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我们全家坐在一起聊天,谈到人生的远大理想,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那就是著名的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进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乱时期,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整个国家处于灭亡的边缘,对此,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同学们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关东模范学堂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14岁的周恩来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周总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的奋斗历程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今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的人民当家作主,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时刻牢记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精神,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写给雷锋叔叔的一封信

敬爱的雷锋叔叔:

您好!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这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关于您的文章《雷锋叔叔您在哪里》。学了这篇文章后,我心潮澎湃,我觉得雷锋叔叔您真的好伟大!我要向雷锋叔叔您学习!

虽然现在我还小,不能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我要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向雷锋叔叔您学习!

也许以前看到地上散在垃圾,我会视若无睹,继续奔跑嬉戏。但是现在我想我不会,我会把它们安全的送回各自的家。

也许以前乘车时我会拼命地去抢一个好座位,但是现在我想我不会,我会把它留给最需要的人。

也许以前看到盲人过马路,我会一笑而过。但是现在我想我不会,我会扶着他安全的走过马路。

也许以前看到希望工程捐款,我会看看了事。但是现在我想我不会,我会把零花钱积攒起来,捐给有需要的山里孩子。

也许以前我不会把自己的好书借给别人。但是现在我想我不会,我会把自己的好书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是啊!雷锋叔叔您时刻影响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谢谢你!雷锋叔叔!

此致

敬礼

一个崇拜您的人—采荷二小202班杨凯亮

2011年5月1日

流言的激励

宁波市李兴贵中学204班 顾雨丹 期中考试,莫名其妙的,我居然考了第一。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莫名其妙,而是顺其自然了。 “这次居然是顾雨丹第一,真是没想到。” “她前面就是徐宁宙,指不定她是作弊的。” “我也这么想。” 两个女生心照不宣的诡异的笑了笑,事后他们的对话又被复制了几十遍,出现在各个角落,仿佛连空气里的尘埃也背负上了这些流言,沉重的摔倒在地上。 流言像是被插上了翅膀,四处翱翔,飞行时落下的羽毛,前端如雪般洁白,可末端却黑得如墨,怎么也洗不干净,于是所有人的惊讶,变换成流言,仿佛是那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的肮脏。 我很难过,面对他们含义不明的眼神,我无力争辩,我无法解释,流言滋长,流言蔓延,流言丰满了羽翼,将天空掩盖,巨大的翅膀投下的一片黑暗,失去光芒,犀利的笑声响彻天穹,失去善良。那时我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做“人言可畏”。 渐渐的,类似的话听的多了,就不再伤心了,千方百计的安慰自己,“我的成绩原来就不好,他们说很正常”“随便他们说什么,他们只是嫉妒我”。拼命的帮他们找了千条理由,可还是免不了伤心,免不了难过,免不了从心底泛起一种苍凉,慢慢的将我的灵魂吞噬。 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分数,让自己考一个接近“正常”的分数,我将我的羽翼收拢,摘下头上的皇冠,我试着做回之前的丑小鸭,默默无闻,仰望别人高高在上的分数,偶尔做做天鹅梦,有一点平凡的小幸福就可以了。 可流言依然在空中高飞,不同的人,不同的话,不同的语气,却是同样的主题: “你看顾雨丹就考那么几分,期中考试一定有问题。” “我也这么觉的,怎么可能一下子进步那么快。” 听见这些话我依然会伤感,可我无法再装作无所谓来面对他们的质疑,我无法控制我心中日夜不停的呐喊,我想向他们证明我自己。 于是散漫的细胞开始为了一个目标而聚集,而努力,干涸的情感为了一个希望而苏醒,而奋斗。 我开始为了解一道数学题花半小时来专研,我开始为了写好一篇作文花一个小时来修改。在那张书桌上,昏白的灯光下,我迷糊着双眼,困了用冰冷的水洗一把脸,继续书写着坚持,那有我形单影只的身躯,被阴暗的影子描绘出巨大的孤单。 期末考试,也许很“意外”的,我又考了第一,是该高兴我做到了,可莫名又感到一阵悲伤,也许是因为流言还在继续。 “顾雨丹又在发什么神经病。” “平时考试不怎么样,大考就是前几,不正常。” 又是那些流言,可我却坦然了,我努力做到了自己,我学会了放手,放过那一句句无端的臆想,也放过我自己整日担惊受怕,怕人误会,怕人鄙夷的灵魂。我是我自己的,我改变不了别人,何必强求,但我可以改变我自己,不再在乎。我努力的做好了我自己,把这种压力变成了一种我前进的动力。

转贴一篇美国的小学教育的文章

转贴一篇美国的小学教育的文章这是今天看到的一篇关于美国教育的文章,感受颇深,特转载,供大家一起分享.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1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1年级到4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一篇没有写完的作文

一篇没有写完的作文

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五(4)班 冯越月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之所以要为你们写这篇作文,是因为,我想把我的感受写给你们。

我知道,你们不怎么喜欢我,不喜欢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我也同样恨自己,我也羡慕那些品学兼优的同学,看着他们手上拿着记有好分数的“成绩手册”时,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呀!我每次考试都很努力,但就是成绩就是上不去!考试分数常在80——85之间挣扎,你们为此而失望,我的心难道不难受吗?我的心也痛啊!我要努力,我要对你们说:“我并不是不想学好!”

我的成绩虽不好,但我毕竟努力了。我知道自己基础差,上课我不敢疏忽,课后不敢怠慢。面对现实,我也常常暗下决心,要发奋学习啊!你们让我经常在亲戚邻居们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这并没有激励我,而更使我灰心。因为,都在大家面前掉光了面子,你们说我还有信心吗?

我深深地明白,你们是爱我的。作为晚辈,也许不该说这些话,可这的确是我的心里话。我多么希望你们能明白我,好吗?

我想写很多很多,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作文,以后的,我会用实际行动来写……

夏衍精神激励着我

夏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我从不曾见过他,从不。但,他却离我很近,读他的文章,在他的世界里游走,我倾听着他的心声,那是一个崇高的爱国作家在用他的笔,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 走近夏衍,我为他的谦虚而感动。夏衍作为一个大作家和中国戏剧电影艺术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但他自己却总是一笑掠过,说“我平生最怕被人叫做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的确,夏衍从1937年奉命办《救亡日报》开始,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从写几千字的论文到几十个字的补白,他大约写了500万个字!而在他的创作人生中,他总共创作了三十多本书籍,其中包括有传记、话剧、杂文、小说、电影剧本及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等等。而所有创作的字数没法统计,就连他用过的笔名也有一千多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夏衍那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他那独特的创作思维火花。这就是夏衍,伫立于创作颠峰的夏衍! 凝望夏衍,我为他写作的诚实与贴近民心而感动。夏衍在他的《懒寻旧梦录》里就他写的两篇文章总结了两条,他写道:“一要讲真话,二要顺民心。”我想这句话对现在的一些新闻记者来说,真是“字字箴言”啊。就像他写的这两篇文章一样,第一篇仅仅只是他写的一则五十来字的“补白”:(一)上海人最怕两种人,一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二是从地下钻出来的……这则“补白”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几乎是在上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另一篇是一篇三四千字为苏联辩护的文章,发表之后即使在朋友之间,也没多大说服力。这说明了什么?在夏衍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到,就是“写文章,一要讲真话,二要顺民心。”这就是夏衍,对每一件事情都极力思考的夏衍! 解读夏衍,我更为他的爱国思想而感动。1965年,夏衍被免职,派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活动;他在“文革”中度过了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但是,尽管残疾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力量,继续奋斗,为祖国的事业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不断工作,不断创作,不断地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的工作态度更让人叹为观止,不择地、不择时、不择纸,在轮渡上写,在火车上写,在会场里写,在闹哄哄的会客厅写,在别人高谈阔论时更可以写,而且不论什么纸,他一写就顶天立地、不留空白。这就是夏衍,拥有着超凡毅力的夏衍! 夏衍,伟大的爱国作家!光明虽然领走了你,但你那深邃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话语与你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将笼罩在蓝色的天空中,你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向前!

给妈妈写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您好:

首先女儿祝妈妈心想事成,永远平安。

妈妈,您的节日即将来临,三八妇女的节日,也是全国所有妈妈的节日。在这里,我祝全国所有的妈妈,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3月8日,是个特殊的节日,我们的学校也开展了四个一活动。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心的问候;一次倾心的沟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我要把妈妈给的爱,在行动上。要把妈妈给的爱永存在心间。作为激励自己的力量。以前,也许是我没有长大的童心,总是惹得妈妈生气;也许是我的任性,娇气,忘记了妈妈的操劳;也许是我的无知,总觉得妈妈的话忠言逆耳;妈妈,我错了;现如今,女儿已长大。懂得了您的那份操劳,叮咛,关爱和教诲;懂得了您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让我感觉到你,一个伟大母亲的爱,唯一的一份母爱。

妈妈,您总是早早的起床,把早餐准备,为了上学让我吃好;送我上学时,拥抱一下说,宝贝,上课时可要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您总是在送我上学到校门口时,看着我走进学校的大门,直到我走进教室已看不见我的身影;放学时,当我排着队走出大门时,看见你会心的眼神,我知道,那是您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等候;妈妈,我更忘不了晚上睡时,您总是轻轻的吻我的额头,还说,宝贝晚安,祝愿我做个好梦;有时,我的无理取闹,忠言逆耳,您总是耐心的给我讲解,和我沟通,直到我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学会做人的道理;

妈妈,您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吗/当时天气很冷。晚上当我告诉你我还有七篇日记没写时,你很生气。就连回叔叔家的路上,你还生气的批评我,您跟奶奶和叔叔说,在学校,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都很喜欢我,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列;也因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您和爸爸都觉得为我娇傲;当您说到这里,妈妈,您哭了,您流下了怕我不争气的眼泪;妈妈,当您流泪时,我也很难受,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不敢出声。我明白也知道,您是怕我过节的时间,又开始了贪玩的童心,忘记了学习,怕我在班里的成绩会滑下去。妈妈,是我错了,现在我已经长大,懂得你的教诲。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妈妈,是您给了我人世间最真,最可贵的爱。让我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阳光,忘记胆怯和恐惧;也是妈妈您伟大的母爱,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甜蜜,温暖幸福。

此刻,我只想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您的女儿:陈慧玲

北大高三:胡春燕

雷锋精神激励着我

雷锋叔叔在生前做了很多好事,他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要求,我记得雷锋叔叔写的一篇日记,内容是这样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活雷锋”。作为我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又该怎样以雷锋叔叔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呢?

今天是3月5日星期六,恰好又是学雷锋纪念日,我该做些什么好事呢?想着想着,突然想起我住的这栋楼,由于没有物业管理,很久没人打扫公共卫生了。于是,我便拿起扫帚,从八楼到一楼,每个楼层、每个楼梯、每个角落,我都认认真真地扫了一遍。然后我又用水和拖把,从楼上到楼下,一层一层楼、一个一个楼梯洗擦一遍,把整栋楼的楼梯打扫得干干净净。

当我打扫完以后,时间也快十二点了。这时住户有的上班回来,有的买菜回来,有的活动回来,他们看到那干干净净的楼梯,个个都问:今天怎么啦?是那个好心人做的好事?此时,三楼的一位阿婆走出来说:是八楼的黄宇浩好孩子。然后还有三位住户特地来到我家,伸出拇指夸奖我,还对我说:你真是我们心中的活雷锋。

作文两篇

这个六月,我们毕业了……

六月,初夏,银杏的叶子还是翠绿的颜色。摆在眼前的,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离别。曾经天真地以为,六年的时光会很漫长。可是,一眨眼,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那些快乐的日子、感动的日子、忧伤的日子里……那些曾经喜欢过的,梦想过的和失去过的,也终于成了一片美好的、永恒的回忆。

六月,是勤奋的岁月。在这个岁月里,我们秉烛苦读,笔尖在纸上摩擦的“沙沙沙”声代替了平日的谈笑声;手中捧的笔记、课本、辅导资料代替了小说、漫画;耳中听的英语单词代替了流行歌曲……几天后的毕业考试注定了这个六月是勤奋的岁月。

六月,是发泄的岁月。在这个岁月里,突然地,一些被撕碎的纸片从楼上飞下,就像是点点“樱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我们望着“樱花”,叫着、喊着,甚至肆无忌惮地扔着东西。饮料瓶成了麦克风,扫把成了吉他,课桌成了钢琴……来开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吧!别管他人嘲笑我们疯狂,抛开所有的压力,这一刻只为发泄!这些,只是证明这个六月是发泄的岁月。

六月,也是叛逆的岁月。在这个岁月里,忘记老师那“考试之前不可以写同学录!!!”的严重警告,我们抽屉里放的、书里着夹的全都是同学录。我们也许是全天下最大胆的“地下工作者”:课间时,我们依然充当着“传单员”的职责,那些象征友谊的纸张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我看着手中同学录,一切,标志着这个六月是叛逆的岁月。

经历了勤奋,完成了发泄,走过了叛逆,最终,六月还是成了分别的岁月。刚踏出了考场,我们记起了那句话“知心朋友是值得我们去怀念,值得去分享我们之间的快乐,值得我们一起去去面对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拥有知心朋友的幸福……”

沉默不语,翻着手中的同学录,怀念起过去六年的点点滴滴——谢谢你们,亲爱的同窗们,这一路,有你们相伴!曾经的快乐、争执、哭闹、矛盾,在这最后一刻都转化为幸福,但在心底却增加一份伤感、一份难过与一份思念……

我们噙着泪,在同学录第一页的记事栏里挥笔写下这样一句话:

这个六月,我们毕业了……

记住我们的“迷迭香”,叫做——回忆

我很少去注意花坛中的那些蓝色的小花,后来,是在不经意间,我听见一个姐姐在讲关于这些蓝色小花的花语时,才发现花坛中的蓝色的小花——迷迭香。没想到,这种不起眼的小花,花语竟是——回忆!

我们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就要离开母校向下一个驿站驶去。在过去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母校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回忆:忘不了老师慈母般的爱抚;忘不了同学春风般的关心;忘不了走廊里传来的那朗朗的读书声;忘不了自习课上那激烈的辩论;忘不了队旗前的旦旦誓言;忘不了节日上那欢快的歌声;忘不了秋千上的阵阵欢笑……这些如同一朵朵小浪花,时时在我心头泛起涟漪。别了,我那可爱的六(十)班:你是团结的楷模,是你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什么是“全局概念”;你是进军的鼓手,激励着一个个学子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别了,我亲爱的朋友:同窗们,你们是我这六年来手牵手、肩并肩的好朋友,我们拥有太多美好的记忆,曾记否,我们一起演算习题,引发了多少辩论;曾记否,我们一起排练“六一”节的舞蹈,吃尽了多少苦头;曾记否,我们一起春游,竟摔进了池塘里,惹出了我们的父母好一顿雷霆之火;曾记否,多少次我们在一起互相倾诉心中的烦恼,一起分享无尽的快乐。别了,敬爱的老师:谢谢你们将我带进知识的王国,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老师,是你让我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

亲爱的母校、敬爱的老师、同窗们,我们是一起疯玩过的朋友。还记得的那棵桂花树吗?它是我们的 “记忆树”,那里是我们的“天堂”。我们曾一起在树下捉迷藏、丢手绢、谈理想……我们还一起许了愿:“希望我们能永远在一起疯玩,一辈子也不离开。”每一次,我们都会留下欢歌笑语,现在,我们长大了,儿时的愿望成了我们永久的记忆。我们在桂花树下,探讨着人生的真谛,播种着我们美好的梦想!

敬爱的老师,你们是心灵的塑造师,是你们荡涤着我们身上的灰尘,矫正着我们旁逸斜出的身姿……是您们把我领进了知识的殿堂,为我照亮了前进的航向。六年里,您们的嗓子嘶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