自豪、痛心、委屈、气愤……请你任选一件写下来。

注意:(1)自己命题。(2)要表达出真实、健康的感情。(3)要做到有具体内容,详略得当。

31、(1)题目:《学雷锋的日子里》

(2)要求:

①认真审题。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事例要具体,选材要真实,不得写诗歌。不得少于350字。

②注意: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细节描写;真情实感、恰如其分;中心明确,层次清楚。

③作文中不得写出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可用假名。

32、记一次活动

提示和要求:

(1)在五年的小学生活中,学校和老师组织你们参加过许多活动,如:参观访问、春游、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请你把感受最深的一次活动记叙下来。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

(3)字数400字以上。

33、我真想对__________说。

提示与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任何一个人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市长、教育局长、校长、老师等。

2.通过写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会使自己烦恼、忧愁、高兴……),将你想说的话写出来。事情或现象要作为重点来叙述,记叙过程要完整。并在文中恰当明了地发表你对这件事或这种现象的看法、想法或认识、建议等。

3.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文章不得写出姓名,一律用A、B、C……表示,例如“张三”用“A”代替,“李四”用B”代替。字数在500字以上。

34、“再见了,老师

提示: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有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历历在目,有多少心里话想要倾吐。请你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向老师诉说你毕业前夕的心里话。

35、要求:1.内容具体,有条理,注意详略,语句通顺,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2.不少于400字(写不下可写到背面)。

3.作文中不要写真实的校名和人名。校名一律写作“红领巾”小学,老师用王老师、李老师代替,学生用“甲××,乙××……”代替。否则扣分。

36、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受尊敬、勤奋好学、助人为乐、诚实、风趣……)

②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37、1)难忘的小学生活

(2)我拥有一个小秘密

要求:(1)两题任选一题写一篇 记叙文;

(2)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注意细节,有真情实感;

(3)文中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不写真名;

(4)行文要层次清楚,语句顺畅,书写整洁,不写错别字。

38、1.题目(1)_____________变了

提示:写某一个人或某一事物的变化,如《王小虎同学变了》、《李大伯变了》、《我家变了》、《家乡变了》等。

(2)在路上见到的一件事

提示:

a.可以写在上学或回家路上见到的一件事。

b.内容可以是好人好事,也可以是应该揭露和批评的坏人坏事。还可以是其他事情。

c.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还可以写写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要求:

(2)文章要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语句通顺连贯,选词用语恰当,书写工整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全文应写250字以上

39、记我身边的一件事

要求:围绕中心写具体,注意写出真情实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

40.家人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高兴。请从中选一件事以《全家为我而高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用具体事例说明全家人为什么为你而高兴,要注意细节和场面描写。要有真情实感。

经典演讲稿

经典演讲稿

1 师德演讲稿--爱与责任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往往是越来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给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我:“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爱是付出,是自我牺牲。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

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师的天职与责任。今年4月,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方永刚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受到了这位“平民理论家”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

2006年11月17日,结肠癌手术6小时后,方永刚从麻醉中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他的研究生:你的毕业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

随后几天,方永刚又让妻子把自己的3个研究生叫到病房。没有讲台、没有黑板、没有课桌,方永刚坐在病床上给学生们上课。即使不一会儿就脸色发白,汗珠成串往下掉,他也不肯停下来。

做完第二次化疗,方永刚惦记着自己还有几次课没上完,要回去上课。系领导不同意,方永刚急了:“我肚子有问题,但脑子没问题,嘴没问题!如果离开了讲台,我可能真的会倒下。”说着说着他竟然哭了。在人生磨难面前,他没有掉泪;在伤病痛苦面前,他没有掉泪;在死神威胁面前,他也没有掉泪;但因为上不了心爱的讲台,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留下了两行热泪。他的泪水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教师的品德。

终于,经过再一、再二、再三的请求,2007年1月15日,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的间隙,方永刚回到离开了两个多月的教室。看到学生们,方永刚眼里闪烁出欣慰和满足,那眼神似乎是说:同学们,我终于又见到你们了!

这堂课,方永刚讲的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整整军装,开场白只有一句话: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为大家讲课,这是我的使命。

同学们强忍泪水,他们知道,此时此刻,他们的老师恐怕连站着都是一种抗争,一种与生命的抗争。

好像这只是一堂普通的政治课,是方永刚无数次授课中最普通的一堂课,依旧是铿锵有力的声音,依旧是幽默风趣的语言,依旧是充满理性的思辩,依旧是入情入理的分析,只是一条白毛巾被他频繁地拿起又放下,手术后的引流管被他掖在了军装里面……

学生们震惊了,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的患者吗?这是一个即将接受第三次化疗的病人吗?

两个小时的大课结束了。任何华丽的乐章也比不过这样一堂课更能触动心灵,任何精彩的语言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同学们用雷鸣般的掌声和充满敬意的目光向方老师敬礼!

什么是使命?共产党员的使命是崇高的,军人的使命是伟大的,教师的使命是神圣的,不用多说什么,不用多做什么,方永刚,一名共产党员、军人、教师,在癌症晚期的时候往讲台上一站,就是对使命的最好诠释。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蜡烛的精神。可以说每种产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支撑它的就应该是这种高尚的师德吧!

报告会上,我和同事们听得很认真,记得很仔细,不时的被方永刚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走上三尺讲台,我们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我们为人师表。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让我们一起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首医家园,用我们的爱与责任撑起教育的蓝天。

2 像珍惜爱情一样珍惜你的现在

说起来很讽刺。当我最终定下来写有关珍惜的讲稿时,想上网搜几个有关珍惜的名言警句,于是我打开百度网页,再搜索栏里输入“珍惜”,空格,“名言警句”,然后摁了回车。一个让我有些尴尬又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我看到,在蹦出来的十个词条里边,有七八个在“珍惜”两个字的后面,紧跟着的是“小学生演讲稿”。看来,我打算要在大学课堂里当作重点来讲的东西是人家小学生早就知道的。

是啊,对于珍惜,或许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甚至已经懂得了它的涵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到珍惜。然而,知道就等于自己都做到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的话题,因为有时候不是大家不知道珍惜,而往往是在拥有的时候忘记了要珍惜。我想,或许现在我们都需要被“珍惜”这两个字来提醒。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则新闻:一架飞外阿拉斯加的飞机因为机械故障,造成机毁人亡,坠入了太平洋。当时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报道说,在那些遇难者中,有一对要去阿拉斯加度蜜月的新婚夫妇。我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在飞机失事前,那对新婚夫妇脸上洋溢的喜悦和甜蜜。或许他们还在规划着飞机着陆后,将去哪里就餐,或许直接奔往早已定好的酒店入住,再或许一起欣赏向往已久的极地风光。可是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他们甚至来不及好好地享受已经拥有的幸福。

那些无辜的人们一瞬间就丧失了生命,看着死难者家属无助又痛苦的电视画面,我的心情复杂极了。对于那对年轻的夫妇来说,不幸的,是小夫妻俩没能来得及享受蜜月期间的快乐,而所幸的是,他们已经彼此找到了对方,并以对方为伴。最起码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身边有相爱的人陪伴,他们珍惜了自己的爱情。我甚至可以想象,在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之前,浮现在他们脸上的是那早已把恐惧驱散的没了踪影的幸福笑容。

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吧,看到这些难道就没有触动?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太罗奇说过,今天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是啊,为什么我们要等到失去或已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这一刻的我们不会知道下一刻会有怎样的变化,甚至不知道现在拥有的一切是否突然就会溜走,所以我们必须像珍惜爱情一样珍惜现在。

记得前段时间我一个同学的QQ签名上写着:“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我不确定现在的她是不是还这么想,是否正在这样做,但至少在她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她是深深地懂得了珍惜。

同学们,爱情需要珍惜,那我们现在就拥有着的学习充实自己的机会呢? 也许你没有过人的才智,但请别相信自己的努力会不如别人;也许你的努力还没被人们发现或认可,但请勇敢地伸出你的双手,为自己鼓掌,也为自己喝彩;也许人生的路途很艰难,又布满荆刺,但请昂首挺胸,信心十足地走下去。因为这所有的一切只因有你还在珍惜着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难道我们也要这样糊涂下去吗??或许你现在已经拥有爱情,并懂得如何去珍惜它;或许你还没有拥有爱情,但你却早已绘好了一副珍惜它的蓝图,那么,像珍惜我们现实或理想中的爱情一样珍惜现在的一切吧!!!

谢谢大家!

3 感恩演讲稿:学会感恩,孝敬父母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孝敬父母》。

开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艘载有数百人的大型轮船在海上失火沉没,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还。乘客中有一个游泳专家来回游了十几次,在连续救起了二十个人后因过分劳累双脚严重抽筋而导致残废必须终身坐轮椅,他一直大叫着问自己:我尽力了吗!几年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伤感的说:我最记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向我道谢。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

感恩,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时,我们是否会受喜怒哀乐所左右生活?喜的时候是否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是否会惆怅万分失落无比?乐的时候是否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样做到对喜怒哀乐处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静的心灵?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的,就当喜,是对我们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报;就当怒,是培养我们耐性的时机;就当哀,是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当乐,是生活对我的泰然处世还以的笑容。如此,还会有什么再影响到自己平静的心绪呢?别人对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们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改进;别人对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就必须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事业的成败也是如此。 感恩,并不是宣扬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方式! 学会感恩,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作家余杰说过一句话:恨一个人对自己的伤害,远远比对对方的伤害大。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受人一掊土还人一座山.学会感恩,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会有人拉自己一把。生活是面镜子,学会感恩,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

那么,就让我再次用一个小故事结束今天的演讲吧:有位和尚叫佛印,与朋友结伴出游.在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气愤的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当走过原始森林时佛印和尚遇险被朋友所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写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冲淡沙滩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却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学会感恩的生活,宁静而祥和。

火车开往冬天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朴树会写下这么一首歌,以前只知道他的音乐很动听,那种淳朴、伤感到极点的嗓音,一次又一次令我心中激荡澎湃,但现在我才发现,它真正触动的,是我灵魂深处的欢笑与痛苦……

十五年前的那个寒冷的黎明,在我的故乡,我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用惊诧的目光,去审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时候,我总喜欢围着父亲母亲问这问哪,所以我被父母认为是个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孩子。为此,我一直是挺“引以为傲”的,直到现在我想起这些事,也会在心头涌出一轮浅浅的,但却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惹事生非”,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人家玻璃给踢碎了呀;自己又丢了几块钱呀;老师又因为捣乱而通知家长来学校呀什么的,那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父母会出面解决,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心中才觉得父母是真正的靠山!

从小班到大班,从学前班再到五年级,一切都像每个节日的循次来临一样,一晃而过,以至于今天回忆过去的时候,我竟忘记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哪片天空下刻下了我的笑脸?真的,那时总觉得想长大,总觉得时间太慢了,但突然有一天,当我还沉浸在一次次的欢笑声中时,我却与昨天告别了,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长大了!

那个时候,天真的心总是在梦想的天空中而成长,那时候我想当……,反正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反正当时我对未来几乎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之中,尽管对这世界有太多的懵懂,但那时的我却没有在意,因为在那个快乐飘扬的年代中,我和伙伴们总是在玩耍中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任时光飞逝从未感觉过一丝的惋惜,所以我现在才在这里去试图去回忆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将那些已被风吹散的记忆去一一拾起,但我还是会写,直到我内心的创痛去愈合为止吧……

(一)

告别了小学,我来到了五中,这个令我痛和爱的地方,我坐在夜空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几只蝉儿在百无聊赖中发出几声懒懒的叫声,夜风轻轻地吹过窗台,吹过我散落在眼前的头发。就在此刻,想起往事,仿佛我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未完成的梦,现在也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如烟,如水,如梦幻,又如空花……

(二)

初一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快乐、美好和兴奋的,因为我认识了那么多新同学、新老师,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刺激呀!同学与同学之间先是有一点“谨慎”,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那样渴望友谊而又不敢去预测那未知的旅程,毕竟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光阴,谁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我只是在新奇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那个时候,我觉得天和小时候一样的蓝,因为直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我甚至天真地以为人生会永远是这样的。呵,现在想起来,我也想嘲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以及“童真”。当我记事起,我就天天在哥哥的耳濡目染下去听一些他喜欢的“流行”音乐,什么“小虎队”啦,“Beyond”啦……,当时我见哥哥听得很高兴,我也会半懂不懂地去凑热闹,完了还要学着去唱两句,我虽“五音不全”,但是说实话,我特爱音乐,我先是听一些哥哥听“过时”的卡带,到后来去自己买来听,(直到现在为止,我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以至于现在我离开音乐就没精打彩的,这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记得当时我最爱听的一首歌是Beyond的《不再犹豫》,听着觉得很带劲,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勇敢闯一闯,谁也无法估计这首歌会带给我多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是爱听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已超越了语言和音乐的界域(因为Beyond的歌全是粤语的),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更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在那个年代中可以一天又一天地度过而永不知疲倦。

初一的我是快乐的,我根本不去发愁我的成绩,我只有快乐,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我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其实我对初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我几乎尽我所能拼命地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已不知怎回事,变得如此地力不从心,为此,我十分地难过,因为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我不知怎样才能去抓住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少我努力去寻找了,想过之后,才更觉得无尽地空虚,没有原因,我真不明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切过后,我又留下了什么给自己

走过这一路,我们还剩下多少坚持?

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其实我很羡慕有坚持的人。

有些时候,当看到某种东西,听到某首歌时,我们总能想起,我们的身边曾有过那么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那么情有独钟,又或是对某首歌百唱不厌。他们之所以留给我们那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坚持。对一件事物坚持的久了,那么这件事物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标签,永远贴在别人对你的印象里。

有些人在我浅薄的印象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时间可以一点一点模糊他们的轮廓,却怎么也模糊不掉即使已经泛黄的记忆。有些人在我身边那么久,偶尔听别人提起,还是什么都记不起来,甚至是名字。我其实在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吗?可为什么现实却是,当他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竟慢慢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人。我没能力去分清。

我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许也知道一点儿,这一点儿都是别人和我说的,好的方面。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在你面前指出你那里不足,我明白。我同桌让我评价她,她说要先评价我,她说,你想法挺特别的,认定的事就要去做,不会因受别人影响而改变,也挺大方的、、、我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就没有不好的吗?她想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又说,我说,就比如,我很黑呀、、、她笑了。

我想好多人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依赖之情都是在小时候吧。比如第一次吃芒果,觉得好好吃哦,就决定有钱了要买一车芒果来吃。结果渐渐的,就不喜欢了,更不要提买一车了。再比如,小时候看到小伙伴有好漂亮的芭比娃娃,自己很羡慕(因为我小时候一箱子玩具基本上全是变形金刚、、、),发誓等咱长大了,要买好多好多芭比,摆满屋子都是,后来真的长大了,追求就变了,谁还要芭比?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我小时候学习特好,总是打双百(那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双百哈。。),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打双百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对自己的标准无形中就降低好多,打满分都不能用奢求来形容了、、、类似这样的事简直是不胜枚举。我的理想一变再变,字体一变再变,性格一变再变,甚至对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是一变再变。我不否认这些或许都是经历过现实后略显成熟的表现,或许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的想法会再次发生改变,甚至推翻此时此刻的我,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我。我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你听明白了吗?

我所幸自己还保留下了一些从小到大的追求,画画就是其中一个。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冬天的晚上,突然很想吃菠萝,但是可能因为太小了,不知道怎么说,就支支吾吾,比比划划,结果谁也没看懂。最后没招了,就站到窗台上,用手指在有霜的窗子上画了一个图案,姐姐一看,就说,这不是菠萝吗?我非常开心的拍手说,对对对,就是菠萝。那时候话都说不明白,却能画画,神奇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吧~

还有呢,就是喜欢吃糖(但其实我是低血糖),喜欢拆装一些简单的机械什么的,喜欢玩火,还有一个应该算是特点吧,记忆里特别差,但若遇到我喜欢的诗句之类,两眼就能背下来,好久都不会忘的。在性格方面呢,好像是越来越内向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心慈手软,永远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和遗传和教育一定分不开,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当别人愤慨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我想的却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我们都能发现他的可怜之处,都能对他友善一点,是不是就会改变他,使他不那么“可恨”呢?我一直是这样想,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人说我“超然”了,绝对不是这样,我绝对不是像女巫俯览水晶球一样俯览世间百态,我只能感谢自己有一双近视但却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总是疼但却能明辨是非的心。它们都能帮助我活的更快乐些。

人生应该多点坚持的。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坚持,那样的坚持不叫坚持,而是偏执;更不能一味的随遇而安,因为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棱角的东西稳定性很差,风一吹就跑了;而棱角太利的东西,则更容易在碰伤别人的同时,折损了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是否沿

2007天津卷

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题目

请以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天津卷继“留给明天”“愿景”后,今年是连续第三年考查标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比起前两年的试题,更具生活情趣,便于考生捕捉微妙的人情火花,抒写内心真切的人生感受。

首先,就可写内容看,由于未限定主语,题目的开放性比较强。看到本题,首先让人想到的一个词是“口头禅”(意思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句”),进而考生就得联系现实生活了: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或身边的某个人有没有值得一写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或“他”)要“常挂嘴边”?“常挂嘴边”产生了哪些效应?……因而,根据本人体验展开描写(比如描述妈妈或老师期望、激励自己的某句话,或揭示某一格言、座右铭对自我人生的影响),是一般考生通常的选择。当然,也可选写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某位成功人士,详写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样写,应特别注意两点:1.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2.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聪明的考生,肯定会想到还可换个切入点来构思作文。比如,可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出建议等。又如,抓住一个“挂”字做文章,联想到“常挂嘴边”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不落实等现象。

其次,就文体选择而言,这个题目也有很大的包容度。用亲切感人的笔调记人、叙事、抒情,会是优美的散文;如果以客观冷静的笔调,侧重剖析为什么“常挂”或“常挂”的结果,也可以是以说理为主的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此外,热爱创作的考生还可发挥特长,写成结构巧妙的小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类型。前几年已有不少天津考生大胆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其想象力之丰富、塑造人物之生动、语言表达之活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不少高考研究专家一致呼吁:作文命题要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不要“虚无缥缈”。“有句话常挂嘴边”这道题实中有虚,做到了实与虚、俗与雅的有机融合。

评分细则

表格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特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 “特征”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5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特征19分 总分58分

有句话常挂嘴边

当爱已成过往,我们都无意再去追寻曾经的记忆。但却只有一句话,涤荡内心,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中国古代有人说爱特别短暂,因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轮潮;有人说爱其实很长久,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觉得爱矜持,所以他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人觉得爱隽永,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爱的时候人们都美满,记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待后人很伤感。

于是从此无心爱两夜,管他明月下西楼。有的人爱时会感叹,说天涯并鸟有群失,只有送去无尽苦,但爱却疏于恨,说此情可待常追忆,可惜当时已惘然。

一千年来无数的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仍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爱你,无悔!

我听到最感人的江水滚滚,是虞姬用生命的结束等待着乌江畔与霸王幸福的开始。

我看到最美的沈家园里花如锦,红酥手,黄藤酒,恍惚间早已离去。却在故游时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一泫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执著。

我仍相信,唐婉离去的刹那,尘埃落于陆游旁,吐气如兰,依旧重复着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爱你,无悔!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不知哪朝哪代了。

我知道,“爱你,无悔!”已让古人演绎得分外明晰了。

左邻,叔叔的母亲去世了;右舍,孕育十月的小弟出生了。生命的轮回就这样交织着岁月。

听母亲讲与父亲的爱,全然失去了的豆蔻年华,沐浴着

热点作文素材:打造你的“形象名片”

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

谁惦念着的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我所惦念着的……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08年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2002年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颦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 everything is gone from me but you 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08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The 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则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然后维吉尼亚安静地凝望着那只鸟儿,她吟哦着什么,我没听清,但一定有着淡淡愁绪,应该有那么一刻她是微闭着双眼的,对这世界微小的无常闭上了眼。后来的不多久,她永远对这世界巨大的无常闭了眼。此刻我耳畔萦绕的是电影《勇敢的心》的那曲苏格兰风笛,一开始很欢庆的感觉,像泰坦尼克号中罗斯参加穷人舞会时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后就过渡到不绝如缕的空灵感伤,仿佛置身于如黛远山,空气很湿润。极像灵魂倾诉的低低迂回。好不寂静凄凉,令我感慨怎么世界一瞬间就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呢?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她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贾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从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 without 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她希望记住THE HOURS的,这也证明了她曾是如此认真的生活过,只是live with shame,其实任何的生活都是可以美丽的,可以不gone with the wind,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是赫斯嘉,只是事实上说得容易做得难,能放的谁愿意执拗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认真地活过就好,平平淡淡,哪怕缺少诗意美好,但诗意不就蕴藏在这么?生死荣枯应运而生,我们不必逾越。上帝只不过想让我们多看一眼世界,我们又何必跟他过不去?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切却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宁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惠安嘉惠中学611班高三:王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