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汉语拼音

山西省寿阳县东关学校二(2)班:刘锐指导老师:李梅

我今年10岁了,上小学二年级。五岁时在幼儿园学前班我就开始认识汉语拼音了,课本上每个拼音字母旁边都有张漂亮的图画,它们和拼音字母长的像极了!可那时我不知道老师让我们学这些字母有什么用。为了做个好学生,我认真的学习。很快,我就认识了汉语拼音

后来,我上了一年级,又开始学汉语拼音了。哈哈!我早已学会了!可是这次老师不光要求我们会念,还要求我们会写。刚开始我把字母写的歪歪扭扭的,p和q还总是搞反。我就每天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会念会写汉语拼音了,也慢慢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可我还不知道学拼音有什么用.

上了二年级,我们开始学汉语拼音查字法。我这才明白,汉语拼音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我对汉语拼音的兴趣更大了。从此我再也不怕遇到不认识的字了。每当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解决它,就这样我又认识了许多生字,看课外书已经没有问题了,也明白故事的意思了,看来汉语拼音的作用真的很大。

爸爸为了让我了解更多的知识,给我买了台电脑,还装上了宽带,能上网了,这下可把我美坏了!我缠着爸爸给我找游戏玩。前几天我每天晚上都玩儿小游戏,慢慢地我就觉得没意思了。我又开始缠着爸爸教我上网。爸爸认真的教我使用百度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快就学会了。当我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我就在百度百科上用拼音输入法输上字,一点“进入词条”就可以找到我要的东西啦,我告诉爸爸,看来汉语拼音的用处真是挺大的。爸爸说“以后你就会知道越来越离不开汉语拼音了。”很快,我自己就能用拼音输入法在百度上找我喜欢的哆啦a梦、虹猫蓝兔七侠传这些动画片了。

汉语拼音用处很大,快来学习吧!

我与汉语拼音

在学习生活中,我有一位好朋友,好帮手,它就是汉语拼音.

以前,汉语拼音与我是有过数次相逢的路人,没有对它深入的了解,因此,它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差不多成为了多余的部分,根本就没有任何地位,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一次,我到表哥家去坐客,表哥便拿了一本幼儿版的《水浒传》来给我,由于那本书全是插图,图又画得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更是精彩,所以,我爱不释手,很想拿回家慢慢欣赏。于是,我便对表哥说:“表哥呀,这本《水‘许’传》真是好看,可以借我吗?”表哥一听,大笑起来,接着,其它人也笑了起来,只有我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笑,便追问道:“你刚才说这本书叫什么名字?”“《水‘许’传》呀。”我刚说完,就又是一阵大笑。“这就对了”表哥止住笑,说:“这本书明明是《水浒传》,怎么在你口中变成了《水‘许’传》了呢?”“不对!不对!就是《水‘许’传》吗!”我不信表哥的话,说到。

表哥指着我说:“你呀你,平时不好好用功读书,连书上有拼音的字你也读错,真是太不应该,你看,书上的那个字是‘hǔ’呀!”“啊!”我一听,叫了一声,说:“怎么会这样。”便无力地躺在地上。

岁月匆匆,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年与拼音素不相识的我了,我与汉语拼音已成为了好朋友,并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拼音那使人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准确的认字,辨字,写好字的好处了,我相信,它会伴随在我生活中的每一天,不断地帮助我,鼓励我的。

我和拼音

在我小时候,让我尝到酸甜苦辣的事情就是——学拼音。酸。我上小学的前一个月,妈妈借来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手把手地教我学拼音。在妈妈教我认拼音之前,我心想:不就是认几个拼音吗,有什么难的。于是,我开始信心十足地听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可没过多久,就觉得越往后越难,面对着这么多的拼音,我开始有点退缩,过了好久,妈妈终于讲完了,可我还是没听懂,这时,妈妈突然问我:“你会了吗?”我怕我摇头妈妈会生气,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真酸啊。 辣。第二天,妈妈突然说要对我做个拼音基础的小测试,我紧张起来。开始测试了,只见妈妈拿出一堆卡片,抽出一张“y-a-ya”的卡片,叫我读,可我根本不知道,于是我猜到:“念wa?”妈妈一听,心里十分气愤,尽力压住心里的火气,出了下一道题:“请你在卡片中找出‘b-a-ba’的卡片。”我惊慌了,哆哆嗦嗦地拿起一张“d-a-da”的卡片出来,这时,妈妈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就这几个拼音也记不住,昨天才教了的,今天你不许出去玩了!”顿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真辣啊。 苦。下午,因为早上的测试没过关,下午只能在家了,正在我无聊的时候,妈妈从外面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本书,我兴奋地从妈妈手里夺过书,结果仔细一看,是《拼音乐园》,专门学拼音的,我立刻失望了,妈妈说:“只要你把这本书读完,并做完练习,就可以出去玩了。”霎时,我似乎感到有了一丝希望,于是我赶紧去写,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后终于写完了,可都已经十点了,哎,真苦啊。甜。今天开学了!我早早地起了床开始复习拼音,现在我已经把所有的拼音都记住了,妈妈看见我这样认真,就对我说:“我的孩子学习真用功啊。”吃过早餐,我到了学校,老师开始教我们拼音,因为妈妈暑假给我预习了拼音,所以我上课一点儿都不费劲儿,还经常被老师表扬,被同学赞赏,真甜啊。学拼音真是既困难又有乐趣呀,我爱拼音。

汉语拼音50年

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历史尘埃落定否?

陈章太关于汉语拼音命运的最近一次记忆,发生在上世纪末。当时,他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工作。关于拼音方案“要不要提”,成为争论的一个话题。

最后,汉语拼音还是在这部国家法律里“挤”到一席之地。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拼音的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陈章太记得,当时在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修改,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是,将汉语拼音教学从小学教材中削弱甚至移除。

他分析,那个时候,拼音在电脑、手机等输入领域,作用尚不明显,而“汉字将成为世界强势”一类论调高涨,这成为拼音被人轻视的理由。

在冯志伟看来,这种轻视如今已经消失。商品包装上印上了汉语拼音,中药和西药上也标着拼音。就连外国人学汉语,也多半借助于拼音。许多人尽管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并不会写汉字,只能依靠拼音。

汉语拼音占据了绝大多数领域,从国际标准中的中国专用名词,到大多数人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鲁迅”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不同语言里共有12种拼法,现在则只有一种拼写被认为是标准的了。

如今,“注音字母”被作为历史名词,放进语言学课堂,以及字典里不起眼的一页。而曾经被作为国际惯例应用的“威妥玛”式拼音,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保持品牌效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名,仍然沿用威式拼音的拼写。不过,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个拼写方法的来源。他们觉得,把“清”拼成“tsing”,说起话来会咬舌头。

有人甚至担心,汉语拼音的应用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冯志伟就发现,很多人因为长期单纯依靠拼音在电脑上输入,逐渐丧失了写字的能力。“提笔忘字”,正在成为惯见的新病症。 农村来的小保姆没什么文化,她总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不过,冯志伟发现,她最近正学着给别人编发短信。

拼音帮了她大忙。9个字母按键间,她的拇指快速移动,输入速度不慢于任何人。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拉丁字母化的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而苏联的要求和毛

我和拼音

在我小时候,让我尝到酸甜苦辣的事情就是——学拼音。

酸。我上小学的前一个月,妈妈借来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手把手地教我学拼音。在妈妈教我认拼音之前,我心想:不就是认几个拼音吗,有什么难的。于是,我开始信心十足地听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可没过多久,就觉得越往后越难,面对着这么多的拼音,我开始有点退缩,过了好久,妈妈终于讲完了,可我还是没听懂,这时,妈妈突然问我:“你会了吗?”我怕我摇头妈妈会生气,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真酸啊。

辣。第二天,妈妈突然说要对我做个拼音基础的小测试,我紧张起来。开始测试了,只见妈妈拿出一堆卡片,抽出一张“y-a-ya”的卡片,叫我读,可我根本不知道,于是我猜到:“念wa?”妈妈一听,心里十分气愤,尽力压住心里的火气,出了下一道题:“请你在卡片中找出‘b-a-ba’的卡片。”我惊慌了,哆哆嗦嗦地拿起一张“d-a-da”的卡片出来,这时,妈妈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就这几个拼音也记不住,昨天才教了的,今天你不许出去玩了!”顿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真辣啊。

苦。下午,因为早上的测试没过关,下午只能在家了,正在我无聊的时候,妈妈从外面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本书,我兴奋地从妈妈手里夺过书,结果仔细一看,是《拼音乐园》,专门学拼音的,我立刻失望了,妈妈说:“只要你把这本书读完,并做完练习,就可以出去玩了。”霎时,我似乎感到有了一丝希望,于是我赶紧去写,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后终于写完了,可都已经十点了,哎,真苦啊。

甜。今天开学了!我早早地起了床开始复习拼音,现在我已经把所有的拼音都记住了,妈妈看见我这样认真,就对我说:“我的孩子学习真用功啊。”吃过早餐,我到了学校,老师开始教我们拼音,因为妈妈暑假给我预习了拼音,所以我上课一点儿都不费劲儿,还经常被老师表扬,被同学赞赏,真甜啊。

学拼音真是既困难又有乐趣呀,我爱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