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老师命令同学拿来一杯满满的水,放在桌上。随后问道:“我把几枚硬币放进去,你们说水会不会溢出来呢?”同学们大多数都说会。于是乎,一场实验开始了。

老师随即拿来了一些硬币,打算一枚一枚地放下去。在放下去之前,有两个同学嫌不够满,又加了一点水。在水真正满了以后,老师拿起了一枚硬币,从杯子边上轻轻悄悄地放了下去。只见那枚硬币沿着杯子内壁慢慢滑了下去。我们立刻把目光转移到了杯口上。只见水面微微摇晃了一下,竟然没有溢出来。同学们满脸的疑惑,不知为什么。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我明白,只要第一枚硬币放下去没有溢出来,以后就很难溢出来了。

老师接着往下放,两枚、三枚、四枚,到了第五枚了.同学们都十分紧张,我也屏气凝神地注视着水杯,生怕水会溢出来.;老师在一片无声中,把硬币放了下去.水面提升至一毫米,但水愣是没有溢出来。我们都十分惊讶,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紧接着,六枚、七枚、八枚~~~到了十二枚了 ,水面已经突出了两毫米,而且有一点水到了边上。但依然没有溢出来。终于,第十二枚硬币放了进去。硬币不断下沉,水面不断升高,我们的心也悬了起来。硬币到了杯底,但水没有溢出来 。我们十分激动,这种情况实在出乎意料。

随后老师拿来了一杯肥皂水,也用同样的方法往里面加硬币,才加到第四枚便溢了出来。这回我们更不解了,为什么清水放12枚硬币而不溢,肥皂水放四枚就溢了呢?

老师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原来,水的表面有张力,可以使水不溢出来。而肥皂水却没有张力或张力很小,因此容易溢出来。

这个结论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不亲手做做,又怎能知道呢?

一次有趣的实验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只见我们的语文老师——张老师一脸微笑地走进教室,手里还拿了许许多多的小棒,她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做个实验,实验的名字叫‘折小棒’。方法很简单,只要将我给你的小棒一下子折断,行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说:“行!”

张老师首先请我们的班长殷艳上台折小棒,张老师给了殷艳一根小棒,只见殷艳两手分别握住小棒的两端,轻轻往下一按,不费吹灰之力,只听见“啪”的一声,小棒一折为二了。接着,张老师又请了蔡涛同学上台,这一次张老师给了蔡涛同学十二根小棒,只见蔡涛双手紧紧握住小棒,使劲往下按,只听见“劈劈啪啪”,小棒也相继断了。最后,张老师请了我班的“大力士”——王坤同学上台,这一次,张老师要求他将一捆小棒全部折断。只见王坤双手紧握小棒的两端,用足力气往下按,没想到细细的小棒只是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一根也没断,王坤很不服气,涨红着脸,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使劲往下折,只听见“啪啪”两声,小棒只断了几根。

张老师举着剩下的小棒,微笑着说:“同学们,实验到此结束。从刚才的实验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呀?”话音刚落,我班的“大个子”王延胜高举着手,说:“我知道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王延胜刚说完,“小机灵”程明同学也不甘示弱地说:“这真是一根小棒易折断,十根小棒难扯断呀!”随后,张老师环顾了一下四周说:“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实验后的感想吗?”同学们有的说:“我们五(6)班是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根小棒,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不会被扯断。”还有的同学说:“团结力量大,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为我们班争光。”……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得热火朝天。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我们大家只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能克服重重困难,达到光辉的顶点。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而不思则罔”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是从,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在从接受知识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就是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诗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紧相扣的,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而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过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使之变为己有。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古今中外成功的事例,无一不证明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时,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不断的结合中国的实情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你想,如果革命先辈们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的生搬硬搬,那中国的革命怎么会成功呢?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如果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的成功实验,成为了人类前进的动力之源。今天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逐步扩大,面对着如此浩大的知识的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就像我们学习数学,学了公式、定义后,我们我们不加以应用,那就像什么没有学。在学过后,就要学会自己思考,才能有更多的体会。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从现在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为明天的中国献出一份力。王薇薇指导老师:谢秀英贵定二中初三(4)班

小实验,大道理

今天的活动课,我们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

上课前,老师在投影台上放了一个盘子,盘子上有一些石子。在石子的旁边有三个杯子。其中“沙杯”可“吃得饱饱的”,肚子里装满了一粒一粒、白中透黄、细细的沙子。左边无名的杯子的肚子正“咕咕”地叫呢,它的肚子里空空如也。右边“水杯”吗,也被“灌”饱了,他的肚子里灌满了清澈的水。

老师先后从石堆里拿起两个小小的石子儿投入水中。只听水杯“扑通”“扑通”叫了两声,随后喷出了一口水来,石子便畅通无阻、迅速地沉到了水底,就像运动员在高空跳水一样。

老师还不甘心,又拿了一块石子,用力塞进沙杯口中。谁知沙杯已经吃饱了,他是不会甘愿让老师把石子塞入他的口中的。老师使尽吃奶的力气,都没能按照意愿把石子完全插入沙中。在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我们所“期盼”的场面终于出现了:沙杯不情愿地吐出了一口沙后,石子终于稍微陷了下去一个手指头的长度。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明白了:水非常胆小也无比脆弱,不敢和石子作斗争而直接让它到达杯底;而沙子则非常倔强勇猛,和石子抵抗坚决不让他进入杯底。我们要学习沙子坚强的意志。什么?还有第三个实验?

空杯子终于“英勇献身”了。老师拿起一粒粒石子,把它们往空杯子大大的嘴巴里塞,不一会儿,这杯子里便装满了石子。老师装作疑惑不解的样子问我们:“还装得下东西吗?”我们自信满满地答道:“还能!”老师点了点头,不知从哪拿出一个从未现身的沙杯,拿着它在空中晃了又晃,大概是在开服装秀吧?紧接着,老师小心翼翼地把沙子倒到石子之间细小的缝隙中,边倒还晃装沙子的杯子,把那些不想“献身”而“抓住”杯子的沙子给晃出来。没想到当杯子“装满”时,已经倒去了几乎半杯的沙子。当老师问“装满了吗”时,全班竟出乎意料地答“没装满”!老师又神秘地拿起一杯水,顺着沙子的缝隙往下倒。此时奇迹发生了。水,并没有漫出来,而是顺着沙缝流了下去。这次试验使我们明白了:人生一开始我们每个人都好比这个空杯子,脑袋里空空如也,什么都不知道。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汲取无穷的知识来获得美好的生活。我还明白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学不完的。

我们正沉浸在变化莫测的实验世界中,可就在此时,不如人意的事却发生了:下课了。这节课真令我“流连忘下课”啊!

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

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以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读过以后,我的心灵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礼,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我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和不足,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也深感惭愧。对于《论语》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却从于丹的心得体会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于丹的每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哪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贴切的词语都会让我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常常会有同感,有时也会借鉴一下人家的做法。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于丹用一个大树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容的淋漓尽致,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毕业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读了这本书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那年我25岁,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都说25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我也的确长大了,懂事了。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在于智慧方面,我自己还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羡慕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后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之道: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走路,到长大以后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学不完的事情,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独到的教书之道。读到书中有一个例子时我觉得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因此就深有体会。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话“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长大以后,常常发现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都是妈妈教我的,于是,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些话语“要...要...不要...不要...”小时候认为是唠叨的话语,那一刻就觉得如此重要。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而且说明他的好学。在我们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诚信之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靠的都是诚信和信用,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必须有特别好的口碑才能够立足;一个单位的领导也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假如作为上司整天不讲信用了,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了;集体是这样,而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对父母、爱人、孩子要坦诚相待;对同事朋友说到做到,不能有欺骗行为,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治事之道:刚看到这个题目,我不太懂,可以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细细的品味这个陌生的话题,于丹说孔子一生做了两件事——教育和治世,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治世他是失败的,因为他的理想不行于天下。她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她的弟子去蒲县看他的学生子路,还没见到人的时候他就夸了他三次,当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只看田地道路房屋都是整整齐齐的,府衙里很清静没人告状,就能看出子路在这儿是做的是很不错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能看到孔子的治世思想,真正的政绩不一定要表现在奏折上,不一定是一个人说我做了哪些事,会了哪些事,推行了哪些措施,真正的措施会落实在效果上,你去看效果,当然就知道他是怎么样来做的。说到此,我联想到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也许我理解的不是太对,但总的来说,还是说只要踏踏实实做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忠恕之道: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万事由心生,我认为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哪里。在看了于丹讲了三个卖花女孩子的故事以后,我突然想起前两天看过的今日说法,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幼儿园由于和同伴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打,看过以后我的心痛了,为那个老师的行为,为那个孩子的心,更为站在家长的那个角度,深深的理解。我也是一个幼儿园教师,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敢说我是完美的,但我是善良的,宽容的,有爱的,对父母,对学生,对朋友都是一样的。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孩子们犯了错误我再也不对孩子们大喊大叫,而以很亲切的口吻教育孩子,从下面教育孩子。其实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没有了爱心,就算有再高的文凭,再多的知识,都是徒劳。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理解的心,是我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仁爱之道:仁爱是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我们常常说让世界充满爱,然而这个简单的爱字说起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他不仅是仁爱的一个宣传者,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于丹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补足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认为仁爱其实贯穿整个人生,正所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无不充满爱,爱情中,我宽容,彼此珍惜,对爱人和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最亲的人;友情中,友爱、友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仁爱充满,我们自己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今天,从论语中,我学会了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在反省--我以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孔子所谓的那种心境和胸怀,我真的没有。细细品味,生活中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但要努力。“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看到这句话,我深感愧疚,因为我常常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想的复杂,把别人的无心当作有心,心里就会胡思乱想。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个人的许多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一点改进吧山西阳泉四中初二153班王鑫

小实验明白大道理

我向大家应该都见过蜗牛吧。蜗牛可以算得上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的昆虫。只要是下过雨后,到处都可以见到蜗牛。

那么,蜗牛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正好我没事干,于是便抓来一只蜗牛,准备做几次实验,从蜗牛吃的食物来判断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

第一次实验,我把蜗牛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在蜗牛的身边放了一点青菜,等待着蜗牛的反应。不一会儿,蜗牛发现了青菜,并且向青菜那儿爬了过去。然而,蜗牛刚碰到青菜就立即调头,爬到了一边,好像在说:“青菜不好吃,一点都不好吃!”看到这个景象,我十分失望。第一次试验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实验,我在蜗牛的身边放了一小块肉。这次,蜗牛连碰都不碰,显然是不喜欢吃肉。“蜗牛既不喜欢吃青菜,又不喜欢吃肉,那么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我心中充满了疑惑。“难道蜗牛喜欢吃水果?”于是,我拿了一片橘子放在了蜗牛的身边,可是蜗牛还是任性地离那片橘子远远的。“看来又失败了”我心想。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了:蜗牛不是喜欢呆在阴暗的地方吗?那么蜗牛会不会吃小草?想到这里,立刻跑到外面摘了几根小草,放到了蜗牛对身边。蜗牛先是碰了一下,然后便爬到了小草上开始大吃起来。“看来蜗牛喜欢吃小草啊,那么蜗牛也许是害虫了。”我心想。

实验结束后,我又上网查了资料,发现蜗牛喜欢吃很多农作物,对农作物造成了威胁。因此,蜗牛是害虫。

经过反复的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遇到问题时,光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只有反复地去试验,才能解开谜团。

简评:能从实验中有所发现,很不简单。

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

暑假里的一天,我从一本课外书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会“跳舞“的火柴。觉得很有意思,便想动手试一试。

我照着书上的介绍,先端来一盆清水,再拿一根火柴和一瓶“万能胶”,然后,我按照书上的写的方法一步步做下去,可是最后火柴放下水却什么动静也没有,我心里纳闷啊,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不会啊,肯定不会的,我静下心,再仔细看看书上的介绍,哦,原来是我心太急,火柴放下去要等个四五分钟呢,于是,我又重新做了一次,并且耐心等待,可过了十分钟,火柴还是没有“跳舞”,难道是书上写错了?我带着疑问又仔细的把介绍看了一遍,啊!还是我粗心,有个重要的细节被我忽略了:火柴头上的胶要涂地厚厚的,这样前进的一头才有重量。我再次试了起来,哦!终于成功了!火柴棒在水面上跳动起来。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驱使火柴棒能“跳舞”的呢?强烈的好奇心让我再次翻阅起其它书籍,希望能找到答案,通过不断的查找,原来万能胶和火柴相遇后会产生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越聚越多,就会使火柴慢慢直立起来,当气体在逐渐发挥时,火柴便会被带动,就像“跳舞”一样了。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受到科学的奥妙,通过这次实验也提醒了自己做事一定要细心,严谨,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含义。

记一次小实验

今天上课时,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小男孩躺在海面上看书,为什么没有没下去?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底座开来。有的同学说,他躺在游泳圈上;有的说,他躺在死海上。老师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

老师不知从哪儿变出一只透明的塑料杯,一个生鸡蛋、一把勺子和一小袋盐。老师先让一位同学在杯子里装大半杯水,再把鸡蛋轻轻地放进去,鸡蛋一瞬间就沉下去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杯子。接着,老师又拿来起小勺子,一勺一勺地住杯子里加盐。我们明白了,老师是要往杯子里加一定的盐,使鸡蛋浮起来。可是,加了四五勺盐。鸡蛋只是极不情愿地扭了几下,又沉到杯底睡觉去了。同学们着急了,直嚷:“加盐、快加盐。”老师又加了几勺盐,可鸡蛋还是懒洋洋地躺在杯底。这时,我们才发现,加进去的盐也跟鸡蛋一样,沉在杯底呢!于是,老师把鸡蛋拿出来,用筷子使劲地搅拌了一会儿,清水变得浑浊了,盐也不见了。老师再把鸡蛋放进去时,它不再像以前那样睡大觉,而是站了起来。看来,离成功不远了!

老师又往杯子里加了几勺盐,大约过了半分钟,鸡蛋浮起来了,不过,处于悬在水中的状态。老师拿着筷子在水中又搅拌了几下,鸡蛋便在水中跳起来了“圆圈舞”,真好看!

然后,老师往杯中加了最后几勺盐,啊,鸡蛋终于把脑袋探出了水面,同学们“哇”地发出惊叹声。再用筷子把鸡蛋按下去,它像个水中芭蕾舞演员一样舞动着升出了水面。我想:小男孩能躺在海面上看书也一定是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吧。

最后,老师告诉了我们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小男孩躺着看书的海是“死海”。海水中的含盐量超过30%,人躺着是不会沉下去的。

今天的小实验让我学到了又一个自然科学常识。回家以后,我还要试试糖是否也能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如果能的话,那么味精之类的能否也能让鸡蛋浮起来呢?

有趣的实验

这节是语文课,我们坐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到来。令我们奇怪的是,这次老师并没有拿课本来,而是带了一些生活中常用到的东西:酒精、手帕、一盆水、打火机和一根玻璃管。我真想快点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道是想教我们打扫吗?

过了一会儿,老师大喊:“安静!”全班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老师又发话了:“这节课,我们做一个实验,名叫‘烧不坏的手帕’。”一听要做实验,我们六(2)班整个就沸腾了,有的同学相互讨论:“有没有烧不坏的手帕呢?”“难道老师施了什么魔法?”有的同学还“串门”去讨论。

下面,老师就开始做实验了,老师先帮手帕洗个澡,再在手帕上倒点酒精,然后用玻璃管把手帕挑起,最后用打火机点燃手帕。台上的老师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神秘,台下的我们从来都没有过的认真使我们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过了一会儿,手帕上冒出一点蓝色的火苗,这时我心里很得意,心想:哈哈!露陷了吧,还说烧不起来呢,看,都已经有火了。接着,手帕上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再加上酒精的那种气味,太难闻了。渐渐地,火越来越小,我刚才的高兴劲很快就没了。而我还是越想越奇怪。为什么手帕沾了酒精,点了火却燃烧不起来呢?后来,还是我班的天才——吕鹏,咕噜咕噜说了一大堆,而我们却一句也没听懂,最后还是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手帕沾了水,酒精燃烧后先把水蒸发掉,而手帕一直被水保护着,所以没有燃烧。

如果没有亲眼看到这个实验,我还天真的认为沾有水和酒精的手帕,点了火一定会燃烧起来,而这个认为完全是没有经过实验猜测出来的错误判断。

说起实验,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在书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一天,一位11岁的小女孩来到蜜蜂场玩,她想起《十万个为什么》中说蜜蜂是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但她发现有些蜜蜂的翅膀没有振动,却仍然嗡嗡的叫个不停。她便去问老师,老师认为书上说的不可能有错。可是,她还是想知道答案。于是,她就决定一定要弄个明白。她第一次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沾在木板上,第二次用剪刀剪去它们的翅膀。她用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结果和书上的大相径庭。最后她发现蜜蜂双翅的根部有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就是从这里发出声音的。这位小姑娘以顽强的探索精神、坚定的信念才获得了成功。我相信实践出真知,光学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书上的内容是“死的”只有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才是“活的”。

通过这两件事,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着句诗的深刻道理.

科学实验

今天我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带着实验工具神神秘秘地对我们说:“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小实验。”大家一听要做试验,都兴奋起来,很想知道是什么试验,周老师又告诉大家,是关于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周老师试验箱里拿出一个玻璃杯子,小心的用小勺摇出3匙小苏打,顿了顿问:“有谁知道我放入小苏打后将白醋倒下去会又什么样的变化?”有些人就立刻议论起来,不知是谁,在后面大喊:“会起泡泡。”周老师接着说:“好,有的同学说会起泡泡,会不会起泡泡呢?等一下做了试验就可以知道了。”说完周老师就把白醋倒了一部分进去,然后又盖上一块玻璃片,这时,周老师说:“大家来猜一猜,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不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果产生气体,会是什么气体呢?大家思考一下。”过了一会,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玻璃瓶中果然冒起了许多的小泡泡,太神奇了!教室里又议论纷纷起来,随后,周老师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小明回答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在一起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周老师笑了笑,说:“是不是如这位同学说的会产生二氧化碳呢?就来做个试验。

周老师从试验箱里拿出一根细木条,又从身上拿出一个打火机,把细木条点燃,轻轻地往玻璃杯里放,啊,奇迹发生了,细木条还没有碰到玻璃杯的水,就使正燃着的火焰熄灭了。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是二氧化碳吗?”周老师问。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随后,周老师又拿出一根蜡烛做了试验,进一步的说明了,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就是二氧化碳。

我明白了,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