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辅导员中,许多是音乐老师、音乐爱好者。我想这决非一种巧合,而正说明音乐对于少先队是多么不可缺少!它需要辅导员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去指点引导。

是的,少先队需要音乐一直受到领导和音乐家的重视。它有自己的队歌,有自己的鼓号谱,它的坚定、有力而富有儿童语言特点的队歌,鼓号声表现了当代中国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当孩子们齐声高唱 “ 我 ---- 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时,当他们庄严地举着队旗,打着队鼓齐步行进时;当他们以天真的话语朗诵自己的心愿时 …… 多少人被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看到了希望的一代。

孩子的生活需要音乐,少先队的集体更需要音乐带来欢乐和激励。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 “ 对于我,作曲是灵魂的自白 ” ,乐圣贝多芬说: “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 孩子虽不懂什么是哲学的启示,音乐却能叩响他们心扉。

六十年前,当少先队的前身共产主义儿童团在闽西苏区成立时,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苏区团中央不忘立即给孩子选定 “ 时刻准备着 ” 作为儿童团的团歌。

“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儿童团 ……” 这一首简短、有力的歌博得孩子的极大喜爱,顿时吸引了许多农村儿童要求参加儿童团,它象号角一样召唤了儿童。记得有一篇华北抗日游击区的通讯报导,记载一个女战士深入农村教唱歌,开始只有几个人,女战士唱一句,孩子们学唱一句,他们越唱越有劲,结果,村里正在吃晚饭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正唱歌的女战士周围,不由自主地都兴奋地唱了起来,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通过唱歌团结教育少年儿童,是党的宣传工作传统,很多老同志在歌咏活动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包括受前苏联歌曲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

1950 年全国建立少先队,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即请诗人郭沫若作词,请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马思聪作曲,为少先队创作了队歌。建队初期参加少先队的当年的队员,现在已是中老年的同志,可能都还记得这首亲切、富有内涵而熟悉的曲调。

新时期少先队队歌选用了电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反映儿童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歌曲,是一首受到儿童喜爱的歌,一直歌唱至今。

音乐也广泛地运用在少先队的各种活动中,大小联欢会、春游、秋游、庆祝节日、夏令营,无不需要音乐的伴随。过去常有以一个主题展开的队会,通过诗歌、音乐或戏剧的表述加深印象。这可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在通过音乐文艺表述主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方面的修养,并易为儿童接受和喜爱。几十年来我国诗人和作曲家热情地为少先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歌曲,丰富了少先队的生活。

如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少先队员到北海春游,他们划着小船在湖面上抒情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浆》 ? , ? 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星歌》、动画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劳动最光荣》,以及《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多么幸福》、《娃哈哈》、《一分钱》、《嘀哩嘀哩》、《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都是几代少先队员曾经唱过的,很具备儿童性格特点,抒情、激励、幽默而活泼的歌。

在回忆过去年代的生活时,有的辅导员推荐给孩子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非常抒情而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歌曲,由女作曲家瞿希贤作曲,词作家管桦作词。歌曲以一个静悄悄的月夜的意境开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中的每一句都抑扬顿挫且细腻地表达了孩子纯真的感情。如果演唱也能用最美的音色、旋律、节奏来表达歌中的情与爱,少年儿童们就会得到很好的音乐美的感受。选择这样的歌就很有份量。

一位电影演员谈他学习音乐的体会,说 “ 音乐是演员的内功 ” ,后来,他进一步体味到 “ 音乐是做人的内功 ” 。内功,该是心灵的功,心灵的涵养吧。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愉悦,但它不只是娱乐,也是心灵的,精神的,智慧的充实和启示,是文化修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迎接 21 世纪的儿童教育中,希望有更多中外音乐名作和音乐家能被介绍给全体少年儿童,让少先队员们得到更多的音乐涵养。

牌头镇小 方灶娣

行遍万里路,品百般人生

每个假期,妈妈都会带我去不同的地方旅游,我们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三亚、厦门、香港、丽江、青岛…, 今年我去了北京、蒙古共半个月,后来又回到山东-我亲爱的故乡。 我就用风景篇和亲情篇来表达我的暑假游的感受吧。 风景篇:妈妈常跟我说:小时候带你出来玩是为了满足你的眼睛,用它去发现自然的美景,长大了出来旅游除了要用眼睛去发现,更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每个城市、每处景观都有独特的味道;旅游,会让青少年们充实内心的世界,体会多彩的人生。受妈妈的影响,越来越多她的朋友加入了亲子游的行列,我也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小驴友”。北京:在北京的八天里,我游览了代表古代京都的故宫、长城、颐和园,也游览了代表新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及后海;见识了传说中北京的哥的热情与口才,也体会到了耳闻中北京地铁的便宜与便捷..故宫与长城的大气震撼了我,鸟巢与水立方独具匠心的设计吸引了我,爬长城的累与征服长城的那种喜悦将永远铭刻在我的骨髓中,老人、小孩与外国友人的那种旅行在北京的满足感打动了我…蒙古:蒙古是绿色的海洋。只有身临其境,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体会什么叫“广袤无垠”,驱车几百公里,满眼全是绿绿的草原,在这个场景下去听“陪你一起看草原”等高亢的蒙古歌,别有风味。 所以我体会到歌曲是有生命的,当赋予它特定的环境时,它是那样生动;同样,动物是有语言的, 每家牧民的上千只牛/羊/马,都有领头的,它会前呼后应照顾到团队中的每一员,狂奔的马队会把小马驹放在中间保护着,带头和垫后的都是高头的大马, 动物们用他们特有的默契组成了和谐的草原上的大家庭。 我感动着动物们的犊子之情,感动着牧民们的最真实的纯情与热情,感动着每一首草原上的高歌…

同样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的父母。每次旅行提前几个月他们就策划,安排好所有的细节,一路上背着最重的行李,他们相机的快门永远对着青春年少的我们。我们的每点进步父母都惊喜,我永远记得当我写第一篇游记时妈妈惊喜的眼神,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主动写游记;他们把年假期都安排在寒暑假,为的是陪我们旅游看世界;试想一下,我们曾经为父母做过什么?感恩的心, 我自己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希望我们初一所有的同学共同记住这句话并用行动报答我们伟大的父母。

亲情篇: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回山东老家,因为那儿有我无数的牵挂,有无数难以割舍的感情。每次回去前一两个月,亲人们都会问我回去的确切时间,每次回去迎接我的是一张张熟悉且无比亲切的笑脸;我喜欢老家淳朴的民风,喜欢那儿跟我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喜欢夏天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聊天乘凉,喜欢夏天躺在平台上看天上密密的银河… 每次谈起老家,我都会涛涛不绝,因为这是我成长的沃土,我已经把无数的情感的种子播撒在山东的那个小村子里。我尊敬老家所有辛勤劳动的人们。不劳无获是每个人都理解至深的真理,只要能够走动的人,都会尽量种点地,自给自足。我跟着亲戚们去田野劳作的时候总是特别开心,光脚踩着滑滑的泥,手里捡着土豆或其它农作物,抬头蓝天,周边是绿色的各种庄稼或果树,我喜欢这种大自然的纯美,更喜欢劳动致富的人们。

每年回去两次成了我跟亲人们的不变的约定,也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老家我得到太多的快乐,也学到太多的宽容与孝顺。亲情无价,我会永远把亲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行万里路,作用等同于读万卷书,它增加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心灵;青春的我们用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对我们所有的安排!让我们用年轻的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感悟人生的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