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的 变 化学校的变化

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第十八小学四年四班

姓名:潘尚萱指导教师:牟凤霞

朋友,当你走进十八小学校园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教学楼正门上赫然写着的“播扬红色文化,润泽红色人生”的大红标语,你们会不约而同的感受到十八小学变了。的确,从入学到现在的四年的时间里,我目睹了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说变化最大的,那就是我们学校的操场了。原先的操场是土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弄得身上脏兮兮的,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说我像个小泥猴。遇上下大雨,一连几天都上不了体育课,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憋的是相当难受。现在好了,操场铺上了柏油,不管下雨还是下雪,只要天放晴,我们就可以像小鸟一样到操场上尽情的玩耍了。

还有我们学校的食堂,自从新校长上任以来,就在学校一楼开办了食堂,同学们再也不用到处“打食儿”了,不但吃上了干净卫生的放心饭,而且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再说说我们班级的变化吧。如果我说我们班有电视,你肯定不相信,还会说:“不可能,班级又不是家里,怎么会有电视呢?”你说错了,我们班确实有电视,而且是一台液晶电视,比我家里的还要好呢。听老师说是一个学生家长看见我们班缺少现代化教学设备特意送给我们班的,它发挥的作用可大呢,老师经常在业余时间为我们播放红色故事,既缓解了学习压力,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还有操场西边那些崭新的健身器材,也是我们班同学的家长送给学校的。

其实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播扬红色文化,润泽红色人生”就是我们十八小学全新的教学理念。从前,学校除了正常上课,其他的特色活动很少,现在可不一样了,新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就开展了一系列特殊活动,有体操队列比赛,队歌比赛,踢毽子、跳绳比赛等,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同学们都不甘心落后,要为班级争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变得更加讲文明、懂礼貌了。以前同学们边走边哼唱的都是一些不适合少年儿童唱的流行歌曲,现在同学们口中唱的都是一些红色的革命歌曲。每天早上走廊里回荡的都是《水调歌头》、《沁园春·雪》等气势磅礴的古诗文的朗诵声。

十八小学变了,它变得更加朝气蓬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在这温馨舒适的环境里,更加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假如我是一位老师

假如我是一位老师

假如我是一位老师

老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美誉常常让我激动不已,心里悄然涌动着这样的设想:假如我是一个老师,我将会是这样的。

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问都做出通俗易懂的、合理的解释。紧跟时代脉搏,时刻掌握时代信息,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新名词、新事物;努力读懂学生心理,做到因材施教;刻苦钻研讲课技巧,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点。

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充分利用活动时间开展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教育,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并参与其中。如演讲朗诵小组、科学兴趣小组、电脑爱好小组、体育健将小组等,让同学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在课余场合被同学们称之为“老大”的老师。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亲近同学,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对待成绩好的同学,经常给点压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弹性;对待成绩差的同学,经常说给他们听:“你离完全明白只差那么一点点,请借助我对你的爱发力吧”。下课可以和他们一起奔跑,有雪的日子还可以和他们一起欢呼、打闹。在每一个同学生日的时候,悄悄在他(她)的书包放一张贺卡,送去温馨的祝福。

一个没有多少作业布置的老师。把每天的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让孩子们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阅读、可以静静地坐在草地上听鸟唱虫鸣、闻花香芬芳、看松柏挺拔;任想象插上美丽的翅膀,为心中的理想积蓄力量。

作者: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寿安里小学五年级286班李书航

指导教师:杜秀红

我是老师

当今世界,最苦的职业应该是我们学生了。我们每天早上很早就背上书包去上学,晚上很晚放学回家,每天写作业要写到九十点。最惨的是,大人们上班发工资,可我们上学这么辛苦,却没有一丁点薪水,有点郁闷哪。

假如我是老师,我一定要让我的学生们快乐轻松地学习。

当我看到同学们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就决定以后永远不布置作业。我精心上好每节课,并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放学后就不用为做作业烦恼了。我要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想到这里,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了同学们为这个消息欢呼的沸腾声,眼前仿佛看见了同学知道消息后在教室里忘乎所以的表情,脑海里仿佛服浮现出同学们放学后自由自在玩耍的热闹场面。

当我看到考试后,部分同学为试卷上许多红的刺眼的“x”,而躲在一边悄悄伤心哭泣时,我就下定决心换一种独具匠心的考试形式-----让学生考老师。只要学生能出一道我答不上来的题,并能自己清楚地解答出来,就算考试过关。有了这种方法,学生们一定会主动去巩固课本知识, 踊跃地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增长知识面。这种考试方法能使学生感到考试像做游戏一样有趣好玩,然后自觉自愿地钻进学习的大花园采集知识的花蜜。

当我看到每天早上,同学们揉着惺忪的眼睛,拖着疲惫的身体上晨会时,我决定郑重地向校长提个建议 。我建议改变小学生作息时间,早上九点上课, 下午全部上体育课,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体育活动。我想这样同学们就能达到“学的时侯认真地学,玩的时候痛快地玩,睡的时候香甜地睡”的效果了。

我真希望我能是这样的老师。当然我更希望我能做这样老师手下的一名学生 。

奥运在我身边

奥运正以刘翔一样的步伐向我们走来,那么,奥运究竟在哪里呢?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一起去寻找吧!

奥运在哪里?打开电视机,无数关于奥运的知识放鞭炮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丰富多彩的迎奥运活动闪电一样地在眼前跳动,就连广告词也带上“奥运赞助商”几个醒目的字眼……噢,原来奥运就在电视里!

奥运在哪里?近日,我校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体育节。同学们都激动不已,似乎个个成了姚明、刘翔那样的体育健将,在赛场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力量与健美。少先大队开展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主题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中队主题班会,都以不同的形式向同学们宣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思想。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学到了许多奥运知识,知道体育的重要性,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噢,原来奥运就在校园里!

奥运在哪里?上个月,我们一行七人去吴江报社应聘小记者,作文题目竟然就是《期待2008》。小记者们见到这个题目,稍微思索了片刻,就洋洋洒洒地写起来,我也一样。结果,我和其他五名同学如愿当上了小记者。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在报纸上、杂志上,都能见到关于奥运的作文,似乎要将奥运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噢,原来奥运就在人们的心里!

其实,奥运还在人们的文明行为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短短的九个字,就要求我们以文明的行为迎奥运。那么,文明的奥运又在哪里呢?马路上,虽然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行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秩序井然;校园里,打架、骂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都害羞地溜走了。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要以文明的行为迎接这空前的盛事。噢,原来奥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明白了,奥运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2008,北京奥运,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紧抓班级德育,做个好班主任

紧抓班级德育,做个好班主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育人的思想。在班级中队建设中,我们根据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要点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狠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手抓常规,一手抓创新,做好班级中队建设,同时也为好我校德育工作奠定基础。一、健全班级德育,以班促校。进行班级德育管理,班主任需要有一健全的管理队伍。我们在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中队)、小队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在校长、大队辅导员的领导下,由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和班级小队具体实施,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的小队,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沟通班级与全校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把班级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锻炼队伍,提高监督示范功能。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有过硬的德育工作水平。第一,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做到“育人先育已,正人先正已”,成为学生的表率。第二,加强班级队伍建设,通过请专家讲座、观看各种资料、培训等方式,提高班干部能力。设立班级红领巾监督岗的监督和示范功能,在大队部、值日老师、值日领导三结合机制的领导下,随时随地对全班同学进行指导、督查,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班级的管理能力、示范能力,促进班级建设。三、落实常规教育,促进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级德育的基本要求,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须通过规范的约束和反复训练形成。为此学校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第一,把《规范》细化为班纪班规,贯穿于教学、日常生活、学习、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明确提出学生校园规范、家庭规范、上下学的交通规范。第二,积极开展“三项红旗”竞赛,强化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习惯,通过晨会、班会等形式反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落实规范教育中程中,班主任力求让学生做到在班中是个好学生,在家庭是个好孩子。从而增强了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为学校德育建设奠定基础。第三、广泛开展“学典型,立标兵”活动,人人争当“礼仪少年”“进步少年”。德才兼备的学生,及时授予“文明少年”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喜报;对于在行为方面有进步的队员,授予“进步少年”的称号,并将这些好少年的相片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栏内,以便同学们观看学习。四、以建设学校特色德育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建设班级特色德育。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人们的道德观也在变化。现在的德育已经不能光靠过去用空洞的教条、简单的说教来教育学生了,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审视观点,我们必须有改变原有的德育方法,把德育教育融合到丰富、有趣、生动形象的活动中,生活中,让学生融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听、去想、去亲身参与。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现在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中往往家长迁就,极少参加劳动锻炼,存在着“骄”、“娇”二气,无论在什么活动中经常表现为怕累、怕脏和意志薄弱、坚持不住等缺点。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的集体活动。在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组织了武术、跳绳等运动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与持久性,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作为班主任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并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2、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比赛活动,凝聚班级体。学校根据大课间的活动项目,每个学期都开展的“武术、跳长绳”等比赛活动,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比赛时,需要全体学生遵守规则、相互协作、顽强拼博,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摩擦,场地冲突,器材协调等矛盾时,就需要学生忍让、谅解别人,努力与人沟通……一个需要承担某种职责与义务,要按照各种社会道德准则,调节自己行为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开展并落实好思想品德教育,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教育契机。在这个“小天地”里,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对班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迁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协调配合意识增强情感的体验与表达。促进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开展“亲子运动会”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孩子和家长的和谐交流,促进我班级德育工作的发展。3、组织班级红领巾志愿者小队行动。少先队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学雷锋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有重要的影响。每学期初,就根据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安排班级的活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比如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敬老院,我班就在那里设了一个德育基地,全班8个小队自觉认一位老人为自己小队的“公共爷爷”或“公共奶奶”,每到节假日,各班的孩子轮流到敬老院为这些“爷爷”或“奶奶”读读报纸、说说话,当这些“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还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们庆祝。通过这些活动,唤起了那些原先对自己爷爷奶奶都不尊重的孩子的意识,积极地投入到了尊老、爱老实践中去。又如今年“创卫”时期,由于农村“创卫”意识不够,很多村庄村民连“创卫”是什么都不知道,环境卫生不如人意,看到自己村里垃圾乱堆、乱丢的现象,孩子们心里很急。于是,我们班级红领巾小队发起了“创卫-我行动”的活动:以村庄为小组,各组到自己的村庄进行宣传,贴宣传语、出黑板报、写倡议书,制作“回收废旧电池”箱;各小组还在组长们的带动下在本村捡垃圾、清扫街道,以自己的行动唤起村民的“创卫”意识、环保意识。每次活动学生都有记录、有心得。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也帮助解决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4、开展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利用班会、晨会、升旗仪式、宣传栏、板报、节假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各班利用午间或电脑课时进行网上扫墓,今年我校网上扫墓的主题是“缅怀汶川”。端午节时开展“粽香寄深情”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队员们一起回顾了端午节的由来、历史以及民间的一些纪念活动,弘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队员们懂得要做个有“根”的中国人!“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少先队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六一”的亲子活动,农村的家长一向不善于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与自己孩子的交流少之甚少,据调查只有20%的父母亲过孩子。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设计了相关的活动,“我们的心理话”,“父母的吻”等等活动,促进了亲子交流,让队员们过了一个真正开心的儿童节。5、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建设班级文化特化。学校开展文明校园活动,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设立围棋基地、烂柯山导游团,我们班级就根据学校的这些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感悟家乡的魅力,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近几年来开展书香校园“攀登书塔”活动,每层都有一篇赞美家乡烂柯山的诗作,在指导学生读书背诗中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家乡的自豪感。鼓励全班人人参与读书和围棋这些修身养性的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发展。6、加强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班级每个学生的了解,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仔细了解,认真观察,设立心语信箱,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平时能经常性地找有问题的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难。总之,班主任想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从自发到自觉、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

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在语文中品味生活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 生活是语文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校园”是“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教师要善于将这个乐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在学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习作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在第二节写作课上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那种无话可写的局面消失了,这不禁让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学生身边有那么多的语文,我引导学生去学了吗?于是我抓住这一灵感开展了各种活动:利用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开展“寻名人名言”竞赛活动;利用教室开辟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等;利用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仿写标语的献计献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各门课”是“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眼前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给画做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集》,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好学,都可以学习语文,都在接受语文的教育,都有学习的老师和课堂,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3、“社会”是“语文”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上街调查店名,了解含义;收集广告牌上的好词好句;抄录警示语;组织学生春游;编排各类文艺活动送入敬老院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还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是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语文融入生活,课堂充满活力。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间,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

给远方小伙伴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伙伴:

你好!我是安徽省蚌埠市实验学校的一名小学生,我叫唐老鸭,今年12岁,五年级,我属鼠,可我的胆子却不跟老鼠一样哦。我喜欢绘画,作文写得也还行,我的作业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但是,我有的时候有点马虎,不是写错字就是没有看清题目,害得我每次考试总会错一两题,我今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毛病,它害人不浅啊!

近来,我们学校开展了下列许多有趣的活动。

阳光体育活动,我们五年级就是跳竹竿舞。一开始,我们刚跳,总掌握不好节奏,常常被夹到脚,不过,现在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已经好多了,为我们喝彩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作文竞赛,这次竞赛是以“宽容”为主题的,我们班同学写得都不错,通过这次竞赛,我们理解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朋友,我们都要学会宽容。

科技文化节,是在4月份举行的,美术老师让我们设计科技文化节的会徽,我们都在绞尽脑汁地努力,争取被选上。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长大想当一个探险家,在海上或孤林里穿梭,那样多惊险、多棒啊,就像鲁宾逊那样在孤岛生存,不是很有意思吗?虽然要经过千辛万苦的磨难,可我还是觉得有趣、值得。探险路上,也会见到许多奇异的动物,和天然形成的各种奇观,让你不能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个探险家。

好了,这次我们就聊到这儿,下次有时间再说。

学习进步!

你的朋友

唐老鸭

让我们把体育课开到南极

——读《〈中国新教育风暴〉片段》感想

控制下的学习

《片段》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当王能智老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改造黄土高原时,底下的学生们表现出了一种不应该出现的惊异:

“让我们说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马戏团里训练大象的方法是很独特的:在大象小的时候,马戏团用很粗的铁链栓着,任凭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等小象慢慢长大后,即使用一根细木棍和一段绳子绑着大象,大象都不会挣脱.在“我传授你接受”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下,学生就像马戏团里的大象一样,早已把精神和智力里的探索创新死死地压在了心灵的深处,无法挣脱,也不想挣脱,面对偶尔到来的自主也不知所措.

《片段》里说北京四中闻名京都,“北京的家长说到四中的学生。常说:‘没法儿比!’”但是,就连北京四中的学生在刚进入四中时都会成绩下降一段时间,这便是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冲突,就像李京燕老师说的那样:“一个班有20多人初中时当班长,这些‘班长’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到老师发下卷子一考,都傻了,分数普遍掉下去了,这是因为不会学!”这样的学生只能是习惯了等别人来喂食的存储知识的机器,有的甚至是等别人嚼碎了给自己,不嚼碎我就不咽.

释放头脑

其实每个学生的头脑都像现在刚刚开始开放的可燃冰,潜能巨大.在王能智老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改造黄土高原时刚开始的无所适从过去之后,同学们的热情就慢慢得迸发出来,像岩浆一样烧灼着课堂的气氛.连来听课的白耀副院长都深为感动地说,那简直不像初一的孩子,而是地理工作者,用那么专业的术语讨论这样的问题,那么自然,随口就来,绝非数日之功.

是的,经过多年的知识沉淀,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都会答到一定的水平,这时就必须开始把所学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能够更为大胆地在这时就确定未来方向,像北京四中一样开展俱乐部活动,在少年时就能受到大学般的专业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专业人才道路.

要知道,理论上还争论不清的事,往往实践会告诉你.

让我们把体育课开到南极

现在的成材观念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学员,但是,飞速发展的祖国需要的是具有生产能力的专业型人才,能推翻曹冲的称像方法,改用泥土,改用水,改用士兵来称重的创新型人才.

北京四中能到内蒙古考察草原生态,能把实践活动课开到法国,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体育课开到南极呢?

尾声

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改变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向,学习的过程.

感谢王宏甲老师,能写出《中国新教育风暴》这一本书,能让我们进行更深刻的反思,能让我们有机会——把体育课开到南极!

迎接奥运盛会,传承文明礼仪,创建和谐校园

迎接奥运盛会,传承文明礼仪,创建和谐校园

“今天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天。”每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都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随着这句话上的数字一天一天地减少,我也非常期待,非常激动。大家一定都知道四年一次的奥运盛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现在都在倡导文明奥运,和谐校园。为了迎接奥运会,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关于奥运的活动。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一场激烈的长绳比赛。

“叮零零~~”活动课的上课铃响了。各班整齐地站在操场上。一场激烈的比赛即将拉开帷幕。

比赛开始了,先上场的是六年级,然后就是五年级.我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因为我们练习的时候,不是你没接上,就是他断了,3分钟才跳150个,体育老师对我们说我们连第五名都拿不到了。我们都快崩溃了,对这场比赛几乎记绝望了。

“请五年级对队员上场。”五站到指定的位置上,准备就绪。裁判员让甩绳的同学先把绳子甩起来,然后一声令下,同学们都跳了起来,一个接着一个,甩绳的速度渐渐加快,甩起的绳子发出”呼呼”的声音,不时扬起阵阵尘土,我们跑着,跳着,紧张极了。老师一直站在一旁默默地为我们加油,场下的同学也在一旁高呼呐喊:“五(5)班加油!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我们都跳了不100多个竟然一个也没有断过,要接近我们的目标了“200”记数员数着,我们高兴极了,时间还没有到,继续跳着.结束了。我们跳了259个,一个也没有断。我们开心极了,老师脸上展显出了笑容。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要宣布比赛结果了,结果我们得了第一名。“耶”我们欢呼起来。几个中午的努力没有白费。

除了长绳比赛,我们学校还开展了画奥运画,写关于奥运的文章,查找奥运资料抄在搞纸上参加钢笔字比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奥运,增长了知识,也让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我的学习生活。

我为2008加油,为中国加油!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

五(5)班

简评:开篇,议论过渡,自然流畅;场景描写,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