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当然,我这样分析,是把文章的构思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了,但是,它仍旧脱胎于原文。我想,源于原文,高于原文,正是我们作作文讲评时应有的态度与依循的标准。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题目自拟。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给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都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的报告只有26个字: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瞿秋白讲毕走下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便称为“26个字报告”。

这个材料,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要好好学习。当然,作文的方法不能定于一种,但是,不抓住机会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像这一篇,就是训练逻辑性的好材料。

26个字中,写鲁智深的就占有17个。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如果我们记得《水浒传》第三回的内容,便可知这17个字包含着情况明、落点准、效果好三点意思。情况明,是指鲁智深十分了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蛮横欺侮、强行扣留的恶霸行径,因此下定决心要把他打死。落点准,是指第一拳击中鼻梁,鲜血淋漓;第二拳打破眼棱,乌珠迸出;第三拳正着太阳穴,一命鸣呼。效果好,就是指达到了三拳打死他的目的。——可见这17个字之所以在26个字中“详写”,是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不但是指对前一句中的“要”作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阐述,而且是指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概括,对瞿秋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报告本身作了不言而喻的小结。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章除了第一层分析鲁智深,定下全文的基调这一点,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二层分析瞿秋白所针对的宣传工作中的弊病,情况不明,落点不准,效果不好。不但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三层分析瞿秋白的报告由于对宣传工作情况不明的情况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尽管只有26个字,却字字落在点子上。须知听众都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你在台上喋喋不休吗?简短扼要到无与伦比,对报告的期望值与事情的真相落差如此之大,除了短暂的惊愕,却是出奇制胜,受众如服一帖清凉剂,恍然大悟,掌声雷鸣。

显然,这样的分析因为贴近报告本身的逻辑性和报导本身的逻辑性而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实在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得好;没有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实质就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尽管体裁可以多样,但是哪一种体裁不需要分析能力垫底呢?

我在这里对高考作文教学概论一番,目的是通过几篇高考作文的分析,说明好的作文教学必然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可为的,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大干一场,迎接更大的胜利!

不一样的爱4

姓名:秦志如学校:睿峰学校年级:七年级

母爱是春的暖意花的芳香,使我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母亲给我的爱,母爱其实不仅仅是指母亲给孩子的爱,也包含孩子对母亲的家。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的爱很特别,不是溺爱和宠爱,而是使我生活在困难与挫折之中,学会做人和做事,这就是妈妈给我的爱,记得我在三年级的时候,中午放学后,我蹦蹦跳跳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我看到五角钱,我捡起来,随手去小卖部买了一支雪糕,回到家后,我兴高采烈的向母亲说了这件事,可是,没想到母亲一脸恕气的打了我一个耳光,我当时不知道怎么了,我一直以为母亲会说我聪明,但是,我想错了,母亲严厉的说:“拾金不昧的之个道理你难道不懂吗?”。说着给我掏了五角钱,让我下午交给老师,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许多,母亲这样做是为了我,使我以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已经忘记了那个耳光的痛,也忘记了母亲对我说的字字都痛我的心的话语,只记得母亲教我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我爱我的母亲,因为她懂得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你知道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不经历风雨怎么才能有彩虹的美丽,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知道美好的风光,我将在人生的战斗中挣扎,奋斗,拼搏,我要细细品味人生中的苦与乐,因此,才能感到人生的快乐。

人生话题: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

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人杨万里写过这样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意思是说,不要说下山了就没有困难了,那不过是行人在空欢喜。正在万山圈子里呢,刚刚走完一山,迎面不是又有一山相拦吗?

请以"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话题精析]

"事物总是曲折前进?quot;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总是要前进的",二是"这种前进是曲折性的"。前者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后者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前进中的挫折、困难。同学们在写作时,可诠释现象,比如说一顶科学发明的取得是曲折的,一项重大决策的做出是曲折的,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是曲折的,人类前进的步伐是曲折的。可分析原因;可质疑前人(特别是名人)的结论,大胆创新;也可论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看待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这个话题要求同学们要从具体的事例中引申开去,只要与"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话题有关就行。[佳作选萃]感谢"曲折"罗 鑫

没有"曲折"的河流不叫河流,没有"曲折"的道路不叫道路,没有"曲折"的追求不叫追求,"几"字形黄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蜿蜒长江哺育了炎黄万代子孙。可以说,"曲折"造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从原始森林到辽阔草原,从幽幽山洞到茫茫大海,从树上到地下,从刀耕火种到"星火"科技,从愚昧走向科学,人类前进的步伐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感受何等吻合!"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曲折"留给人类的深沉思考。我们应该感谢"曲折",有了它,我人才有幸看到了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了它,我们才看到了我们的先辈在打破梦想的同时也在积极地编织着梦想;有了它,我们才有幸感受到人们在前进与后退中翻山越岭的艰辛和一次次选择前进、战胜艰难险阻的欢乐与喜悦。"曲折"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它带给人类的是数不尽的宝贵财富:"蒸汽相"、"电灯"、"火车"、"飞机"、"宇宙飞船"、"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自由女神"、"敦煌莫高窟"、"相对论"、"能量守恒"、"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一国两制"。正是先人们能正视"曲折",踏平"曲折",人类历史才得以发展到今天。

试想,如果不是每天经受着八、九级大风的摇撼,哪有黄山松虬曲盘杂的雄姿;如果不是长期冲破一道又一道山石陡坡的阻挡,哪里会有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如果桑提亚哥不是一路与鲨鱼搏斗,与自我搏斗,哪会有"人,你尽可以战胜他,却永远打不败他"的豪言壮语;如果不是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打赌出游,历经磨难,哪里会有"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肺腑之声?所以,无论以啊个角度,无论站在谁的立场上,都应该感谢"曲折":奇珍异兽要感谢进化的曲折,科学进步要感谢探索的曲折,和平与发展要感谢战争与抗争的曲折,睦邻友好要感谢动手与握手的曲折。感谢它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你,更应感谢它让我们懂得"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道理。

朋友,只要你走路,就会有曲折,希望你在吟诵杨万里充满哲理的诗时,也会真诚地说一声:感谢你,曲折!曲折也是一种美丽刘小剑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音乐曲折委婉的传神描写;"今日-山明日-洞,八十一难在其中",这是明代吴承恩对小说情节曲折动人的生动刻画;"好事多磨",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朴素回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曲折,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何必"空喜欢"呢?

曲折犹如玫瑰花上的尖刺,总是同鲜艳芬芳同行。人类前进的步伐正是如此。从"茹毛饮血"到"钻燧取火",从挣脱铁链到打破桎梏,从逆来顺受到奋起战争,从明哲保身到奋不顾身,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条块分割到地球村,其中的愚昧与科学、禁锢与抗争、麻木与清醒、封锁与自强、战争与和平、排斥与融合,无不充满着反反复复的曲折,这曲折中的两行歪歪斜斜却总是向前的足迹多么美丽啊!所以,尽管历史充满着血腥与暴力,历经沧桑,但历史总是能擦干眼泪,以文学的语调说话:"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美丽的,倾听这种语言也是美丽的。在这种美丽的氛围中,金字塔耸立着,莫高窟沉思着,希特勒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辛德莱却嵌在了善良的浮雕里。在这种美丽的氛围中,拉宾、克林顾、萨达姆、卡斯特罗、阿拉法特等在眺望未来时,无不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祈盼。这些都是曲折创造的美丽。

我爱人类的这份美丽,我更爱每个个体生命的美丽。人生如山石的棱角,少不了磕磕碰碰,在磕碰的曲折中,生命的意志得到了锻炼,生命的潜力得到了发掘,生命的激情得到了张扬。历史上,多少成功人士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曲折。贝多芬,在又耳失聪的曲折中激发出蓬勃的创作欲望,雄浑与悲壮的《第九交响曲》响彻了几个世纪,绵绵不息:梵高,在失去亲人与朋友理解的孤寂曲折中焕发出绚烂的生命之光,火一样的《向日葵》开放了几百年,经久不衰;马克思,在冲破重重阻碍的曲折中,高昂着奋发、向上的斗志,泣鬼神、惊天地的《共产党宣言》惊破了历史的阴霾。你看,人生的曲折可以创造出多少美来?

因此,"正入万山圈子里"并不可怕,"一山放出一山拦"并不可怕,曲折并不可怕。世界上,谁能说"美丽"是可怕的呢?[1] [2] 下一页

人生=演戏?

引子:某一日,听得吾师曰:“人生乃戏一场,不可多演也。”

事件回放:这天,语文老师检查作业,某同学字迹潦草,“苟”字写得像“荀”,被老师发现后,老师想要,其他同学也来认证一下这个字,是写错了,还是写草了。语文老师坚持认为:这个字是这位同学写错了。但是,问的两位同学都认为是写草了。这使语文老师不太开心,他认为是这两位同学怕得罪人,怕说实话伤人。于是乎,他便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只见,他放下手中的课本,道:“我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字的认知水平还是可以的,我可能有不认识的字,但是只要我认识这个字,谁写错了,我还是知道的……”后他又说道:“盐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必要教你们做人。做人首先要真诚……他写错了就写错了,没写错就没写错。不需要说‘好像写错了’的什么话……”最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人不能像演戏,演过头了就遭人厌恶了。”听得在座的同学有如芒刺在背,犹坐针毡。

然后……事情就这么完了。

下面是一些本人不成熟的想法。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要看什么人、怎么看:如果你是个无所谓的人,看这事一定不以为然,如果你是个还算认真的人,你可能会说:要好好写字,要认真书写,不要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可是这位倒霉的同学,他既没遇到无所谓的人,也没遇到认真的人,他遇上了一位语文老师(大家注意了“语文”)首先这是一位语文工作者,他对于文字的要求一定很高,所以他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一半;另外他还是一位老师,老师嘛,不免要为一件事多说几句,多来几句有教育意义的话,这样后一半的行为大家也可以理解了。但是大家还是很郁闷,为甚他要为一个字是写错了,还是写草了说了半节课的大道理,这里大家就不明白了,这里我来为大家剖析一下:

1、我们是他的学生他有义务教育我们一下。

2、他是我们的老师他有责任引导我们一下。

有同学说不对,不够深入,那我们继续剖析:

3、可能他认为我们太浮躁了。

4、可能我们实在是太浮躁了。

又有同学说了我们的确有些浮躁,那为什么他以前不说,今天却说了?我想了想:

5、我们这次月考考得差得出乎他的意料。

6、我们这次月考后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有人说问题没那么严重吧,这次语文年级排名还是名列前茅的。我又深入地想了想:

7、老师对这三位同学的成绩很有意见

8、老师对这三位同学的人品很有意见

我说完了后,自认为还是有问题,老师犯不着因为他的某些意见浪费另外63位同学的时间,还有这三位同学的成绩不错的(最起码平均数不错),我还得想想:

9、他想说这些话,可一直没机会说。

10、他想说这些话,今天有机会说了。

问题开始明朗化了,应该还可以想的更简单些:

11、他就在今天想要说

12、他就在今天需要说

是不是还能更简单:

13、他今天的时间很充裕

14、他今天的时间太充裕

这么一想,问题解决了:上册的书讲完了,下册的课文还没有预习。他今天又有两节课,怎么上完呢?说说大道理吧。问题很简单我却想了这么久。这原因主要是因为 :我也在演戏。

谢谢大家看完我的戏,往事已成风,但求君一笑。

我的恋爱——记我和文字的恋爱故事

90后

我们悄悄的长大/但却不是在安静的成熟/我们觉得未来很轻松/就像叠的纸飞机/轻轻吹一口气/它就可以飞上天空/我们觉得生活会很美好/就像玩的“警察小偷”/不知道被捉住的时候也会有伤痛/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走出校园/岂不知那里才是人生最美的花园/我们最大的梦想是像大人一样/岂不知自己又悄悄收获多少大人的目光/

每个90后都是这样/我们不喜欢太遭关注/可生活总爱把我们推向前方/大胆走吧,亲爱的孩子/小学的你,初中的你,高中的你,大学的你/我们一起成长

(小作文结束)

Part 1

在语文课本的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见一座座精神坐标,先贤圣人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总会在我们不耐烦的“哗哗”翻书声中先映入、再跳出我们的眼帘,可我有的时候就是会被这样平淡无奇的文字而心生震撼。

别说这是感性,更别说这是矫情,因为我16年来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文字带给我的击穿心灵直抵心扉的甜蜜感。

Part 2 邂逅一场爱情

其实,那种转角遇见爱的神秘幸福是很多女孩子都梦寐的,谁不喜欢一个擦肩竟擦出绚丽的爱情花朵?谁不喜欢一个回眸竟演绎成一段传奇?同样们谁不喜欢一次无意间的翻阅竟会把自己彻底吸引而忘乎所以?就像小的时候喜欢读《少年文摘》一样,那一幅幅插画,一个个故事,就是想辛德瑞拉的水晶鞋,在童话世界里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而我,总会惊奇的瞪大双眼,看着这新鲜世界,像吃糖一样吮吸着这些文字带给我的甜蜜,它不是什么大彻大悟之后的超凡脱俗,它仅仅就是简单美好的告诉我: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地球是圆的……我也总是欣喜而又紧张的接受这些,听着自己的小心脏因为兴奋而热烈的“怦怦”跳动。

这就是文字带给我的最初甜蜜,不就是暧昧的味道么?偷偷相望的时候感受电流的击过;腼腆的笑笑原来小脸早已红透。

Part 3 爱情危机

从暧昧到牵手,从牵手再到热恋,我和文字就这样慢慢熟知理解,我们俩就是这样手牵着手长大。可是,是否长的了的人儿都需要更换生活的配具?是否随着时光的流逝就必须要向某些人某些东西含着泪说“再见”?总之,我还是无奈的去承认小学时代《少年文摘》已经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也再也带来不了曾经的喜悦幸福之感。就好像,我和文字手牵着手,走着走着,慢慢觉得牵你的手已不再舒适,而自己将目光投向了别处。我开始不再喜欢那简单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精彩排比,是可以将一篇文章堆砌得很学术很瑰丽的词藻,我要的是文字华丽的外壳。哦,那个时候的我必定是虚荣的、功利的吧?欣赏的想必是那种腰缠万贯的市井之人吧?可是,文字真的再次满足了我,给予我可以给作文增色不少的排比、开头、结尾。于是乎,我也再次接受了他,尽管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已经不再是什么质朴的爱情了。

Part 4丝婚金婚

谁知?华丽的词藻再怎么堆砌也无法增加一座城堡的抵御力,同样虚荣的爱情再怎么高贵,到头来也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我又一次的在文中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到底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爱情文字?又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真正的给我踏实的感觉?

我问食指,他告诉我“你要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我问屈原,他行吟于江湖泽畔,笑曰“潜心破译,上下求索。”

我甚至从毕淑敏的感怀之中寻找答案:知道了航向和中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倾听先贤的话语,感受征服人心的力量。

我就是这样渐渐的学会如何去赏析一篇文章中文字的魅力,去感怀一本名著中文字的经典力量,穿越它们身上华丽亦或是破败的外衣,直抵文字深魂之处,洗去自身的浮华,静坐桌前,感受这些朴素的文风,抽象的道理。

现在的我还是在不停的长大,同样的也在不停的更新我和文字的恋爱。依旧是手牵手,那份安心幸福的感觉仍旧在其中,因为追求的不再是外表,只要能真心的付诸,全心的交托,便会在理解中获得感动与甜蜜,一如最初的相遇,一如其中的磕磕绊绊。

我,要和文字一起丝婚,然后金婚。

我和书的故事

小的时候,就认的许多字,那是差不多只有3、4岁。回忆起以前的往事,似乎回到了小时候无忧无虑地快乐中。

我从小时候就喜爱阅读,刚一认得字就学看起书,第一次接触书时,是因为好奇,所以翻开了走进知识大门的第一页,虽然现在已经记不起是哪本书了,但我还是沉浸在第一次阅读的喜悦之中。有趣的情节那是我不能错过的,但重要的是能带给人们人生道理,最开始我只读文学作品,渐渐的,我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阅读丰富的好书,无论是幻想宇宙的、讲述科学道理的……我无所不阅,只要有,我就不会放过它。到能有自己的观恋时,我养成了在书上记笔记的习惯,一打开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已经五年级了,如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看课外书了,但我还是快乐地保留我的“读书热”,在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看书。慢慢地,我早已融入到书中的生活,我与书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能成为朋友,体会他们的感情,理解书中的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对书的情感,它似乎也体会到了,回馈给我了不少好处:它让我的作文经常在班上当作范文,让我找到自己某些地方的美中不足,让我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我爱书,我爱它的美丽、爱她的博大……爱它的一切,和他们在一起是最快乐的。我要继续和他们快乐生活,无忧无虑。

我爱书法

我爱书法每一次,在练字时。常常为眼前的那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觉得它们可不是一些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在纸上玩笑嬉戏的小精灵。他们在书法家的笔下,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当然,练书法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一件事情付出的努力越多,取得的成果就越多。那次,在上书法课的时候。下课了,大家都走了,只有我还留在哪儿练。朱老师奇怪了:“怎没还不走?”“我今天女字旁没听懂。”我说。“那我再给你讲讲吧!”……老师讲的抑扬顿挫,上课没听明白的都知道了。我在那里继续练习女字旁的字,老师就在那儿给我讲解,今天的作业总算完成了。朱老师批的时候,皱了皱眉头,说:“这个女字旁还要写的‘瘦’一点”。于是写了个范字给我看,我点了点头,回去重新把这个字写了两遍。老师批的时候又紧锁住了眉头。“这个字还是没写好”于是我又去改了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老师看了我的写字本,只是在后面一遍又一遍地写上范字。我并不明白老师的做法,更不明白眼前那一个个女字哪里写错了。十一点、十一点零五分、十一点十分,我迟迟没有回家。终于我对了对字帖,看出了这个字的缺陷,女字旁写得太靠左了,我重新改了过来拿去给朱老师看,朱老师说:“恩,这个字写得不错。”在本子下方的成绩栏里打上了“优”。我抬头看了看钟,已经十一点五十了,立刻背上了包奔回了家。到了写字综合竞赛的那一天,我早早地来了。朱老师看到人都到齐了,便发下了一张方格纸,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次比赛要写的字,其中有五个都是女字旁的字,朱老师写完还看了我一眼。我拿起钢笔,脑海里浮现出那天老师在讲课时的情形,在纸上写了起来,横竖撇捺、一笔一画都显得非常到位。……老师收走了方格纸,在那里批分。我们在那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终于老师报出了分数“第一名的有:XXX、涂思腾、XXX”我开心地笑了笑,想到了那句话:付出的努力多收获就越多。我无限钟情于那丰富的书法瑰宝,并震惊于它的奇特魅力。我坚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法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爱。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五(4)班


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当然,我这样分析,是把文章的构思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了,但是,它仍旧脱胎于原文。我想,源于原文,高于原文,正是我们作作文讲评时应有的态度与依循的标准。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题目自拟。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请瞿秋白给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都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的报告只有26个字: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瞿秋白讲毕走下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便称为“26个字报告”。

这个材料,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要好好学习。当然,作文的方法不能定于一种,但是,不抓住机会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像这一篇,就是训练逻辑性的好材料。

26个字中,写鲁智深的就占有17个。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如果我们记得《水浒传》第三回的内容,便可知这17个字包含着情况明、落点准、效果好三点意思。情况明,是指鲁智深十分了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蛮横欺侮、强行扣留的恶霸行径,因此下定决心要把他打死。落点准,是指第一拳击中鼻梁,鲜血淋漓;第二拳打破眼棱,乌珠迸出;第三拳正着太阳穴,一命鸣呼。效果好,就是指达到了三拳打死他的目的。——可见这17个字之所以在26个字中“详写”,是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不但是指对前一句中的“要”作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阐述,而且是指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概括,对瞿秋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报告本身作了不言而喻的小结。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章除了第一层分析鲁智深,定下全文的基调这一点,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二层分析瞿秋白所针对的宣传工作中的弊病,情况不明,落点不准,效果不好。不但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第三层分析瞿秋白的报告由于对宣传工作情况不明的情况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尽管只有26个字,却字字落在点子上。须知听众都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你在台上喋喋不休吗?简短扼要到无与伦比,对报告的期望值与事情的真相落差如此之大,除了短暂的惊愕,却是出奇制胜,受众如服一帖清凉剂,恍然大悟,掌声雷鸣。

显然,这样的分析因为贴近报告本身的逻辑性和报导本身的逻辑性而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实在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了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得好;没有分析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基本上写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实质就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尽管体裁可以多样,但是哪一种体裁不需要分析能力垫底呢?

我在这里对高考作文教学概论一番,目的是通过几篇高考作文的分析,说明好的作文教学必然教出好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是大有可为的,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抓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大干一场,迎接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