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重要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们科技小队来到图书馆去查阅了许多的科技书籍,还到学校电子北阅览室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有趣的小实验

蚂蚁导航仪横山桥中心小学六(4)班 汤敬杰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好一只蚂蚁,将它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之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它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蚂蚁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一种称为示踪激素的化学物质,蚂蚁就是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来感受这种化学物质的气味而认路的。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导航仪呢?当汽车装上这种导航仪就会在走过的路上留下独特的化学物质,从而让汽车自动识别道路上的各种气味最终形成一个关于这段路的程序,当需要的时候便于启动该程序,从而让车司机能迅速地找到正确的路。相信这个产品问世的话,一定受到广大司机朋友的青睐的哦,我想那时我就能驾上越野车穿越丛林去探险了。水 中 的 火横山桥中心小学六⑹班 杨烨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今天,我在书上看到了《水中的火》这篇文章。书中提到了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而不灭,语焉不详,我将信将疑,决定照着书中提示的步骤做一次实验。我找来一支蜡烛和一只杯子,先把蜡烛固定在杯子底部。接着,我把蜡烛点燃,然后开始向杯子里倒水,我慢慢地倒着,当水逐渐漫过蜡烛头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我以更慢的速度倒水,希望的景象没有出现,只见烛火慢慢地熄灭了。这个结果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原来书上的知识也有错误呀!我这样想着,不过心里总是感觉不塌实,会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环节没注意啊?我仔细地琢磨着,可是得不出什么结果来。我决定找科学老师问个究竟。科学老师仔细地听完了我对实验经过的解说。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她说:“我们重新来做这个实验。”老师找来了蜡烛和杯子,把蜡烛固定在杯子底部,然后往玻璃杯中注水,当水面刚刚与蜡烛的上部边缘相平就停止注水,然后点燃蜡烛。我睁大眼睛看着,过了一会儿,有趣的现象真的发生了。蜡烛在燃烧着,烧到水面以下时,没有被水湮灭,而是一半火焰在水的上面,另一半火焰在水的下面,那景象奇怪极了,我简直是屏息凝视。再过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完全落在水面以下,但仍然不熄灭而继续燃烧。此时,从水面上能观察到蜡烛火焰在水中摇摇晃晃的全部虚像,且比正常的要大、非常有趣。当蜡烛燃烧到底部的时候,火焰落在水的下面,给人的感觉是火焰能”穿透”水层冒出来,让人格外惊奇,难以相信。最后,才出现“蜡烛成泪泪始干”的结果。我既兴奋又百思不解:为什么我的实验没成功呢?回想两个实验的过程,只有一个环节是不同的,就是当水慢慢地注入杯中到蜡烛边缘时,我继续注水,老师则是停止了注水,是这个差别导致的不同结果吗?我向老师提出了我的疑惑,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让我仔细观察杯子里剩下的蜡烛。发现蜡烛已成为一只“蜡筒”,其周围存在着一层薄薄的蜡壁。老师在一旁解释着:就是这层蜡壁阻止了四周的水流向烛芯,而这层蜡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因为蜡烛的外壁与冷水接触,水会从蜡烛的外层吸收热量使蜡烛的外层温度达不到它的熔点,当然也达不到它的着火点了,更谈不上燃烧了。于是就在烛芯与水之间形成了一道“隔水墙”,这就是蜡壁的由来。而蜡烛则可以在“围墙”之中继续燃烧。而我在实验过程中注水的速度太快,(虽然我尽量放慢了速度,但还是太快了)水从蜡烛外层吸收热量的速度不足以使蜡烛外层充分降温,于是蜡烛外层也被燃烧,没有了“隔水墙”,实验当然就失败了。真是百密一疏啊,看来,科学实验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不由暗暗地想。“水火不相容”吗?看来在不同的环境下,许多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怕的科学 有趣的科学

有人说,科学是可怕的,有人说,科学是有趣的。而我认为,科学因可怕而有趣,科学因有趣而可怕。今天,我来到了浙江图书馆,和英国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位伟大的漫画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他们是尼克·阿诺德和托尼·德索雷斯。||| 他们俩人曾合作出版,可怕的科学一系列有趣的少儿科学丛书。||| 今天早上8点50分左右,我们杭州网小记者早早来到图书馆会议室,静候尼克·阿诺德和托尼·德索雷斯的光临。大约10分钟后,我看见两个平易近人的“老外”走了进来,他们,就是尼克·阿诺德和托尼·德索雷斯。||| 他们带给了我们许多表演,在众多的表演中,我最喜欢的就数尼克的科学实验了。这个实验的的名字叫:摇不碎的鸡蛋。先拿一个杯子,在杯子里装满清水,然后放一个鸡蛋在水里,拼命摇晃杯子。你猜怎么样?鸡蛋没碎!带着我们疑问的眼神,尼克为我们解开了谜。因为鸡蛋受到了阻力!||| 科学是有趣的,也是可怕的,许多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被杀害了。我吗要珍惜现在的科学成果,因为,它们可能是用一个或两个甚至是更多的科学家的生命换来的!||| ||| |||

科学小论文

冬天时人们为了抵御寒冷,会买各种各样的取暖物品。有热水捂、电热毯、烤炉,还有去年刚上市的电水捂,我们家就买了一个。今天我就要向你们介绍一下电水捂的样子、功能及原理。

电水捂各种形状都有,图案也各不相同。电水捂里面装着很多的水。但是它们上面都有一个推盖,一把推盖推开,就可以看到一个插座。它还专门配置了一条的线,线上有一个红色的显示灯。这条线和这个插座就是用来充电的。

每次充电大约需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充电开始时,红色的显示灯将会亮起;当充电快结束时,我们会听到一阵水的沸腾声,“叮”的一声红色的显示等将会熄灭。这就在告诉我们电已经充足,即可放到床上取暖。

开始我好奇不已,为什么它一充电就可以变热呢?后来经过询问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实验,才知道,它是靠电力把水烧热,使电能转换为热能,并储存起来,然后逐渐释放热能,已达到取暖的效果。后来我联想到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水壶,不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而把水给烧开的吗?

科学真的太奇妙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用科学的办法来解决。是这次的事情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扩展我的思维空间,长大以后我要仔细钻研科学,永攀科学高峰!

与众不同的科学实验

科学的知识是无限的,科学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高尚。科学的精神是所有人必需的精神品格,因为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

有一天,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有关科学实验的书,书里的内容丰富精彩,特别是一个名为“笔被水折断了”的科学小实验十分吸引我的眼球,令我感到匪夷所思。

实验开始了,我按照书中的指示,准备好了道具:水、一支笔和一个玻璃杯。然后,我根据书中的步骤,先往玻璃杯里倒水;再拿出笔,并且确认这支笔是完好无损的;最后把笔直放入玻璃杯的水面上方,是笔尖在水中的距离是水面到杯底距离的一半左右。这是我发现,一支完好无损的笔竟然在水中折断了。我对此难以相信,心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笔怕水,一碰到水就会断?还是水里有什么秘密或是有什么力量,可以使坚硬的笔折断?我马上把笔拿上来,可一离开水,笔却还是完好无损的。刚才那些问题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好奇心驱使我一定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弄清问题的原理。我便去问爸爸妈妈,但他们都一问三不知,直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我无可奈何,又查阅了有关这个科学小实验的书籍与有关资料,终于在我辛苦的寻找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眼前的现象都是我自己的眼睛在欺骗我自己。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进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路线发生变化,也就是在水中的位置发生了折射。所以,就出现了笔被水“折断”的离奇现象了。

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让我知道了,也懂得了这么多知识。科学的大千世界真奇妙啊!!

科学小实验

今天,我偶然看见我的实验书上,有一个这样的实验——灭火器是如何灭火的。灭火器想必大家都知道,可是灭火器是如何灭火的,我还真是不知道。于是,我与老妈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胶卷盒(带盖子的)。 一瓶食用醋。 一卷卫生纸。 一个平常吃饭用的小勺子。 外加一袋小苏打。

实验开始!首先,往胶卷盒里倒入半瓶食用醋,记住哦~那实验过的胶卷盒就不能再装胶卷了。然后,再将三汤勺左右的小苏打撒在一张卫生纸的中央,用卫生纸将小苏打卷在其中,将纸的两端拧紧,包成糖果状。

最后,把包成糖果状的小苏打快速放进胶卷盒里,盖好盖子。不一会,交卷盖就会被顶开,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液体混合形成的泡沫就会溢出胶卷盒。可是我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完完整整的做了一遍,就连一个气泡都没喷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跟老妈大瞪小眼。想了很长时间,还是没一点头绪,突然,我好象想到了什么。一拍大腿,诶呀!原来是我放的小苏打的量不够,书上说要放三满勺小苏打,而我却只放了一勺半,因为每一勺我都只放了小半勺,怪不得就连个气泡都喷不出来呢。

知道了原因,我跟老妈又把计量调大,放了满满三勺小苏打,看来这次是比成功无疑啊。我心里想。果然,这次加大了量后,从杯子里喷出来很多气泡和醋,高兴啊!可是,这次喷出来的远远比不上书上写得多。看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打开杯子一看就傻眼了。原来这杯子里的小苏打竟然还有很多没被醋沁湿。看来,只要把醋倒多一点就行了。

终于,第三次实验成功了,我刚把盖子盖上还没两秒钟,就听见“膨”的一声就被顶开了,喷出来了超级无敌多的泡沫和醋,壮观那!做完了实验,大家知道这个原理是什么么?现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当包有小苏打的纸遇着醋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气体和泡沫,瓶盖就会被顶开,泡沫灭火器就是这样的原理,大家明白了么。

科学小实验,大家一起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