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三日之旅,让我感触的是荡漾在秦淮河中、徜徉在夫子庙殿里的寻古的幽思;让我欣喜的是玄武湖的开阔、紫金山天文台制高点一览平川的气概;让我感慨的是雨花台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祭奠先辈们时肃穆的场景。但让我最难忘的是六朝 古都金陵城里处处可见的那些古今石像,是这些石头雕像对我的倾诉!

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占地约45平方里,陵内最著名的便是神道了。而我们不知怎的,却从岔道径直上了宝顶,等游玩了一圈明孝陵的七星地形后,下山时蓦然发现笔直的神道,以及伫立在神道两旁的巨大石像。那一个个历经沧桑,屡遭侵害的雕像依旧永远担负着守护王陵的职责。

我端详着这些神态冷峻的石像,抚摸着那一块块的沧桑,倾听着它们的对我诉说着所经历过的苦难:六百余年来,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甚至南京城厚重的城墙都被炸毁时,它们却一直守卫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曾退却半步。我心里忽然涌起另一种思绪,想起雨花台前的那群雕像,那些用血肉筑起比城墙更为厚实的屏障。在历史的长河中,雨花台烈士们的牺牲虽没能阻止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但他们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凝聚成一种力量,激励着抗日之师的奋斗,也让我们这代人油然而发心潮澎湃的冲动!回眺神道边被古树掩盖的石像,似乎比刚才小了许多。

带着冲动的余力,我们登上了中山陵。有幸一睹孙先生的尊容,(虽说是雕像但是真人模样的)我们都很兴奋。可随着队伍缓缓靠进中山的灵柩时,我才发觉似打扰了总理休息,心中顿生愧疚感。既然已进来了,我不免细看着那石刻的尊容。咦?为何孙先生的卧像刻着中山装,而厅堂中的石刻却为长袍马褂式的呢?听导游细说才得知这是国民党内部的纷争所致。唉,可叹这些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使得孙先生只手撑起的执政大党沦落到如此地步,而孙先生一生所努力追求的中华民族之统一大业也几乎遭遇毁灭,更不用说民权、民生之事了。可转念一想,现在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可谓是锦绣前程,足以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灵。不!还有一事未了,孙总理难以安息,那就是台湾何时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想那在宝岛上全力反台独的蓝党人士们,或许也是这样想的吧。

冥冥中我与这些石像在金陵相会,它使我思索,令我升华,思想融为一首小诗,留给那些给我启迪的石像们:

知辛登宝顶

无惧窥山陵

众像虽石刻

磐石藏真心

游明祖陵

暑假我们一家来到了以明祖陵而闻名的盱眙。盱眙原是安徽的一个县,后划分到江苏,明祖陵在盱眙境内,是因为朱元璋的老家在安徽。

“明祖陵”顾名思义,就是安放明太祖祖宗的陵墓。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纪念祖先,专门修建了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的衣冠陵墓,而且明祖陵也是朱元璋祖父母的实际下葬地。明祖陵紧靠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东岸,1680年,明祖陵在一场特大洪水中沉入洪泽湖底,从此成了“水下皇陵”。直到近三百年后,洪泽湖遇到特大干旱,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经整修后,2003年对外开放。明祖陵地上建筑已经毁坏,殿堂倒塌,只剩下几个柱子,和明故宫一样,作为一个遗址。地下部分经专家考证还保存完好,现暂未开发。

明祖陵的建造前后花费了28年的时间,和明孝陵一样,祖陵也有城墙、神道、守墓石雕和大殿。明祖陵的神道不如孝陵保护得好,但从两边的石像上仍可看出恢弘的气势,精细的工艺。其中有一对马和驾马人的石像,人和兽表情都很传神,人物冠带服饰、马鬃、马鞍、辔头、饰物等各个细节都非常讲究,极有神韵。目前国内只有4个,在山东有2个,但不如这里的完整,所以非常珍贵。石像重量为24吨,雕刻之前至少也有40吨,附近没有如此大的石头,那么这到底是从哪运来的?怎么运来的?这还是个等待探究的谜。

石像目前仍有不少散失在老百姓家中,这既有自然的原因,也存在着人为的损坏。当年朱元璋称帝后,给守墓人都赐姓朱,官职四品,子孙官职五品。如今这些姓朱的老百姓大都居住在附近,许多人家存有石像,但都做了别的用途,有的盖了房子,有的垒了猪圈。在一块考古专家从老百姓家中寻来的石像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手掌宽的很光滑的缺口,据导游介绍这是因为作了磨刀石而遗留下来的。

看过了明祖陵的外观,再看文字介绍,我从中了解了更多有关朱元璋的信息。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元璋是当年他跟随郭子兴时受赐得到的名字。我看着介绍,突然发现朱家的名字都很奇怪:他的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父朱百六,整个朱家都是以数字为名。经介绍,才知这只反映一个状况——穷。他家请不起教书先生,只能以出生年份或日子命名。朱元璋这一生“八”多,共有9个。其中名字就2个“八”;1328年出,1368年即位,1398年去世,又有3个“八”;朱元璋长行丑,八字眉、八字胡、八字嘴,尖尖的下巴像八,一共9个“八”。

朱元璋前半生历经坎坷,他出身贫寒、童年凄苦,他当过和尚,当过叫花子,但他却在40岁时当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身影。他没有任何经验和家族背景,却以自己的英勇善战、金戈铁马,脱颖而出;靠着自己的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攀上了龙椅。

虽然后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朱元璋这种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仍为世人所赞叹,这也是他成功的根本,否则如今睡在明祖陵、孝陵和十三陵的家族就要改姓了。

梅花山

梅花山

南京的梅花山是全国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每当早春时节,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使数十万海内外踏青赏梅的游人沉醉其中,留连往返。

梅花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处于明孝陵神道环抱中。因山上多红梅而得名。旧名孙陵岗,亦名吴王坟,因三国时东吴的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汪坟炸毁,并在墓地建了一座“观梅轩”即现在山顶上的这座建筑。梅花山位于明孝陵、石象路旁,内外梅花繁茂,现有面积近140000平方米,栽植了200多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花。每当春日,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二次会议通过)。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

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中山陵园管理处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后,开辟了一百多亩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跳枝、千叶红、长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贵品种,其中“别角晚水”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香飘数里。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万以上。

为了方便游人,1982年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北新建了一座旅游餐厅,以宋代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命名为“暗香阁。”餐厅为二层建筑,用餐时可凭窗欣赏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楼下还有咏梅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阁之间有曲折、跌落的回廊相接,整个建筑面积约1540 余平方米。

1992年以来,中山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侧开辟了一座新梅园。新梅园是梅花山的延续,又是自成一体的自然山水型梅花专类园。全园面积72309平方米,新植梅树2500余株,与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亩园万株梅。同时,新梅园还配植了樱花、合欢、池杉等观赏植物,并铺设草坪,弥补了季节变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园四季有景。园内还开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独特的水景。临池还筑有一座香无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饰以彩绘,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

史料记载,梅花山原为东吴孙权墓所在地。为了纪念这一史迹,1993年,陵园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同时在孙权故事园中还引种了一百多种日本的梅品种,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现在梅花山占地420亩,拥有梅花品种200余种,梅花1.3万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