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我的家乡漠河

我的家乡漠河

黑龙江省漠河县立人学校五年四班王春宇

漠河县位于祖国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124°21`,北纬52°10`--53°23`,素有“神州北极”之美誉。作为中国最北的边陲小城,漠河县充分利用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极地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出了“立足地与资源新优势,突出旅游文化新特色,把漠河建成极具活力的极地上唯一性、垄断性、稀缺性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挖掘采金历史文化、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构筑起了独具漠河北极特色的文化产业大格局,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漠河县以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源头、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为依托,全力打造被及旅游文化品牌,大力挖掘北文化、龙文化、采金文化、土著文化,先后创作出版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北极村故事》、《北极村传奇》、《北极村神话》等四十万字、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学著作,展示了漠河悠久的历史,表达了北极人们热爱生活、对边陲社会无限的赞美。再现了百年漠河采金历史与黑龙江神秘民间文化,讴歌了漠河开发建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丰富了当地的民间文化。结合悠久的原始特色,围绕饮食、民居、民俗,推出了以黑龙江鱼、山野菜、野生浆果、山药材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东北民间饮食”,以“木制别墅”为主要特点的系列“东北特色民居”,打造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吸引了大批游人踏北而来,感受当地的神奇文化与魅力。

针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培育。兴建了北极沙洲、胭脂沟文化景区等标志性景点,改造了李金镛祠堂,对五六火灾纪念馆进行改扩建和室内重新布展,突出景区文化内涵。同时,大力开展“节赛文化”,借助北极光节、冰雪文化节、冰雪汽车越野挑战赛等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漠河极地品牌,生态文化品牌,吸引中外游人找北、找冷、找奇、找纯、找静、找美、找自然,使漠河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在全国打响,大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

家乡饮食变化

家乡饮食变化每一个家乡里都有许多的饮食习惯。人们过去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做法?是什么味道?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想调查我家乡的饮食变化!过去我问奶奶:“你们年轻的时候吃的是什么?你们吃的面食是怎么做的?”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吃的东西多了,有苦苦菜,张牙子,艾,玉米面,荞麦面……等吃的那时我们吃玉米面和荞麦面做法是:我找一个干净的盆子,把玉米面舀到盆子里,那时我们家的人多玉米面要舀三碗或四碗。然后用舀子要上一舀子水再拿一双筷子,向盆子里慢慢到水,边到水边用筷子搅拌,然后,用手把面揉好和成一团,用菜刀从中间切开,用杆仗把面干平,干薄,然后,用菜刀把面切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用盆把面盖上,锅里到上冷水或热水,放在火炉上,等水一开,把盆拿开,把面条拉开,不要太长,然后就往锅里揪面,揪完了吧锅盖盖上。等面熟了,把面大出来,放在碗里吃。一般吃饭吃的菜是从田里挖出来的苦苦菜,我把苦苦菜挖来,用凉水淘一淘,切成碎末,放在碗里在上面撒上盐在撒点醋撒点酱油,拌一拌,就是一道菜了。有时炒点土豆丝,土豆块炒葱。让人吃起来津津有味!”要想吃肉,就去河里抓几条鱼来炸着吃。去田里捉几个兔子来吃,或者拿个石头瞄准麻雀打麻雀吃。捉上鱼,我把鱼鳞刮下来吧,把肚子里的杂物全套出来,洗干净,然后把泥糊上,用火烤,或者洗干净把鱼清炖。捉上兔子,我把兔皮剥掉,把兔子肚子里面的杂物全套出来,把肉全部洗干净,然后把肉抄上,或清炖。奶奶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钱买水果吃,我们就找果园子,或种果树的地方。我们经常吃的水果是:桑子、杏子、苹果、梨,但是这些都是不是买来的,而是摘来的,去好几个地方债不同的水果。现在可就不同了。现在我们吃的是白面是用麦子磨制成的,吃的蔬菜种类特别多有:西红柿、辣椒、黄瓜、萝卜、黄萝卜、蒜苔等。肉类更不用说了有:羊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等可多了。水果种类更多了有:苹果、梨、杏子、草莓、菠萝、葡萄、西瓜、哈密瓜、猕猴桃等各种各样的水果,它们都特别好吃。回民学校五年级(1)班马瑞指导教师:金惠琴

我家乡的风俗民情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些风俗。

维吾尔族有特色的是他们的花帽。他们戴花帽很有讲究,不同年龄,不同场合,要戴不同的花帽。男性老年人一般都戴巴旦姆花帽和吐鲁番花等。巴旦姆花帽是用巴旦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感觉庄重、古朴、大方。吐鲁番花帽的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火红鲜艳、艳丽夺目。姑娘、妇女都很喜欢再尔花帽,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伊梨花帽,是流行在伊梨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小男孩、小女孩都喜欢的花帽。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为“白西塔拉多帕”。一般的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了一瓣,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来自:作文大全

维吾尔族住的房子,一般都是用泥土建成的。用天窗采光,屋里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食、玉米和大米为主。日常的食品有:烤饼、瓜果、面条、抓饭、茶、奶等。

维吾尔族是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喜欢新疆维吾尔族。

家乡的饮食文化

家乡的饮食文化我的家乡德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美丽的孔雀之乡。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许许多多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这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傣族比较注重自己的饮食。按傣家规矩,用餐时女子不能披发,男女都不能把脚分叉开来,要等老人先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这是傣族人们注重的礼节之一。在日常劳作过程中,如果出门较远,回家不便,人们便用芭蕉叶包着饭菜携带,接近家的则在太阳升高时回家吃早饭。傣族人早饭较晚,所以午饭一般要到中午三点才吃。这两餐都极为简便。不过到了晚餐,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傣族人们不仅烹调佳肴,还有了闲情坐下来慢慢饮酒。傣族的节日较多,这些节日是傣族展示丰盛美食的最好时机。当每年的泼水节到来之前,傣家人便开始做大量的粽子及“毫罗梭”用来待客。傣家人过泼水节时还要在各村寨轮流“赶摆”呢!轮到的村寨要杀猪宰牛,做粽子、卷粉、凉粉。日期一到,其余村寨的傣民就络绎不绝地赶来过节。傣味菜丰富多彩。在德宏的饭店,你可以品尝到五六十种佳肴。傣味凉鸡是傣族的传统佳肴,肉嫩鲜美,香辣可口;香茅草烤鱼、烤鳝鱼、鬼鸡、傣家喃蘸三宝都是当地人常吃的菜。撒苤、酸扒菜、酸腌笋、酸腌鱼、酸腌肉、酸木瓜煮牛肉、酸笋煮鸡、酸帕贡菜、碎汁腌菜等都是傣味中富有特色的菜。除了酸菜系列外,还有一系列舂野菜。其中最有特色的菜就是撒苤和酸扒菜。撒苤分为两种,一种是柠檬撒,一种是苦撒。苦撒是由苦籽、涮涮辣、牛肉、米线做成的。别看涮涮辣的“皮肤”皱皱的,它的本领可不一般啊!只要把它放进菜中,这道菜就有特殊的清香和爽口的辣味。苦撒虽苦,可是吃起来回甜回甜的,据说它还有的清热消炎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啊!柠檬撒是用上等的精牛肉、米线、柠檬做成的。吃起来酸中带甜,凉凉的。让人直流口水。还有一道特色菜——酸扒菜,它是用青菜晒干后来煮,还配有一个蘸水,让人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到德宏的饭店,忘了品尝泼水粑粑、香竹饭、菠萝饭、豌豆粉或是稀豆粉米线的话,也是一大遗憾。这些傣家人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感觉。德宏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说也说不尽,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再来细细品尝各种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