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当然,我这样分析,是把文章的构思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了,但是,它仍旧脱胎于原文。我想,源于原文,高于原文,正是我们作作文讲评时应有的态度与依循的标准。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题目自拟。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给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都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的报告只有26个字: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瞿秋白讲毕走下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便称为“26个字报告”。

这个材料,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要好好学习。当然,作文的方法不能定于一种,但是,不抓住机会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像这一篇,就是训练逻辑性的好材料。

26个字中,写鲁智深的就占有17个。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如果我们记得《水浒传》第三回的内容,便可知这17个字包含着情况明、落点准、效果好三点意思。情况明,是指鲁智深十分了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蛮横欺侮、强行扣留的恶霸行径,因此下定决心要把他打死。落点准,是指第一拳击中鼻梁,鲜血淋漓;第二拳打破眼棱,乌珠迸出;第三拳正着太阳穴,一命鸣呼。效果好,就是指达到了三拳打死他的目的。——可见这17个字之所以在26个字中“详写”,是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不但是指对前一句中的“要”作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阐述,而且是指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概括,对瞿秋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报告本身作了不言而喻的小结。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章除了第一层分析鲁智深,定下全文的基调这一点,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二层分析瞿秋白所针对的宣传工作中的弊病,情况不明,落点不准,效果不好。不但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三层分析瞿秋白的报告由于对宣传工作情况不明的情况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尽管只有26个字,却字字落在点子上。须知听众都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你在台上喋喋不休吗?简短扼要到无与伦比,对报告的期望值与事情的真相落差如此之大,除了短暂的惊愕,却是出奇制胜,受众如服一帖清凉剂,恍然大悟,掌声雷鸣。

显然,这样的分析因为贴近报告本身的逻辑性和报导本身的逻辑性而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实在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得好;没有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实质就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尽管体裁可以多样,但是哪一种体裁不需要分析能力垫底呢?

我在这里对高考作文教学概论一番,目的是通过几篇高考作文的分析,说明好的作文教学必然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可为的,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大干一场,迎接更大的胜利!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的时代,如何让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得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己渗透到人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们相互交滚的平台,网络的使用以日渐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知识得更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困惑增多,同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学生得调查中我发现,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的较大问题依次为学习方面21.6%.父母方面8.4%。人际交往方面21.6%.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老师的责任就是传业解惑,我们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应该拓宽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契机,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思想品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提升,更加突出道德培养。结合我自身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经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点思考:一、课堂前得准备工作具有针对性。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课堂前多媒体课件得准备相当重要,当前得信息时代,小学生接受信息得渠道增多,突出自我和个性,物质生活得富足使他们的优越感极强,在成长过程中对人际关系,异性问题有着浓厚兴趣,对于善和恶,成功与失败,道德观念的确立等思考较多。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基础之上,更应注重解决好学生们的困惑,针对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站在他们的立场,用简单易懂得方式给他们解决困惑。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和身体发育得重要阶段,课前应做好调查,谈心,询问他们得生活学习,在家中遇到了什么事,自己是怎么想得?我们班有一名学生,经常给钱给钱抄别人得作业,有得同学指出他不应该这样,他却说:“这正常啊,我付给报酬了”这句话在经济法则中看似正确,有劳动就有报酬,但在学习上就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不能是简单得批评他,而是应该针对这种思想,一点代面,询问其他同学得意见,做好笔记记录,查阅资料,制作针对性强,可看性高,教育性深得课件,切实解决学生得困惑。二、课堂中得教学实施具有多样性!准备就是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们应该让形式多样,让内容充实,时间不宜过长,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时间控制在十五至二十分钟。他们崇拜英雄,喜欢大侠,爱好漫画,卡通人物,尤其是古代英雄,行侠仗义武功超群的大侠,那些能拯救世界变化莫测得卡通人物都是他们心中得偶像,比如岳飞,周瑜,奥特曼,一休。学生们也希望自己是正义得化身,能够无所不能,所以我们在课件中应倾向这些人物,在课堂后十五分钟,可以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们互动,从中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为下次授课搜集素材和突破口。如今得漫画卡通故事中难免充斥着暴力,庸俗的内容,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广泛接触,我们应该从中筛选,提取引导学生向善,为美得内容。陶行知先生说“先生得任务是教人做人”我们不仅仅是看学习成绩,一味得追求学习成绩会让更多得孩子变成“高分低能”的人。应该把能力素质,道德品行放在教育得第一位,转变教育思维模式,教育模式,取掉以成绩做为评定能力得唯一标准!多妹体不应只配合教学大纲内容,而应奖学生得个人修养教育做为主体,把学习成绩的追求切实转换到做人得培养,我们要充分准备好内容充实多样得多媒体课件,及时做好学生立身做人得培育。三、堂后得辅导提升具有创造性。课余时间是学生们得放松时间,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他们会做自己喜欢得事,因此我提出了“一月一做”多媒体课件活动,让学生们每个月自己动手制作一份课件,每月评比一次,内容可以是学习方面也可以是人物故事或者是新鲜事,也可以是想像得故事,我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最少交一份,多者不限,小组成员可以相互配合搜集资料。递交上来得课件我先看一遍,选择性得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选出自己认为喜欢得,荣誉榜上公布,品行分加二分,星期五自习课进行讲评,讲评好得方面,存在的不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的小组交了两份,有的小组一份也没有,但做了准备工作!我没有严重批评,重在激发他们得创造性,真正参与其中,在整个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启发开导,知识搜集等。这本身对学生得能力就是一种无形的培养,也能让他们和家长有更多得交流时间。四、假日中得学习巩固具有思考性!寒暑假是学生们最为期盼得,调查发现40%的学生会在家中完成假期作业,20%是玩网络游戏!20%选择和父母旅游,10%参加兴趣小组,5%无事可做,其他5%.每次放假前我会布置一份多媒体课件!上一学期我进行了偿试,只有二十名同学完成了!质量虽然不是很高,但能看出他们用心了。这次暑期我拟定布置一份“家务事你会做吗?”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道理意蕴深远,学习得目地是为了学以致用,不巩固不思考那是不会有进步得,带着思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结尾一段)以上就是我成教学过程中得几点思考,成今后得教学中我会更加灵活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以素质培养为主得多媒体课件教学,以点推动面得发展,更加注意研究紧贴实际,以积极务实的态度,更好得做好教育工作。(关键词,个人素养—道德品行—教学思维模式—教育模式转变)


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当然,我这样分析,是把文章的构思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了,但是,它仍旧脱胎于原文。我想,源于原文,高于原文,正是我们作作文讲评时应有的态度与依循的标准。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题目自拟。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给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都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的报告只有26个字: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瞿秋白讲毕走下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便称为“26个字报告”。

这个材料,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要好好学习。当然,作文的方法不能定于一种,但是,不抓住机会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像这一篇,就是训练逻辑性的好材料。

26个字中,写鲁智深的就占有17个。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如果我们记得《水浒传》第三回的内容,便可知这17个字包含着情况明、落点准、效果好三点意思。情况明,是指鲁智深十分了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蛮横欺侮、强行扣留的恶霸行径,因此下定决心要把他打死。落点准,是指第一拳击中鼻梁,鲜血淋漓;第二拳打破眼棱,乌珠迸出;第三拳正着太阳穴,一命鸣呼。效果好,就是指达到了三拳打死他的目的。——可见这17个字之所以在26个字中“详写”,是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不但是指对前一句中的“要”作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阐述,而且是指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概括,对瞿秋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报告本身作了不言而喻的小结。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章除了第一层分析鲁智深,定下全文的基调这一点,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二层分析瞿秋白所针对的宣传工作中的弊病,情况不明,落点不准,效果不好。不但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三层分析瞿秋白的报告由于对宣传工作情况不明的情况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尽管只有26个字,却字字落在点子上。须知听众都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你在台上喋喋不休吗?简短扼要到无与伦比,对报告的期望值与事情的真相落差如此之大,除了短暂的惊愕,却是出奇制胜,受众如服一帖清凉剂,恍然大悟,掌声雷鸣。

显然,这样的分析因为贴近报告本身的逻辑性和报导本身的逻辑性而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实在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得好;没有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实质就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尽管体裁可以多样,但是哪一种体裁不需要分析能力垫底呢?

我在这里对高考作文教学概论一番,目的是通过几篇高考作文的分析,说明好的作文教学必然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可为的,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大干一场,迎接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