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记得钓鱼岛事件爆发后教室里一片义愤填膺的景象,伴随着社会上反日游行示威行动的迅速展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警告越来越频繁,有些学校甚至采取了封校的方式来防止学生参加示威游行活动。

五四运动已走入了记忆,现在的我们也许还能从课本里重温那黑暗中分娩光明时,一瞬间内心所充满的涅磐般的圣洁感动。对于五四运动,身为学生的我们充满了敬畏与崇拜。相隔近一个世纪,青年学子们愤怒的呐喊声犹在耳畔。似乎就是从那时起,学生开始承担起作为时代先锋拯救这个喑哑沉沦的国家的使命。

萦民族危亡于襟怀的精神踏过岁月的沟壑、穿过历史的烟云传承到新世纪的学子的身上,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个迅速崛起的国家的未来。

而五四运动的游行示威活动似乎成为了一个特别的产物,青年学子们走上大街,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以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对政府腐败的愤怒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爱国示威游行活动对于当代学子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每每上课讲到五四运动青年学子首先展开示威游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有一股莫名的自豪感,也许是相仿的年龄、相同的使命让两个不同时代孕育出来的灵魂产生了一种超越了历史的默契,让我们为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担忧呐喊,为同一个梦想拼搏奋斗。于是在今天,我们在继承了五四精神的同时也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把示威游行作为学生专用的爱国武器来继承。

当代钓鱼岛问题、南海领土争端等关系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国际问题愈演愈烈,许多民众不满意中国外交部在面对别国蓄意挑衅时只发出强烈谴责等无力警告,示威游行活动风起云涌。身在安逸校园的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于是继五四运动后被我们自认为理所应当打上学生标记的进行示威游行的思想迅速在各大校园蔓延。

学生们忿忿不平,恨不得立刻冲上街加入民众游行队伍,可是最终被学校领导和老师给拦住。很多学生心中更加不满,也很不理解,所幸我们都是学生,而不是乡野莽夫,多年的教育培育了我们还算理智的思想。

我们抛弃主观的愤怒情绪,开始客观的全方位的省视自己的行为,教室里寝室里展开了一场场以爱国游行示威活动为话题的分析研讨小会。我们把游行行动看得很重,在现代学生的认知里,“游行示威”是从五四运动起历史和时代赋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而现在这种几乎早已成理所当然的思想已经受到冲击,还好我们不是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以我们能够扭转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理智分析。

的确,是我们长久以来的认知错了,我们盲目沉浸在五四运动学生们的伟大功绩中,潜意识里希望当代的自己以不亚于当时青年学子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勇气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五四运动,我们对那段激情澎湃的历史充满崇拜,渴望自己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却忘了他们曾经所使用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个时代。我们没有理由对共产党的处事不满,相反,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才是时代的选择。五四运动爆发在一个国不将国的年代,人民别无选择,唯有背水一战,而我们不同,处在这个全球化的和平年代中,牵绊我们的太多太多,激进的游行已经属于上一个历史,现在的我们唯有理智,唯有在可敬的沉默中一步一步的崛起,以新的方式构建国家一个新的未来。

正所谓尘土漂浮在空气里只是尘埃,只有沉淀下来才是土壤。爱国不是靠逞一时口舌之快,她同样需要沉淀,沉淀为一个人灵魂的一部分。只有理智的情感才能让民族更有风度,让国家更加强大。

五四争当志愿先锋

今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五四也是中国的青年节。天运社区辖区内的青年用志愿服务的形式传承五四精神,争当时代先锋。 5月14日,天运路南北通道就热闹起来,药店的青年店员、理发店的理发师们、绿康医院的医生……我们看到了不少熟面孔,志愿者们都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的居民服务,连我们小朋友也一起忙着吆喝。 忙了一上午的志愿者说:“在这样的日子参加志愿服务特别有意义。92年前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如今的和平幸福年代,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把‘五四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无悔的青春

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青春“青年是一个美好的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青年,贵于一切,是人生最华彩的乐段。就如一朵怒放的鲜花,尽情炫耀自己的芬芳。现在快五月了,在这鲜花盛开的好时节下,一个节日也到了,五四青年节,1919年1月,获胜的协和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1919年5月4日,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一次爱国青年的卫国行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多少年过去了,这种精神仍旧在代代传承、永不磨灭。都说80后、90后是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身上少了上一代人的奉献精神,被喻为“啃老族”,到了社会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但做为90后的我不这样认为。多少二十几岁的青年,就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占有了一席之地。就比如说在软件方面闯出新天地的茅侃侃,他出生于1983年,大多数人还是初出大学校门,对社会一无所知的职场“菜鸟”,而茅侃侃已经闯荡社会多年,做了近两年公司高管,手里掌握着上亿资金的项目运作。他在青春中留下的辉煌、成功、难忘,回过头来,也不会遗憾。在寒江边,三个青年的名字: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被久久刻在人们心中。他们用稚嫩的臂膀连接起了一条通往生命的长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就是90后在危急关头中的义无反顾的抉择,他们代表了千千万万90后大学生的身上闪着光芒的精神,同时也在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所有人:当代青年有的不是冷漠、自我、责任感的缺失,他们身上的无私大爱证明了中国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这不仅仅是闪烁在荧幕上的,在身边,你是否看见邻居家书房中彻夜亮着的台灯,那是为登上人生舞台做充分的准备。你是否听见图书馆里小声的朗读声,那是为演奏乐章的练习。不要把眼光停留在招摇过市的古惑仔身上,他们只是一时的迷茫,谁能断定他们以后不会成功?在学校当中,我深切体会到“进步”二字。老师在课堂上会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知识,下课仍旧不松懈,会让我们巩固新知识、词汇,做几次问答练习。作业也不会死板地抄写课文,还不定期写上一篇小练笔,大家互相修改,取长补短,老师也会给予帮助。校园已不再是那个老师讲,学生记的时代了,来了一次完美的飞跃,使老师的角色变为组织者,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侃侃而谈,慢慢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学到的,不仅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我们是时代进步的接班人,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在我们身上体现。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明天就将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学校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将会成就无数优秀人才。一切都源于那一脉相承的五四精神,当时艰苦的学习环境都可以造就一个又一个的栋梁之材,在当代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必然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春是一个敏感的季节,一个觉醒的季节,一个自以为成熟的季节,我们为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一切而感动,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拼搏,谱写出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赞歌!当青春赞歌谱成的那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青春无悔,我们生命无悔!”---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第一小学五年级68班安新宇

从辜鸿铭处看运动

辜鸿铭是谁,我想对历史或文学有兴趣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他学贯中西,是中国少有的大师,也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并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了{{论语}},得到世界震惊与不尽好评,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那部{{春秋大义}}更使无数学者赞叹连连。可他生性怪癖,世人难解其所为,认为他不过是“清末怪杰”,老古董,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王国维投身湖中,陈寅恪评说其:“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辜鸿铭同样如此,他留学回国,学术越发精深,可面对国破家亡之景,不免内心万分撕痛,便以疯癫行径掩盖此情。可当他看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展开时,深知其中漏洞已现,想凭一己改变此景,可惜潮流如此,不可逆转。怪只怪生不逢时。当然,他认为国民学者之运动未免太过于激进,会适得其反,其盲目从众,野蛮之势非中华传统精神之要义。在我看来有其合理正确之处,我也将就此观点展开探讨。

在辜鸿铭先生赠送伊藤博文英译版{{论语}}时,面对伊藤博文的发问: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沉着而铿锵的回答:“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今人算错,和怪发明者乎?”

新文化运动,是否应完全推翻传统的儒家文化,这个问题已经得到学界的解决:传统儒学有其合理之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对古对今意义非凡,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这些,很明显是过于偏激的,是有其漏洞的。从这点来看,辜鸿铭先生是非常有远见的,百年前就认识到了其弊病之所在。当然,新文化中所提出的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科学代替封建迂腐的观点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是顺应潮流的。辜鸿铭的看法又显得保守了。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如不激进的全盘的否定儒学,民智是不会快速发展的,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乃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蓬勃发展都是不可实现的,中国又岂能崛起。所以,我认为: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是最合适的。有些史学家认为,陈独秀等辈的行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是利大于弊,应该新文化与旧文化并行。可他们是否意识到,在民智极弱的情况下,并行只会使人民的思想更加混乱,人民更难接受新的文化思想,最终失去群众基础。那么,运动还如何展开进行呢?中国还如何自救呢?激进不代表不能救国,反而在适当的时机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力量!辜鸿铭或一些史学家的观点从现在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却并不能从当时的国情出发思考问题。

另一个我想谈论的关于辜鸿铭先生的观点便是,他在五四运动时期,于日本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说学生是暴徒,是野蛮的。他是否是卖国的,是崇洋媚外的呢?我认为:远远不是。而且此观点在我看来有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为什么我会如此说呢?五四运动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可学生们是否理智思考了呢?盲目的运动是否会争来国权呢?曹汝霖等人为何可以轻松卖国呢,他们是否是真正的卖国贼,幕后黑手呢?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虽有一腔爱国情,也是盲目的,与文革时的红卫兵有何区别呢?五四运动虽然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但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辜先生的看法在很多人眼中是保守,甚至反动,但它却很据价值,值得现代史学界思考。

先生已逝数十年,他的些许观点论述却值得让今人反思啊!在下无知学徒,凭略识一二,发表谬论罢了!在我看来有其合理正确之处,我也将就此观点展开探讨。

五四之火永不熄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五四之火永不熄》。

你们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吗?就在1919年5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九十几个春秋过去了,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中国青年去争取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不知在什么时候五四精神已经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其主旨各不相同。五四时期,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那么,在今天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又是什么呢?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想要报效祖国就要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就是学生爱国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其实,学好习并非易事,想要学好习首先要敢想,想后要敢做,做后要敢于坚持。

说到敢想,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学校赫赫有名的“一本班”,每天都在喊着“我要上一本。”我想当初一定有很多同学都满怀着信心走进高中校园,可是现实总是很骨感,把我们打磨的连想的勇气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忘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到最后一刻就永远不要放弃,我们应该捡起梦想先前看。

敢想之后便是敢做,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一个人要是仅仅喊空头口号,终究会是一事无成。前面便说过学习非易事,它就像是一座险峻的山,如果你被它的险峻所吓住不敢攀登,就永远也别想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许当你迈出第一步时,你就会觉得迈出第一步其实不难。

经历了敢想、敢做最后便是敢于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确,同学们伸出我们的,用手摸摸我们的胸口,听听自己心的声音,你是否也知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然知道,那为什么没能坚持?那是因为前方的路太长看不到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往今来又有哪条路好走呢?既然开始了就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吧。

让我们怀揣着坚持,怀揣着新时代的五四精神走向祖国的未来,传承下去让五四之火永远熊熊燃烧在华夏大地。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融合

同一个空间可以产生无数融合,然而我认为,跨越历史长河的融合——过去与现代的融合,才是更珍贵的。

华夏民族,虽说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代人的生活已经与文化传承脱节了,我们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层。也许是战争,也许是革命,将几千年的沉淀哗的冲走了——五四运动之后,全盘西化,穷疯了的国人无暇顾及过去,礼俗纲纪如海中的军舰,在暴风雨中忽的沉没了。以致今日,莫名的国学热,中医热等等以畸形的状态进入我们的生活,一切皆源于过去于现代没有融合,可惜醒悟的太晚,回头去补,却发现一切都被碾碎在时代的脚步下,觅不到踪影了。

我所居住的上海,过去曾被称为“东方巴黎”,而时至今日,人们无情的摧毁,低劣的复古,让我即看不到上海也看不到巴黎。试问,我们的生活还残余几分历史文化融合的影子?且从最浅白的方面——城市建筑说起,在我下笔的此刻,仍不知有多少就是建筑被划伤血红的拆字,精美的法式建筑在掘土机下发出无力的呻吟。我们义无反顾的丢弃自然地融合,历史的馈赠,反以城市发展为由,推翻一切,超速的发展将我深爱的城市变得面目全非。也许有人问:死守着旧城怎能带来进步。且看法国巴黎,百年前的老屋子至今仍矗立在那里,不紧不慢的呼吸。那时的画家至今仍能在桥头画出自己心爱的景色。巴黎,全球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难道能否认她的发展么?这么经典的例子为何不借鉴一下呢/

没错,上海确有几处完好的历史建筑,如新天地、田子坊,但他们徒有华丽的外表,其内在的居住文化早已被商业取代,更何谈建筑文化的保护?我依稀看见,秋风扫过这些复古制品尖锐而粗糙的棱角,咬的一地碎牙。难道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就真的无法共存吗?我相信,风中有无数人在质问,但耳畔只有萧瑟的风声和自己的回响。

为何国人无视民族的传承,拒绝历史的融合,这关乎太多——信仰、生活水平、心境……但国人决然不愿意做一个历史缺席的名族,不愿做赤裸的名族。恢复过去的很难,保留仅存的却是当务之急。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渐吸纳外国文化的同时,守护自身文化,避免病态的融合,才不会让我们在转过身回首过去时,唯余两行悔恨的清泪。

时空双向融合,才能成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