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上课中努力做到讲解知识点透彻,教学环节清楚,可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 , 上课没有积极性 , 只是被动的配合教师上课 , 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当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 , 下面常常一片沉默。这样的情景,常常令我们十分尴尬 .

在课余 , 我常常想:什么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学内容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 那天性活泼好动的同学哪里去了呢?我仔细观摩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并翻阅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 再回味自己上课的点点滴滴,让我对课堂、对教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堂课是《有余数除法》,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直接拿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分一分,学生在算的过程中会发现两类算式:一类是除的尽的,一类是除不尽的,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告诉学生这个除不尽余下来的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有余数的除法”。接下来又自然的通过例子告诉学生带余数的除法的写法,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在一片寂静中听完了我的课。

在课后,我就向其他听课老师提出了这样问题:“为什么我的课堂没有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 活跃课堂气氛?”他们给了我一个案例,让我自己慢慢体会 , 再和他讨论 .

案例是一堂北京孙京红老师的《有余数除法》:孙老师先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首先是小组活动,给每组学生一些小棒,请他们搭建自己喜欢的图案,每个图案要相同,直到不够搭建一个完整图案为止。然后,孙老师问:“你能把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这个活动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学生在思考后 , 有人表示: 13 ÷ 3=4 …… 1 , 13 ÷ 4=3 …… 1 ,孙老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写,最后这个数叫什么?”从而将课堂重心转移到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上来 .

看完案例,比较我上的课,我反思了几点:

a、 在教学设计上 , 重视学生感受,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听取其他老师意见时,他们说:“你的教学知识点明确,结构清晰,但课堂要有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学设计就要重视学生感受,进到学生心里去。”

从计算到归类,教案的编排上,想当然地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安排、进行,按部就班,把教师个人意愿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契机和诱因。”兴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契机和诱因,孙京红老师的设计,就是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从诱发学生兴趣开始,通过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受到激励,受到鼓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即教学要努力从学生角度考虑,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来自生理、心理各层面的学习需要和表现欲望,新课改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教材、改进教法上下工夫,提高教学趣味性,增进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从学生的眼中来看待课堂、教材,有意识有系统的深入学生头脑中,从他们的立场来审视课堂教学和学习。因此,课堂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心境,让课堂成为学生头脑的游乐场,用良好的学习动机来促进学生来学习新的知识。

b 、教学过程中,寻找课堂关键突破口,设计教学提问

思维心理学家认为: ”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 ” 孔子更是有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一个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往往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孙老师上课过程中安排的课堂活动本身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自由空间,但这时学生并不能自发的认识到其中蕴涵的数学观念:即根据小棒总数和每个图案需要的小棒数,利用除法可以求出能放多少个相同的完整图案,以及还剩多少根小棒,这时教师就需要加以引导,孙老师在这里是这样引导的:“你能把你们小组这个活动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模型与数学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学习内容,在学生 13 ÷ 3=4 …… 1 这样表示的同时,又抓住契机,及时提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这个数叫什么?”从而在全面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同时,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也体会了学习的乐趣。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抓住提问契机,成功的课堂提问往往能四两拨千金,通过一个问题来盘活整个课堂。而这一个问题也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抓住这一点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也是课堂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兴奋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设计,寻找课堂的关键突破口,这样的教学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取课堂的高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堂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心境,这就要我们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寻找两者沟通点,从关键处寻找突破口,满足儿童内心深入的渴望和需要。

记得以前曾有篇《小马过河》的寓言,寓言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马妈妈给小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对松鼠,老牛的话,小马要自己做出准确判断分析,按自己的认识做事。”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教学要授道育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来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让孩子学会准确对待事物。

三都小学 俞一凡

昨夜的风,今夜的梦

——《朝花夕拾》读后感 已流逝的时光啊,你是一缕何等细密的丝?只叫我将你编织,要印入野花的纵情,揉进小草的坚毅,裹住雏鸟的无知;用曾今的双手轻轻托起,一头扎进百草园,另一头在山的那边,等他长成一道五彩的虹。 ——题记 迅哥是一个背景复杂实则思想单纯的孩子。 可爱的小隐鼠让他爱怜不已,查查切切的阿长又叫他无计可施;趣味十足的百草园常吸引他驻足流连,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却总憋闷得他逃之夭夭。作为孩子,他有着最朴实的想望和最纯澈的思想,即是爱憎分明,证据确凿;亦有着一个少年对陈腐冗杂规矩的厌恶,讽刺了封建社会遗留的荒诞制度以及各种愚孝和庸医行为。 尽管有些不如意,但生活似乎也不乏乐趣。 在百草园里,他可以创造自己的天地:跟花草树木吟风诵日,跟小虫小兽称兄道弟;挖挖何首乌,摘摘覆盆子,也难免搞些小破坏。得到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更是乐不可支,这可是自己长久的念念不忘换来的呦!极喜欢的是小隐鼠,那黑豆似的光溜小眼睛,那绒绒的可爱模样,使它占据主人心中所爱的位置,以至于主人为它的逝去而误会性地仇猫。甚至痴迷于掌管人生死的鬼怪,对诙谐有趣的无常表演真是满怀期待。还有雪地捕鸟,驾船看戏……儿时的一切似乎都是极为美好的。 然而事实是,作者在着笔之时,已置身于不惑之年,如他自己所阐述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的多,但是他不能够。可望而不可及,之落下美梦似的回忆,这恐怕是莫大的悲哀吧!曾经极其鲜美可口的蔬果,似乎永远只存在于记忆中了;再次品尝,却“也不过如此”可这确实成为了思乡的理由。童年已逝,而且早已跌入时间长河,被翻滚的浪花卷到未知的地方去了,固然美丽,却不复存在,叫如今的生活,很是能勾起人的伤感。此时的鲁迅先生体会到了什么叫成长,明白了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他也许在叹息着,以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的眼睛才是雪亮的,他们认清的事才是最真的;而他们所厌恶和不解的事,正是社会黑暗与陈腐体现的地方。可悲的是,这些无瑕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硬是被灌输了那些封建腐败的思想,当他们最终长大成人,也就被彻底的洗了脑,又一代受过腐蚀的人便诞生了;等出现了晚辈,他们也会如法炮制,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就会有什么东西变得根深蒂固,怕是在剧烈的改革,刃也难以斩草除根。而鲁迅先生所要做的,就是要唤醒这些沉睡百年的人们,好叫他们认清自己的处境,不再盲目崇拜那些愚昧的神话,重新回到现实中来,展现出自强不息的阳光心态,拯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度。鲁迅先生对弱国犀利的批评,更是一阵见血地刺入那些思想,他不能再眼睁睁的看着孩子的日子越过越不真实,像自己一样子只能沦陷在回忆中,这些舞动的文字,是它伟大情怀的最好体现。 那样清新的笔调,那样浓厚的人情味,仿佛一切都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像灯火一样在湖面上投下大而昏黄的影;而那影竟显得几分狰狞,那样不真实,就像从未发生,它嘲笑一般王者混乱的今朝,只是那样痴痴地笑着…… 长大是复杂的,现实是残酷的,承认这一点未必幸福,但它却不曾改变我炽热而执着的心,也无力击碎我的梦。叩开回忆的门,感受麦田的呼吸,聆听自己的心跳,轻轻呢喃着:“童年里的微风啊,你还记得我么?你还记得我么……” ——尾声|||

窗这边,窗那边

窗前的大树上,几只鸟儿正在欢快地唱着,而窗的另一边,则是喧闹的教室,我们的毕业典礼在此举行得正酣。同窗六载的朋友们,脸上都荡漾着喜色,而我则凝视着门口已添上六圈年轮的榕树,若有所思。

在教室里狂欢的同学们,几乎不曾注意窗那边已默默守望了我们六年的一位朋友,一名卫士或是一名和蔼的教师——这棵榕树先生还见证了不少辉煌的时刻,以及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刻。

还记得六年前,我刚踏入小学校园时,首先就被告这棵榕树迷住了:因为它是全校所有的榕树中最高大、枝叶最繁茂的一棵。并且在这棵树下,我与两位恩师初次见面,她们将我领进教室,那间整洁但不算华丽的教室,在我眼里却比金銮殿更富丽堂皇,因为有无数的知识在这教室中活跃着。但是,我走上第一步的路却是崎岖的,那是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我比其他同学晚两个月才跨入教室,这个结果最终使我没能及时学到拼音。

这时,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班主任,向我但出援助之手。我当时被一缕缕祥和的,充满爱心的光所包围,我望着窗那边的榕树,它在风中频频点头,仿佛在我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踏上平稳的第一步。

转眼,六年的光景已经过去了,这棵可敬的树已经见证了六年以来,这个班级的成长以及同学们在这片土地上迈出的任何一步。而在我看来,它至少见证了我连续几次期末考试的成功,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夺魁,包括演讲比赛失利等到无数大大小小的将要被遗忘的故事。而这位榕树先生,是永远不会遗忘这些珍贵的瞬间的,它执意要将这些美妙的瞬间变成那耐人寻味的永恒。

这最后半年的流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感到太阳几升几落,洒下几丝无力的光晕,便不见了踪影;随后,就眼睁睁地看着老师们忙着为我们准备照毕业留念了。照相时,我站在了最后一排,尽力露出笑脸。我凝视着与我们相伴了六年的老榕树,它树干上滴下的树脂,仿佛是是临别时不舍的泪。

最终的毕业考试,我没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这使我心里也不由得变得沮丧。但当我走过它身边时,这棵可敬的树也仿佛在告诉我:“你有辉煌的过程,这是你的实力,这失败的结局仅仅是你人生路上一次教训,你只需用你的真才实学去面对每一次挑

战,成功的最终还是你。”我将手托在树干上,感受着它的树脉动里淌过的滚滚暖流。

几个女生表演的歌舞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教室,她们自称出场表演压轴戏,也应该是最后一场表演了吧!我垂下了头,忽而感到眼角有一丝余光在闪动,我抬头一看,是窗那边的老榕树,它正向窗这边的我摆动庞大的身姿,用优美的树的舞蹈向它的好朋友告别.......

阳刚写作写出真我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有其吸引人眼球的亮点。有的同学觉得抒情的文章能更好的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活动,有的同学觉得叙事的文章更能打动人心...但是他们都忽略了写作基于人心、基于事实这个道理,以致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没有真情实感,反而显得矫揉造作。

写文章,无病呻吟不可取。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情色彩,很多同学不惜写出苦情戏,想要赚取读者的共鸣以及同情,然而大多情况下这种写作都是失败的,就像很多国产大片一样要,虽然很具声势,但却情节老套,不能引人入胜,写作也一样,真正打动人心的,并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真正感情的宣泄和抒发。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要杜绝生搬硬套,虽然现在写作有很多套路,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好词句,但是每个人所遇到的事情不可能完全一样,个人的感受也不可能复制他人的,因此,借鉴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写文章,要积极阳光。作为一个青少年,我认为我们的写作时应该充满活力与想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通篇都是积极地,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分为积极面和消极面,不过我们任可以侧重的写积极向上的那部分,毕竟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我们不是批评家不是评论家,也不是愤青,我们所看的应该是阳光的,我们所想的应该是向上的,我们的文章带给别人的应该是希望与力量。

写文章,要写出自我。很多的同学为了写作而写作,甚至抄袭被人的文章,然后,当你真正想写文章的时候,那时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不是为了应付作业,不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是纯粹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尤为重要,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华美的词语,也不需要多么独特的实例,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那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自己的文章往往要比那些不着边际的王章要好得多。

好的文章,每一次读它都能读出新感受、受到新的启发;好的文章,在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好的文章,并不只是大家的专利,任何人都能成为最佳写手,只要我们细心去关心身边的小细节,带着希望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因为文章源于我们的心声。

阳刚写作,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去关爱身边的人,用自己积极地心态去感化身边的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绝不会是消极悲伤的,它能给人带来温暖,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写出真我,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的个性。

观《东京审判》有感

曾有一段历史让我们铭记 曾有一幅幅画面令我们愤慨 曾有一个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 -----题记 翻开泛黄的书页,黑色字体出现在眼前,为我们讲述着一段峥嵘岁月。 1946年5月由,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菲、十一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东京审判》是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的,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量刑问题上产生很大分歧,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东京审判》以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讲述中国人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成功的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尊严的故事。导演并没有很肤浅地试图挑起国人狭隘的民族复仇心理,而是更多地选择从日本民众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为此导演专门为我们安排了三个日本人,一个是由金马影帝的谢君豪扮演的日本人北野雄一,一个是由香港演员曾志伟扮演的日本侵华军人和田正夫,一个是林熙蕾扮演的田芳子。他们分别代表了日本的三类人,一类是像北野雄一那样的激进军国主义者,由于战争而扭曲了人性,执拗的迷信天王和大日本主义,难以接受日本遭受战败的事实,最后更因为弟弟死于中国,而对中国恨之入骨。他们不相信曾发生过诸如南京大屠杀的惨剧,认为那是虚假宣传,是为了战争胜利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一类是像和田正夫那样亲身浸浴在中日战火中的日本军人,他们了解自己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良心未泯的就如和田正夫一样,陷在无尽的愧疚与对伤害和被伤害的之中;第三类是如田芳子那样留在日本本土,未曾直面过侵华战争,对战争相当的陌生的普通民众,粉饰过的军人家书和国家对战争正义性的渲染往往使他们看不清战争的真实面貌。因为日本不敢直视历史的态度,亦因为历史时代的久远如此,在如今的日本社会,有很多的年轻人无从知道他们国家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无法理解被他们国家侵略过的民族为何到现在还耿耿于怀,至今无法原谅日本这个国家,他们甚至讨厌中国人老爱拿当年的中日战争说事。他们认为并没于亏欠中国,更没有亏欠其他亚洲人民,但其实我们并非喜好纠缠过去,也没想要将他们先人的罪过归结在现代的日本人身上,而是希望日本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正确看待战争,因为我们渴望和平,我们渴望友好。德国能够得到世人的原谅,能在世界从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它在战后深刻反省它的纳粹行径,真诚向受过其侵略的国家人民表示悔恨是有莫大关系的。另外,我们还能从这部影片中深刻的感受到,战争不仅仅是对日本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伤害,更是对其本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影片开头就通过梅汝璈的眼睛给观众展示了被原子弹袭击过的广岛和长崎,那里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弥漫着死亡和衰败的气息,人们脸上写满痛苦和仇恨。随着影片的发展,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使北野雄一原来普通善良的弟弟北野弘变得凶残血腥,失去人性,和他的战友一同在中国失去了生命;我们随同芳子一起感受知道妹妹缨子被日本ZF骗到中国当日本侵华军人泄欲工具后的悲痛,以及因为国仇家恨而失去旧日恋人的无奈,可以说战争使她失去了亲人,也摧毁了她的爱情。只有深受其害,才能知道战争的可怕,这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任何人都不应该忘却,作为侵略者的日本,更没理由逃避,这才是中国人民的真实想法。 这部戏的很多镜头都让我难以忘怀。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开头,是因为法官的座次问题,梅汝敖坚持一定要按日本签定投降书的顺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为这关乎中国的尊严,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坚持,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如果我同意了这个安排,就等于侮辱了我的国家,就等于侮辱了所有中国人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代价,牺牲,努力,坚持”!铮铮铁骨,义正词严,最终,法庭长只能对梅汝敖说:you win……。还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 “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 “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这短短的几句话让我震撼了,它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让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法官而感动。 在后来的审判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更是棘手!作为一个中国人梅汝璈用自己的坚持不屈捍卫了我们祖国的尊严!他就是我们的骄傲!看到他为了国家的荣辱而据理力争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血液也沸腾了!!!他们竟然说黄姑屯事变是自卫?都打到我们领土上了竟然敢说自己是自卫?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脑袋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当证人日本陆军中将,退役前担任陆军省兵务局局长的田中隆吉说出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策划的时候,全场都震惊了!日人辩护团也无法在去狡辩但是广濑一郎还是很愤怒的问田中隆吉:你是不是日本人!很是理直气壮!好象说了真话也是不对的!对于南京大屠杀他们更是否认,松井石根说:南京没有发生大屠杀!季南检察官所说的,日本皇军对中国俘虏、平民、妇女实施了所谓的有组织且残忍的屠杀奸淫的这些指控,全部都是诬蔑!而且超过军事上需要破坏房屋财产等指控也都是谎言!我很愤怒,那些日本人说谎也是那么理直气壮!就算是明摆着的事实!不断的有证人来证明的的确确发生了南京大屠杀,甚至放了当时的录像,他们依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们说自己是为了大东亚共荣!说和中国就象是哥哥和弟弟在吵架,哥哥只是用了点强硬的手段而已并没有恶意,是为了帮助中国这个“弟弟”,真是不知羞耻二字是怎么写的!他们真是不杀不足以泄奋! 后来中国派倪征燠增援,对于一言不发的土肥原贤二和滔滔不绝的板埂!他运用自己的机智和才能指东打西把土肥原彻底击溃!看到倪征燠把狡猾的板埂问的不知所云什么话都自己招出来的感觉就是自豪!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东条英机这个千古罪人。竟然对自己的罪行完全不承认,他认为这完全是自卫战争!并不违反国际战争法!当我们中国审查团问他如果在来一次你是不是还会这么做!他竟然回答是!可见他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让人发指的!是有为道德的!!是人所不能容的! 最后让我震撼的是当进入判决阶段时,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一句极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浓重的压抑,激昂的斗志充斥了荧屏,一个砰然摔碎的水杯,一个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讲话,紧揪住了我的心。尽管早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经开始发凉了,失望,不,绝望已经开始浮现于眼前,11个法官如果按这个频率出现,中国将没有任何的机会,“YES”“YES”“YES”“YES”,MY GOD!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有一刻我会喜欢英语。漫天的乌云突然消散了,心里别提多敞亮了,真有拨云见日,花开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赢得了胜利,他用对战争犯的正确判处,告慰了了百万被屠杀的中国国民的亡魂。 影片的页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要牢记东京审判,历史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