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桥村的“吴仁宝”奔牛实小 五(6)班 顾诚灏 1.走进七月的东桥村今天,我们去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东桥村。只见那里山清水秀,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漫步在柏油路上,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波光粼粼的小河从家家户户的大门前穿过。这小河清澈见底,连河底的石头和小鱼都看得一清二楚。旁边的树木连成一片,好像绿色的海洋。东桥村里还有许多座别墅,别墅前还听着几辆小汽车。 2.我眼中的东桥村老书记这么美丽的景色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通过上午的访问,原来是东桥村老书记张全泉带领着一些勤劳的农民创造出来的。见到老书记时,只见他身穿一件白布褂子,体形较肥,身高比较矮,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人。一开始,我以为张书记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书记,可是通过采访后,我便对张书记刮目相看了。3.老书记创业史张全泉老书记今年已经有65岁了。他在1970年当上副书记,1975年当上正书记。张书记把他大半辈子的心血都注入在了工作上。张书记在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家庭生活费不超过100元。改革开放后,张书记的村子渐渐地开始富裕起来了!每年的工资以高达1万元左右。改革开放以前,很少有人家有电风扇,现在,每个人的家里都装上了空调。张书记在东桥村还建造了东桥电线厂。他对我们说:“想要建造一座好的工厂,一定要有资金的保障。”老书记在这座厂做了一番事业,其他农民看了,非常佩服老书记,于是大家都选他当全国劳动模范。 4.发挥余乐,夕阳无限好以前,农村在大家的眼里看来都是脏不拉稀的,为什么现在农村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呢?这是因为农民的素质在提高,要向文明素质高,就要靠教育。张书记退休以后,生活一直很充实。白天,他有时看报,有时为村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午,他经常休息。晚上,他还在为村子做事。老书记对我们说:“身体好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每年都去外地旅游一次。如果有人破坏公物,老书记会教育他,如果他还依然破坏公物老书记就会罚发他的钱,并且让他写检讨书。 5.我心中的老书记通过半天的采访,我认识了一个乐于助人、和蔼可亲、严谨认真的东桥村“吴仁宝”—— 张全泉,他这种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品质真是让我敬佩!我要向他学习。一心为公的张泉全奔牛实小 四(3)班 周珺今天,我们到东桥村去采访劳模书记张全泉。在东桥村,环境优美,我去参观奔牛新农村建设。东桥村委史陈家村,有游乐设施和古老的房屋。这儿的路干干净净,空气十分清新。有一个大鱼池,池水清澈见底。他1975年做的书记,工作了35年。他为村里做了很多贡献,他们的人均生活到了1万多元。以前,这里只是一件楼房,现在,整个村都有楼房。以前这里都没有风扇,可现在,却有空调了。改革开放以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在解决了。以前的路不好,多走了路,泥都到背上了。东桥电线厂是张爷爷建设的。厂里的工人年薪一万多元,而厂里的工人都是农民。张爷爷是1988年成为江苏省劳模,慢慢的变成全国劳模,这个村在奔牛排成一二名。张爷爷的工作是把新农村建设好,把工作做好。他对我们提的问题,耐心地一一解答。现在农民们的文明素质提高了,我还知道农民文明素质提高,是因为环境优美,生活水平提高,矛盾解决要靠自己。农民现在都分到60元一亩田。农民生活好,因为这还有娱乐设施。如图书馆、老年活动室等。张爷爷以前吃了很多苦,才能有现在的经济发展和状态。退休后的张爷爷生活过的也很充实,丰富多彩。他每月月薪1千元,还养60多只鸽子,这些鸽子每年都要下很多鸽子蛋,他还有一个鱼塘,专门用来养鱼的。池里的水清澈见底,我们看见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张爷爷每个早晨和晚上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张爷爷今年65岁了。如果有人乱扔垃圾,他会教育那个乱扔垃圾的人,如果他还不听,张爷爷就会对他进行适当的惩罚。他不怕苦,没有欠国家一粒粮食!经历过这次访问,我知道张全泉爷爷是一个乐观开朗,以身作则的老书记!家里家外不一样的劳模奔牛实小 四(3)班 周婧今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前来采访我们期盼已久的“全国劳模”—— 张全泉。张泉全这个名字听起来是那么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举国闻名的劳模。在他人生的经历中有汗水,也有泪水。1975年,还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刚刚二十几岁的张泉全出任东桥大队的副书记,从此迈开了他造福地方的第一步。一上任,他看到贫困的乡亲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心急如焚。四处打听,引进一批机器开了一个农具加工厂,可是在那个卖几根萝卜就算是走资本主义路线的时代,工厂马上被叫停!可是,张泉全从这第一次办厂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仅仅忙碌了一年,就为村里创收了六万元!当时一个全劳力苦干一年收入都不超过100元,六万元,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张泉全和他的团队偷偷地乐了。所以,八十年代初,政策刚一松动,张泉全就又多方考察,着手办厂!白天,人们总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夹个军用包,走乡村,访城镇;夜晚,张书记家堂屋里的灯一亮就是大半夜!多少个不眠之夜呀……终于,项目落实了——建一个电线厂!以后,十里八乡的谁不要通电?资金呢?饭都吃不饱,哪户人家有余钱?一咬牙张泉全向银行贷款八万六千多元,大家都说他不要命了!这么多钱,万一还不上铁定吃上牢饭!家里人更是整天提心吊胆。作为干部的张泉全,巨大的压力没有把他压垮,他说:“只要大伙儿能过上好日子,怎么着都值!”多么暖人心窝的话。大伙儿什么都不说了,开始埋头苦干!从外地引进了一大批器材,从常州火车站卸车,装上船沿着大运河、扁担河一路过来,可是怎么上岸呢?都是几百吨的铁家伙!上了岸又怎么办呢?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泥泞的黄土路一脚一个泥坑!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张泉全领着大伙儿硬是用人力一步步地拉、背、拖,把一大批的器材运进工厂,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历程啊!东桥人用汗水和致富的热情创办了东桥电线厂的雏形,为今天的五百强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这样,渐渐地,村子在张泉全的策划领导下富裕起来了。在整个奔牛地区,这里的生活水平首屈一指!个人的年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仅电线厂每年就能创造十几亿的产值!为村民设置六千多个岗位!他们把土地承包给外地人种,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排一排整齐的规划好的大棚。这里的人们过着比城里人更时尚的生活。我们看到村里到处是花团锦簇,葱葱郁郁的景象。在软而青的草坪上有一个个大型的健身场,在那里,人们可以锻炼一下筋骨,人人身体都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办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象棋室。儿童可以在图书馆看书,老人可以在象棋室下象棋,聊聊家常。总而言之,这里的人民生活得很充实。张书记现在已是65岁的人了。虽然已经退休了,他每天还是去工厂看看,在村里跟村民们聊聊天、谈谈心。张书记给村民们的印象也很好,村民们说:“张书记待人和蔼可亲,从来没有官架子。对工作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在村民眼中和霭可亲、有求必应的张泉元,家人的眼中却是不近人情的人。大儿子办厂,想请退休的父亲帮一下忙,横请竖请,张泉元就是不去。而且不允许儿子打自己的招牌。小儿子有了困难,想请父亲出面借点钱,张泉元却说:“自己想办法。”……人们都说,张全泉,不愧是全国劳模,家里家外就是不一样! 指导老师:徐红梅

秋天的郊外

秋 天 的 郊 外 盐城市第一小学 五(11)班 吴 杨

夏去秋来,一转眼,又到了深秋,我十分企盼能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秋天的景色。正巧,今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尚庄看望奶奶,顺便看一看农村的秋色。 我们坐车,一个小时左右才到达了目的地,我难免有些耐不住寂寞,我连忙跑下车,想知道郊外的秋天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一直走到了奶奶家附近的一片开阔地,一抬头,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画中去了。你瞧: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往远处看,有几棵树仿佛在微风中摇摆,身旁的小河流淌着碧绿而清澈的水,地上长着翠绿的小草。这不是只有画中才能看到的景色吗? 看到这里,我觉得景色虽然很美,却没有秋天的气息。于是,我便离开了这里,继续向前寻找秋天。我一边唱歌,一边寻找。我往前走了一会儿,便看到了庄稼地,金黄色的稻子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遍地好似黄金,稻子旁,是高粱地,红红的高粱似乎向我们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它们乐开了花,还时不时地朝着我点头,好像说“欢迎你,欢迎你”。 走过了装载丰收喜悦庄稼地,我来到了树林之间,树的枝头在微风中摇摆,风还吹落了几片叶子,地上到处都是枯叶、枯枝,我往树林深处走了走,只见几棵枫树映入我的眼帘,远看枫树,如同一团火焰,近看,它的叶子和手掌差不多大,还飘着清香,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情不自禁的吟诵起了唐你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虽然已经是黄昏了,但我仍陶醉在这美丽的秋景中不肯走,直到爸爸妈妈来找我回去,我才依依不舍的和这里告别,我希望:明年的这里会更加美好,拥有更大的丰收。

爱莲说(转载)

中学里,最爱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今虽记忆力一日不及一日,当还能吟诵一二,在心灵的深处,似与自己抵足倾谈。荷花之美,在于她的清澈通透;花有花之美,叶有叶之奇,红花显绿叶,绿叶护红花。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协调,一种让人畅放心情的美丽或说是感动,相互相伴,摇弋自得... ... 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她有一颗 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 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那时候采来莲蓬之后,把莲子从莲蓬中剥出来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任务,我们也乐此不疲,经常进行剥莲子比赛,谁剥得多,或许就会得到老人的奖励。那时候,一颗莲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会让别人羡慕半天。 剥出莲子之后,大人就会拿出莲刀,以一种熟练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始割开莲子的壳。我们这些毛孩子便在一边帮着把白白的莲子从割破的莲子壳中捡出来。经过烘干后,莲子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当年,很多农户就是靠这样的莲子置办了家庭用具,凑齐了孩子上学的学费,购买一年之中的油盐酱醋……小小的莲子,为老家那些憨厚勤劳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踏实和依靠。我无法猜测他们的心情,但我终于理解了乡亲们那种近乎苛刻的“吝啬”:因为这莲子是全家的经济活水,因此不是孩子们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过冬时,那田里只剩下残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确是农家不尽的菜篮子。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拿不出菜来招待,男主人便会挽起裤管子,走进荷田,用脚在荷田里面踩着。当忽然不动时,两只大手往下用力挖,一会儿一根粗壮雪白的莲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没有荷田,忽然来客,那家主人也会和邻居吆喝一声,走进田里,挖上几节藕回家,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成了。 现在想起那些贫穷年代和莲子有关的故事,很感人,也难忘。那种纯朴的让人感动的农村特有的片断,就像五味的橄榄,不管你如何咀嚼,总是兴味绵长而让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乡,带着孩子在荷田边漫步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很多在我看来很无理的要求,诸如摘一朵荷花玩,诸如摘一个嫩莲蓬吃。路过的乡亲总会毫不犹豫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我还是大声地喝斥制止,总会惹来乡亲大惊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个莲蓬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当年了! 呵,是呀,不是当年了。如今故乡“志棠太空白莲”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莲子已经过太空育种,故乡人民已经把莲子作为发家致富的工具,已经不是那种靠它过过小日子的时候了。 年少时读皇甫松的《采莲子》,心醉神迷: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歌清新隽永,好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那单纯而多情的采莲女那大胆而羞涩的心情似乎跃然纸上。但是,以往只是把它当作诗人的目光,诗人的抒情方式。如今看来,莲子在故乡人们的眼中,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作物,不仅仅是发家致富的宝贝,夜阑人静,漫步荷塘之畔,抑或也能感受到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丽和恬静呢,那淡淡的忧伤只让诗人独个儿去品罢!

爱莲说(转载)

爱 莲 说 中学里,最爱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今虽记忆力一日不及一日,当还能吟诵一二,在心灵的深处,似与自己抵足倾谈。荷花之美,在于她的清澈通透;花有花之美,叶有叶之奇,红花显绿叶,绿叶护红花。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协调,一种让人畅放心情的美丽或说是感动,相互相伴,摇弋自得... ... 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她有一颗 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 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那时候采来莲蓬之后,把莲子从莲蓬中剥出来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任务,我们也乐此不疲,经常进行剥莲子比赛,谁剥得多,或许就会得到老人的奖励。那时候,一颗莲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会让别人羡慕半天。 剥出莲子之后,大人就会拿出莲刀,以一种熟练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始割开莲子的壳。我们这些毛孩子便在一边帮着把白白的莲子从割破的莲子壳中捡出来。经过烘干后,莲子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当年,很多农户就是靠这样的莲子置办了家庭用具,凑齐了孩子上学的学费,购买一年之中的油盐酱醋……小小的莲子,为老家那些憨厚勤劳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踏实和依靠。我无法猜测他们的心情,但我终于理解了乡亲们那种近乎苛刻的“吝啬”:因为这莲子是全家的经济活水,因此不是孩子们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过冬时,那田里只剩下残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确是农家不尽的菜篮子。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拿不出菜来招待,男主人便会挽起裤管子,走进荷田,用脚在荷田里面踩着。当忽然不动时,两只大手往下用力挖,一会儿一根粗壮雪白的莲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没有荷田,忽然来客,那家主人也会和邻居吆喝一声,走进田里,挖上几节藕回家,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成了。 现在想起那些贫穷年代和莲子有关的故事,很感人,也难忘。那种纯朴的让人感动的农村特有的片断,就像五味的橄榄,不管你如何咀嚼,总是兴味绵长而让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乡,带着孩子在荷田边漫步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很多在我看来很无理的要求,诸如摘一朵荷花玩,诸如摘一个嫩莲蓬吃。路过的乡亲总会毫不犹豫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我还是大声地喝斥制止,总会惹来乡亲大惊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个莲蓬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当年了! 呵,是呀,不是当年了。如今故乡“志棠太空白莲”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莲子已经过太空育种,故乡人民已经把莲子作为发家致富的工具,已经不是那种靠它过过小日子的时候了。 年少时读皇甫松的《采莲子》,心醉神迷: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歌清新隽永,好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那单纯而多情的采莲女那大胆而羞涩的心情似乎跃然纸上。但是,以往只是把它当作诗人的目光,诗人的抒情方式。如今看来,莲子在故乡人们的眼中,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作物,不仅仅是发家致富的宝贝,夜阑人静,漫步荷塘之畔,抑或也能感受到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丽和恬静呢,那淡淡的忧伤只让诗人独个儿去品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