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了,月亮还没露面。我怅然若失,临窗伏案拜读李白,追寻明媚的月光…… 诗仙李白(生于公元七零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他超过了许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过了许多功绩彪炳的将相,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达到了名扬四海的地步。诗圣杜甫曾经有诗赞孔明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藉此,我克隆一句——李白如月垂宇宙。 检阅李白的诗歌,我发觉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李白的诗歌,可谓包罗万象,内容很广,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这些诗和李白写月亮简直不可比拟。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一生之中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路难行》)。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间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纯洁高尚呢?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脱,以后人们传说他去捉月亮决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吗?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主要活动于玄肃两朝。玄宗前期,即开元年间,由于开国百年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因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开元盛世”的背景后面仍然滋生着种种矛盾,所以到了玄宗后期,即天宝年间,社会的腐朽与日俱增,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唐王朝的黄金时代转瞬即去。李白正处于这样一个盛衰更替的历史时期。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爱好剑术,崇尚游侠,二十五岁前便饱览了家乡蜀中的名山大川,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写了一首有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二十八字,却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挂在峨眉山上的半轮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夜深人静之际,李白启程远行,送行的即已归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恋之情不能自己。他在这首小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但是不露痕迹,不厌其重,反而显得天然浑成,随分自佳,含情缥缈,因而“古今目为绝唱”(王世懋《共圃撷余》) 李白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常以管子、晏子、孔明、谢安等古代政治家自况,因而始终不愿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一生都在渴望“由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巚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出蜀漫游了十六年。在这期间,他为创造条件,实现宏大抱负,辗转各地,用各种方式同各种人交往,他曾为经济所困厄,曾遭到一些地方官吏迫害,曾受到腐儒的讪笑,有时他也感到苦闷和彷徨,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挫伤他的政治热情。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 ,唐玄宗为炫耀他的“开元盛世”,诏令荐举文辞秀逸之士。其时,李白正和道士吴筠隐居于浙江的曹娥江上游的剡中。吴筠首先受到玄宗的征召,由于他的直接推荐,更由于贺知章的间接支持,加之李白早已名动京师,因而唐玄宗也派人召李白入京。但是,当时的唐玄宗已由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变成了骄奢淫逸的享乐天子。唐玄宗赏识李白的绝世才华,召其进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诗章,歌颂升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前往长安前,曾洋洋自得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到了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一见李白就说:“此天上谪仙人也。”(《旧唐书·李白传》)踌躇满志的李白,误以为前程灿烂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帷幕,从此可以大展身手,实现他的抱负。然而,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他只是供奉翰林,隔三差五为唐玄宗献上华美词章。君主高兴时,亲自为他调羹,以示宠爱。宠爱不是敬重,李白不过是唐玄宗的高级玩物。看出自己在君主眼中真正的地位后,李白很是痛苦了一阵子。然而,他没把这痛苦放在脸上,而是化入了酒中。虽“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除了酒,别无其他消愁的法子。他和贺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常在一起,把酒喝得烂醉,人称“酒八仙人”。酒喝得多了,原本很狂的李白,现出了更放荡的狂态。他是自视甚高之人,从来就看不起那些权贵,此时胸中有气,索性将权贵当成了他玩弄的对象。他借着醉意,斜卧在殿堂上,吆喝着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为报复,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奉诏而作的《清平调》中“借向汉家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句将她与赵飞燕相比。由是,杨贵妃使出了她的手段,阻止唐玄宗给李白实职。李白的狂态,不止是得罪了高力士一人,而是得罪了一大批权贵。权贵大都一致讨厌李白,联手把他逼在清客的位置上不得动弹。 李白在京师长安仅被闲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满现状,曾写《古朗月行》,隐而喻之。诗云: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神仙所居的瑶台里的镜子飞到天上。传说月亮升起的时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当看到月中桂树时,才发现月亮有多圆呵!月宫的白兔捣药是给谁吃的?接下来便染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了。以蟾蜍蚀影,阴精沦惑为喻,对玄宗的荒淫享乐与杨国忠等谗谄蔽明,表示了忧怨和沉痛。 由于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抱着“不屈已,不干人”的态度去“平交诸侯”,所以屡遭奸佞谗毁,“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为此,李白闷闷不乐,时常对月自诉,借酒销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这是诗仙在月下的独白。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他请出无情的明月和无形的影子作证。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复散,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写出了自己。 李白成名在诗,然他的壮志不在文坛,而在政坛。他作诗,竭尽心力作诗,将诗作得登峰造极,却不想以诗人身份终老此生。他有浓重得化不开的政治情结,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一生不能释怀。如同当时所有诗人一样,仅把诗作为敲门砖,以敲朝廷的政治大门。李白见做不上官,实现不了抱负,再也不愿呆在朝廷受那窝囊气,由是弃了许多文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翰林待诏之位。 天宝三年(公元七四三年),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漫游四方。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丰富的经历,宽阔的眼界,使他酿出了更神奇、更瑰丽、更豪迈的诗篇。看似闲云野鹤的李白,作诗虽取得了四海仰望的成就,然这仅是他在借抒胸臆。他决然没有出世的念头,也没放弃与生俱来的抱负,一直在寻找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西奔巴蜀的途中,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此时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要求李璘率所部向他靠拢,共同抗叛。然李璘却为自己设计了一张蓝图:克广陵(今江苏扬州),取金陵(今江苏南京),割据半壁江山。李白不知李璘的真实意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毛遂自荐,成了李璘的幕僚。他想抓住这个风云动荡的机会,靠着李璘而建功立业。然而,他这一宝押错了,李璘并非具有领袖素质的皇子,不出两个月,就遭到兵败被杀的下场。李璘败后,其性质被定为唐廷的叛逆,作为幕僚的李白,被唐肃宗判了死刑。幸得郭子仪的解救,李白才改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 ,中途遇赦,归至江夏(今湖北武昌),恰逢峨眉山下来的蜀僧去长安,李白追忆峨眉山月,感慨万分,写下了《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尽管李白遇赦,但是已被永远拒绝于政治之外。人在旅途,李白难免望月思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从床前到天上,从月光到秋霜,距离不可谓不远,想象的桥梁就在这一瞬间架起来了;从举头到低头,从望月到思乡,就在一俯仰之间完成了。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迹,人世的沧桑,一一浮出脑海。有一个声音在心头一遍遍呼唤:故乡,故乡。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已愈花甲的李白流寓当涂,尽管身体和精神状况均已不如从前了,但仍放情纵饮, 旷达豪侠之气溢于言表: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富于诗意的一生;是流离失意的一生,却又是曲折离奇的一生。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月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之下,月亮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他把月亮自如地安排在诗中,并给月亮起了几十种好听的恰如其分的名字,这是李白写月亮的特点之二,比如从形象色彩上写的:有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等。如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写的:有山月、海月、云月、风月、花月、沙月、青天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石上月、云外月等。如为了对历史的追忆,表明时间的:有汉月、晓月、寒月、古时月等。李白一生漫游过许多地方,虽然各种景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月亮。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风景、人情不同,月亮也随之不同,所以出现了:天门月、金陵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瑶台月、秦楼月、峨眉月、沦岛月、淮月、楚关月、秋浦月、西江月、边城月、碧山月、后湖月等等。此外,还有像孤月、新月、浮月、好月、高月、归月、禅月、席月、万里月……。光是“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就使用过四十五次之多,在从古至今的诗人中,有谁作品中曾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月亮,有谁能挖空心思赠与月亮如此绚丽多彩的芳名,不说后无来者,但肯定前无古人。总而言之,李白对月亮始终有着诚挚的向往和追求。因为月亮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合于诗仙光明磊落的心地,于是,李白望月、思月、呼月、邀月、问月、醉月、赏月、弄月、梦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我们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也因此悟出诗仙之子“明月奴”之命名缘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于是,李白乘上一叶轻舟,把酒问月,浪游采石江中,“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夜,已深了; 人,已醉了; 歌,已终了; 泪,已尽了; 李白的生命也到最后一刻了。 此时,皓月当空,映在水波不兴的江中,好象一轮白玉盘;清风徐来,“永影弄月色”(《金陵江上遇蓬隐者》),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少光明!多么诱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永远照耀着在中华大地上。 笔记此至,我仰望夜空。月轮已到中天,遍洒着清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我感觉着造化的玄妙,心灵追随着那静静燃烧的光明的火球栖止半空,没有思想,只有一缕无由的感伤…… 柳永的秋天 周游 又是一个秋天。可能是潜流在血脉中那份古意吧,我喜欢“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然后阅读柳永……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柳永的官位是最低的一个。但他却以毕生精力从事填词,称得上是北宋第一作词“专业户”。众所同知,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词在北宋的地位远远不如诗,是一种尚未被普遍承认为“正统”的文学。就连欧阳修、苏东坡、晏殊等文学家都不把词收入代表自己成就和水平的文集,只是为了不至散失才集外单行刊刻。出身官宦儒家的柳永,就其学问和修养来说,写诗大概不会是件难事,但他把全部才情倾注在词的创作与革新上。这可能是由于诗庄词媚,柳永迷恋“偎红依翠”的生活,情感自然需要宣泄,而词这种文学形式就像当今流行的通俗歌曲适合吟风弄月,抒情示爱,加上仕途失意,促使柳永对功名富贵以及一切“正统”采取某种轻蔑的狂傲态度。 柳词当时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水,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语》)。仁宗皇帝开始也很喜欢柳词,每逢宴饮都要侍从再三歌唱。后来,柳永去考进士未中,就作了一首《鹤冲天》,控诉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既然不能中进士,得功名,他索性改变人生取向,认为做个“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于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不过是柳永牢骚太甚,一时忍耐不了,说说气话而已。但是,这个“鹤”真是“冲天”—一仁宗皇帝听了那首《鹤冲天》后十分生气,从此不再允许宫廷歌唱柳词。当柳永再次赴考时,考官已准备录取,但是仁宗皇帝在放榜前特意把他的名字删去,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样,柳永便又落第了。 中国文人在怀才不遇时往往表现出对世俗功名鄙弃的高姿态。本是为所弃,偏说有意弃世,气魄虽大,却难免有些矫情。面对科举悬示的一个既远又近的诱惑,柳永根本没有放弃那个显然是被放大的了机会,终于在四十七岁那年改真名“三变”为“永”才得进士,勉强进入仕途,但是此后却长期任地方初等宦职,蹉跎十年,恰逢那年秋天出现寿星(寿星即南极星,又称老人星),柳永认为时机正好,便欣然作词呈上仁宗皇帝: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雾。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机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夜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这首词写的是:在月明风清的秋夜,皇宫一片静寂,这时老人星出现了,在这歌舞升平之际,正是祥瑞征兆。这首词充满对仁宗皇帝的吹捧,洋溢着一派歌功颂德的情调。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是成功之作。然而,仁宗皇帝刚读了开头一个“渐”字,就老大不快了,认为这个字不大吉利。当读至“此际宸游,凤辇何处”时,他毛了,因为这是他的忌讳,他曾在一副挽词中用过这句话,可天真的柳永哪里知道呢?而当看到“太夜波翻”时,他火了:为什么要用“波翻”?怎么不用“波澄”?一气之下,仁宗皇帝掷之于地,如同秋风扫落叶! 柳永莫名其妙。因为按照北宋规定,柳永当了十年的地方官,该改任京官了。于是,他就跑到宰相晏殊那里探问究竟。值得一提的是,晏殊曾经亲手引荐了范仲淹、韩琦、富弼、孔道辅等一批精英,集一时人才之盛,台阁为之生辉。但是晏殊没有垂青柳永,却以轻蔑的口吻垂询:“你最近写词了吗?”柳永实话实说:“写词有什么不好,你不也常写词吗?”晏殊听见柳永如此辩驳,也就毫不客气了:“我虽写词,但我没写‘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定风波》)这样的艳词!”柳永见此,只好讪讪而去。 可以想象,既有仁宗皇帝批示在前,即便柳永夹着尾巴重新做人,晏殊也是无能为力。何况,晏殊身为宰相,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他认为柳词艳俗,当然也就讥笑柳永了。 后来,柳永听说有着布衣之交的杭州知州孙何可能要任宰相,立即趋炎附势,苦于孙府门禁甚严,几次求见,都被门卫挡在门外。后来得悉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佐欢助兴,于是投其所好,写了一首《望海潮》,去求红粉知已楚楚:“我很想拜访知州,可惜没有门路,如果你参加孙府的宴会,就请你唱这首词;如果他问这词是谁写的,你就说我作的。”果然不久,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 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乘醒听箫鼓,吟堂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描述了西湖的秋色、钱塘的壮观和杭州的繁华,意境很美。此外,还写了孙何千骑跟随游湖的逸兴。这首词经过楚楚婉转一唱,果然引起了孙何的兴趣。孙何当即召唤柳永入府共度良宵。据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曾经引发金南下攻宋。此话当然荒唐,怎能把金军侵略的罪名加到柳永的头上呢!不过,我们由此可见“东南形胜”传播之大,影响之大,如此大作,只是为了讨好孙何实在是大材小用了。好在还有歌妓争相传唱,想来也不至于被埋没。 面对上述柳永的秋天,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填词只是他邀宠求赏的手段而已。尽管他的吟咏大都有感而发,但是脱离了文学的本体。他的人生感触不显现攀援政治的印痕。诚如叶梦得所言:“(柳)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已累……面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避暑录语》) 可以说,柳永是不正经的,也许一正经就影响才化的发挥。由于仕途失意,柳永终生漂泊,饱尝了游宦羁旅的凄凉风味,但他依然风流倜傥地在秦楼楚馆“浅斟低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貌似潇洒,却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和苦涩。晚年,柳永终于灰心丧气地骑马回到京都长安,面对秋风夕阳,自然慨叹: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夭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这首《少年游》词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调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首词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又消逝了那一份痴迷眷恋的情感,这里所弥漫的只是一生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这首词前半阕从景象写起,悲慨尽在言外,后半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 柳词“工于羁旅行役”(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善于捕捉秋景来点染离别意。譬如《雨霖铃》,单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成了千古名句。他把“自古伤别离”的“多情”和冷落景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又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譬如《八声甘州》。写秋日行旅漂泊,思念亲人,欲见不得的愁苦,特别苍凉豪迈。就连平素不大喜欢柳词的苏东坡读后都说:“人皆言柳耆卿(柳永字)词俗,然如‘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杨洪《古今词话》)确有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气概。譬如《玉蝴蝶》也写离情, 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此外,还有《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倾杯》(“鹜落霜洲”)、《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卜算子》(“江枫渐老”)、《诉衷情近》(“雨晴气爽”)等词都是组织秋景作为抒情的衬托,几乎篇篇离不开离愁别恨,实际上词人思想的深处并不那么单纯,无论怀念故乡、故人、佳人或佳期的时候,都深深地织进他的身世之感,流露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无论怎么说,柳词大都是在社会的压抑和自我的矛盾中怅惘失落的产物。柳永的秋天是一种复杂的心灵意象,足以反映柳永的情感历程。柳永自己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也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暮色刚刚降临,我和妈妈走在去奶奶家吃团圆饭的路上,便迫不急待的去找寻月亮,可连个影儿也没能见着,我气嘟着嘴巴。此时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笑着对我说:儿子,别着急吗,人到中秋盼团圆,月到十五分外明吗!不信,你等着瞧吧,我们吃完团圆饭后,一轮皎洁的月亮定会高挂天空。 咦!月亮姐姐可真懂人性呀,当我走出酒店时,她真的像洁白的玉盘高悬空中。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路欢快的往回走,路过大宏桥时,只见人群如潮,原来都是赶着乘龙船去瘦西湖赏月的,我们也凑着热闹在小码头登上了赏月的龙船。随着平静的湖面泛起碧波,龙船离开了小码头。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湖边杨柳的倒影、还有周边的亭台楼阁在湖水中不时的晃动着,我抬头仰望天空,只见月亮依依不舍地紧跟着龙船,真是月在空中走、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行的迷人景色,我不禁想起——月亮走、我也走这首歌。沿着蜿蜒曲折的水路,龙船慢慢地向前移动,不知不觉中已来到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下,听说从五亭桥的桥洞里能看见好几个月亮呢!我赶紧将头伸向船窗外,向桥洞里仔细瞧个究竟,可是湖面碧波荡漾,根本看不见月亮的倒影,再抬头一看,月亮已变得十分模糊,原来是漆黑的云朵遮住了她黄灿灿的身子,我扫兴地叹了口气。嘿!不一会,机灵的月亮又从云层中跳出来啦!不知什么时候,她又从船头跑到了船尾,像和我捉迷藏一样。不远处,一阵悠扬的琴声不时随风飘入我的耳中,还隐约看见有人在那表演什么,定睛一瞧,噢,前面就是熙春台。听讲解员说,那可是赏月的好地方,我侧耳倾听着扬州小调、玉人吹箫、古筝弹唱等许多优美曲子,随船来到了熙春台边,仰视夜空,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的悬挂在天空。我好像看见了嫦娥抱着玉兔在广寒宫门口,又好像看见了吴刚正在奋力地砍着桂花树,还看见了……我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中,不知不觉,赏月的龙船已悄悄停到了岸边的小码头上,我乘着夜色,在拥挤的人群中恋恋不舍地回到家中,即兴写下了赏月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