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塘

静躺在古老村庄的东南方

千年的时光褪尽了她美丽的模样

却挡不住她周身的生机昂扬

跃向龙门的鱼

拱进泥里的虾

岸边的青草野花和庄稼

天上的草上的水里的虫子

吹着口哨的蛇和鼓着肚皮和眼睛的青蛙

共同演绎着美丽的生命神话

万物都为别的生物而活着

漫步塘边

这样的念头突然闪现

嗅着清风带来的青草气息

生命真伟大

我不由得发出了赞叹

疑惑 突如其来

人为谁而活

为了自己还是万物

还是 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活着为了什么

疑惑 我仍在疑惑

我仍在思考着

我为中华气节而骄傲

我为中华气节而骄傲---读《中华诵》有感无为一中704柏琳芬春日里,暖风柔情地吹拂着大地,柳条被吹出了嫩绿的柳芽,小草也成片成片地泛起了新绿,一切都是那么富有活力。在如此诗情画意的季节里,不读些诗词歌赋真是太可惜了。于是,我便捧起《中华诵》这本书细细品味。打开这本书,仿佛闻到了《墨梅》的怡人清香,看到了《石灰吟》被千锤百炼的艰辛过程,感受到了《过零丁洋》的赤胆忠心……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中华的气节是如此高尚。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感到骄傲,我感到自豪,我的心灵已深深地沉浸在《中华诵》这本书里,幸福自在地沐浴着《中华诵》给我带来的精神洗礼。“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寒冷的冬天,梅花不需要人们夸奖它的颜色有多么的鲜艳夺目,只想留下清新的香气充满天地之间。我们需要追求这种中华气节——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有的人一生争强好胜,渴望自己有一个美好前程,反而让自己生活得更痛苦,整日处在忧虑之中,享受不到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真正欢乐;而有的人一生则是默默无闻,虽然生活环境很恶劣,但是他们却活得坚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真正伟大的人,并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更是为他人而活,在他们的一生中,总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绝不会为了一己之利而伤害了别人。他们就像一只只萤火虫,摸索着自己前进的道路,却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了后面的来者。这种人,我们会一生纪念。“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石纵然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求给人间留下清白的本色。我们也需要追求这种中华气节——洁身自好,坚强不屈。当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遭遇困境时,我们不可屈服于它,困境就如弹簧——你弱了,它就会更强;你强了,它就会更弱。因此,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强不屈,坚守自己的本色与清白,不能被社会上不良气息所玷污,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质与情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也一定会被世人所赞美与敬仰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谁又能免去一死?我愿为光照千秋史册留下一片赤胆忠心。诗人文天祥在为国抗斗时被敌所俘,敌人企图以金钱和名利来引诱他,可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另一种命运——宁可死,也不愿做有损国格的事。这种中华气节我们也需要追求——精忠报国,果断抉择。在生活中,有多少人为争夺名利而误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为争取金钱而迷失自我。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些诱惑时,一定要果断地说:“不!”不能让这些诱惑改变我们的意志,应要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方向——精忠报国,死而后已。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真正的英雄都会在这里一辨真伪:胆小懦弱者一想到名利,就会投靠他人,这种人的死比鸿毛还轻;真正的英雄即使是死,也不会选择在敌人面前低头。这种人如一颗颗流星焚烧了自己,却为世间留下一股正气。这种人,当然值得我们用一生钦佩。我意犹未尽地关上《中华诵》这本书后,感觉精神上得到了“充电”。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子孙而骄傲。我愿意在中华气节的熏陶下继续成长,做一个新时代具有中华气节的好孩子,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并将中华气节发扬光大!

05之夏,眼泪为谁而流?

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这样的年代,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症状是遗忘。眼泪为谁而流?别把它当成是自我感动的完美借口……

――题记

在每一个年代,上天总是不甘寂寞地安排一些插曲,或不怀好意,或意兴阑珊。沉睡在平静与安详中的人们像被捉弄的蚂蚁,面对着这早已被安排的一切手足无措,随着它的晃荡与躁动团团转。波澜起伏,继而平静,再掀波澜,随而又平静……几次三番。

受时间的摆布,一切活着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沌与清醒过后,遗忘成了结局。我们需要遗忘的时候,我们果然遗忘了。摩罗这样说:“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民族的心理层面上”。一种诟病倘若成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它似乎就不再是一种病,就像麻风病村庄的人们一样,如果与外世隔绝,那里的人们就在出生-疾病-死亡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2005年这个夏天,当所有风华正茂的“祖国花朵”们正沉浸在一场空前的实况表演―“超级女声”浪潮中死去活来的时候,当湖南卫视超女PK舞台上超女们惺惺相惜抱头痛哭的时候,当台下的歌迷们歇斯底里振臂流涕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疑惑:这些人是怎么了?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受感动了吗?被什么所感动?

同样是2005年的夏天,“714”罗岗矿难不久,兴宁又发生“87”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还希望极其渺茫。谁也没想到,湖南卫视正在将超级女声这场被誉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比赛搞得如火如荼天翻地覆的时候,一场浩劫却在兴宁发生,在这些被困的矿工当中,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我忽然很奇怪地想到,在电视机前虔诚地收看湖南卫视的人们会不会想起在这个夏天有60个湖南人或许已经被活活地困死在遥远的兴宁矿井下?

“87”矿难经过在两个星期以来的营救行动,人们眼巴巴看到从矿井中拖出来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100多名矿工即使没有被压死、浸死,也早已饿死。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死难者家属面对着浩劫时肝肠寸断的场面,但是,只要胸口还是温热的人都可以想像得到,这些人眼睛流出来的难道仅仅是泪水?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依旧是2005年的夏天,也就是兴宁矿难的前两天,8月5日,广东龙门县等地区的人们刚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阴霾湮没的眼眸刚恢复了一点生气,在遥远的浙江又发生了令人颤栗的事情。台风“麦莎”在短短72小时之内狂扫江浙百城。8月11日的《南方周末》大大的标题:这场台风瞬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仅仅台州玉环县的一个镇就有1000多间房屋被揭了“盖”,全镇有一半的田地被无情的风暴肆虐地毁坏,700多亩葡萄园变成了排洪水道。报纸称:“麦莎”不仅在破坏,还制造着杀戮。因山体滑坡导致房子倒塌而造成的死亡现象有两宗,失踪两人。“麦莎”横扫而过的地方就有623个乡镇,有800多万人受灾,倒塌的房屋就有几万间。在短短的72个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他们靠救助、靠扶持、靠施舍维生,青壮年还有双手,可以重来,那些孤寡老人呢?残疾人士呢?这些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2005年的夏天,网络、电视、现实生活,到处可见“超女”的忠实fans们奔走呼告:支持笔笔、支持春春、支持靓颖……甚至是在一些热闹的街头,举着标语、海报到处拉票的歌迷比比皆是,这些人高喊口号,一个比一个有创意;这些人满面泪水,一个比一个煽情;这些人一窝蜂追随,一个比一个痴心。这些人为自己的偶像晋级或败北而哭而笑,甚至不惜为维护超女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些人完全不会在意这是一场闹剧,不会在意举办者怎样数他的钞票,不会在意所谓的超女在幕后是怎样的嘴脸,疯了,全都疯了!

一句俗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翻开一些纪录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酝酿的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的书籍,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在寻找答案,一直在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他们说,中国人好像患了集体失忆症,总在遗忘,选择一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往事遗忘。对照现在,终于无力地在这些话语面前臣服了、相信了。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越发民主的时代,连街上流浪的一只丧家犬或许也会想要民主待遇。我只是在想,当一个人流泪

谁惦念着的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我所惦念着的……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08年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2002年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颦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 everything is gone from me but you 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08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The 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则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然后维吉尼亚安静地凝望着那只鸟儿,她吟哦着什么,我没听清,但一定有着淡淡愁绪,应该有那么一刻她是微闭着双眼的,对这世界微小的无常闭上了眼。后来的不多久,她永远对这世界巨大的无常闭了眼。此刻我耳畔萦绕的是电影《勇敢的心》的那曲苏格兰风笛,一开始很欢庆的感觉,像泰坦尼克号中罗斯参加穷人舞会时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后就过渡到不绝如缕的空灵感伤,仿佛置身于如黛远山,空气很湿润。极像灵魂倾诉的低低迂回。好不寂静凄凉,令我感慨怎么世界一瞬间就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呢?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她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贾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从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 without 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她希望记住THE HOURS的,这也证明了她曾是如此认真的生活过,只是live with shame,其实任何的生活都是可以美丽的,可以不gone with the wind,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是赫斯嘉,只是事实上说得容易做得难,能放的谁愿意执拗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认真地活过就好,平平淡淡,哪怕缺少诗意美好,但诗意不就蕴藏在这么?生死荣枯应运而生,我们不必逾越。上帝只不过想让我们多看一眼世界,我们又何必跟他过不去?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切却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宁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惠安嘉惠中学611班高三:王巧真

你认为你是谁

贪官污吏们,你以为你是谁!以为自己是公正无私的共产党员吗?以为自几身居要职独揽大权吗?不,不是!你,集害国害党害民害几的"四害"合一!你一生都沉醉于花天酒地里,每天都生活在醉生梦死中,每时都接受着别人的贿赂,每秒都在想自己如何再捞一把......什么?说自己两袖清风,只是临退休时捞了一把?五十步笑百步啊!你贪污一分钱也是贪污,道德这种品质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而你们贪污后却仍饱食终日,你们难道视法律为儿戏吗?梁上君子们,你以为你是谁!以为自己是光明正大的真君子啊?以为自己是传说中劫富济贫的侠客啊?笑话,荒唐!你,集恶懒贪于一身的伪君子,真小人!你一世都生活在花花世界中,每天都生活在警铃的担怕中,每时都“笑纳”着新的财富,每秒在想自己如何长出第四只手……什么?说自己上有老娘,下有妻儿,凭自己养不活他们?不愧为盖世大盗啊!别人的父母妻女难道就不是父母妻女?难道他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就是你罪大恶极的牺牲品?你难道不会自己去努力得到吗?你真的用那些钱帮助了你的亲人吗?难道不是自己全花光了吗?愿你们金盆洗手,是我在痴心妄想啊!生非者们,你以为你是谁!以为自己是舆论的灯塔吗?以为自己是众人的焦点吗?不,怎么可能是?你,不愧为手段高明言语极富感染力的“钻洞”先驱!你一世都以窥视别人的隐私为趣,每天都以胡言乱语诈唬人为乐,每时都在撒谎圆谎,每秒都在疯狂地找着漏洞而造个是非……什么?说自己不过为了群众的利益而“揭穿”事件的“真相”?“真相”?你糊弄群众造假成“真”?你的胡言乱语掩盖事情本身反而成了“真理”?这个世道啊!难道你自己生活的空虚需要别人的荣耻来掩埋吗?我不得不送你们一副对联啊,以表达我对您们的“爱戴”之情啊: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忠勇义友善惕乍看如此,看看横批:忘八无耻!

谁说钢琴一定要用手弹

谁说钢琴一定要用手弹

卞熙雯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一架不同寻常的钢琴前。“叮咚……”优美的音乐很快让观众们走进他的旋律。再仔细看看钢琴前的青年,他是那么陶醉,仿佛已经和音乐融为一体了。那节奏的轻快,旋律的美妙,无不让人为之震撼。音乐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激情高涨,时而情绪平稳,让人沉醉其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他在赞叹世界的美好,在思索走过的人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琴声变得轻快而激昂,不一会儿,乐曲又平稳下来,连贯悠扬……

观众聆听着音乐,深情地看着他;评委们倾听着音乐,感动地看着他。渐渐地,人们听出了满脸热泪。要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又有谁能相信,一个青年,一个失去双臂的青年,此时此刻能淡定地坐在这里,用脚弹出这么动人的音乐?看着这青年,听着这音乐,我仿佛看见了他的人生……

10岁,这本是孩子们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刻,而他,却在那一年永远告别用双手写字吃饭的日子。看到自己没有了双臂,他难过地大哭起来。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二日夜消沉,而是选择接受现实并朝着他的理想——当一名音乐制作人努力奋斗着,他希望有一天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为这,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在自己弹琴的练习之中。他勉励自己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她常常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彻夜练习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夏天,当别人都躲在空调间里玩电脑的时候,他却满头大汗地努力弹着琴;冬天,当别人都躲在热烘烘的被窝里享受温暖的时候,他却抬着冻得像胡萝卜似的脚趾吃力地弹着琴……他身残志坚,弹出的曲子毫不亚于用手弹出的音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他终于站在舞台上,让所有人目睹了他奇迹的演出……

乐曲久久地在人们耳边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他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美丽的大自然,他爱精彩的生活,他爱这世上一切的一切……

当最后一个琴音被他弹奏,所有观众评审都纷纷站了起来,感动地鼓掌。他,就是刘伟。“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是的,他选择了后者,活得精彩,活得快乐!“没有谁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

雷鸣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