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理的营养是人类的智力、身体潜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营养和健康适当的人,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营养类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模式极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几方面,论述了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就必须注意膳食和营养的道理。

关键词:营养;健康;营养素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一、合理营养

营养的原义为“谋求养生”,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过程。[1]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向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1]合理营养的意义在于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疾病,增强智力,促进优生优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物质。目前,已知有40—45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2]其中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等。

二、健康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并据此制定了健康的十条标准: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由此可见,人们不再把健康等同于没有疾病,保健的概念日益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3]

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类通过营养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和完成各种活动。人类从胎儿开始直至死亡都离不开营养,人类体质的优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4]营养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总之,人类的生、老、病、死都与营养息息相关。而那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营养素的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能量、促进生长与组织修复、调节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脂肪可供给热能,构成组织脂肪及储存脂肪,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脂肪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食物来源,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可保证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维持大脑活动、肝脏解毒和肌肉活动。

四、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其一,要做到膳食结构要合理多样。

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以谷物为主,喜食杂粮。现在的健康观念认为,在制作膳食的过程中应做到荤素、粗细搭配。粗细合用,保障营养,杂粮中的米面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纤维素。多食用含维生素多的蔬菜、瓜果类,如萝卜、芹菜、白菜、豆芽、春笋、橘子、杏仁、核桃等,多食用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等元素的食物。因为其中的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软化人体血管,清除有害的自由基,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适当吃些鱼、牛羊肉、牛奶、豆制品,此乃蛋白质的来源。猪肉的比例要适当些。少吃盐腌、油炸及熏制的食物,限制盐、动物油、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健康的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单一种食物难以全部满足,只有多样化,才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维持人体酶的系统性,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二,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例如:

我是一名学生。作为学生,又该怎样做到合理营养?下面我说一些我的想法:

在学生中可以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教育,定期进行营养知识的专题讲座、出版营养报、开设有关营养知识的选修课等形式,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很有必要。

(一)营养知识、行为态度、饮食习惯现状

a 学生营养状况与学生的营养知识、行为和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b 学生饮食荤素营养搭配与一天三顿的安排。

c 学生对基本饮食营养素的态度及行为。

(二)建议

a 营养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必须强化科学饮食意识教育,增加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提高学生饮食中的营养水平。

b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

c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

d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五、总结

综上所述,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营养决定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营养是疾病的温床。合理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工作效率提高,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合理的营养可使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使成人精力十足,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使患者早日康复。营养的目标就是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加速康复,即祛病强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营养健康理念,真正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2]陈辉.现代营养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3]唐仪,李可基.神奇的维生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4]王维群.营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奥林匹克对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奥林匹克对中学生品质的影响前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在2000年9月1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宪章》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1)互相理解的态度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2)进取精神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4)和谐发展的原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5)道德规范原则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宪章》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第一,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第二,积极进取“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第三,尊重与合作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一)精神品质方面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论-文-网LunWenNet](1)集体主义观念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2)拼搏进取精神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三)人生理想方面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四)价值观方面(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三)体育教学的完善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四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四、小结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与网络

清河中学 907 35 邓小龙

“网络”是现在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几乎是人人皆知,90后更是个个“电脑精英”,对于电脑是无比的向往。今天我来说说网络的好与坏。

有些人认为:那些学习中的尖子生,网络无疑的“如虎添翼”而对于那些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又爱玩的,网络是一个上网玩游戏的“游戏机”。而我却不那么认为,不仅是因为我的学习不怎么好而且也因为网络本身就是可以用于休闲的。

网络我可以用它:1)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2)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3)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4)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网络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只看它的负面的影响呢?不过网络也并不是就没有负面影响的。例如:第一,互联网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第二,上网成瘾将对其生理产生负面影响,电脑有损学生视力。学生迷“网”患失眠。

第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这些是网络对于我们青少年的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只要遵守一些对策就不用担心受到影响了。例如:第一:首先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第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从各方面来维护学生的身心发展,确保其免受侵害。

除了我们自己要遵循对策还要有政府的保护: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加强互联网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四、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学生教育工作者。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六、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所以我们要利用好网络,那么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除此之外政府也要有一定措施才能做到“健康上网,正确利用网络”

野餐照片(教师手记之二十七)

看看我们野餐的照片,挺有趣的。详细请浏览 http://mhc.savalo.com/ 中的班级照片中的04年9月六(9)野餐, 相关的作文见我班作文专辑中的师生作文。 这块野餐的地方可是学校的风水宝地,是没有灰尘影响的哦。虽在9月29日搞的野餐,但由于照片上的日期印错了,所以我处理了不少时间。

让马路不要变成菜场

提案内容:每天下班时间到了以后,菜场边上的马路上总是摆满了菜摊,非常影响行人过路,造成安全隐患。我的建议:1.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2.对老是屡教不改者,要作相应处罚。

论合理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 要:合理的营养是人类的智力、身体潜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营养和健康适当的人,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营养类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模式极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几方面,论述了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就必须注意膳食和营养的道理。

关键词:营养;健康;营养素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一、合理营养

营养的原义为“谋求养生”,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过程。[1]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向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1]合理营养的意义在于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疾病,增强智力,促进优生优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物质。目前,已知有40—45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2]其中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等。

二、健康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并据此制定了健康的十条标准: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由此可见,人们不再把健康等同于没有疾病,保健的概念日益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3]

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类通过营养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和完成各种活动。人类从胎儿开始直至死亡都离不开营养,人类体质的优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4]营养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总之,人类的生、老、病、死都与营养息息相关。而那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营养素的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能量、促进生长与组织修复、调节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脂肪可供给热能,构成组织脂肪及储存脂肪,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脂肪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食物来源,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可保证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维持大脑活动、肝脏解毒和肌肉活动。

四、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其一,要做到膳食结构要合理多样。

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以谷物为主,喜食杂粮。现在的健康观念认为,在制作膳食的过程中应做到荤素、粗细搭配。粗细合用,保障营养,杂粮中的米面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纤维素。多食用含维生素多的蔬菜、瓜果类,如萝卜、芹菜、白菜、豆芽、春笋、橘子、杏仁、核桃等,多食用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等元素的食物。因为其中的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软化人体血管,清除有害的自由基,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适当吃些鱼、牛羊肉、牛奶、豆制品,此乃蛋白质的来源。猪肉的比例要适当些。少吃盐腌、油炸及熏制的食物,限制盐、动物油、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健康的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单一种食物难以全部满足,只有多样化,才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维持人体酶的系统性,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二,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例如:

我是一名学生。作为学生,又该怎样做到合理营养?下面我说一些我的想法:

在学生中可以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教育,定期进行营养知识的专题讲座、出版营养报、开设有关营养知识的选修课等形式,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很有必要。

(一)营养知识、行为态度、饮食习惯现状

a 学生营养状况与学生的营养知识、行为和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b 学生饮食荤素营养搭配与一天三顿的安排。

c 学生对基本饮食营养素的态度及行为。

(二)建议

a 营养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必须强化科学饮食意识教育,增加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提高学生饮食中的营养水平。

b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

c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

d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五、总结

综上所述,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营养决定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营养是疾病的温床。合理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工作效率提高,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合理的营养可使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使成人精力十足,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使患者早日康复。营养的目标就是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加速康复,即祛病强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营养健康理念,真正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2]陈辉.现代营养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3]唐仪,李可基.神奇的维生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4]王维群.营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