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考前必看:精选高考作文题目77例(5)

★五十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当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机会、选择、困难、金钱、死亡……这其中或喜或悲,有人物、有故事、更有思索。你能将你所经历的、所知道的、所想到的写下来吗?

要求:

1、将作文题目补足完整,可以从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也可以另选某个方面进行写作;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题目:面临——

★五十九、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六十、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某市森林公园决定公开招聘一名高级管理员。几轮测试之后,1000名应聘者中有三人因分数相等同时进入复试,总管招来他们说:“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三号林区,你们一齐出发,谁抓住了这只山羊,谁将被录用。”三人奉命来到三号林区,甲首先发现了山羊,已用物击伤了山羊,丙抓住了受伤的山羊。

1、请你预设一下招聘结果,然后写一篇文章。或依材料写招聘故事,或引发联想写成散文,或阐发观点夹叙夹议……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少于700字。

[意图]本题属情景作文,旨在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考查。

(1)招聘甲,因为他具有“发现”精神,“发现”是发明的源泉;

(2)招聘乙,因为他具有实干精神,动手实践的能力是管理人员的必备素质;

(3)招聘丙,因为他具有收获的才能,只知播种,不知收获的人将会一事无成;

(4)破格招聘三人;

(5)用“抓山羊”作招聘考题,滑稽可笑,终告失败。还可从反面思维预设出更多结果或提炼出更多的观点。★六十一、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

1、细读寓言故事归纳出一个观点,或扩写成螃蟹问路的故事,或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想,或议论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题目自拟,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炼主题,全文不少于700字。

[析]从螃蟹角度看:1、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2、没有正确的方法,“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3、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究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疳无济于事。

从青蛙角度看:1、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2、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3、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六十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正在伐树。弟子问为什么那颗长得很歪的树不伐?答:伐了无用。至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欲杀鹅相待,家仆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树有用而被伐,无用而被保全性命,鹅因不成器而被杀之,成器而得以延留。倘若伐木工要专寻特型树呢?那么直树反而不中意。鹅主人若是喜静而怕噪呢?当下砧板伺候的,只怕是会报警的鹅了。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总之,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请以“环境、条件与结局”为话题,以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六十三、爱因斯坦在50年代,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过商,做打字机生意和办出版公司,结果亏了30万美元,赔光了稿费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确实,人生的决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地方便是废物。请以“宝贝放错地方便是废物”为话题,以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七十二、据1999年9月19日报载:为纪念大连市建市100周年,大连市修建了世纪仓,将反映20世纪该市变化的100件物品珍藏其中,留给100年后的大连人开启。这100件物品中有1999年时的大连市长给2099年大边市长的亲笔信。

假若在你的学校也修建了一个类似的世纪仓,请你以20世纪的高中生身份写一封致21世纪末本校高中生的信。

注意:

1、内容只要与“20世纪末的高中生致21世纪末本校高中生”题意相符即可,具体角度和写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讲述今天的故事,畅谈学习的苦衷,介绍兴趣爱好,发表人生见解,探讨百年间各方面的异同,预测百年后的发展状况,等;

2、题目自拟,也可直接以“致______的一封信”为题。3、不少于800字。

★七十三、有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来对各类学生进行测验,结果是:

大学生:(太简单。不屑回答)

高中生:是零。

初中生:是英语字母“欧”。

小学生的回答最有趣:“是太阳!”“是月亮!”“是铁环!”“是皮球!”“是乒乓球!”“是足球!”“是烧饼!”“是汤圆!”“是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

提示:测验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想像力越贫乏。

请以“想像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80诗行)。

★七十四、当我国一群访问者南韩汉城的雄伟,“大宇”、“三星”的巍峨,不禁由衷赞叹时,陪访的东道主竟发出长长的喟叹:“我们没有鲁迅。”消息传来,我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思想界朋友却断言道:“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鲁迅,而是没有‘大宇’,没有‘三星’,鲁迅是不能当饭吃的。”

不知我们的国人听到如此一番高论会有何样的感想?

要求:

1、内容具体,想像联想丰富;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七十五、面对亲人,面对朋友,我们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想法要交流。当你面对心中崇拜的偶像,面对早就想一见的历史名人,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形象,你会和他们交流些什么呢?

请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与———对话

★七十六、最近,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他的电影《幸福时光》选为女主角。大连姑娘董洁成为幸福的女孩。预计,她也将会像巩俐、章子怡一样,在张艺谋的操作下,一举成功。对此,有人认为,她们的成功关键在于得了机会,这样的成功并不值得骄傲;但也有人认为,她们的成功主要在于自己刻苦努力,把握机会,是值得赞赏的……

成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字眼。但是,成功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一定思考过,并为之奋斗过,关于“成功”的故事、想法、实践……一定很多。请以“成功”的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可谈的范围很广,同学们切勿陷入上面的材料,就事论事;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议论,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七十七、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格·拉德教授是神经病理学的奠基人。他给上门求医的病人用药的剂量总是规定用量的一半,有的甚至更低些。一些接受过拉德教授治疗的政界要人、商业巨子得知真相后,觉得受了戏弄,一些人开始怀疑他的医术和医德。后来,在纪念拉德去世5周年时,人们发现拉德生前在神经学课堂上向学生反复讲过这么一句话:药对于心地不再单纯的人来讲,剂量再大都没有用,尤其是安眠药。请以“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话题只要与拉德的做法或他的话有关,就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议论,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六十四、站在月球上所想到的

假若你站在月球上,面对人生,你想到了什么?

请以《站在月球上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了,不少于800字。

★六十五、“假若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痛苦的日子暂且忍耐,那愉快的日子定会到来。”这是一首外国名诗。

请以“假若生活欺骗了你”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题不限,不少于800字。

★六十六、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位中国人空中做客,主人两岁多的小宝宝在客厅里跑动,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然后一面用手打椅子。心理学家见此情景,不禁有些孤疑。

根据上述材料,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六十七、当人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时,人人都会从心底里涌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体味,见闻,感触呢?

请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是有感而发,就符合要求;

2、文题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3、题目自拟。

★六十八、有人说,生活如诗,生活如歌;有人说,生活如藤,生活如萝;有人说,生活如溪流,生活如小河;有人说,生活如……

你认为“生活”如什么?请以“生活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你选填的内容;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六十九、钱这东西……

提示:题目中的省略号不但提供给我们一个比较广泛的思维空间,也让我们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选材自由,由此,凡思想、情绪、经历、体味,只要与“钱这东西”有关都可写进文章,凡一人一事,多人多事,只要与“钱这东西”有关,都可写进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七十、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老师问我,“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人烧的茶水,走过他扫过的洁净的楼道,甚至漫不经心将自己的脏衣服随意丢放在他的斗室。老师说:“你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是回报一上微笑。”

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出一个类似的故事。或就此发表议论。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七十一、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七十二、据1999年9月19日报载:为纪念大连市建市100周年,大连市修建了世纪仓,将反映20世纪该市变化的100件物品珍藏其中,留给100年后的大连人开启。这100件物品中有1999年时的大连市长给2099年大边市长的亲笔信。

假若在你的学校也修建了一个类似的世纪仓,请你以20世纪的高中生身份写一封致21世纪末本校高中生的信。

注意:

1、内容只要与“20世纪末的高中生致21世纪末本校高中生”题意相符即可,具体角度和写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讲述今天的故事,畅谈学习的苦衷,介绍兴趣爱好,发表人生见解,探讨百年间各方面的异同,预测百年后的发展状况,等;

2、题目自拟,也可直接以“致______的一封信”为题。3、不少于800字。

★七十三、有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来对各类学生进行测验,结果是:

大学生:(太简单。不屑回答)

高中生:是零。

初中生:是英语字母“欧”。

小学生的回答最有趣:“是太阳!”“是月亮!”“是铁环!”“是皮球!”“是乒乓球!”“是足球!”“是烧饼!”“是汤圆!”“是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

提示:测验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想像力越贫乏。

请以“想像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80诗行)。

★七十四、当我国一群访问者南韩汉城的雄伟,“大宇”、“三星”的巍峨,不禁由衷赞叹时,陪访的东道主竟发出长长的喟叹:“我们没有鲁迅。”消息传来,我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思想界朋友却断言道:“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鲁迅,而是没有‘大宇’,没有‘三星’,鲁迅是不能当饭吃的。”

不知我们的国人听到如此一番高论会有何样的感想?

要求:

1、内容具体,想像联想丰富;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七十五、面对亲人,面对朋友,我们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想法要交流。当你面对心中崇拜的偶像,面对早就想一见的历史名人,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形象,你会和他们交流些什么呢?

请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与———对话

★七十六、最近,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他的电影《幸福时光》选为女主角。大连姑娘董洁成为幸福的女孩。预计,她也将会像巩俐、章子怡一样,在张艺谋的操作下,一举成功。对此,有人认为,她们的成功关键在于得了机会,这样的成功并不值得骄傲;但也有人认为,她们的成功主要在于自己刻苦努力,把握机会,是值得赞赏的……

成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字眼。但是,成功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一定思考过,并为之奋斗过,关于“成功”的故事、想法、实践……一定很多。请以“成功”的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可谈的范围很广,同学们切勿陷入上面的材料,就事论事;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议论,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七十七、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格·拉德教授是神经病理学的奠基人。他给上门求医的病人用药的剂量总是规定用量的一半,有的甚至更低些。一些接受过拉德教授治疗的政界要人、商业巨子得知真相后,觉得受了戏弄,一些人开始怀疑他的医术和医德。后来,在纪念拉德去世5周年时,人们发现拉德生前在神经学课堂上向学生反复讲过这么一句话:药对于心地不再单纯的人来讲,剂量再大都没有用,尤其是安眠药。请以“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话题只要与拉德的做法或他的话有关,就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议论,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朱九戒历险记】『整理版』

【朱九戒历险记】『整理版』(II) 【环游世界第一站——北京】 “中国的首都啊——北京.”那里有着北京人的热情,刚到了那里就是北京奥运会彩排,有许多外国人都在那里.那些外国人讲中国话讲得还不错,可是.如果别人不注意听啊,根本就听不出讲得是什么? 在一阵阵的烟花绽放中,朱九戒来到了海边,走着走着,忽然踩到了一个东西,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包零食,这就使朱九戒的嘴又搀了起来.口水都滴到了那袋零食上,孙小空看见后就扯了一下朱九戒的耳朵.朱九戒一转过去就说:“我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了,可以给我买一带这个吗?”“什么?买零食?你不怕吃了肚子疼?”孙小空问.孙小空又说:“只要你说你吃了不肚子疼,我一会就给你一袋!”朱九戒一下就点了头. 过了一分钟,孙小空就把地下的那袋零食拿给了朱九戒.朱九戒说:“你把这个给我?你有没搞错,垃圾食品,留给你自己吃算了!”孙小空说道:“我好心给你吃你又不要,你又没有说明你要一袋干净的零食,所以我就把这个给你吃!”朱九戒说道:“你这猴子,居然耍我!” 说完,两个人来到了放烟花的地方,孙小空叫朱九戒一起去鸟巢那里玩玩.朱九戒又好奇了,简直就是满脑袋的鸟巢,还想着:今天这猴子真是有病,去鸟巢,有没弄错啊?鸟巢,鸟巢,我这么大,能把我给容纳下吗? 孙小空猜出朱九戒在想什么?然后右打了一下他的头.孙小空又说:“你别乱想了,鸟巢不是鸟住的,是人造的!是看奥运的.”朱九戒又感到奇怪了.可是他并没有想那么多,就和孙小空一起去看烟花. 来到鸟巢,满眼都是烟花,满耳都是烟花响声,满鼻子都是烟花味,这就看出烟花放得十分的多.孙小空根本就看不到尽头.人很多很多,孙小空只好站在墙的一边.而朱九戒的身体又大,被挤得东摇西摆.孙小空在墙边发现了一张纸,一看,上面写着很大的字:奥运失败,杜绝奥运成功.下面又写着几个小字:法轮工.孙小空觉得十分的奇怪.法轮工居然又在捣乱了,二话不说,直接把那张纸给撕掉.朱九戒看见他在撕纸,又去问到底. 孙小空解释道:法轮工就是坏的,阻止奥运举办成功,专门捣乱,上次在报纸上看见上一届他们没有阻止成功,这次要10倍的还回来.朱九戒听后十分地生气,就自言自语道:“那些人太过分了,我们都是中国人,就要祝愿奥运举办成功”说完,两人就开始找那些贴在墙壁上的纸,找到后,把那些纸撕得个粉碎.他们还想:绝对不让法轮工得逞! 【环游世界第二站——英国】 早上,朱九戒和孙小空早早的就来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了护照,然后去目的地——英国的大使馆签证。 最后,他们拿着昨天买的机票——从北京到英国的机票,准备今天9:00登机。 “请9:00上机的乘客提前5分钟登机!” “现在几点了?”朱九戒焦急地问着旁边的孙小空。 “现在啊?还早着呢!才8:30分,还有25分钟才登机呢!慢慢地等吧。” “哎!怎么来那么早啊?” “哎哎哎,是谁说要早点来的?” “呃……”朱九戒不好意思的挠了挠脑袋,脸红的像是蒸熟的螃蟹似的。 …… “好了,我们可以登机了。”孙小空见到现在已经8:24分了,赶紧拉着朱九戒从候机场来到登机的地方。 由于平时吃的东西太多了,朱九戒已经长到120公斤了,他跑起步来,一步一喘的,滑稽极了。 “小朋友,请把你们的护照拿出来。” “哦,给!” 验证员给他们搞好了出国的所有程序之后,他们就顺利的来到了从北京到英国的飞机前,上了飞机,坐在他们对面的是一个“大胡子”和“鹰钩鼻”,看来都是英国人。 “HI!Good morning!”孙小空高兴地向他们打招呼。 “Hello! 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 “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大胡子’似乎对朱九戒和孙小空很感兴趣,一上飞机就问个不停。 “we’re from China!I’am twelve year old!”,“How about with you?” “Oh,I‘m from United Kingdom,I is thirty year old.” …… “快到英国了!”朱九戒高兴的喊道。 “Yes!We soon arriv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Good bye!” “Good bye!” “到了,到了!我们先去参观泰晤士河,然后参观鸽子广场,我想,我们参观完后应该就已经是傍晚了吧!”朱九戒似乎早早的就准备好了。 下了飞机,出了机场,他们来到公交站,搭乘着去泰晤士河的车,很快,他们就来到了目的地——泰晤士河。 漫步在桥上,阵阵风吹来,凉爽极了,舒服极了。 “哎,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些关于泰晤士河的事啊?”朱九戒向旁边的孙小空哀求道。 孙小空显得有点惊讶,问道:“嗯!我没听错吧?一向只喜欢吃的你,也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 “哎呀,你就不要嘲笑人家了嘛!连人家爱学习你也要管!”朱九戒撒娇地说。 “噢,呵呵!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有关泰晤士河的事情吧”,“ 她是英国最长的河流,也是最重要的水路,又是英国的母亲河。它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沿途汇集了英格兰境内的诸多细流,河水从西部流入伦敦市区,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千米的河口,最后经诺尔岛注入北海。从源头到伦敦桥长259公里,伦敦桥至诺尔岛长77公里,全长340公里,通航里程为309公里。在塞尔特语中,泰晤士河意为“宽河”,事实上自伦敦桥开始,河床才开始加深,河面也大大变宽。伦敦桥一带河宽229米,到格雷夫森德时更是宽达640米。流域面积11,400平方公里。河床坡降微缓,水位稳定,冬季流量较大,很少结冰。通航里程280公里,伦敦以下为潮汐区,海轮可乘潮抵伦敦(距河口88公里,该段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伦敦塔桥至河口有4条汽车隧道,塔桥以上沿河架有许多公路、铁路桥,并有运河同其他河流相通。伦敦用水的主要来源。” “还有吗?还有吗?我还要听!”朱九戒听完后连忙说道。 “当然还有”,“虽然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或许可以反过来说,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如有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这些建筑虽历经沧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洗礼,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样,直至今天还在为人们所使用。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很有文化的孙小空一口 “哦,我知道了!谢谢你给我讲的这些!”朱九戒激动地说道。 孙小空见朱九戒那么爱学习,就告诉他了一些自己的‘秘籍’: “嗯,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以后要多看报多看一些书刊、杂志,这样才会了解的更多哦!” “嗯,我知道了!” 接着,他们又乘着车来到了鸽子广场。 “哇!这里怎么那么多鸽子啊?” “哈哈!这你就不懂了吧!”,“由于游客们随意喂食,鸽子繁育旺盛,已经有 上千只鸽子生活在广场周围。鸽子广场上过多的鸽子产生的粪便和各类病菌,已经给游客的健康造成威胁,成为一大隐患。” “哦,那我们快快离开这儿吧,不要被鸽子传染到了,我们去旅馆开房吧!” “好!”接着他们来到了一家旅馆。 “Hello, what can you help?” “We have to stay at here.” “OK!Please pay here come down with(请在这儿付钱).” “How much do I have to pay for it?” “Please pay 300 pounds!” “RMB can?” “YES!YES!”,“ Please pay 2700 yuan!” 孙小空听完,从背包里拿出2700元,递给了她。营业员用验钞机验证并证明了他的是真币的时候,拿给他们了钥匙和门牌号。 “给我看看,我们在哪间房?”朱九戒从孙小空手里拿了门牌号, 哦,他们住在3388房。 乘着电梯,来到3388室。 【环游世界第三站——深圳】 他们两个人商量了一番,结果想了想,都决定还是回国去看看.不能总是在外国逗留,过后买了一个12日的飞机票,可是很贵,都说这是奥运会期间,去的人很多,所以就是赚钱的好机会.一张到北京的机票都要3500元,对于两个人来说呢,那就更贵了.可是为了回国看看,孙小空该是舍得. 12日的时候,两人就上了飞机,在飞机上,朱九戒那个鬼摸样把飞机上的人吓得到处乱跑,所以,服务员只好让孙小空和朱九戒就坐在了最前面.朱九戒一来到前面就想喝水了.朱九戒就用自己学过的英语问服务员.. “Are there have water?” “YES” “Give me plese!” “OK!” 过了一会儿,那个服务员就把水给了他.朱九戒咕噜咕噜几口就喝光了. 飞机在北京降落了,朱九戒和孙小空一出飞机场就看见了一张大大的宣传图------深圳欢乐谷.朱九戒看了后又动了心,又想去深圳的欢乐谷玩了.这下,孙小空就很不满意,因为手中的钱根本就没有多少了!朱九戒一心只想着玩,就只好又问:“那我们先坐飞机去深圳,到那里,我们还可以找些朋友,可以赚钱啊!”孙小空想想,心里默默地想着:这也是个好办法,想当年,比我高辈分的那位孙小空曾经的朋友牛魔王就在深圳工作,去要点钱不就行了. 过了2天,飞机就抵达到深圳.朱九戒一下飞机就说:“走,走,走,我们快去欢乐谷玩啊!真是的,我都等到花都谢了.”孙小空怒气冲冲地说:“你忘了,我都没有钱了,走,找那个牛魔王去借钱去啊!”随后,朱九戒就和孙小空一快老到了一个叫蛇口的地方,那里就住着牛魔王,找到后,借了钱就马上赶到欢乐谷,来到欢乐谷,那天,刚好欢乐谷开活动-------狂欢节.那里有着非洲人跳舞,也有好玩的激动游戏.他们来到山那边,看见有个东西,是一下子上去一下子又下来的那个游戏.朱九戒就咬起手指头,又边想:好好玩哦!可是,又好害怕啊!那么高,会不会把人给活活的吓死啊!孙小空又问他:“你是不是想坐这个啊!”朱九戒说:“想是想,可是恐怖啊!”孙小空又说:“怕什么?走,去坐坐嘛,你又叫来又不坐,真是浪费我的钱哦!这里的门票都是180元哦!” 孙小空故意想看朱九戒的好戏,所以才那么说了.朱九戒想想,还是去坐了. 朱九戒坐到上面,抬头一看还有那么高,心里怕怕的.当那个控制人员说:“请各位准备好,马上就让你们试试飞到天空的滋味.”朱九戒想着:这算的了什么?我还可以在天空飞呢! 刚说完,一冲就冲到了天空上,然后一掉又掉下来.想都不用想,又是上次那样,裤子又湿了,而且坐完后,下来时,站都站不稳,还感觉天旋地转.孙小空又知道他裤子湿了,又带他去游泳池,到了游泳池,上面有许多大象,大象的鼻子会喷水,然后,那个傻头傻脑的朱九戒又跑到那里去洗裤子.孙小空来到那里冲浪,就叫上了朱九戒一起.朱九戒根本就没有玩过,还好孙小空会玩.孙小空准备好了,那个管子一冲水,孙小空就顺着管道一直划到了底.到朱九戒了,朱九戒准备好后,那个人一泼水,朱九戒也顺着往下划着,可是朱九戒太重了,到转弯的时候,他一撞那个管道,整个人就一直摔了下来.后来,孙小空跑过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朱九戒的脑袋朝地,脚朝上这样摔了下来. 【环游世界第四站——日本】 虽然朱九戒受了伤,但是他却肯为了大家的梦想而坚持,所以,他决定到达了那个目的地再慢慢的养伤。今天,他们环游世界的第四站是几十年前曾想侵略我们国家的国家——日本,他们今天将乘着飞机飞向日本,飞向东京。 他们7:40搭着TAXI来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办护照和签证。 签好证后,已经是7:50分了,他们又赶紧搭着TAXI来到机场,这时,机场广播里响起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声音:“请今天要搭乘从深圳到日本航班的乘客在登机前30分钟提前登机!” 听完,孙小空把手抬起来看了一下表,嗯,时间不早了!已经8:00了!他连忙起身对旁边朱九戒说:“嗯,现在我们先准备准备,一分钟后准备登机。” “哦!那我先去买一箱方便面吧!我怕我去到东京后吃不惯那里的东西。” “哎哎,这可不行,待会被检查出来会被拘留的!要带,也只可以带一两包!” “哦,看来我以后生活常识还要再多积累一些啊!” 一分钟后,朱九戒和孙小空他们来到过海关的地方,经过检验,朱九戒和孙小空他们身上没有任何可疑的危险物品,他们很快就过完了海关,然后上了飞机。 他们上了飞机一看,噢!对面两个都是日本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各自手中都拿着一个日本国旗,所以朱九戒和孙小空很快便认出他们的国籍。 “こんにちは(你好!)”孙小空用日语跟对面的两位日本人打招呼。 “やあ(你好!)”那两个日本人也很有礼貌的跟他们打招呼。 “あなたはどこの出身ですか(你们从哪里来?)”一个日本人看见他们的长相很怪异,便一上飞机就问个不停。 “私たちは、中国から(我们来自中国。)”朱九戒用生硬的日语回答那个日本人的问题。 “が、日本のどのようなおいしい食べ物(请问日本有什么好吃的食物?)”朱九戒对吃的很感兴趣,所以,本来日语说地很生硬的他,现在却说的非常流利。 “チェリ?パイを、どら??き、タコのやけどを?った、???zみのソ?スとして、 kaoman由宇。(有樱饼、铜锣烧、章鱼烧、照烧酱、烤鳗鱼。)”其中一个日本人很快得回答了朱九戒的问题,好像他对吃这个东西也跟朱九戒一样颇有研究。 “日本の?Sしみは何です(日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孙小空问。 “持っている?|京ディズニ?ランド、?|京タワ?、上野恩?公?@……これらは?Sしい(东京铁塔、东京迪斯尼乐园、上野公园……这些都很好玩)!” “?|京都は、これらの良い病院がある(那东京有哪些好的医院)?” “?|京都千代田病院(千代医院)。” “ありがとう(谢谢!)” “に感?はありません(不用谢)!” …… 下了飞机,他们就直奔银行,他们要干什么呢?哈哈,不知道了吧!当然是拿着签证去银行里换货币。 孙小空拿出1000元,换了15300元日元便边走边问地来到了“千代医院”,“ こんにちは、私の友人の、彼の治?にお?りください(你好,我的朋友摔伤了,请给他治疗)。” “ああ、お支?Bい3000?遥ㄠ蓿?敫?000日元)。” “ああ、与える(哦,给)!”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朱九戒的摔伤很快就好了,他们又可以开始了他们的日本之旅。 早上,一缕阳光照进朱九戒和孙小空的房间,树上的鸟儿在叽叽喳喳的叫着,仿佛在对朱九戒和孙小空说:“快快起床啊!你们不是想在日本旅游吗?” 一声声的鸟叫把孙小空催醒,他醒后,看见此时的时针正指向8,便摇了摇旁边正在熟睡和打着呼噜的朱九戒,说:“嘿!该起床了!我们要开始今天的旅行了。” 他们吃了铜锣烧后就去目的地——东京铁塔 他们乘坐地铁三田线到芝公园站,来到了号称日本第一塔,矗立于东京都港区芝公园西侧,被视为东京市区的象征性建筑的东京铁塔。 “チケットの数を(门票是多少)?” “八二??遥?20日元)。” 付了门票,散步在东京铁塔旁,一阵微风吹来,舒适宜人。 “我们去一楼提供饮食的休息厅买些东西吧!” “好、好、好!”朱九戒似乎等待这一刻等待了很久似的,听到孙小空说,马上回答。 他们来到一楼提供饮食的休息厅,购买了一些樱饼、铜锣烧、章鱼烧、照烧酱和鳗鱼,“どのくらいのお金は、(请问共需多少钱)? “六十八?遥ü?8日元)。” 他们来到一块空旷地,准备野餐,突然,一群蒙面黑衣人将朱九戒和孙小空团团围住,原来,刚才在朱九戒和孙小空在购物时被他们看见,见他们出手那么阔绰,便对他们打起了打劫的念头。 “バスタ?ド、これを行うにしたい(混蛋,你们想干什么)?” “言うまでもなくと思うポイントを知っている(我想我不用说你们也知道了吧)?” “嘿,快跑!快跑啊!”孙小空见他们不注意,拉着朱九戒的手就跑。 “回?亭护?g行す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追!一定不能让他们跑了)!” 他们两个正在气喘吁吁地跑着.忽然,跑到了一家小店里,那个朱九戒就说:“孙小空,我有个办法了”说完后,就直接拉着孙小空的手跑到了那家小店. 朱九戒就对着那个小店的老板说:“爸爸,我终于回来了!”那个小店的老板听不懂中文.好象上天有眼,那个站在老板旁边的老板娘会中文,因为她就是中国的.然后,老板娘就说:“你们叫他爸爸干什么?你是不是认错了?我们还没有那么老吧?”朱九戒就吞吞吐吐地说:“不是,不是.后面有几个黑衣人在抓我们,我们想在你们这里躲一下!”“哦!原来是这样的啊!那好吧!你们又不早点说!”老板娘好奇着. 后面几个黑衣人传来了声音:“すぐにつけて、すぐにつけて、あの2人を捉えて、1匹のサル、1つの豚の?、すぐにつけて、前にあります!( 快点,快点,抓住那两个人,一个猴子,一个猪头,快点,就在前面!)”声音渐渐地近了.他们没有说什么,就往那个桌子底下钻去了! 那个带头的黑衣人说:“さっきここにあっての、どのように急に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か?私は行ってこの小さな店の中ですこし?いて、あなた?はあちらへすこし探しに行きます!( 刚才就在这里的,怎么一下子没有在了?我去这个小店里问问,你们去那边找找!)” 那个带头的黑衣人来到小店就问那个老板:“さっき人がいて育ってサルのようで、ありますひとつは育って豚の?のようで、あなたは彼らがここを通ることが?えましたかどうか?(刚才有个人长得像猴子,还有一个长得像个猪头,你有没有看见他们经过这里啊?)” 老板被吓得书不出了,吞吞吐吐地说:“その----その---豚の?はそうでしょうか?そのサルがまだいます!私はずっとここで小さな店を?て、彼らがここを通ることが?えていないで、もしかすると彼らはすでにあの道へ?iいていったでしょうか?(那个----那个---猪头是吧?还有那个猴子哦!我一直都在这里看小店,没有看见他们经过这里,或许他们已经往那条路走去了吧?)” 那几个黑衣人走后,朱九戒和那个孙小空出来.那个孙小空问:“他们在问什么啊?我怎么听不懂,你们这边的日语很复杂哦!”那个老板娘说:“他们在骂你们,还问我那个猪头和猴子在不在这里?”那个朱九戒气得没办法,还说:“走,孙小空,我们跟他们拼了!”孙小空把他拦住了 说:“算了,不去了吧!我们现在去阿拉伯怎么样?”朱九戒点了点头. 【环游世界第五站——阿拉伯】 早上,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来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中国大使馆办护照和签证。 “أنت جيّدة, نحن يحصل تأشيرة(你好,我们来签证)。” “ملحّة إجازة رسم 1049 [يون(加急签证需交1049元)。” “[أه], ل(哦,给)。” 拿着签证走出大使馆,他们又乘着公共巴士来到机场,拿着机票提前30分钟来到托行李的地方…… 搞好了全部的出国程序,他们就上了飞机。 噢,这次坐在他们对面的不是阿拉伯人,也不是日本人,更不是西班牙人,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嗨!朋友们,大家好!”朱九戒见是自己国家的同胞,高兴的向他们打招呼。 “嗯,你好,不过,我想问一下你们:你们怎么长成这样?”那位中国人跟以前的外国人一样,见到朱九戒和孙小空的长相有点怪异,就一上飞机便问。 “哦,我们是搭乘时光机-105号从远古时代来到现实世界的。”孙小空脸红的回答道。 “远古时代?哪个朝代?”那个上了飞机就一直追问个不停。 “呃……是从唐僧取西经那个年代来的,我是孙悟空的第223代,他是猪八戒的第222代。”孙小空回答道。 “哎~你们去阿拉伯干什么?”朱九戒问道。 “我们去访问。”那两个中国人异口同声地说。 “那你们是中国哪里的?”朱九戒似乎对他们很有兴趣,问。 “我是北京的,他是深圳的。”那个长得很帅的回答。 “您是深圳的?我们刚去深圳玩过!”朱九戒惊讶道。 “嗯,你们觉得深圳好玩吗?” “好玩、好玩,不过就是不小心受伤了,后来到日本治好了。嘻嘻~”朱九戒不好意思的回答。 …… 下了飞机,他们又直奔银行——换货币,孙小空拿了10000元换了5000里亚尔。 换完了货币,他们就去七星级酒店。 “哇,在七星级酒店从外往里看,金碧辉煌,堪称艺术品,从上往下看,景色美丽,碧绿的海水夺人心神! ”孙小空感慨道。 “嗯,你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语言是什么啊?”朱九戒边走边问。 “噢,是英语,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孙小空回答道。 “Hello,We have to housing.” “Please pay 1000 riyals.” “OK!” 他们拿了钥匙后便来到888房,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度过了开心的一夜。 “起床咯~”孙小空洗漱完毕后叫醒了朱九戒。 “那么早?” “你看看几点了?都9点了,待会儿太阳很晒的!小心你猪油都出来了!” “今天我们要从沙漠边沿到沙漠里,驾驶着特制的吉普车冲沙,够刺激,滋味特别,与众不同到沙漠腹地中骑乘骆驼,到夜晚的时候围坐在火堆旁,观看沙漠民族的肚皮舞和烧烤。唯一要注意的是多喝水,戴墨镜,擦防晒霜。” “好!你先去买防晒霜和墨镜还有两大箱水。” “唉~真拿你没办法!” 等孙小空回来,见朱九戒已经洗漱完毕了,惊讶地说:“哇靠~很自觉哦~” “现在我们先把身体涂上防晒霜,然后戴上墨镜!” 准备好后,他们就开始了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快乐之旅了! 他们先来到沙漠边缘,慢慢地从边缘走到沙漠里,他们才刚刚走了几步,就连连叫渴,孙小空念叨了好一会儿,才把水给朱九戒喝一口,边给他喝边说:“向你这样的喝水速度,我估计啊,我们还没有走到沙漠边缘1000米的地方啊,水就早已被你喝光了,待会儿我们渴死在这沙漠里,那你可就成了罪人咯!”孙小空故意吓唬朱九戒。 “啊?这么严重啊?那我不喝了!”朱九戒信以为真,连忙将水罐塞回孙小空的怀里。 孙小空他们走着走着,正在他们欣赏着这金灿灿沙子时,突然从后面窜出来一群绑匪,他们将朱九戒和孙小空绑的结结实实的,孙小空见状,连喊救命,可是这里是沙漠,谁会在沙漠里呢?所以,他们就算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人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话说回来,那两名男子到底是谁呢?他们在沙漠里绑架这些人,他们几个人的用意何在?再看看他们以前的犯法记录: 1956年,几人在阿拉伯的首都捣乱. 1957年,几人在阿拉伯边区的小镇上抢劫. 1969年,几人在英国买毒品. 1977年,几人在几内亚中放火. ………… 他们这次抓住了朱九戒两个到底想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想把朱九戒两个带到一个荒地,然后再对朱九戒两人进行勒索.几名男子在对他们勒索时.不幸,外面居然有几名警察在跟踪着.或许那几名警察早已怀疑他们几个是坏人.在他们类所的时候,警察把他们一网打尽,抓个正着. 抓了过后,就把几名男子和朱九戒带到了警察局进行再次的调查.可是,朱九戒不同意,因为他们来阿拉伯是为了玩乐,又不是来调查.可是,没办法警察就硬把他们抓了过去. 来到警察局,警察用阿拉伯语言问他们:“هو كيف جئت إلى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جاء الى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تريد انتفعل ذلك»(你们是怎么来到阿拉伯的?来到阿拉伯是想干什么呢?)”孙小空就说:“你们再说些什么啊?我听不懂,真听不懂!不管了,我们要去玩了!”朱九戒就说:“你这猴子,先别说话啊!我听得懂一点,因为我伯伯是阿拉伯的,记得小时候我就来到阿拉伯,所以他也教了我一些.”然后,朱九戒就跟警察说:“نحن آه ، بلدي هو الباب الى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القيام به ، الى الملعبللعب وهنا اود ان youbian في العالم ، لذلك تقوم به في كل مكان ،أنظر فقط الى الصحراء ، وكانت النتائج خطف.( 我们啊,我门来阿拉伯是为了玩,到这里的游乐场来玩玩,我的愿望是游遍全球,所以我到处玩玩,刚才去沙漠看看,结果就被绑架了.)” 话说完后,那个警察就对着那几个男子说:“وهو يتحدث عن حقيقة؟ »وقال : ليست حقا آه» انك ستكون مغلقةلمدة سنة واحدة. (他讲的是真的吗?他说的是不是真的啊?你们就要被关闭1年.)” 那几个男子点点头. 最后警察就叫朱九戒他们两人离开警察局.他们走后,朱九戒十分的生气,还想着:我不想再到外国来了,真烦! 上被误解后,阿拉伯政府为了表示歉意,便给朱九戒和孙小空各雇了四名贴身保镖,以免他们再受到什么伤害。 朱九戒现在天天都有保镖跟着,什么事也不用自己动手,累了,叫保镖捶捶背、捏捏腰;渴了,让保镖拿个可口可乐;饿了,叫保镖给他买蛋糕……这不,他的体重已经由原来的130公斤涨到了160公斤,由原来的跑一步一喘变成了走两步就一喘,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出一阵阵笑声。 而孙小空呢,他却没有像朱九戒那么懒,只是外出时才用保镖,其余时间让保镖们休息,这几天,孙小空天天都出去玩,现在已经对这个城市的规则和法律很清楚了。 今天,他们将要实现他们原来的计划:从沙漠边沿到沙漠里,驾驶着特制的吉普车冲沙,够刺激,滋味特别,与众不同到沙漠腹地中骑乘骆驼,到夜晚的时候围坐在火堆旁,观看沙漠民族的肚皮舞和烧烤。 他们叫他们的保镖一人扛两箱水,共十六箱水。 朱九戒见这次带的水很多,便走两步喝口水,很快就喝完了一整箱水,这时,孙小空很不高兴地说:“待会儿你喝完了你自己带的水可别向我要水!就是要,我也不给你!哼!” 踩着金灿灿的沙子,脚底觉得绵绵的,很舒服。由于是沙漠,太阳很大很大,温度可达36摄氏度,朱九戒叫保镖给他买了加厚的遮阳伞,不然,他的猪油都可能晒出来了! 走了一段,朱九戒就觉得有点累了,便嚷嚷着叫孙小空给他钱,他要雇骆驼,孙小空蛮不情愿的雇了十只骆驼,组成一只骆驼队。 “我觉得我们有点太浪费了,好好的雇什么骆驼?”孙小空埋怨道。 “嗨!人家觉得有点累嘛~”朱九戒撒娇道。 “看看看——你的‘游泳圈’就是这样来的!” “يريد أنت كلّ أنّ, هو كان حقّا أن يخسر وزن(你们说说,他是不是要减肥了?)” “نعم(是的!)” “حقّا, هو سوفت خسرت وزن, خلاف ذلك مستبعد(是的,否则就不堪设想了。)” “你们都针对我呐?حقّا, هو سوفت خسرت وزن, خلاف ذلك مستبعد”朱九戒愤怒的将两种语言都说了一遍。 话音刚落,所有的保镖喧嚣声嘎然而止,都恭恭敬敬的低着头。 …… 晚上,朱九戒和孙小空他们围成一个圈,等待着观看肚皮舞…… 随着音乐声的响起,肚皮舞开始了,只见舞者左三圈右三圈的扭着臀部,然后向朱九戒抛了个媚眼,朱九戒感觉好像被电了一下,浑身颤抖。 看完了肚皮舞,他们来到旁边的餐厅,各人要了一份烤全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朱九戒他见有那么好吃的东西,便很快就啃完了,肯完后,口齿留香,于是,他又要了一份。 品尝完了美食,他们便回到了他们的居住地——七星级酒店,美美的睡了一觉。 【环游世界第六站——韩国】 早上,他们坐着飞机一路有说有笑地来到了韩国首都——首尔。 下了飞机,他们有像以前那样,拿着钱去银行换货币。一元人民币能换多少韩元?“一元人民币能换122.369韩元。”孙小空边走边回答道。 “哦,那我们拿1000人民币就能换122369韩元咯?” “Yes!Yes!”孙小空高兴地说道,“怎么我发现你最近比较喜欢学习了?无论是在卧室,还是在餐馆,总能看见你捧着书。” “呵呵……”朱九戒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继续说道:“这个呀,自从上次你告诉我:要多看看书、报刊,这样才能懂得更多。然后我就按照你说的去做,没想到,最近我买了一本六年级语文的单元测试题,我竟能做出8/10!我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能做出六年级的习题,足以让人吃惊耶!” “嗯,加油哦。我相信,你有一天也能像我一样才高八斗!”孙小空鼓励道。 在高兴地谈话中,他们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银行,踏入银行的大门,阵阵凉风袭来,孙小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刚进入银行大门,便响起了服务员温柔的声音:“자주(잘) 오셨습니다!(欢迎光临!)” “우리들은 1000유엔의 인민원을 교환하고 싶습니다.(我们想拿10000元来换货币.)” “아, 귀하의 비자 취할 수있는가?(哦,能把你们的签证拿出来吗?)” 朱九戒边将钱递给营业员边用中文说:“好,给!” “好了,这是你们的钱,请点清,出门一概不管。”营业员验证完后用生硬的普通话说。 “嗯?你会中文?” “当然,中文现在在世界已经很流行了!”那位营业员很高兴地说。 换完了货币,来到客房旅馆,这个旅馆是为了欢迎从外国来的朋友。付了500韩元后来到客房606房。 “现在我们制定一个计划,明天实行!”孙小空说道。 “OK!” “嗯……我们先去参观首尔的汉江市民公园,然后去南山公园,最后去仁寺洞买些纪念品”孙小空边手指着地图边说道。 “呵呵,你的安排每次都很好,我是在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嘻嘻!” 他们在客房旅馆606房美美地睡了一觉,准备明天实现计划。 早上,阳光明媚,是个好日子。 今天,他们起了个大早,准备一览韩国风采。 按照昨天晚上孙小空的计划,今天他们第一个景点将是首尔的汉江市民公园。 乘着三号线列班来到目的地,散布在阴间小道上,看着青年人在打篮球、踢足球,阵阵晨风吹来,朱九戒和孙小空感到很凉爽。 潺潺的江水映衬着旁边的一草一木,美丽极了。如果这是一位画家的作品,那个画家一定很了不起。 “走,我们去搭乘游船。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孙小空朝朱九戒喝道。 “好!”朱九戒高兴地应道。 来到搭乘游船的地方,人山人海,挤满了前来游玩的游客。 “请买票!”一位阿姨从旁边走过来,提醒道。 “请问要多少韩元?” “见你们是从外国来的,就给你们打打折,30韩元吧!” 付完了钱,来到排队的地方等候,等了大概有30分钟,终于轮到他们了。 游船在江中驰骋着,江中倒映着大桥、鲜花、小树……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这儿的风景可真好!”朱九戒感叹道。 就在他们沉浸在这美丽的风景时,坐在他们身边的10名游客突然掏出手枪,恶狠狠地对他们说:“움직이지 마라! 외치는 것을 용서하지 않고, 빠르게 당신들의 금전을 내밀고, 그렇치 않으면…… 그렇치 않으면 당신들의는 작게 지키지 않습닐 수 있는 것을 명합니다!(别动!不许叫,快快将你们的钱财交出来,否则……否则你们的小命可就不保了)!” “자주(잘) 양호. 우리들은 투항하고, 투항……(好好好。我们投降、投降……)”孙小空虽然嘴上说投降,但心里却在打着小算盘,准备好好治治他们这些猖狂之徒。 孙小空这时心里想着:爷爷不是说过,遇到坏人时只要摸一下神石就会增加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那该怎样才能摸到神石呢?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자식)놈, 곧 붙입니다! 우리들과 잔재주를 하지 말아 주십시오, 여기는 모두 우리들의 사람입니다.(小子,快点!不要跟我们耍花招,这儿都是我们的人)” “할 수 있어 (있을 수 있다)지 않고, 할 수 있어 (있을 수 있어)지 않다. 우리들은 결단코 소세공을 하지 않습니다. 만약 소세공을 해서 우리들도 당신들의 ⊙∼에 놀 수 없으면(不会,不会。我们绝不会耍花招。如果要耍花招我们也耍不过你们呐)”孙小空明显地是在拖延时间。 这时,孙小空的脑里突然出现一个念头:我假装拿钱,然后顺手摸一下神石,这样我就会充满力量,然后再用分身术,将这几个猖狂之徒一举消灭!好,就这么定了。 “좋고, 나는 지금 돈을 당신에게 올리고 그러나, 당신들은 꼭 우리들을 놓아줍니다.(好,我现在就把钱给你,不过,你们一定要放了我们。)” “얻고, 꼭 할 수 있습녀.(嗯,一定会的)” 孙小空将手伸进背包里,然后摸了一下神石,立刻就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 “给,给你们,给你们一个大拳头!” 说时迟,那时快。在孙小空的一声喝下,10名持枪男子的胸部被重重的击了一拳,随之头部又被一记狠狠的上勾拳打的迷失了方向。朱九戒明白了孙小空的意思,连忙走上去将他们的枪一一没收。 然后孙小空念了一串‘捆绑咒’:菠萝菠萝蜜 妈咪妈咪轰。10名持枪立刻就被捆在了一起。朱九戒和孙小空他们抢来歹徒们的手机,拨了报警号码——039。 随着一阵警笛声,警察们赶了过来,将10名持枪男子押上了警车,送往警察局。 “변명지 않고, 당신들에게 깜짝놀라지게 시켰습니다.(对不起,让你们受惊了)”那些警察的头头向他们道歉。 “괜찮습니다.(没事)”孙小空笑着说。 警察的头头怕来韩国旅行的外宾——朱九戒和孙小空再被坏人挟持,便用警车送他们回客房旅馆。 晚上,朱九戒和孙小空坐在床上收看韩国新闻,听主持人报道:今天,有一家珠宝店被人在一分零四五内洗劫一空,韩国警察局发出贴,广邀神探和破案高手,破出此案者,将奖励500万韩元。 “哎.我们去试试,你说行吗?”朱九戒见破了案可以奖励500万韩元,心里有些痒痒的,好奇地问。 “我们太小,人家不会理我们的!他会以为我们捣乱呐!”孙小空没好气地回答。 “哎呀!人家又没有规定年龄。”朱九戒见孙小空拒绝了自己,不满地叫道。 “那我们就去试试吧!” “好、好、好……”朱九戒迫不及待地说。 “우리들은 조금 시험삼아 옵니다. 당신들의 소송 사건을 우리들에게 건네줘서 조금 시험해 보는 것을 주십시오.(我们来试试。请把你们的案子交给我们试试)。” “당신들인가? 당신들은 안 됩니다!(你们?你们不行)” “어째서?(为什么)” “아이는 괜찮아서 말썽을 일으켜서는 안되고, 이것은 어른으로, 당신들을 사용하지 않고 관리합니다(小孩没事别捣乱,这是大人的事,不用你们管.) “우리들에게 조금 시험해 보게 하도록 합시다.(让我们试试吧!)”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孙小空发话了。 “좋지요.(好吧好吧。)” “耶”孙小空和朱九戒异口同声地说道。 “哎,你说,我们要先去哪儿找?”朱九戒显得有些着急,问。 “我们得先去案发现场瞧瞧!寻找一些线索。”,孙小空顿了一下,继续说:“然后,再到韩国警察局里的档案局看看,然后再作判断。”孙小空似乎对这行很熟悉,不紧不慢地说。 “言之有理啊!”朱九戒听了孙小空的一番分析,用佩服的语气地说。 他们来到案发现场,只见那里一片狼藉,玻璃门全都被打爆,用来放珠宝的柜子里的珠宝一无所有。 “那个小偷的技术很高啊!我PF死他了!”朱九戒叫道。 孙小空不理他,继续做着自己的事——验指纹。 “哎!我们看来是很难发现蛛丝马迹了,小偷的技术不是一般的高,全身都有防具,我们测不出一点一滴!” 接着来到韩国警察局,向局长解释了他们今次来的目的,并请求能将一些典型抢劫案例给他们看看。 局长见他们是来办案的,二话不说,立马叫秘书去档案室拿了韩国这十年的抢劫典型案例。 拿到后,朱九戒和孙小空他们就乘坐着警车回旅馆了。 “哎,你说我们能行吗?”朱九戒着急地问。 “能!我们一定能行!凡事皆有可能嘛!”孙小空见到朱九戒一副着急的样子,安慰道。 “你看!这个案例跟我们这次的案子不差一二!”孙小空突然大叫起来。 “对耶,真的跟我们这次案子很相同呃。” “你看:2003年6月9日,韩国首尔某珠宝店被抢劫犯子在一分五九秒洗劫一空”,“哎,你看图片,这个珠宝店不是我们今天去的珠宝店吗?” “真的耶!”朱九戒低声叫道。 “你看,这上面写道:小偷于当天凌晨携赃乘坐K5236次列车逃走,最后警方出警上车查堵。据说这个案子被警方用十三小时破了。”孙小空一字一顿地说。 “哎,我们也用这个方案,或许可以破案呢!”朱九戒开心地说道。 接着,他们来到珠宝店旁的火车站,以警察的身份要求停下火车,检查车上有没有嫌疑人员。 经过一番搜寻,孙小空看到13号铺位。14号铺位。15号铺位的三位乘客有可疑现象,便将韩国警方提供的人体貌特征,跟那三个人对照了一下,真的一模一样、不差一二。 “哈哈!得来全不费工夫!”朱九戒奸笑着说。 “来!跟我们去警局走一趟吧!”孙小空用很凶的语气说。 说完,他便命令身旁的警察将他们带回了警局。 经过一番审查,他们终于承认,并拟写了当日的情况:那天是周末,没有人上班,街上也没有什么人,我们便起了劫心,将珠宝店的玻璃门敲爆,在此之前,我们用装有消音器的手枪将警报、摄像头等一些可以记录我们行踪的机器打坏。然后盗走两百多件珠宝。我们已经认识到错误,望可减轻罪行。 车XX、车XX、车XX、车XX XXXX年X月XX日 …… 破了这个案子,韩国首尔所有电视台都报道了他们的英雄事迹,在韩国,他们走到哪儿哪儿就会爆发出“给我签个名!” 晚上,他们回到旅馆,在他们耳旁想起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声音:“小空,九戒,这个暑假即将结束,你们的旅程也该结束,该收收心,回来上课了!”“是曾祖爷爷,是他,真的是他!” “我们知道了,我们明天就回去!” 这晚,两个人都没有睡着,都在回忆着这一个月的美好时光。 “九戒,你睡了吗?”孙小空轻声的问道。 “小空,我没有睡,我睡不着。”朱九戒也轻声回答道。 “那……那我们起来聊天吧!”孙小空边说边将身旁的台灯打开。 朱九戒也坐了起来,说:“小空,我们这一个暑假过的非同寻常,我学到了许多永远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 “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开了眼界!”孙小空边回忆边说。 …… 早上7点,两个人都同时起来了,他们今天将要乘坐着飞机回到自己的家,所以,两人都有点舍不得,因为他们在一起那么久,难免对对方有些感情。 “我……我真的希望我们可以再相处一段日子。”朱九戒说着说着热泪满眶。 “呵呵!相聚是快乐的,离别是伤心的,这个世界上有相聚也有分离,有快乐也有伤心,只有去体会,才会明白其中的乐趣,只有去适应才是最好的办法。”孙小空安慰道。 早上九点,他们个自乘着飞机回到了自己的家。 一切都结束了,又重新开始了。现在的结束,或许就是另一次的开始。我们曾经都期待着结束这一切,开始另一切,让所有的一切都重新开始,披着朝阳,向着希望,就像小树变成参天的大树……

太阳·我·导演·“悲剧”

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文/迎飞­

太阳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我们更伟大!­

那天,阳光零散,间息不断,太阳在忧虑,似乎像一个青少年迷茫的样子,好不温柔、好不上进,不知所措。 ­

地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看似无知而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烦恼。太阳却笑红了脸。­

青少年自知身负重任,不敢懈怠,虽遇坎坷,仍脚踏实地,尽己力抛弃阳光里的阴霾去追求那缕光明。向前、向前…… ­

太阳与其一同默默奋斗,早起晚归,与之相伴相依。为他们加油、助威。­

阳光阴暗,光线稀疏,点点亮斑依旧那么强眼,似乎忧虑地告诉我们,前途困难重重,就像乌云密布,但奋斗一秋之计,再强烈的阻碍并非不可攻之,就像此时,阳光明媚,在向我们召唤。­

有心者放下沉重的学习包袱,走出“城堡”,与太阳一同相随相聚。人越聚越多,共同喜乐。人之乐,太阳与众乐,然而太阳更希望看到所有人的笑脸,尤其是那一曾经听说是太阳之子、默默奋斗的青少年,于是使得光线更加柔和,以至于人人陶醉、醉生梦死。这般幸福之事传递于使者,让众人皆回归阳光之下,与众诉说痛苦、共享快乐。­

然而,太阳等了好久好久,就这样一直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直到那个人死去。太阳雨惶然落下,是她哭了,她不清楚孩子一生在忙碌什么,无奈之下,太阳回到了寂寞。­

太阳的努力谁知道,太阳的付出又是为谁,太阳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

不是唯有作家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人人爱。所以此时,我以“作家”的身份来记录我的烦恼。­

说起来,文意并不浅显,一读不可明之,二读不可理之,着重想象、随意联想,再读方可攻下,以至开朗。­

一日,我立于讲台与同友共享吾作《家长巨变》,诵读者慷慨激昂,虚心听者微乎极微,两极无言以对,心中怅然空洞。依于本心,更加尽力,诵完毕,只是敷衍、虚伪之势的掌声“雷霆般”跃起。无奈,漠然回去……­

课下问同窗好友怎么评价此作。那友人欣然一笑,转身离去。又找一同友,品行优良态度和好,他说,“那般和谐会实现,但几率太小。不过我真的太向往那样的生活,家长与我一起学习,互为知己,彼此关注,亦可轻易成就大业或者使前途不至于渺茫,何必现在,如若幻境,令我无能为力……”顿时,铃声邀我们归位,刚有意韵就这样终止了,懊恼。唤其人又换另人,我问,“最后那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她明明已经醒了,但还是在梦中?何所谓‘躺下,抱头痛哭,辗转反侧,直到两眼瞪上天花板’,‘瞪’的意义又是什么?她死了么,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怎么没有人反思呢。我用意为何,非要我写上‘口吐白沫’,你们才知道她死了吗。”­

我好痛苦、难受。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虚心,只知道求解数列、二次函数么?一切只在于我不是太阳,我没有绽放光芒。人如此专一于局限,不顺强势就不能生存了么。难道我给你们所为就没有一丝价值么?­

实际上,脱离强势,成为自由人,你们最向往,向往光芒、向往自由价值。­

导演

回顾《仙三》,此剧中除邪剑仙外人人皆为好人,每当《偏爱》响起的时候,我都有一阵感动。徐长青一身白褂,清淳绕人,为人正道。后来见徐士忘记本性、疯狂之极、乱杀一气,心恨邪剑仙的胡言诱导。想到龙葵之错,害雪见陷入幻境渊林,讨厌龙葵。正是这一邪念诱导,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邪念指向人类丑陋,它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并将夸大,长青以己之力,力挽狂澜,终究无济于事。长青所为并非无为,起码感动了我,以至于立誓长青为模。若人人皆醒,邪仙必败。后来,景天胜邪,只因时机成熟,人人协力,互助有为,邪念无存。茂茂肉体被毁,别怪作家残忍,是现代人所造之势,作家以此告诫大家,朋友有难,我们应当像茂茂一样不畏牺牲救济朋友。龙葵之死、兄妹之情,一千年的等待,情义难舍而弃之,又重新仰慕龙葵。只有深深的爱上她们,我们才会感受到她们的离

2008上海卷

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题解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海卷这几年的命题总有鲜明的特色,比如2005年的“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及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生活味浓郁,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得很好。2008年的“他们”,也是一道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此题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就审题来看,“他们”是复数,意味着要写多个人(写很多人时最好先选一个代表,讲究点面结合)。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

“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

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总之,该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在2008年第四期做过“你”这个群体的专题,大致与上海卷相同)。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48分 发展19分

总分67分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也即将步入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一缕阳光打在钢筋上,在墙上映着斑驳的影;另一缕阳光打在他们的肩头,点滴如雪般的白点化在了他们藏青色的工作服上,不知是油漆,还是水泥,抑或是辛劳一天的见证——已干的汗痕。

他们还不能休息,是的,不能。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房地产商,建筑公司,承包商,包工头,一级又一级的剥削者,红了眼似的榨取着他们的

坚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撑起不平凡的2008 (原创

时空的隧道悠远而漫长,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故和灾难对宇宙世界而言,宛如在浩瀚的星际划上一道淡淡的“痕迹”。它经过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渐渐地会被历史的风沙所淹没。所有这一切,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总会残留几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情感片段,但今天,唯有“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所蕴涵灾难性的“历史数字的巧合”令人唏嘘嗟叹,又不得不让人顿感宇宙的威猛强大和人类生命的苍凉与脆弱!

如果能够让我们站在历史的潮头纵览人类发展史的运行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大自然无数次的变迁和“发怒”并没有阻挡人类的发展壮大的步伐。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与几千年的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和外强欺侵略、蹂躏、欺凌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之中坚强地站立起来吗 ? 但是,许多神妙的巧合使人怀疑是不是在冥冥之中有某种奇异的力量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同胞们!朋友们!就算是一场灾难性的“巧合”和算得了什么?难道我们经历的苦难的还少吗 ?我们暂时把目光聚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1976年!每一个当代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发生的河北唐山的“人间悲剧”:1976年7月28号清晨3点42分,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二十四万二千七百六十九人在顷刻之间告别人世,阴阳两界,还有十六万四千多人受重伤,当时的中国正在处于动乱的经济困难的时期,而且我们也没有接受太多的国际援助,但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 中国人民依靠刚毅的精神脊梁战胜了大自然的考验,事过30多年,今日的唐山依然焕发出现代化大都市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中华民族和灾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正如温总理在指挥抗震救灾的现场对大家讲到:“‘5·12’汶川地震的烈度、强度,波及范围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亚于唐山地震。我们必须举全国之力,依靠‘军民团结,军政联合,干群合作’才能战胜这次灾难。哪怕只有一份的希望,我们都要做出百倍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充分发扬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这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果!

当然,“5·12”汶川特大地震,也是全球人类的一场深重的灾难。它是宇宙自然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环境进行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所以 ,这次地震灾难既是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我们不仅需要依靠中国人民和世界友人的力量战胜这次地球上的“劫难”,同时,希望那些曾经与我们唱“对台戏”的“反对者”也能站在“以人为本”的国际人道主义的立场,彻底放弃一切政治偏见和个人立场积极投入救“灾民”于水火的“抗震救灾”之中来!

我们也期盼着汶川、北川等受灾最严重的灾区人民,你们一定要坚强!你们的苦难已经牵动着亿万炎黄子孙和国际社会的脉动,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危、尽快恢复你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就是我们不惜一切力量援助灾区人民的战斗口号!

最后,请大家允许我借用著名的哲理诗人画家、文坛骄子纪伯伦的一句话来跟我们共勉吧:“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之外,人们无法到达黎明!”

郑振铎

[编辑本段]简介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诗篇:《我们是少年》。 [编辑本段]青年时代曾回故乡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 [编辑本段]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 [编辑本段]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编辑本段]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 [编辑本段]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 [编辑本段]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编辑本段]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 [编辑本段]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清明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间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炎黄子孙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人们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编辑本段]【清明节的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习俗,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曲水流觞”便是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都读到过。

至于清明祭祖的风俗,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之推而设。朱旭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后人附会的说法,就像将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块儿那样。寒食节的来历与古代取火困难有关,一旦得到火种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在屋子里设火塘的风俗。而寒食节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们在那几天要替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扫并无关系。[编辑本段]【清明节的祝福】

清明时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编辑本段]【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绵山(今介休绵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编辑本段]【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第一个清明扫墓的:晋文公

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介子推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编辑本段]【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编辑本段]【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编辑本段]【清明节的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江南一带清明节时有吃青团和吃粽子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果,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 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编辑本段]【清明节的渊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缘何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编辑本段]【有关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编辑本段]【清明节游仙诗赏析】

《心祭》是刘小烽所作的四言体游仙长诗。作者通过对一个梦境的描述,寄托自己痛失外婆的哀思。其中“我有所愿,乞上苍怜:愿兹世界,鬼神存焉,他年我死,共在黄泉”,句句如金石掷地,悠悠孝思,绵绵不尽。实乃写孝思方面的经典诗句。

刘小烽,又名刘周,字冷静,男,汉族,山西省吕梁市人,生于1973年12月。作家,学者,辞赋家,文言文复兴倡导者,大众儒学倡导者,自然门武术第五代重要传人。出版著作有:《天有霓裳》、《帷幄仙风奇门遁甲预测图典》等。2003年3月被新华社内参报道。

刘周倡议书,“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和“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建设(倡议书)”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心祭(节选)

甲戌岁末,丁丑己酉戊辰之时。炊烟袅袅,日影蹒跚。朔风起而复平,岁寒逼而化暖。天地之气和兮,谁期霹雳以降。怆然悲夫,失我之“婆婆”;冲冠怒兮,天何夺我之亲。思未曾片时断兮,泪未曾一日干,魂牵梦萦,无日而已,剜心之痛,何以复加。时维乙亥清明,余于太原,难奠其莹,五百里远,香火何闻,纸灰随风,遗于路中,惟焚我之心,摄我之魄,遥祭“婆婆”之慈灵于天界。是时父病急也,余与父俱在太原山医一院。此序。(注:婆婆即外婆)

西望临川,山脉高伟;

寄我魂魄,涉彼湫水;

悬壁仙径,止于瑶池;

......

阴霾初霁,太阳其辉;

照我身者,万道虹霓;

拥护婆婆,莲花以见;

我心大喜,亦一何悲;

念此为幻,曷不心碎;

但睹慈容,宛若生时;

但闻教侮,如旧日声;

婆婆之言,永难忽忘:

阴阳殊途,心无异路;

正善而已,诚能感天;

......

尔今尔后,汝自保全。

我闻此言,匍伏泪下;

知为梦境,愿不复醒;

......

闻此言也,泪复如雨;

若无婆婆,我早死矣;

婆婆之逝,心不甘也;

愿随左右,结草衔环;

.......

祷祈弥久,闻钟鼓鸣;

莲花又现,凤鸟毕至;

视我婆婆,立花鸟间;

身赤金色,微笑不语。

我心喜极,无名状者;

着急近前,举步却空;

更是一惊,觉时已醒。

枕边湿透,梦何不永;

辗转反侧,憾也无穷:

我无怙者,赖婆婆生;

甘苦与共,何期其薨;

从今孤独,岂千年哉!

我有所愿,乞上苍怜:

愿兹世界,鬼神存焉;

他年我死,共在黄泉。[编辑本段]【《清明》杂志】

安徽省大型文学刊物(双月刊)。创办于1978年。现当代著名作家陈登科创办。[编辑本段]【歌曲】 清明雨上

《清明雨上》

作词:安琪、Vae

作曲:Vae

编曲:Vae

演唱、录音、混音:VAE

窗透初晓 日照西桥 云自摇

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木雕流金 岁月涟漪 七年前封笔

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雨打湿了眼眶 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 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 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远方有琴 愀然空灵 声声催天雨

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月影憧憧 烟火几重 烛花红

红尘旧梦 梦断都成空

雨打湿了眼眶 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 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 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编辑本段]【国外清明节】

日本的盂兰盆节

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与我国北方有些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盂兰会”很相似。不同的是,日本更重视这个节日,机关、团体、厂矿、企业都放假3天,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在乡间活动更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例外,城里人也返乡,到墓地祭祖。远离家乡的人能回来的也回来参加,不能回来的也往往委托别人代自己祭奠。

叙利亚的“烈士节”

叙利亚把每年初夏的5月6日定为“烈士节”,这是由政府规定的法定节日,全国都十分重视,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向烈士碑敬花圈,为烈士墓扫墓,慰问烈士家属。

波兰亡人节

波兰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亡人节”,即悼念已经逝世的人。节日这一天,人们都去扫墓,为灵墓祭典,并点上烛灯。有些人全家都到来,特别要带上孩子,年长者点燃烛灯,让孩子敬献,表示纪念故人,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坦桑尼亚哀思节

为悼念为国牺牲的烈士,把每年9月2日定为“哀思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到墓地献花扫墓。国家领导人也到陵园墓地参加扫墓活动,到独立广场纪念碑献上花圈,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

墨西哥扫墓节

每年11月2日为墨西哥的“扫墓节”,家家为死去的人扫墓。去时,准备特别的“亡人面包”、骷髅形糖块和已故亲人爱吃的食物及烟酒,作为祭祀供品。举行仪式后,全家人在墓前铺上布,席地而坐,点上蜡烛,边吃喝,边歌舞,作为守灵,通宵达旦。但各地区扫墓的时间不同,有的地区在白天,有的在晚上。

法国万灵节

每年11月1日为法国“万灵节”。这一天,人们赶往墓地,祭典故人,献上菊花,位于巴黎公墓不远的巴黎公社纪念碑和十多个反法西斯纪念碑,凭吊者最多,献上的鲜花也最多。

突尼斯英雄节

9月1日,突尼斯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新加坡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坟场),盖大伯公(土地公)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自上世纪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幷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