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总会死守那一朵脆弱的荷花,饱受沧桑,遮风挡雨,无意中它学会了——承受。

有人说承受是一种力度是一种分量,可是我也有我自己的观点,对我而言,承受是一中角度。

贝多芬一生虽遭遇许多不幸,而最残酷的,莫过于三十岁后就为耳疾所苦,最后终至俩耳全聋。可是他没有抱怨,他把所有的不坎都承受了,他用自己的音乐,告诉人们:他的一生虽如此摧残,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他把所有的悲剧都承受了。

干瘪,奇瘦,全身瘫痪的霍金卷曲在轮椅上已30多年,他的脑袋永远往右歪靠在轮椅背上,因为颈部一下无法转动和支撑,除了大脑能正常思维,右手的俩根手指尚能轻微活动,他身体的其他部位已全部失灵。1963年21岁时的他被确诊患上了不治之症,面对如此般的折磨与痛苦,他坚决的选择了承受,他决定了用剩下的大脑和俩根手指去造福人类。

天生活泼好动,却从小就要背负学习这个重担的我,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我选择了承受,承受名次的竞争,承受时间的煎熬。每天我都会以开心与乐观的心态与同学们沟通,因为我知道,只有承受,才会让我变的成熟,变的更懂事。

承受,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接受与包容。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所看到与观察到的东西都有所不同。承受可以让人更好的去处理一件事情以及准确的找到人生的道路。把这种承受,撒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灵。

二中高一:何韵仪

角度

换个角度,换个想法,那么事情还是如此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也许……

在语文课上——

老师给了这样的一个话题“角度”,让你用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件事件,结果会是如何?就简单用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做为例子分析吧。这么多人的参考中,不免有的人考的好,也不免有的人考的有些不尽如人意。所以在别人眼里差异好坏就出来了。但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就认为:考的好的并不是真的佼佼者,考的不好的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好。我的个人分析如下:考的好的人,在这次是好,并不代表他在别的地方也好。也许同外面的大城市学校比较,他又会落后于别人一点。考的不好的,你能一票否决他吗?也许那只是他当时的发挥有点失常吧?那么他付出的努力又有谁能理解呢?从他上课的认真、学习态度的端正,课外的努力复习、预习上看,他并没有输给别人。所以不只只有从小问题中才能看出大问题,往往从大问题中也可以看出小问题,那就看你切取的角度了。

在数学课上——

老师拿着尺子,圆规,三角板进入了教室。放在桌上,然后他发言了:“我们这堂课的内容是角度的计算。”“角度?”我打了问号。哦,是的,角度的内涵很大,知识很广。在数学当中,它的结果要精确,它的计算要认真。就拿一个直角三角形来说吧。让你拟题画图,计算。你当然会按步骤进行了。在此过程中,画一个角度很简单,但又很难。计算最重要的是认真。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下节课继续。

在历史课上——

“鸦片战争”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字,这节是复习课。鸦片战争大家并不陌生,从1840年开始,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大家都知道,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到中国割土地,让中国赔偿金钱,把中国沦为殖民地。是外国人比中国厉害吗?不,当然不是。那是当时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只想做安心的奴隶,所以让外国人认为中国好欺负。从他们的角度看来他们是强者,强者为王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他们总是接连不断的来割这块“肥肉” ……

《生活》这本书很大很厚,从单一看待很难,所以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那么难度就会降低,而生活的高度就会上升。

有“角度”地夸孩子,才有好效果

<span style="font-size:16px">    &ldquo;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不是,打也不是,用这句话来形容教育独生子女之难,一点都不为过。特别是如何鼓励孩子,确实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其实,夸孩子可以从如下的四步做起。</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1.说结果,&ldquo;我发现你今天已经整理了房间,现在房间焕然一新。</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2.说原因(具体细节),&ldquo;你把衣服和书都收拾好了。说得越具体,孩子下次越知道该重复哪个行为。</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3.说内在人格特质,&ldquo;看得出来,你是个很负责任的好孩子。但是要注意,如果批评孩子时,就应该只谈行为而避谈人格特质。</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4.说正面影响,&ldquo;有你这样的孩子,爸妈觉得很高兴。最后把这4项一气呵成说出来就可以了。</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然而,在&ldquo;说正面影响的一项,建议父母不要针对学习成绩或表现。当父母如是说:&ldquo;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爸妈真以你为荣。孩子会有个感觉,只有满分,爸妈才会&ldquo;以他为荣,那万一下次没考好,就可能&ldquo;以他为耻。所以,可以改成强调人格特质&ldquo;这次你考了满分,你的努力,爸爸妈妈很引以为荣。</span>

角度

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唯一的,不同的是我们的眼光,是我们看事物的角度。而周围的一切也往往影响着我们的角度。

同是一种火花,在过年的时候看它,孩子们一定会拍手叫道:“真好,太好看了!”然而,如果在工厂里看到它,听到的答案恐怕只有一种:单调。

这就是环境影响下的角度。

同是一幅抽象画,很多人驻足观看,有人说:“这是背着行囊远走他乡的游子,在余辉的映衬下留下清晰而凌乱的脚印。”有人说:“这是温柔的母亲,在淡淡的灯光下,甜甜地亲吻她亲爱的孩子。”

这是抽象影响下的角度。

同是一条欢畅的小溪,孩童会让脚趾调皮地戏弄着水花,他喜欢极了这个伙伴。独行者会暗叹世事多坎坷,这溪中的流水怎能冲掉他心头的惆怅。结伴而来的姑娘,她们用溪水摆弄着手中的衣裳,清脆的歌声使小溪的奔流更加欢乐。

这是心情影响下的角度。

同是一片晚秋的枫叶,林妹妹会将它轻轻捡起,又轻轻夹入书中,想起“黛玉葬花”不觉潸然泪下。而扎着马尾辫的可爱的小女孩儿,则一手握着这片枫叶,在脑子里想着一个浪漫的故事。

……

人生亦是如此,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吧:灿烂的朝霞会引起你怎样的遐想?满天的星斗会拨动你怎样的心弦?

换个角度

记得苏轼有句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面看他是讲的看山,但实际上他所隐含的内涵是极其深刻的。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件事物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看法也就可能会不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看一件事物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大家也会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认知世界。于是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就不同。就像我读过的一个切苹果的小故事一样,大苹果被横着切开以后,一个奇特的惊喜——一个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大家面前。换个角度多么神奇!

在我们耳旁,妈妈的唠叨声是我们最熟悉的了,几乎天天不绝于耳。“作业做完没有?”,“书包收好没有?”,“天气冷了,加点衣服。”,“带好水杯,注意多喝水。”,“放学以后直接回家,路上注意安全。”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总是翻来覆去的叮嘱。整天依依呀呀的,好像六十年没放的老唱片,比一百年前的萝卜干还乏味。珍惜恶化,每天都充满我们的耳朵。我们在妈妈们的唠叨声中一点一点长大。更甚至于长大了留校上学,妈妈们也会打着电话唠唠叨叨。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妈妈们的唠叨简直价值连城。想想吧,妈妈们成天唠叨,不正是希望我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吗?妈妈唠叨是为了我们好,我想天下没有一点也不唠叨的妈妈吧。如果有一天妈妈不绝于耳的唠叨声突然没有了,我们会有多么的不习惯。换个角度看这更是爱我们的一种表现。

在大人们的世界里,经常都有各种各样的民事纠纷。其实,很多都是角度的问题,每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情的人是不同,想法也就会不一样。如果在这时,大家能换个角度去想,想想在对方的角度自己会怎样做,想想别人有什么难处,同时自己是不是也有做的不妥当的地方。换个角度,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在我们的学习中,换个角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做一道题目的时候,这样做不行,那为何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也许就能做出来。还有比如我们这次考试考砸了,不能灰心也不能气馁。换个角度想想,这次失败不正是下次成功的垫脚石吗?奋起直追你一定会成功!

有一种光线,没有角度

《有一种光线,没有角度》

有一种光线 没有角度

只有轨迹 不知疲倦地滑行

像烟蒂弹出的弧度

抛物线上停不了的忧伤

迷惘的无可奈何

黑色井底 水的干涸

雨的忧伤

在夜巷里暴露了谁的履音

与这幽长交谈

风的舞蹈 在我的心之上

以五月的萧音 扣响

平仄的曲调---

额头 岁月的纹路

像一种光线 没有角度

只有轨迹 不知疲倦地滑行

角度

生活是多面的棱形,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人生。

“生活假如欺骗了你,请等三天,耶稣受刑,三日复活,三天后,你会有另一种生活,上帝会垂青你的。“

也不知是哪个喝多酒的老外放的鬼话,把我愚了几年,现在,我想,我确实要改变一下生活的角度。

还是孟老夫子了解失意之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个巨有启发性的论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道理说得很明白: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这就是说:你可以放弃对你前途无所谓且你现在做不好的事,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更多对实现你人生价值的事,以有所为,有何不可?人生就是道证明题,生命本就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高考其实就是在所谓公平包裹下的人性欺诈,简单举例:每地教育水平不同,学生素质不一,各地考卷不类,各处监考各异,各种照顾不齐……当然,有人会说:公平只是相对的。那好,反过来讲,也就是这世道上,根本不存在公平,这又恰巧证明了高考本不公平。

高考我完全不想考,大学也没多少门肯为偏科生开。不过也无妨,丘吉尔未读过大学,而成就却远高于同时代读名校的人。他渊博之才是经刻苦自学而来,他年轻时驻军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那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这使得他人生信念更加坚定,思想更加深刻,以致他成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艺的人。”

提丘吉尔,我并不是要拿他说事,我不是丘吉尔,也没他处的环境,但读书——高考——上大学,只是人们固有的成长模式罢了,而非成才模式,我有我的方式!

换个角度,用心创造——你的角度!你就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