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中国人,是广阔中国的一粒小小微尘,但,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我那炽热的心和祖国无不时刻在一起。作文网:home.sanwen8.cn

凝望着天安门前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扑通扑通地在跳动,祖国啊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你的容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这个90后的青少年的成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我的感情,我的精彩人生。

伴随着‘哇哇’的哭声,我呱呱坠地,开始了我的无比精彩的人生旅途。在襁褓中,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那蔚蓝广阔的蓝天,我,就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一岁两岁……岁月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地画过,我上小学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在庄严的宣誓中,我成为了一名骄傲的少先队员,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在老师的课堂里,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祖国。她,拥有着美丽的容颜,高山是她高挺的脸庞,绿柳是她柔顺的发丝,她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快乐成长。那时,祖国在我的印象中是个伟大的母亲。

如今的我已是个初中生了,渐渐的,脱离了那些个‘十万个为什么’,也没有了那些无比幼稚的想法。但,我始终未曾忘记过我那记忆里深爱着的‘母亲’——— 祖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里,我再一次看见了一个不同寻凡的母亲。原来,在母亲坚强不屈的外表下,藏着多少辛酸的泪和痛。圆明园,她可爱的骄子,就这样被狠心的毁于一旦;澳门、香港她深爱的孩子,被狠心的殖民统治者给掠夺了去……禽兽们蹂躏着她,列强掳掠着她,她,我可爱的母亲被伤的血淋淋。

但,母亲没有倒下,她用她那坚强的意志为我,为我们———所有她的孩子们作出了无畏的榜样。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深知我的渺小。亲爱的母亲,我该如何爱您呢?

是您,在冥冥之中,派了另一个‘您’来守护我,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担当起你赋予的重任。是的,我没有让你失望,在光荣的宣言中,我再一次勇敢的接受了你的使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神州飞天,举国同庆;奥运圣火,传递四海。建国60周,改革30年,你人老心未老,2008,一个难忘的年头,您以您健魄的雄姿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您正在飞越的科技。

祖国,我的母亲,你已不是一人在战斗,您还有我们———您的儿女,与您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我心中的党

从呀呀学语的婴儿到21世纪的初中生,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我正一步步地走近我们的党。我喜欢听老人们讲过去的事。在他们的叙述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段岁月。我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那场黑白颠倒的“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老人们说,在那段岁月里,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着成分的划分;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每天都要斟酌自己说过的话,稍有不慎,就会被抓去批斗,游行;科学知识不再重要,而是被不分昼夜的体力劳动所取代……我奶奶的父亲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乱棍打死的。每次提及,奶奶的心里就像倒了五味瓶,说不清是酸甜还是苦辣。改革开放以来,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家电下乡,农业税减免,种地有津贴。有医保,农民看病少花钱。低保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有最低的生活保障。统筹城乡成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呵护耕地,增添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长,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的文化意识,增长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弦扬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弥漫了整个中国,就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时候,一批“白衣天使”战斗在最前线,其中有许多都是共产党员。死亡,谁都怕。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他们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大灾难中,党和政府用最快的速度,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大灾难中,党和政府用最人性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我的祖国!党在我心中,到今天为了国家的富强从童年的故事,到今天澎湃的改革大潮。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我不由地哼起这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将永远伴着我成长!'

畅想未来

夜已深,我凝望着黯蓝天空中灿烂的银河,一种难以诉说的激动撞击心扉.深邃邈远的苍穹熠熠烁烁的星星,流放着清辉,闪闪发光.仰望星空,使我想起了祖国的今天,中国的硕果如同天上的繁星.一颗颗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振奋.从2008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到嫦娥一号奔向月球,一点一滴记录了中国的成长,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各行各生的兴隆与昌盛.走在校园里,我也能找到中国教育的成长与进步,环形塑胶跑道,人造草坪,高大的教学楼,如诗如画的教学环境.走进教室,投影仪,电视,电脑,一套完整的设备,生活在21世纪的我像雨后的禾苗,生长在祖国这一片沃土,吸收着祖国母亲的养分.是多么幸福.在学校里也记录了我成长的经历,从一年级懵懂幼稚到如今的优秀少先队员,其中的汗水与成长道路上的困难,数也数不清,但是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的奖状贴满了卧室的墙壁,优秀少先队员,古诗竞赛三等奖,现代文竞赛二等奖,400米女子跑步第1……看,这不就是祖国发展我成长的见证吗?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大家连着小家.走进居民区,一幢幢高楼林立,一片片绿草如茵.我的家也从那40平米的小屋子搬进了90平米的大房子,我们的生活比起从前也有可很大的变化.液晶电脑,宽屏电视,高档电冰箱,洗衣机.祖国正在成长,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再回忆儿时:我哑哑学语的第一个发音是“妈妈”,我首先认得词是“中华”,我会唱的第一首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从那时起,稚嫩的心啊,就一心向着祖国妈妈,也是从那时我逐渐了解了有5000年历史的祖国母亲.如今,我,一个初三的共青团员,心中仍有那份中国人独有的自豪,也就是这种自豪在困难时激励了我,在我要放弃时,又让我重新握起.人生道路上12个春夏秋冬,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祖国母亲,一直和我成长的是中国,是祖国的历史告戒我: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将来,为国家的强盛.我努力着,奋斗着,成长着!中国在腾飞,在成长,经历了百年屈辱,百年奋战,渐渐地成熟了,而我,作为中华民族的赤子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祖国共成长.夜深了,我轻轻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不知为什么,突然觉得中国的夜幕中,星星是那样的耀眼……

雷锋日记

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

我与祖国共奋进

我是一个中国人,是广阔中国的一粒小小微尘,但,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我那炽热的心和祖国无不时刻在一起。作文网:home.sanwen8.cn

凝望着天安门前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扑通扑通地在跳动,祖国啊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你的容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这个90后的青少年的成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我的感情,我的精彩人生。

伴随着‘哇哇’的哭声,我呱呱坠地,开始了我的无比精彩的人生旅途。在襁褓中,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那蔚蓝广阔的蓝天,我,就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一岁两岁……岁月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地画过,我上小学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在庄严的宣誓中,我成为了一名骄傲的少先队员,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在老师的课堂里,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祖国。她,拥有着美丽的容颜,高山是她高挺的脸庞,绿柳是她柔顺的发丝,她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快乐成长。那时,祖国在我的印象中是个伟大的母亲。

如今的我已是个初中生了,渐渐的,脱离了那些个‘十万个为什么’,也没有了那些无比幼稚的想法。但,我始终未曾忘记过我那记忆里深爱着的‘母亲’——— 祖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里,我再一次看见了一个不同寻凡的母亲。原来,在母亲坚强不屈的外表下,藏着多少辛酸的泪和痛。圆明园,她可爱的骄子,就这样被狠心的毁于一旦;澳门、香港她深爱的孩子,被狠心的殖民统治者给掠夺了去……禽兽们蹂躏着她,列强掳掠着她,她,我可爱的母亲被伤的血淋淋。

但,母亲没有倒下,她用她那坚强的意志为我,为我们———所有她的孩子们作出了无畏的榜样。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深知我的渺小。亲爱的母亲,我该如何爱您呢?

是您,在冥冥之中,派了另一个‘您’来守护我,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担当起你赋予的重任。是的,我没有让你失望,在光荣的宣言中,我再一次勇敢的接受了你的使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神州飞天,举国同庆;奥运圣火,传递四海。建国60周,改革30年,你人老心未老,2008,一个难忘的年头,您以您健魄的雄姿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您正在飞越的科技。

祖国,我的母亲,你已不是一人在战斗,您还有我们———您的儿女,与您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我心中的党

从呀呀学语的婴儿到21世纪的初中生,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我正一步步地走近我们的党。我喜欢听老人们讲过去的事。在他们的叙述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段岁月。我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那场黑白颠倒的“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老人们说,在那段岁月里,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着成分的划分;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每天都要斟酌自己说过的话,稍有不慎,就会被抓去批斗,游行;科学知识不再重要,而是被不分昼夜的体力劳动所取代……我奶奶的父亲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乱棍打死的。每次提及,奶奶的心里就像倒了五味瓶,说不清是酸甜还是苦辣。改革开放以来,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家电下乡,农业税减免,种地有津贴。有医保,农民看病少花钱。低保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有最低的生活保障。统筹城乡成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呵护耕地,增添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长,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的文化意识,增长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弦扬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弥漫了整个中国,就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时候,一批“白衣天使”战斗在最前线,其中有许多都是共产党员。死亡,谁都怕。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他们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大灾难中,党和政府用最快的速度,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大灾难中,党和政府用最人性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我的祖国!党在我心中,到今天为了国家的富强从童年的故事,到今天澎湃的改革大潮。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我不由地哼起这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将永远伴着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